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教學要讓學生了解三大產業的劃分,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的基本含義;初步理解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積極發展第三產業的重要意義;能結合實際分析說明農業的基礎地位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到圖書館查閱有關資料、進行社會調查、探究社會時政問題等活動,通過討論、辯論、模擬教學和探究性學習等方法,突出教師的指導性、學生的參與性以及兩者之間的協作,從而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通過經濟學數字培養學生學習經濟學能從數字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引導學生關注國家的經濟生活,對國家的經濟現象愿意發表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見解,從而逐步樹立起關心國家大事,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熱愛祖國的情感。
使學生深刻認識到我國三大產業雖然在建國后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是,仍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尤其是第三產業嚴重滯后,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使命感,使他們懂得只有現在努力學習,將來才能更好的奉獻社會,才能充分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
關于“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的教學建議
一、關于“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的教材分析
雖然,本框題在內容上只講第二產業的工業部分,但是,在構成上,本框題與上一框題及下一框題共同構成了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在第一節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框題中,工業的地位和作用既是框題中的重點,也是第四課書的重點。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本框題中也是比較重要的一個知識點,它與時政的連接點是國家在“九五”期間對支柱產業實施了投資傾斜政策,以及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了對支柱產業的投資力度。
本框題首先介紹了工業的產生。講清我們本框題所說的工業不是最初的工場手工業,而是后來的現代化機器大工業,因為,只有現代化機器大工業,才能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和先進生產手段來裝備工業,從而為后面講解本框題的重點知識即工業的地位和作用做好了鋪墊。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是本框題及本課書的重點,這部分內容講兩個問題,一個是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為:工業是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技術改造的物質基礎。另一個是工業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樣就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工業為什么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
我國工業的現狀:首先,建國后我國工業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其次,說明我國工業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助于加強他們的緊迫感和憂患意識。
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這一內容是本框題比較重要的知識,通過對支柱產業特點的分析,讓學生分析出那些行業應成為中國的支柱產業。還可以和時政熱點掛鉤,要聯系積極的財政政策和“九五”期間對支柱產業的投資傾斜政策,說明國家側重發展支柱產業的重要原因。
二、關于“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的教法建議
在講解本框題的具體知識之前,留給學生一個討論題:材料--近代以來,中國開始沉寂了,人類社會繁榮的重心轉移到了西半球,西方空前繁榮,開始以武力或經濟的手段大舉入侵中國。在重重桎梏下,中國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畸形發展,政治腐敗,經濟落后,人民生活貧困。請同學們分析近代中國落后的經濟原因。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出近代中國落后的經濟原因之一在于工業的落后,或者說當時的中國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工業是它落后的一個原因。工業革命從英國開始,然后席卷西方,機器時代的到來,帶來了富有成效的生產率,使西方創造物質的能力實現了質的飛躍。西方經濟強大了,就開始大舉入侵中國。通過這個討論題使學生認識到工業對于中國的重要意義,從而順利過渡到本框題的講解。
關于工業的產生和發展,這部分內容在前面講解三大產業的劃分時,已經講解過了,它是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的,因此可以通過播放工業的產生和發展。這樣做既可以避免老師重復講課又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為了向學生強調本框題所說的工業不是最初形式的工場手工業,而是現代化的機器大工業,所以,視頻應以機器生產為背景。視頻播放完后,學生會非常清楚,我們本框題所講的工業是機器化大工業。
在講解工業的含義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列舉出和我們每一個人生活密切聯系的工業行業,讓學生們分析出工業的對象是自然物質資源或原材料,手段是采掘或加工再加工。這樣學生就很容易把握了工業的含義。
講工業的分類可以列出分類圖表,學生一看一目了然。講解重工業和輕工業的分類時,首先要結合分類圖表講清重工業主要提供的是生產資料,但也有一部分是消費資料,輕工業雖然主要提供消費資料,但也有一部分是生產資料。在此基礎上可以采取探究性學習的方法,題目是在輕、重工業按比例協調發展的前提下,請你站在朱容基總理的角度分析我國應該把著重點放在輕工業還是重工業,為什么?認為是輕工業的組成一組,認為是重工業的組成一組,進行辯論。最后教師指出應放在重工業,因為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始終占有重要地位,對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來說,滿足人們溫飽的需求始終是一個嚴峻的任務,重工業是為農業和其他工業提供裝備的部門,作為一個正在謀求工業化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自然十分重視重工業的發展,在較長的一段時間里甚至把重工業的發展水平看作是實現現代化的尺度。
有關工業的分類問題雖然不是教學重點,但是明白這個內容有助于對工業的進一步了解。在講解重工業和輕工業的分類時,要向學生說明,雖然重工業主要提供生產資料,但也有一部分是消費資料,如燃料動力工業中民用燃料以及汽車制造業中的民用小汽車生產等。輕工業雖然主要提供消費資料,但也有一部分是生產資料,如儀表儀器等,所以,重工業不能完全等同于生產資料生產,輕工業也不能完全等同于消費資料生產。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是本框題的重點,在教法上有以下建議:
對這部分內容可以進行探究性學習,題目是如果沒有工業,美國農業與中國農業誰更強。教師在給出學生這個題目的同時,要把美國農業現狀以及中國農業現狀的的有關背景材料展示給學生。通過現實與虛設的對比,有利于學生認識到工業的主導作用。
(美國農業現狀:是世界上擁有大量余糧出口的5個國家之一,余糧出口占世界余糧出口量的55%以上,名列5國之首。農業在國民經濟三大產業構成中只占3%,農業的就業比重只有6%。美國的農業機器化程度高達90%多,有近3/4的農產品是在使用電子計算機的情況下生產出來的,從而使其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
中國農業現狀:糧食長期供不應求,1996年首次出現供大于求的局面,但糧食質量不高,每年還要從加拿大等國家進口部分優質糧食。農業在國民經濟三大產業構成中占20%多,農業的就業比重高達77%。機耕農田占農田總面積的50%,在相當一部分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農業生產工具還相當落后。)
學生們看到背景材料,很容易知道:工業不斷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先進的技術裝備,保證各部門的生產在先進技術基礎上不斷發展,從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使國家國富民強。如果沒有工業為農業發展提供現代化的技術裝備,美國農業不可能勝于中國農業,從而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工業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工業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為工業是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技術改造的物質基礎。其次,要向學生講解工業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
關于我國工業的現狀部分,建議教師從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兩個角度講解,在講解我國工業建國后取得的巨大成就時,先播放建國后黨領導人們走工業化之路的視頻,歸納出中國工業的五大成就。
在講解我國工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時,可先給學生展示一些外國企業投資我國、外國公司進入了一些國家關鍵性產業,并進一步提出控股要求、國際資本開始大規模的進入中國的資料。對此,有的人說,"八國聯軍"又來了。在材料的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請同學們分析出中國工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看完上述材料后,你作為一個中國人有什么感受?中國工業的未來與你的現在有關系嗎?
關于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講完什么是支柱產業及其特點后,教師提示學生中國選擇支柱產業,既要考慮技術進步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又要考慮產業結構的調整,并有利于大量吸收就業。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根據支柱產業的特點及我國的具體情況嘗試著分析當前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有那些?并說明選擇它們的原因。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指出我國的支柱產業是什么?為什么要選擇這些產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如何振興這些支柱產業?目前,我國的機械、電子、汽車、石油化工和建筑業等產業已具有相當的基礎,國家在投資上采取了投資傾斜政策,它們將帶動我國國民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
關于“積極發展第三產業”的教學建議
一、關于“積極發展第三產業”的教材分析
本框題是第一節的最后一個內容,把這一框題講清楚了,學生才會對國民經濟的部門分類、部門結構以及三大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作用有一個完整的認識。本框題著重分析了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以及在我國發展第三產業的重要意義,其中在我國發展第三產業的意義是本框題的重點。
過去我國的國民經濟是按照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來分類的。從1985年開始,我國參照國外的劃分標準使用三次產業分類法。
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強調兩點:
1、這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從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進了為生產服務的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一、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第三產業提供了勞動力來源;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變化為第三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科技水平的提高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國際經濟技術交流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等五個方面論證。
2、它的發展程度已成為衡量現代經濟發展程度的主要標志。
在經濟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并且繼續呈上升趨勢,已經成為這些國家最龐大的產業部門。第三產業的就業在發達國家持續上升,尤其是在二戰之后,上升趨勢更為明顯,說明發達國家工業化已趨于成熟,并開始邁進所謂“后工業化社會”。
我國第三產業的狀況:與其他國家橫向比較,我國第三產業相對滯后,第三產業在GNP和GDP中所占比重較低,不僅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甚至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而且就業人員在總就業人數中所占比重比較低。與我國第一、二產業在GNP和GDP中所占比重的縱向比較,第一產業比重下降,自1978年到1997年,20年間下降了近10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穩中波動,無論是上升還是波動變化趨勢都不大。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是基本上呈現上升趨勢,改革開放20年間,上升了近9個百分點。可見,中國的產業結構在不斷調整之中,朝著合理的方向發展。
我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重要意義:這一內容是本框題的重點內容。書中從三個角度論述了我國發展第三產業的意義:第一、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可以有效推進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人類生產活動發展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第二個階段以工業的大規模發展為標志,即所謂工業化階段;第三個階段以資本和勞動力大量涌入信息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等為特征,即現代化階段。我國現在仍然是一個農業大國,面臨著加快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的雙重任務,必須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第二、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可以擴大就業,保證社會安定。就業問題既是一個經濟問題,又是一個政治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關系到社會的穩定。我國現在一年的犯罪率高于建國后十年的犯罪率,就說明了這一問題。第三、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一、關于“積極發展第三產業”的教法建議
教師在講解第三產業的含義和分類時,可以把書中編寫的順序顛倒過來,先講分類,然后根據分類中涉及的各行各業,歸納出它們的共性,從而總結出第三產業的含義。
課前發給每位學生一張調查表,要求學生回家調查清楚后準確填寫,填寫的內容是爺爺奶奶輩、爸爸媽媽輩從事的工作所屬的產業,自己將來走向工作崗位準備從事什么工作,它屬于哪個產業?表格如下:
從事農業的人次 |
從事工業和建筑業的人次 |
從事第三產業的人次 | |
爺爺輩 |
|||
爸爸輩 |
|||
我自己 |
然后根據學生填寫的表格,課前教師組織學生作出4張柱狀圖,課堂上展示出來。第一張柱狀圖反映的是爺爺輩在三大產業間的就業情況。第二張柱狀圖反映的是爸爸輩在三大產業間的就業情況。第三張柱狀圖反映的是自己準備就業的產業。第四張柱狀圖反映的是表格中所統計的總人數就業產業的情況。
通過對比看到,未來產業的發展趨勢是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產業就業比重保持上升趨勢,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呈明顯的上升趨勢。我們越來越多的同學將來走向工作崗位所從事的行業是從屬于第三產業的。那么。第三產業到底有哪些行業呢?由此引出我們所要講的第一個內容第三產業的劃分層次及概念。
在講解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時指出,第三產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講清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這一地位,要從如下兩點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