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教師招聘網
首頁 浙江教師 福建教師 江蘇教師 廣東教師 江西教師 安徽教師 北京教師 上海教師 天津教師 湖南教師 湖北教師 河南教師
河北教師 海南教師 重慶教師 貴州教師 遼寧教師 吉林教師 山西教師 廣西教師 云南教師 陜西教師 甘肅教師 青海教師 四川教師
山東教師 內蒙古教師 黑龍江教師 寧夏教師 新疆教師 西藏教師 教師面試 說課稿 教案 考試大綱 教師招聘試題 特崗教師 教師資格考試
杭州教師  廣州教師  長沙教師  南京教師  福州教師  南昌教師  教師考試大綱  教師資格大綱  政治資料  地理資料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案 >> 高中政治教案 >> 內容

高中政治教案:高一政治《三大產業》教案模板(2)

時間:2013-1-12 15:56:57 點擊:

  核心提示:高中政治教案:高一政治《三大產業》教案模板...
  第一、第三產業在世界各國蓬勃發展是生產力提高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

  播放視頻  流水線生產,引導學生懂得:由于生產力的發展,使第一、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了,這就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

  教師還可以從科技水平的提高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科技革命使第三產業一些部門相應發展;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變化為第三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國際技術交流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等角度論證此觀點。

  第二、一國經濟發展程度如何,很重要的是通過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來體現。

  把1996年世界主要國家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三大產業的構成以表格的形式展示給學生。

國家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中國

20

50

30

印度

28

29

43

泰國

11

40

50

伊朗

25

34

40

蒙古

31

35

34

日本

2

38

60

韓國

6

43

51

新加坡

0

36

64

 

 然后,要求學生們在表格中找出經濟發達的國家,看看這些國家在三大產業構成上有什么共同點。

  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證明,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產業結構從以第一產業為主逐漸轉向以第三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和升級的過程。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其產業結構所達到的高度也越高。產業結構高度化,就是產業結構從以第一產業為主向以第三產業為主的轉化過程,由技術含量低向技術含量高轉化的過程,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化的過程,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化的過程。世界上經濟發達的國家如表格中提到的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其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都遠遠高于其他產業。中國要想發展經濟,實現國民經濟的現代化就必須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講解我國第三產業的現狀,要從取得的成績和不足兩個角度進行。講成績如下表格: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大產業構成(%)

  年份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1978

  28.1

  48.2

  23.7

  1979

  31.2

  47.4

  21.4

  1980

  30.1

  48.5

  21.4

  1985

  28.4

  43.1

  24.7

  1990

  27.1

  41.6

  31.3

  1995

  20.5

  48.8

  30.7

  1997

  18.7

  49.2

  32.1

讓學生根據這張圖表分析我國三大產業是如何變化,它與我們課前所做的調查有什么關系,我國三大產業變化的趨勢說明了什么問題。

  通過圖表可以看出,中國三大產業的產值結構變化是符合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的,即第一產業比重下降,自1978年到1997年下降了近10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穩中波動,變化幅度不大。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基本上呈現上升趨勢,改革開放20年間,上升了近9個百分點。三大產業產值結構的變化,意味著三大產業的就業結構也是變化的。我們在小范圍做的調查與社會大環境的情況是協調一致的。這使我們能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中國產業結構發展的趨勢是好的,中國的經濟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正在拉近。其次,指出我國和發達國家相比,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制約了第一、二產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本框題的最后一個問題是我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重要意義。

  第一: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可以有效地推進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

  在講第一點意義之前,媒體顯示:沒有人是貧困的,除非他沒有知識。擁有知識的人擁有一切。

  通過大屏幕上的至理名言,使學生明白:知識對人的重要性,尤其在現代社會知識是人立足社會的重要因素。知識的轉播離不開教育,教育對社會的作用如同知識對個人的作用一樣重要。


  要求學生們以第三產業中的教育產業為例(可以引用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論證第一點意義。(注:之所以選擇這一角度,即可以講清第一點意義,又可使學生認識到知識的魅力與力量,更加努力地學習)

  教師總結時,既可以舉出瓦特、愛迪生等個人的發明創造對人類的貢獻的例子,又可以舉出韓國、日本等國家重視教育,通過教育推動國家現代化的例子。

  在講第二點意義之前,先拿出一道討論題要求同學們發表意見提出自己的見解,然后分析出第二點意義。討論題是:我國在五十年代的時候,人們的經濟生活貧困窘迫,但社會的犯罪率比較低。現在生活富裕了,但社會問題越來越多。以北京為例,犯罪率居高不下,據調查犯罪分子中刑事犯罪分子大部分都是無業人員。你認為犯罪與就業有關系嗎?是一種什么關系?根據中國目前農業現有1.2億剩余勞動力,城鎮有大量下崗工人的國情,應該把這些剩余勞動力安置到哪些行業去?

  引導學生明白:犯罪與就業存在著一定的關系,據統計如果失業路為5%,就是充分就業;為7%—8%,社會可以承受;超過10%社會就會不穩定。我國在五十年代實行的是低工資,多就業的政策,失業成隱性化。伴隨著改革以及減員增效,使這一隱性失業明朗化,我國現在的失業路為7%,因此犯罪率較之從前就高。根據我國的國情,剩余勞動力應主要轉移到第三產業去。第三產業在吸納勞動力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它行業多,門類廣,勞動密集、技術密集、知識密集行業并存,能夠吸納大量的和不同層次的各類人員。我國第三產業的就業比例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可以吸納150多萬人就業。

  第三: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可以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質量;可以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談談第三產業的發展給你帶來了那些好處(要求學生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個方面說明)?從而充分論證第三點意義。


關于“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的教學建議

一、關于“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的教材分析

  本框題既是第四課的教學重點,又是全本書的重點知識。所涉及的“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科教結合,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不但在本框題中,而且在全課書中都是重中之重。本框題在第四課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它既看到了本課書與第三課書之間的內在聯系,也為本課書后面幾個框題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關于國民經濟三大產業的分類、比重和相互之間的關系。三大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發展狀況可以通過它們在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分析出來。通過三大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我們可以看到,三大產業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

 農業在國民經濟的基礎地位是本框題的第一個重點。這部分內容從理論角度來看,道理淺顯,并不難理解,但相當一部分學生心存疑點。例如有些學生認為國民經濟三大產業之間有比例關系問題,在三者之間的比例關系中所有發達國家都是第三產業所占比重最高,以1996年為例,美國是72%,英國66%,日本60%,韓國51%,甚至連一些比較貧窮的國家其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也比我國高,越南是42%,蒙古是34%,而中國只有30%。在人類進入到知識經濟時代,中國是否有必要堅持農業的基礎地位。還有的學生列舉出新加坡的情況。新加坡是亞洲的經濟強國,1996年它的國民經濟三大產業的比重依次是一產0,二產36%,三產64%。新加坡沒有農業,經濟照樣強大。我國發展農業困難重重,尤其是加入WTO后,更是舉步坎坷,因此中國政府有沒有必要強調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大力發展農業等。針對上述等問題,應該緊緊結合我國的國情講解,從我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從我國農業發展緩慢,制約了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從我國正反兩反面的經驗看農業的基礎地位。另外社會上“有錢就有糧,無糧也不慌”的觀點在學校中也得到了一部分學生的認同,針對這一疑點,必須結合我國的實際講清:第一我國與新加坡的情況是不同的,新加坡人口少,靠糧食進口就可以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而我國有十三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要解決吃飯問題依靠外購是不可能的;其二中國的吃飯問題要依靠別的國家來解決,必然受制于人,失去國家自立的基礎。

  發展農業的措施,這一內容既是本框題的重點又是熱點。面對我國發展農業的嚴峻形勢,要徹底改變我國農業基礎薄弱的現狀,必須走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道路。在講明課本涉及的知識點的基礎上,還要結合事政熱點進一步講解這部分內容。如改變農業基礎薄弱的現狀,要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調整,改變農業生產布局,退耕還林還草;改變農產品結構和農業產業結構;改變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實施城鎮化建設;要進行農村稅費改革,由過去的人收費,改為現在的法收稅;擴大農民增收渠道等等。

  最后,介紹了有關鄉鎮企業的知識。這部分內容是社會熱點問題。鄉鎮企業是中國農民的三大創舉之一,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但鄉鎮企業自身也存在著不少問題,由于沒有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加以改進,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如設備陳舊,技術落后,資源浪費,產品質量差,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嚴重等,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鄉鎮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使鄉鎮企業的發展進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時期。國家主席江澤民多次提出要重振鄉鎮企業的雄風。結合這樣一個熱點背景來講解鄉鎮企業的重要性會更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二、關于“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的教法建議

  國民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在講解這兩個概念時,可以分小組分層次進行。首先課前布置作業,由第一小組學生去圖書館查找我國近些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的數字材料以及我國、韓國、美國等國家近些年三大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并作成課件。在此基礎上,課堂上將第一小組學生查找的第一組數字以課件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學生馬上就會發現兩個數字不一樣,得出兩個概念是有區別的,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這兩個概念間的區別。這部分內容主要由第二小組的學生做最后的分析、總結。然后采取全班討論的形式談談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這兩個數字有沒有實際意義?有什么實際意義?這部分內容主要由第三小組的學生做最后的分析、總結。最后,把第一小組學生查找的第二組數字以課件的方式展示給學生,通過這個表格培養學生觀察問題的能力,引導他們從表格中發現問題——三大產業的比例關系問題。把這個問題主要交給第四小組的學生回答。

  在對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這一教學重點講解時,在教法上有以下建議:

  可采取探究性學習的方法。探究的主題是“當代中國有沒有必要進一步堅持農業的基礎地位。” 利用探究的結果引導學生分析我國當前發展農業的緊迫性,使其進一步明確要堅持農業的基礎地位。講解這部分內容,也可采取全班學生在一起談“觀后感”的形式進行課堂教學。教師課前準備好我國農業發展滯后性(擴展資料)的幾組數字材料,將其制作成課件,課堂上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們通過材料,通過其他同學觀后的感想認識到我國發展農業的緊迫性,從而進一步認識到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這一地位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只能加強。通過我國農業發展的正反兩方面經驗,進一步論證必須堅持農業的基礎地位。

  如何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是本框題的又一教學重點。在講解這一教學重點時,建議進行“我為農業的發展出謀獻策”的討論。為了開闊學生的思路,可以首先播放一些相關錄像片斷啟發學生的思維,但鼓勵學生不要拘泥于錄像中涉及的觀點,要敢于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標新立異,提出自己獨特又切實可行的好方法。學生發言后,教師應匯總學生的觀點。學生沒有涉及到的內容要講清,學生提出的新觀點應予以講評并加以鼓勵。

作者:不詳 來源:網絡
  • 文武教師招聘網(www.guoyanxin667788.com) © 2013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長聯系QQ:799752985 浙ICP備11036874號-1
  • Powered by 文武教師招聘網
  • 特级婬片国产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免费看,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一品精,最新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二区视频 | 一本大道香蕉综合久久 | 台湾AV国片精品福利 | 一区二区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国产 | 丝袜精品国产香蕉在线 | 五月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