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教師說出一些有成就的鄉鎮企業的名字,問學生是否知道這些企業是什么性質的企業。由此教師引出什么是鄉鎮企業?它是在什么樣的社會歷史背景下產生的。使學生對鄉鎮企業的情況有個初步的了解。鄉鎮企業的開辦者是農村中的鎮、鄉、村、民(農民個人或聯合)。它是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發展起來的,常用“異軍突起”來形容它的發展之快。
其次,把鄉鎮企業的貢獻以課件的形式展示給學生,由學生總結出它的地位和作用。
鄉鎮企業的貢獻:
材料1:我國1997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是8.8%,鄉鎮企業的增長速度是18%,對國家的貢獻率是37%。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3,財政收入的1/4,出口創匯的1/3來自鄉鎮企業。
材料2:我國“九五”期間,農村新增勞動力加上現有剩余勞動力一共有2.14億人,農村只能容納7700萬人,剩下的1.3億剩余勞動力需要轉移。1997年鄉鎮企業的發展速度達到18%,保證再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500萬人。
然后,由學生回答如下調查表
1、你會購買鄉鎮企業生產的商品嗎? |
2、你會購買鄉鎮企業生產的哪些類商品? |
3、你避免購買的鄉鎮企業生產的商品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麼? |
根據學生們的回答總結出鄉鎮企業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技術落后,產品質量差,資源耗費大,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嚴重等問題日益突顯,近幾年鄉鎮企業的發展進入了低谷階段。
最后,在前面幾步的基礎上教師提出的問題:中國農民有三大創舉,其中之一就有鄉鎮企業。鄉鎮企業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之所以“異軍突起”發展迅速,是因為它適合了當時的中國社會。它對中國社會的進步功不可沒。但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它存在的問題日益突顯,尤其是加入WTO后,它的弱點將影響它的進一步發展。面對新的形式,鄉鎮企業應該如何發展?請學生們為鄉鎮企業的發展出謀劃策。
關于“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科教結合,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
教學難點: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涉及的時政熱點: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農村的稅費改革;我國的城鎮化建設;農民增收等。
教學過程:
一、三大產業的劃分、比重、相互關系(板書)
我們在經濟生活中經常聽到三大產業這個概念。
提問:哪位同學能說出是哪三大產業?它們是怎樣形成的?
1、 三大產業的劃分(板書)
(學生回答后,教師分析)三大產業分別是指農業、工業和建筑業、第三產業。它們的產生與人類社會的社會大分工有著密切的關系。第一次,畜牧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第二次,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手工業是現代工業的前身,經過資本主義的第一次產業革命逐漸發展成現代工業。第三次,隨著工業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出現了專門為生產和生活提供服務的行業—第三產業。
由此可見,三大產業的劃分是根據人類生產活動的歷史順序和各行各業的性質劃分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看到縮寫的英文,WTO、APEC、CEO、MBA等這些都被大家所熟知。
提問:誰知道GNP和GDP各代表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后,教師分析)它們分別代表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兩者都是綜合反映一國經濟活動的重要指標,其區別在于計算范圍不同。GNP(國民生產總值)是以一國常住居民(強調NATIONAL)為計算范圍,只要是本國常住居民,不管是生活在國內還是國外,其經濟活動都要計算在內;GDP(國內生產總值)是以國界(強調DOMESTIC)為計算范圍,只要其經濟活動在一國領土范圍內,不管是本國居民還是外國居民,都要計算在內。兩者的關系可圖示如下
A.本國投在國外的資本和勞務的收入
B.兩者共有部分,“國民國內生產總值”或“國內國民生產總值”
C.外國投在本國的資本和勞務的收入
(教師強調分析圖表、數據是經濟學的基本能力,同學們一定要掌握。)
2、 三大產業的比重(板書)
下面是第一組同學查找的有關我國三大產業在GNP、GDP中所占的比重。(多媒體展示)
提問:通過這張表格,你能看出哪些問題?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三大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發展狀況,可以通過它們在GNP、GDP中的比重表現出來。通過這張表格我們可以看到,我國三大產業在GNP、GDP中的比重與發達國家相比農業所占的比重過大,第三產業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我國現在正在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促使產業結構合理化。下面,我們分別介紹三大產業的有關知識。
二、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板書)
要想深刻體會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必須首先弄清什么是農業。
1、農業的含義(板書)
農業是指人們利用動植物的生長機能,采用人工培養和養殖的辦法,以取得產品的物質生產部門。
提問:你認為人類從事的哪些活動屬于農業的范疇?
(學生回答后,教師分析)關于農業的基本含義,要深刻把握農業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勞動方式是人工培養和養殖等特點,這與第二、第三產業存在著顯著差別。動植物的生長不僅受其自身生長規律的支配,還受到生長環境的制約,對土壤、水分、氣溫等外部環境有特定的要求,這就使得農業生產周期長、季節性強,屬于“弱質產業”,必須特別予以扶持。農業按生產經營范圍分,有狹義農業和廣義農業。
請看(媒體顯示)
廣義農業是包括狹義農業在內的五業,即農、林、牧、副、漁,通常被稱為“大農業”。其中的副業,乃是相對于“主業”而言。比如“主業”是種植業,那么利用庭院圈養一頭豬,兩只羊,不能算作畜牧業,栽幾棵果樹,不能算作林業,挖一口小池塘養點魚,也不能叫漁業,而只能稱之為副業。
我們都知道人類最早的生產活動是農業生產活動。人類是在農業生產活動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歷經了農業時代、工業時代,現在已經進入了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在信息時代,各國的競爭較之從前更加激烈,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力和科技力為主的綜合國力的較量,經濟力和科技力已經成為決定性的因素。各國已清楚的認識到,能否在科技發展上取得優勢, 增強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最終將決定本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仍然強調“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要大力發展農業”。這種做法是否不符合時代的要求,當代中國有沒有必要進一步堅持農業的基礎地位。?
(學生討論3分鐘。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啟發學生,比如能不能把糧食等同于一般商品?從我國基本國情看,是不是有錢就一定能買到糧食?世界市場上有沒有足夠的糧食來滿足12億多人口的需要?)
(學生匯報后,教師總結)我國農業仍然存在著危機和隱患。首先是糧食和人口增長的問題。目前還未能從根本上有效地解決糧食供求的嚴重矛盾。例如1958年大躍進期間,我國糧食產量大幅度降低,在一些地方就發生過餓死人的現象。雖然1996年至今糧食產量首次出現了供大于求的現象,但農業生產長期波動,糧食增產帶有很大的暫時性和不穩定性,一旦農業生產的氣候條件出現惡化,就可能使糧食產量降低。況且由于上水土流失和亂占濫用,我國耕地以平均每年800萬畝的速度遞減,而新增人口卻以每年1500萬的速度遞增。所以,農業問題在我國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它關系到社會的穩定,社會不穩定何談第二、三產業的發展,何談現代化建設。
有的同學認為可以向新加坡學習,靠糧食進口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下面我們就一起分析一下世界糧食市場的供求狀況。自70年代初期開始,世界糧食就出現了危機。糧食總產量下降。1982年以后,世界糧食總產量一直沒有增加。現在,全世界受饑餓威脅的人數卻在不斷增加。1972年—1983年非洲大陸和印度次大陸被饑餓奪取生命的人就超過了250萬,全世界挨餓的總人數已高達5億之眾。而由余糧轉化為缺糧的國家和地區卻日益增加。現在世界上擁有大量余糧出口的國家已屈指可數—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和法國。其中,美國的余糧出口占世界余糧出口量的55%,再加上加拿大,兩國合計已接近世界余糧出口總量的70%。中國是一個擁有12億人口的經濟大國,如果糧食靠進口,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都無法滿足一旦缺糧的中國的糧食供應。更何況糧食歷來就不僅僅是一種商品,它更是一種武器。在世界糧食高度依賴某一地區或少數國家的條件下,無論是出于何種原因,只要這些地區或國家一旦實行谷物出口禁運,那么,對于缺糧地區和國家來說就必定是一場災難。對于中國來說尤為嚴重。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應該看出,我國必須大力發展農業,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只有農業發展了,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了,才能可能使更多的人力、物力、才力轉移到第二、三產業,尤其是轉移到第三產業,以推動國民經濟的現代化。所以我們大力發展農業,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不但不會制約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反而會促進它們的進一步發展。將來農業發展了,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會降低,那只是相對數的降低,絕對數不但不會降低,還會提高。農業對中國的重要性、它的重要地位在任何時候都是不會被淡化的。
通過我們的上述研究,可以毫無疑問地得出這樣一個觀點:
2、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板書)
同學們能不能說說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是如何體現出來的?
(學生回答后,教師分析)
首先:從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看農業的基礎地位(板書)
一個人只有吃飽了,才有力氣去工作,才能去奔更好的日子;一個國家,尤其是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只有擁有了充足的糧食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在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中謀求自己的繁榮和強大。這說明了什么?
1)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板書)
據統計我國工業原料的40%,輕工業原料的70%來自農業。大家想想:我國為什么實行擴大內需的方針?
(學生回答后,教師分析)我國實行擴大內需的方針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的國內市場,尤其是農村市場仍有很大的潛力。隨著我國農村的富裕、農民收入的增收,將為第二、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一個巨大的消費品市場。下面以耐用消費品為例:
(媒體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