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消費由生存型向享受發展型轉變圖
我國農村人口為8.6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72%。據測算,如果家電類產品在農村的普及路達到1997年城鎮的水平,則農村市場將需要1.68億臺彩電、1.8億臺冰箱、1.7億臺洗衣機。目前家電產品在農村的普及路遠沒有達到1997年城鎮的水平,因此,家電產品在農村市場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國門的打開,我國的許多產品大舉向國外出口,在出口的商品中初級產品即未加工或很少加工的農林牧副漁等產品所占的比重很大,保持在大約60%以上。 因此,農業產品及其加工品是我國出口物資的重要來源。
通過上述事例,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讓學生歸納)
2)工業等其他物質生產部門與一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板書)
農業是工業特別是輕工業原料的主要來源;為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是國家建設資金積累的重要來源;是出口物資的重要來源。
江澤民指出:中央之所以反復強調,必須將農業放在整個經濟工作的首位,是從我國人多地少這個基本國情,從保持全國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全局性要求出發的,也是從保持和加強我國在國際競爭獨立自主地位的戰略性要求考慮的。
鄧小平也曾強調:90年代經濟如果出現問題,很可能出在農業上;如果農業出了問題,多少年緩不過來,整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就要受到嚴重影響。
通過兩位領袖人物對農業的有關論述我們可以看到: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是我國社會安定的基礎;是國家自立的基礎。
3)農業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保證(板書)
提問:下面給大家五組材料(見教法建議),請大家看完后,談談你的觀后感。
其次、從農業發展仍然相對滯后,制約著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看農業的基礎性地位(板書)
國民經濟三大產業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它們之間的關系就像一根鏈條一樣一環扣一環,哪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通過上述材料的1—4我們可以看到,我國農業生產形式不容樂觀,尤其是加入WTO后,農業生產形式還是相當嚴峻的。通過材料5我們可以看到如果農業發展出現問題勢必制約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制約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所以,面對我國的農業形式,必須大力發展農業,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
第三、從我國經濟發展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看農業的基礎地位建國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證明,農業發展順利,增長速度快,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速度就快;反之,農業生產出現倒退,就會給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的損壞。
綜上所述,在我國經濟發展的任何時期,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都不能動搖。但是面對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我們應該如何進一步發展農業以增強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從而推動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呢?
教學手段:多媒體、錄像
設計思想
本框題中的農業部分即是本課的重點,又是社會熱點問題,在課堂教學上首先通過教師所設置的情景—五副漫畫的排列組合,使學生主動進入到課堂教學中來,通過視覺,使學生在直覺上首先認同了農業的基礎地位。在這一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模擬教學、探究性學習等教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從理性上清楚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要堅持農業的基礎地位,必須農科教結合,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通過上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板書設計;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一)三大產業的劃分、比重、相互關系
1、三大產業的劃分
2、三大產業的比重
(二)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1、農業的含義
2、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1)從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看農業的基礎地位
2)從農業發展仍然相對滯后,制約著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看農業的基礎性地位
3)從我國經濟發展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看農業的基礎地位
關于“當代中國有沒有必要進一步堅持農業的基礎地位”的探究活動
探究目的:
農業在國民經濟的基礎地位:從理論角度來看,道理淺顯,并不難理解,但相當一部分學生心存疑點。例如有些學生認為國民經濟三大產業之間有比例關系問題,在三者之間的比例關系中所有發達國家都是第三產業所占比重最高,以1996年為例,美國是72%,英國66%,日本60%,韓國51%,甚至連一些比較貧窮的國家其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也比我國高,越南是42%,蒙古是34%,而中國只有30%;還有的學生列舉出新加坡的情況。新加坡是亞洲的經濟強國,1996年它的國民經濟三大產業的比重依次是一產0,二產36%,三產64%。新加坡沒有農業,經濟照樣強大。我國發展農業困難重重,尤其是加入WTO后,更是舉步坎坷,因此中國政府有沒有必要強調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大力發展農業等;另外社會上“有錢就有糧,無糧也不慌”的觀點在學校中也得到了一部分學生的認同,針對這些問題,通過探究使學生深刻領會農業的基礎地位。
探究內容:
給出四組背景材料提出逐漸遞進的四個問題分四個小組,讓學生根據本組的探究方向進行調查,匯總成調查結論后進行“我為農業發展出謀劃策”的自由討論(小組可根據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自由組建,教師不要事先分出小組并要求學生必須按分好的小組進行討論)。
第一:關于中國農產品價格、質量等與外國產品的比較
背景材料:中國加入WTO后,農產品關稅將大幅下調。根據已簽署的協議,目前高達45%的農產品關稅,將在2004年前,根據農產品的不同種類降低10%—12%,在2004年,農產品平均關稅要降至17%,重點農產品關稅要降至14.5%。加入WTO后,美國等許多國家價格低廉的農產品將涌入中國市場,擠掉中國一部分市場。尤其是肉類產品、禽類產品及飼料業,受沖擊嚴重。
思考題:加入WTO后,中國農業面臨的形式嚴峻,所生產的農產品價格高,而且質量不如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是否可以通過大量進口農產品的方式來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為什么?
第二,背景材料: 關于中國與其他國家國內生產總值構成的比較
背景材料:1996年中國與新加坡的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大產業構成(%)
國家 |
第一產業 |
第二產業 |
第三產業 |
中國 |
20 |
50 |
30 |
新家坡 |
0 |
36 |
64 |
思考題:我們總是說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基礎的基礎,糧食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物資。新加坡的第一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構成中是“0”,新加坡早年就是亞洲的“四小龍”,現在,仍是亞洲的經濟強國,農業的短缺并沒有影響其經濟的發展和強大。由此,是否可以得出,我國政府提出的“大力發展農業,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是否片面夸大了農業的地位?為什么?
第三,關于發達國家三大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比較
背景材料:1996年世界主要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大產業構成(%)
國家 |
第一產業 |
第二產業 |
第三產業 |
中國 |
20 |
50 |
30 |
韓國 |
6 |
43 |
51 |
日本 |
2 |
38 |
60 |
澳大利亞 |
4 |
28 |
68 |
美國 |
2 |
26 |
72 |
思考題:在經濟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已經成為這些國家最龐大的產業部門。第三產業的興旺發達已成為現代經濟的重要特征。我國與這些國家相比,第一產業比重明顯過高,因此,我國“大力發展農業,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會制約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影響我國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什么?
第四,背景材料:我國三大產業各年份比重變化圖
背景資料: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大產業構成:
年份 |
第一產業 |
第二產業 |
第三產業 |
1984 |
32.0 |
43.3 |
24.7 |
1990 |
27.4 |
41.6 |
31.3 |
1992 |
21.8 |
43.9 |
34.3 |
1994 |
20.2 |
47.9 |
30.1 |
1997 |
18.7 |
49.2 |
32.1 |
思考題: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進程,農業的地位和作用會不會逐漸淡化?為什么?
探究步驟:
1、全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分組,每組負責一個課題的調查,同時,各組之間分工合作;
2、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內容,小組合作,利用各種渠道收集材料,了解有關情況。學生根據各自的調查結果和認識程度,填進表格內。
3、撰寫探究報告和學習體會,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提出見解,并與同學交流。
對教師的建議
協助學生對獲得的信息進行系統分析,及從信息中獲得新認識;鼓勵學生不要拘泥于獲得的資料中涉及的觀點,要敢于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標新立異,提出自己獨特又切實可行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