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試目的
考查了解報考人員的信息技術基礎知識水平、教育技術基礎知識和技能,以及信息技術課程教育教學理念。
二、考試范圍
信息技術及電教學科考試包括兩部分內容,其中信息技術知識部分占90%,電教知識部分占10%。
(一)信息技術部分
考試內容要求以教育部2000年頒布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和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為依據(說明:這兩個文件可從網上搜索下載),不超出其學習要求。
義務教育階段知識占60%,高中階段知識占40%。命題側重考查信息技術學科主干的基礎性知識、基本技能和考生的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試題注重體現信息技術學科的基礎性、工具性、實踐性和發展性特點;注重考生靈活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的考查。
考試范圍以我區當前使用的義務段和高中段信息技術教材內容為主,各模塊具體考試內容和要求如下:
I.信息技術基礎模塊
1.信息獲取
(1)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信息的基本特征。(2)了解信息技術的歷史和發展趨勢。(3)了解計算機的組成與工作原理。
2.信息加工與表達
(1)能夠根據任務需求,選擇、使用文字處理工具軟件加工信息表達意圖。(2)能夠根據任務需求,選擇、使用圖表處理工具軟件加工信息,分析數據,表達意圖。(3)能使用軟件的幫助信息解決操作中遇到的疑難問題。
3.信息資源管理
(1)了解常見信息資源的管理方法。⑵能描述各種常見信息資源管理方法的特點,分析其合理性。⑶了解使用數據庫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與方法。
4.信息技術與社會
(1)能利用現代信息交流渠道開展合作學習,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2)理解網絡使用規范和有關社會道德問題。(3)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了解病毒防范、信息保護的基本思想。(4)了解與信息活動相關的法律法規。
II.算法與程序設計模塊
本模塊應了解算法和程序設計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從簡單問題出發,設計解決問題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種程序設計語言編制程序實現算法解決問題。建議學習軟件環境:VB6.0。
1.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
(1)了解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2)了解問題分析與算法設計之間的關系。(3)了解算法的基本特征。(4)能用自然語言、流程圖或偽代碼描述算法。(5)了解程序設計語言產生與發展過程。
2.程序設計基礎
(1)能夠使用可視化程序開發工具設計簡單的用戶界面。(2)知道常用的數據類型、變量、常量的含義;學會定義常量、變量的數據類型。(3)知道程序中運算符、函數、表達式的表示方式,能夠轉換數學表達式為程序接受的表達式。(4)學會使用順序結構設計程序的基本方法。(5)學會使用分支結構設計程序的基本方法。(6)學會使用循環結構設計程序的基本方法。(7)了解程序的編輯與翻譯過程方法,了解編譯型語言與解釋型語言的優勢與不足。
3.算法與程序實現
(1)理解解析法的基本思想。(2)了解枚舉算法求解問題的過程。(3)理解使用數組存儲批量數據的基本方法。(4)理解順序查找、二分查找算法思想。(5)了解一到兩種經典排序算法思想(如插入排序、冒泡排序)。(6)了解遞歸思想與遞歸的數學意義。
4.程序設計思想和方法
(1)了解模塊化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與方法。(2)了解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思想與方法。(3)了解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基本特征。
III、多媒體技術應用模塊
1.多媒體技術與社會生活
(1)了解多媒體技術現狀與發展趨勢。(2)了解多媒體技術的主要特征。(3)能通過案例分析,了解多媒體技術在數字化環境中的普遍應用。(4)認識多媒體技術在呈現信息、交流、表達思想的生動性和有效性。
2.多媒體信息采集與加工
(1)了解常用的聲音、圖形、圖像、動畫、視頻等信息的類型、格式和基本特征。掌握以上信息的采集方法。(2)根據信息呈現需求,能使用適當的工具對聲音、圖形、圖像、動畫、視頻等信息進行簡單處理。(3)了解聲音、圖形、圖像等文件格式的轉換方法。
3.多媒體信息表達與交流
(1)能根據給定的案例,從問題實際出發,規劃、設計多媒體作品。(2)掌握采用非線性方式組織、規劃、設計多媒體信息。(3)能根據表達、創作的需要,使用適當的多媒體集成工具制作多媒體作品。(4)能對他人的多媒體作品做出恰當的評價。
IV、網絡技術應用模塊
本模塊應掌握網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應用技能,掌握網站設計、制作的基本技術與評價方法,體驗網絡技術給人們的生活、學習帶來的變化。
1.因特網應用
(1)了解因特網應用技術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其基本工作思想。(2)知道因特網信息檢索工具的產生背景、工作原理與發展趨勢,掌握常用因特網信息檢索工具的使用方法,能熟練使用檢索工具獲取所需信息。(3)掌握利用因特網獲取所需信息、實現信息交流的方式方法。理解因特網在跨時空、跨文化交流中的優勢及其局限性。
2.網絡技術基礎
(1)了解計算機網絡的主要功能、分類和常用的網絡拓撲結構。(2)理解網絡協議的作用,知道網絡的開放系統互聯協議(OSI)分層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理解因特網TCP/IP協議的基本概念、思想與功能。(3)知道網絡通信中常用的信息交換技術及其適用的業務。(4)了解瀏覽器/服務器(B/S)和客戶機/服務器(C/S)兩種應用模式的概念與特點。(5)掌握IP地址的格式和分類,知道子網和子網掩碼的概念。(6)知道域名的概念和域名解釋的基本過程。(7)知道因特網IP地址和域名的管理辦法及相應的重要管理機構。(8)了解小型局域網的構建方法與使用方法,并能通過網絡實現資源共享。(9)知道網絡服務器的主要作用與基本原理,了解代理服務器的概念與作用。(10)了解計算機網絡存在的安全問題,了解常見的網絡防護安全技術。
3.網站設計與評價
(1)知道萬維網、網頁、主頁、網站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系。(2)理解動態網頁的概念,了解其工作過程。(3)能使用常用的網頁制作軟件制作與發布動態網頁。(4)掌握規劃、設計、制作、發布與管理簡單網站的基本方法。(5)掌握對常見網站的建設質量與運行狀況進行評價的方法。
V.數據管理技術模塊
本模塊應掌握與數據管理有關的基本知識,了解數據庫設計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使用數據管理技術管理信息,處理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驗并認識數據管理技術對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影響。建議學習環境:Access2000
1.數據管理基本知識
(1)了解數據管理技術的基本概念。(2)掌握關系數據庫中的庫、表、字段、記錄等概念,理解“關系”所表達的含義。(3)了解數據庫在多媒體和網絡方面的應用,能舉例描述其應用價值。
2.數據庫的建立、使用與維護
(1)理解數據模型的概念,了解數據收集、數據分類和建立關系數據模型的基本方法。(2)初步掌握使用實體—關系圖(E-R)描述關系數據模型的方法。(3)熟悉一種關系數據庫管理系統軟件,掌握創建數據庫、添加數據和編輯數據庫的常用方法。(4)掌握在關系型數據庫中建立多表之間關系的方法。(5)掌握關系型數據庫中常用的數據篩選、排序、查詢的方法。(6)掌握關系型數據庫中數據統計及報表輸出的基本方法。(7)掌握關系型數據庫中數據導入和導出的基本方法。
3.數據庫應用系統
(1)了解層次和網狀數據模型的基本概念。(2)理解數據庫、數據庫管理系統和數據庫應用系統的概念,描述他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3)知道設計和實現簡單的數據庫應用系統的基本方法。
(二)電教知識部分
電教知識部分以《現代教育技術基礎》所包含的內容為主,考試范圍如下:
1.了解現代教學環境,包括語音教室、多功能教室、微格教學系統、遠程網絡教室、校園網絡、閉路電視系統、廣播系統、衛星數據接收系統環境等。
2.了解現代數字媒體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術。如電視、錄音機、CD/DVD播放機、投影儀、實物展示儀、背投、數碼相機、和攝像機等設備的使用和維護。能基本運用這些技術設計開發相關的教學資源。
3.了解教育技術學的范疇,能運用教學設計理論系統地對教學資源與過程進行基本的設計、開發、應用、評價和管理。
四、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1.考試采用閉卷、筆試形式。試卷的問卷與答卷分離,答案須寫在答卷上,寫在問卷上無效。
2.考試時間及分值:報考小學、初中教師崗位的考生,考試時間為150分鐘,試卷滿分為150分(其中綜合部分50分,學科專業知識100分);報考普通高中教師崗位的考生,考試時間為180分鐘,試卷滿分為170分(其中綜合部分50分,學科專業知識120分)。
3.試卷結構:單項選擇題約占50%;簡答題約占30%;綜合分析題約占20%。
4.試題難易比例:基本題、稍難題、較難題比例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