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試目的
考查了解報考人員對適應報考崗位教育教學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的掌握程度。
二、考試范圍
考試內容以教育部義務教育7~9年級《地理課程標準》和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為依據,適當參考現行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和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必修1—3。其中義務教育7~9年級內容約占60%,普通高中內容約占40%。
考查具體內容如下:
(一)地球與地圖
(1)地球的形狀、大小與運動
(2)經線和緯線。經線和緯線的劃分。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
(3)根據需要選擇常用地圖,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
(4)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估算海拔和相對高度。
(二)世界地理
(1)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板塊構造學說;世界著名山系、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2)天氣與我們生活的關系;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3)世界氣溫和降水的變化規律。
(4)人口問題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5)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6)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水平的差異;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地區分布特點;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在國際合作中的作用。
(7)亞洲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特點及其相互關系,亞洲存在的人口、環境、發展等問題。
(8)東南亞、歐洲西部、北美地區、中東等地區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等方面的特點;氣候對當地農業和生活的影響。
(9)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10)日本、美國、巴西、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自然資源方面的特點;特有的自然地理現象和突出的自然災害,并簡單說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中國地理
(1)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說明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
(2)我國的34個省級行政區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
(3)我國地形地勢主要特征;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響因素;我國的主要河流及長江、黃河的概況。
(4)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5)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范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
(6)能運用地圖說出某一區域的位置、范圍,并能:
①對該區域的地理位置作出評價;
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該區域的地形特征;
③閱讀氣候統計圖表,說出該區域的氣候、降水分布概況,并歸納出氣候特征;
④根據資料說出區域產業結構與空間分布特點。
⑤根據資料,描述該區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
(7)區域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河流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影響區域農業或工業發展的地理因素;國際聯系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意義。
(8)我國西部開發的地理條件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9)臺灣省的位置和范圍;臺灣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特色;臺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
(10)祖國內地對香港、澳門經濟繁榮的促進作用。
(四)新疆地理
新疆地理位置及自然環境的特點,自然條件、自然資源與社會、經濟、環境等方面的關系。
(五)高中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地球的圈層結構,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2)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大氣受熱過程;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氣壓帶、風帶的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天氣系統的特點。
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地理意義;世界洋流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分異規律。
(4)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5)人口與城市
分析不同人口發展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原因; 說出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運用實例,解釋城市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
(6)產業活動與地域聯系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分析工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結合實例說明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7)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三、試卷結構
1.考試形式:閉卷,筆試。試卷的問卷與答卷分離,答案須寫在答卷上,寫在問卷上無效。
2.考試時間及分值:報考初中教師崗位的考生,考試時間為150分鐘,試卷滿分為150分(其中綜合部分50分,學科專業知識100分);報考普通高中教師崗位的考生,考試時間為180分鐘,試卷滿分為170分(其中綜合部分50分,學科專業知識120分)。
3.試卷結構及題型:選擇題40分;綜合題(含讀圖分析、問答等)60分。
四、試卷難易度比例
試卷難度:基礎知識80%,一般應用10%,綜合題10%。其中,初中知識考查難度與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持平;高中知識考查難度略高于高中學業水平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