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教師招聘網
首頁 浙江教師 福建教師 江蘇教師 廣東教師 江西教師 安徽教師 北京教師 上海教師 天津教師 湖南教師 湖北教師 河南教師
河北教師 海南教師 重慶教師 貴州教師 遼寧教師 吉林教師 山西教師 廣西教師 云南教師 陜西教師 甘肅教師 青海教師 四川教師
山東教師 內蒙古教師 黑龍江教師 寧夏教師 新疆教師 西藏教師 教師面試 說課稿 考試大綱 教師招聘試題 特崗教師 教師資格考試 教師資格大綱
杭州教師  廣州教師  長沙教師  南京教師  福州教師  南昌教師  教師考試大綱  教師資格大綱  政治資料  地理資料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師招聘試題 >> 歷史教師招聘試題 >> 內容

高中歷史階段性特征(7)

時間:2011-7-2 14:54:05 點擊:

  核心提示:第一章先秦時期的中國一、時間:從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中國建立秦朝。二、本期歷史的分期:本期中國歷史包含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形成時期三個階段。1、原始社會時期:原始社會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時期,氏族公社由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組成。父系氏族公...
二十、世界三大宗教傳入中國及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1、佛教
    (1)、傳入:佛教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東漢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在我國逐漸傳播開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空前盛行,隋唐時期興盛發展,更有玄奘西游從印度半島帶回了大量佛經。
(2)、 影響:
第一、成為了統治者麻痹和統治人民的工具,同時在一定時期內、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的穩定,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佛教宣傳靈魂(精神)可以脫離肉體永遠存在,能夠轉生來世。人的今生若能忍受苦難,虔誠信佛,來世可以得到幸福。這種宣傳有很大欺騙性,麻痹了人民反對封建剝削和壓迫的斗志。因此,佛教一傳入中國便很快得到封建統治者的歡迎和扶持,也得到了老百姓的信賴。
第二、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佛教的傳入,古代印度(天竺)的醫學、天文、歷法、音樂、舞蹈、繪畫和建筑藝術也傳入了中國,豐富了中國的科技文化的內容和人民的文化生活,推動了中國古代科技和文化藝術的繁榮;同佛教有關的建筑和石窟藝術得到迅速發展;促進了哲學思想的發展;推動了我國科技的發展;成為了中國古代加強對外交往的橋梁之一;在中國古代后期成為中央政權加強對邊疆的管轄和加強與邊區少數民族之間的聯系的紐帶。
    2、*****教
    (1)、傳入:唐朝時,由阿拉伯商人傳來,651年,大食(當時的阿拉伯帝國)派使臣來中國后,唐朝與大食的交往更加頻繁,*****教在中國的傳播也更快了。
(2)、影響:
第一、與之有關的科技文化藝術傳入中國,豐富了中國人民的文化生活,促進了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第二、促進了中外經濟貿易往來的發展。
第三、促進了中國古代的民族融合,增加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更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第四、清朝時也曾成為少數民族首領發動叛亂的工具。
    3、基督教
    (1)、傳入:5至6世紀,基督教的一支景教傳入我國,隨唐時,統治者對外來宗教采取比較開明的態度,景教也受到了政府的尊重。新航路開辟后,伴隨著西方殖民國家的殖民活動,基督教傳教士開始四出活動,傳播基督教,明清時期,中國也迎來了西方傳教士,但他們未能取得在中國傳教的合法權。1844 年,先是美國在中美《望廈條約》中取得了建立教堂的權力,接著法國在不平等的中法《黃埔條約》中取得了在通商口岸自由傳教的特權,1858年,在俄、美、英、法強迫清政府簽訂的《天津條約》中則進一步取得了允許西方各國人到中國內地自由傳教的特權,從此,基督教在中國得到了較為廣泛的傳播。
(2)、影響:
第一、與其相關的科技文化知識,尤其是西方近代科學技術和科技著作傳入了中國,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內容,促進了中國科技的發展。
第二、推動了人民革命運動的興起。
第三、成為了外國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工具,進一步擴大了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差距,加劇了中國的進一步落后。
中國近現代史學習綱要
第一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初步形成時期的中國
一、時間:1840年至19世紀60年代
    二、歷史分期:本期中國歷史上發生的主要歷史事件有兩次鴉片戰爭--中華民族的自衛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一場偉大的農民階級的革命運動,兩者性質不同,但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
1、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英國于1840年至1842年發動的侵華戰爭,也是清朝晚期列強發動的五次侵華戰爭中的第一次。這時的清朝皇帝是道光帝。
教材中提到的人物有:林則徐、黃爵滋、琦善、魏源、姚瑩、徐繼畬。
教材中提到的重要歷史名詞有:閉關鎖國、虎門銷煙、三元里抗英、新思潮的萌發。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列強強迫清政府接受中國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中英《南京條約》的附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2、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兩國組成聯軍于1856--1860年發動的侵華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此時的清朝皇帝是咸豐帝。
教材中提到的人物有:額爾金、葛羅、葉名琛、柏貴、奕忻,同治帝載淳、慈禧太后。
教材中提到的重要歷史名詞有:“亞羅”號事件,“馬神甫事件”,火燒圓明園、辛酉政變、“借師助剿”。
列強強迫清政府接受了又一批不平等條約: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條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中俄《愛琿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八十年代又有《中俄改訂條約》。
3、太平天國運動:發生于1851年到1864年,其主要領導人是洪秀全、楊秀清、馮云山、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洪仁  干、陳玉成、李秀成等九人,開始于金田起義,都城在天京(今南京)。當時先后在位的清朝皇帝是咸豐皇帝和同治皇帝。
教材中提到的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清朝將領有:曾國藩(湘軍首領)、曾國荃、左宗棠、和春、李鴻章(淮軍首領),參與鎮壓起義的外人是美國人華爾和英國人戈登。
教材中提到的太平軍重要將領有:林鳳祥、李開芳、賴漢英、秦日綱及葉云萊。
教材中提到的重要歷史名詞有:拜上帝會、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定都天津、北伐、西征、東征、天京變亂、湘軍、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
教材中提到的重要戰役是:鄱陽湖口之戰、三河鎮大捷、上海之戰、安慶保衛戰、天京保衛戰。
教材中提到的重要文獻有:《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
4、洋務運動:這是清朝統治集團內部的洋務派在19世紀60-90年代,以“自強”、“求富”為旗幟所發動和進行的一場自救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在洋務運動的全過程中,清朝統治集團的實權一直控制在慈禧太后手里,皇帝則先后為同治帝和光緒帝。
教材中提到的洋務派代表人物有:奕忻、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沈葆楨、丁日昌等。教材中提到的重要名詞有:總理衙門和洋務派創辦的主要企業,中體西用。
5、列強侵華加劇:這是指列強與清朝統治集團勾結起來,一方面鎮壓人民的革命運動,一方面利用不平等條約掠奪中國人民的財富,同時千方百計攫取更多的侵略特權。
教材中提到的人物有:赫德、蒲安臣。
教材中提到的名詞是:中國海關總稅務司、《局外旁觀論》;商品輸出、資本輸出、“洋藥”;販賣華工。
6、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
教材中提到的名詞有:早期著名中國資本主義企業、中國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早期無產階級的狀況;中國資本主義的特點、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特點、中國無產階級的特點。
教材中提到的人物有:方舉贊、陳淡浦、陳啟沅、朱其昂。
7、如果以清朝帝位的承繼關系來分,則這一階段經歷了:
道光皇帝時期: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新思潮萌發。
咸豐皇帝時期: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同治皇帝初期:辛酉政變,慈禧太后開始掌權;出現“借師助剿”局面;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設立總理衙門,大肆出賣政治經濟權益;開始洋務運動。
    三、本期中國歷史的主要特點
本階段中國歷史是指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從時間上看是指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864年太平天國革命失敗,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初步形成的時期。在這期間,發生了中國人民反對外國資本主義武裝侵略的兩次鴉片戰爭和反侵略反封建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 從總體上講,本期中國歷史是中國社會開始向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化的歷史,大變化、大動蕩是這一歷史時期的歷史特點。這些特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歸納:
(一)、政治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從列強侵華方面看,這一時期是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侵華的開始階段,體現了自由資本主義的殖民侵略和殖民擴張特征 :
第一、主要侵華國家是:英、法、美、俄。
第二、侵華目的是:搶占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俄國的主要目標是掠奪中國領土。
第三、侵華手段是:用武力和廉價商品打開中國國門,簽訂不平等條約,從清政府手中掠取開口通商、關稅協商、海關管理等經濟特權,向中國傾銷商品;掠奪賠款;販賣華工;資本輸出;開始干涉中國內政外交。
第四、侵略范圍: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內地擴展,總體上尚局限于東部沿海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開始滲入清政府的統治心臟——北京。
第五、列強關系:以勾結為主。
第六、與清朝關系:逐漸由對立矛盾走向勾結對立,出現 “借師助剿”。
    2、從中國社會形態的變化上看,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一、社會性質:由清政府獨立自主行使全部主權的封建落后國家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主權遭到嚴重破壞;由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封建國家逐漸被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成為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掠奪地,自然經濟逐漸解體;總理衙門設立,清政府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
第二、社會主要矛盾:由鴉片戰爭前的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前者成為最主要的矛盾。
第三、革命任務:由農民反對本國封建統治變成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任務。
第四、革命性質: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3、從清政府方面看,在面臨外敵入侵、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和國內人民的革命斗爭蓬勃發展的形勢下,清朝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第一、是清朝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分化:先后出現了嚴禁派與弛禁派、地主階級改良派與保守派、頑固派和洋務派之分。
第二、清朝最高封建統治集團的組成結構發生了變換:咸豐死,同治繼;辛酉政變,慈禧聽政,奕忻議政兼管軍機處和總理衙門;洋務派主政;漢族官僚控制清政府實權。
    第三、內外政策逐漸變化:由閉關鎖國到被迫開放國門,再到設總理衙門,主動加強對外交往,;與列強由對抗走向勾結,形成“中外和好”的局面;對內強化專制統治,加緊搜刮,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提倡“中體西用”,掀起洋務運動。
4、從中國人民革命運動來看,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第一、領導者和主力軍:農民階級。
第二、任務及性質: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革命任務,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第三、革命環境:中外反動勢力逐漸勾結起來鎮壓中國人民革命;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及基督教傳入,西學開始東漸;民族資產階級尚未產生,無產階級的力量極為幼小,農民階級擔負起了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道路的重任,《資政新篇》比較系統完整地描繪了在中國建設資本主義的目標。
第四、農民革命水平: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治新篇》。
5、階級結構發生顯著變化,誕生了兩大先進階級,為資產階級民主運動的興起奠定了階級基礎,對舊的封建制度起著極大的瓦解作用。
第一、無產階級:19世紀四、五十年代先于民族資產階級誕生于外商企業,隨后,在洋務派和民族資產階級創辦的廠礦里也產生了中國無產階級。具有人數少,集中程度高,組織性強,政治上無權,經濟上貧困,與農民有天然的血緣關系,革命性、斗爭性強等特點。
第二、民族資產階級:19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后伴隨近代工業的出現而誕生。既具有妥協性、軟弱性,又具有革命性和斗爭性,一開始就分為大資產階級和中小資產階級兩部分。新的階級因素的出現對舊的封建政治制度起著越來越大的瓦解作用。
    (二)、經濟上,形成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局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特征更加明顯。
1、中國被強行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鴉片戰爭前,自然經濟在中國占主導地位,它主要滿足自我消費和基本的生活生存條件,抵制商品經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雖在明朝中后期就已產生,但受到自然經濟和封建制度的嚴重阻礙,發展極其緩慢。鴉片戰爭以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其侵略特權,通過掠奪賠款和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控制操縱中國市場,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使中國的社會經濟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附庸。外國廉價的棉布、棉紗充斥中國東南沿海市場,使中國東南沿海家庭手工棉紡織業逐漸破產,造成耕與織開始分離;由于列強對原料的掠奪收購和農民購買生活必需品的需要,中國農副產品的商品化程度開始提高,但中國的出口貿易幾乎全部為外商所操縱,使中國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的原料供應地;另一方面,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又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在市場、技術、勞動力等方面準備了條件。
2、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勢力入侵中國,直接剝削中國人民,中國經濟結構開始半殖民地化。
第一、總體特點:以商品輸出為主,其它如資本輸出、野蠻掠奪為輔;以攫取經濟特權開路。
第二、攫取經濟特權:開埠通商,關稅協商,控制中國海關,視察商務,內地游歷、經商、傳教,片面最惠國待遇,領事裁判權,公使進駐北京等等。
第三、侵略方式:鴉片貿易(走私、輸入“洋藥”);商品輸出(傾銷商品、掠奪原料);販賣華工;掠奪賠款;早期資本輸出(辦洋行、開銀行、經營輪船公司、設工廠);輸出技術,控制洋務。
3、中國開始出現近代企業,中國經濟的半封建性加強。
第一、外資企業:鴉片戰爭后出現,以后日益增多,直接掠奪中國資源和廉價勞動力。
第二、洋務企業:出現于19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90年代,洋務派在洋務運動中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機器設備舉辦,包括近代軍工企業和民用企業,引進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
第三、民族資本主義企業:以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現民營近代企業為標志。具有分布不合理(地區集中,與原材料產地脫節,行業不齊全、以輕工業為主);實力弱(規模小、資金少,技術力量薄弱);受本國封建勢力和外國資本主義雙重壓迫;一開始就分為官僚買辦資本主義和中小資本主義兩部分等等特點。
4、形成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社會經濟結構,中國的社會經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了:自然經濟、外資企業、洋務企業、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合資企業。
(三)、中國近代文化的巨大變革,體現了開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化的時代特色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漸由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性質的急劇變化,直接影響到近代文化:西方文化傳入中國,封建文化發生動搖,文化領域呈現出新舊過渡的特點。在思想界、科技界、教育界、文學界等都形成了“西學東漸”的格局。
    1、中國人民對外國人及外來事物的態度發生了巨大變化,思想界開始出現西學東漸的局面。
第一、西方資產階級思想開始傳入中國:基督教,資產階級的部分社會政治學說、經濟學說及自然科學知識。
第二、“向西方學”的新思潮興起:林則徐、魏源等地主階級改良派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口號,但僅限于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并未包括西方政治制度。地主階級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是林則徐、魏源主張的繼承者和實踐者,突破了中國一切都好,西方科技術是“奇技淫巧”的陳腐觀念。洪秀全引進基督教思想創立拜上帝教,力主以絕對平均主義改造中國社會;洪仁干提出《資政新篇》,主張全面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但對西方認識比較淺,而且未能真正實行。早期維新派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宣傳西方議會制度,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變革封建制度,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但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也未付諸實踐。
    2、科學技術的新突破。19世紀60年代以后,洋務派在洋務運動中相繼設立的一些翻譯機構,如京師同文館、江南制造總局譯書館和廣學會,不斷翻譯和介紹西方科技知識,促進了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涌現出了一批中國近代的科學家,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數學家李善蘭、華蘅芳和化學家徐壽。
3、近代教育開始起步。
第一、洋務派創辦新式學堂,學習外語、科學技術、軍事等內容,改變了過去以經學為主的教學內容,代之以“格致之學”,培養從事實際業務的有用人才。
第二、外國教會學校興起。西方各國取得了在中國各地的傳教權后,為了使中國人接受其思想意識和宗教信仰,在中國創辦了一大批教會學校。
第三、留學教育起步。洋務派為培養人才,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促進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
3、文學界對中國歷史巨變的反應。
第一、鴉片戰爭期間出現了一些愛國詩人。林則徐、魏源、張維屏等人是他們的代表。
第二、太平天國革命對文學尤其是詩歌有很大沖擊,詩歌從形式、語言到內容,都有很大變化,具有革命性和大眾文化的特點。
    4、中國藝術的新變化。最突出的是京劇逐漸形成和近代畫派開始形成。
(四)、對本期歷史的總體表述
從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資本主義在世界范圍內已經發展了200年,英國工業革命也進行了近百年。中國在世界范圍內,從社會制度到生產力發展都處于落后狀態。鴉片戰爭后的二三十年間,中國社會最基本的特征是半殖民化,這表現在三個方面:
1、政治上,中國遭受西方列強的瘋狂侵略,喪失了大量領土和主權,總理衙門的設立有利于列強控制中國的內政和外交,中外反動勢力開始勾結起來。
2、經濟上,西方資本主義的侵略使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逐漸瓦解,中國淪為西方資本主義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3、文化上,出現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呈現出新舊過渡特點。
中國逐步由一個獨立主權的國家變成半殖民地,這是民族和國家的恥辱和災難,是歷史的沉淪。但社會歷史的發展和進步,并不是直線進行的,中國在半殖民地化的同時也產生了近代民族資本主義,這是民主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領導人民大革命的物質基礎。因此,從中國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來看,不能說是倒退。
第二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時期的中國
    一、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初
    二、歷史分期:本期中國近代史以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為界標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從19世紀60年代初到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一步形成時期。本階段包括的歷史事件有:
1、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人民革命轉入低潮。這是太平天國運動進行戰略防御直至失敗的時期。
教材中提到的主要事件有:攻破江南大營,東征蘇南,進軍上海,安慶保衛戰,天京保衛戰。
教材中提到的主要人物有:洪仁干,李秀成,陳玉成,洪秀全;和春,華爾,曾國藩,戈登。
2、洋務運動:這是清朝統治集團內部的洋務派在19世紀60-90年代,以“自強”、“求富”為旗幟所發動和進行的一場自救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洋務運動從舉辦軍用企業到創辦民用企業的學習外語的學堂,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直接導致了中國近代工業的出現,對中國近代社會的生產和思想文化的發起了促進作用。
在洋務運動的全過程中,清朝統治集團的實權一直控制在慈禧太后手里,皇帝則先后為同治帝和光緒帝。
教材中提到的洋務派代表人物有:奕忻、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沈葆楨、丁日昌等。
教材中提到的名詞有:總理衙門,“借師助剿”,洋務派、頑固派,近代軍事企業、近代民用企業,籌劃海防、北洋海軍、南洋海軍、福建海軍、海軍衙門,新式學校、留學生,“師夷長技以自強”。
3、半殖民半封建統治秩序的形成和半殖民地化的普遍加深。從70 年代起,世界資本主義逐步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西方列強的侵略魔爪進一步伸向中國,發動了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中法戰爭是法國在1883年-1885年發動的侵華戰爭,是近代史上列強發動的第三次侵華戰爭。這時的清朝皇帝是光緒帝,但實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里,具體指揮戰事的是李鴻章。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于1894-1895年發動的侵華戰爭,也是列強在中國近代史上發動的第四次大規模侵華戰爭,《馬關條約》的簽訂,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一步形成的標志。
教材中提到的法國侵略者有:安鄴、李威利、孤拔、茹費里、巴德諾,伊藤博文。
教材中提到的中國抗戰將領有:劉永福、劉銘傳、馮子材,清政府中直接的賣國賊是李鴻章;馬玉昆、左寶貴、丁汝昌、劉步蟾、鄧世昌、林永升、聶士成,其中,為國捐軀的將領有左寶貴、鄧世昌、林永升,*****殉國的是丁汝昌;臨陣脫逃的是葉志超,導致戰爭失敗并直接向日本出賣中華民族權益的賣國者是李鴻章,放棄臺灣的臺灣巡撫唐景菘;反割臺斗爭的主要部隊是劉永福黑旗軍和徐驤義軍。
教材中提到的主要戰役有;河內之戰、紙橋大戰、馬尾海戰(或稱馬江戰役)、淡水之戰、鎮海戰役、鎮南關大捷和臨洮大捷。豐島海戰、平壤戰役、黃海之戰、遼東之戰和威海之戰。
教材中提到的不平等條約有:《中法新約》,《馬關條約》。
教材中提到的其它名詞有:臺灣省,臺灣巡撫;“大陸政策”,朝鮮東學黨起義,三國干涉還遼,旅順大屠殺;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
4、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中國資本主義產生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
教材中提到的名詞有:早期著名中國資本主義企業、中國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早期無產階級的狀況;中國資本主義的特點、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特點、中國無產階級的特點。
教材中提到的人物有:方舉贊、陳淡浦、陳啟沅、朱其昂。
5、列強侵華加劇:這是指列強與清朝統治集團勾結起來,一方面鎮壓人民的革命運動,一方面利用不平等條約掠奪中國人民的財富,千方百計攫取更多的侵略特權,導致中國邊疆地區出現新危機。中國社會各種矛盾更趨尖銳,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交織發展著,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上升為更主要的矛盾。從60年代起反對外國教會斗爭不斷深入,農民由過去把斗爭鋒芒主要指向封建主義轉到直接指向帝國主義。
教材中提到的人物有:赫德、蒲安臣;阿古柏,左宗棠,曾紀澤。
教材中提到的名詞是:中國海關總稅務司、《局外旁觀論》;商品輸出、資本輸出、“洋藥”;販賣華工;浩罕國,左宗棠收復新疆,新疆行省;英國入侵西藏;日本入侵臺灣,英美出面“調停”。
教材中提到的條約有:《伊犁條約》,“清英和約”。
(二)、第二階段:從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到1901年《辛丑條約》的出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全面形成,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戊戌維新和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時期。本階段發生的歷史事件有:
1、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進一步刺激了帝國主義的侵華野心,中國面臨著被瓜分的危險,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起來。   
教材中提到的名詞有:資本輸出(奴役性貸款、搶修鐵路、強開礦山、投資建廠),勢力范圍、租借地,門戶開放政策。
2、中國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
3、戊戌變法運動:維新運動從70年代醞釀,到1898年形成高潮,同年以戊戌政變而告終。戊戌維新是中國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后最初發動的資產階級革命的演習,是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在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情況下,掀起的一場愛國救亡運動,屬于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目的是學習西方,變法圖強、“救亡圖存”,發展資本主義。戊戌變法過程中,維新志士們辦報紙,興學堂,奔走呼號,大造變法維新的輿論,激發了人們的愛國激情,開創一代新風,掀起了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在這場進步的社會改良運動中,清朝統治集團內部支持變法的是光緒皇帝,地方官員中則只有湖南巡撫陳寶箴;反對新法者則是以慈禧太后、榮祿等為代表的頑固派和出賣維新派的袁世凱等軍事將領;另外,曾經加入過列強學會的地方官僚有兩江總督張之洞等。
教材中提到的維新派代表人物有:馮桂芬、王韜、鄭觀應、馬建忠(以上四位為早期維新派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
教材中提到的其它名詞有:早期維新派、公車上書、萬木草堂、強學會、維新派同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保國會、百日維新、戊戌政變、戊戌六君子。
教材中提到的維新派主辦的報刊有:《時務報》、《萬國公報》或《中外紀聞》、《國聞報》。
教材中提到的文獻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變法通議》、《應詔統籌全局折》、《定國是詔》及一系列的變法詔書。
3、義和團運動:在維新運動逐漸高漲的同時,廣大農民群眾掀起廣泛的反洋教斗爭,最后形成了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這個運動有著較長時間的醞釀、發展過程,1898年至1900年興起于山東,后來發展到直隸、津、京地區,到1900年前后形成高潮。義和團是廣大農民、手工業者自發的反抗運動,沒有綱領理論,沒有形成領導核心,缺乏組織性和存在著迷信、落后等嚴重缺陷,但義和團農民英雄們用血肉之軀嚴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的囂張氣焰。這段時期,代表社會進步主調的是資產階級的戊戌維新,而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也是這首歷史交響樂中響亮的諧音。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了義和團運動。
教材中提到的義和團運動領導人有:趙三多、朱紅燈、張德成、曹福田。
教材中提到的清政府人員中,山東巡撫毓賢主張對義和團采取安撫政策;毓賢的繼任者袁世凱則進行瘋狂鎮壓;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則是由“剿滅”改為“招撫”,再到絞殺;清軍將領聶士成與義和團在天津并肩抗擊八國聯軍。
教材中提到的名詞有: “扶清滅洋”。
教材中提到的義和團的戰斗有:冠縣之戰、平原大捷、廊坊楊村之戰、天津保衛戰、圍攻北京東交民巷和西什庫教堂之戰。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這是1900年夏,英、俄、德、法、美、日、意、奧八國組成聯軍以“保護僑民”為借口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上列強發動的第五次大規模侵華戰爭。先后擔任八國聯軍統帥的是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和德國陸軍元帥瓦德西。八國聯軍在天津和北京設立的殖民統治機構分別是都統衙門和聯軍司令部。戰后,八國聯軍組成國加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共11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全面形成。
三、本期歷史的主要特點
從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初是中國民族危機的加深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封建社會的時期。在此期間,中國的社會經濟、階級關系、政治舞臺和思想領域都出現巨大變動;從社會運動態勢看,既是沉淪,也是發展;在兩大社會主要矛盾中,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居于最主要的地位。   
(一)、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秩序形成的主要原因:
1、西方列強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向壟斷階段過渡,加強了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因懾于中國人民的反抗,維持了清政府的統治,以間接統治中國。
2、面對內外交困的局勢,清朝統治者認為只有同列強聯合起來,才能維持其統治。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扼殺了中國社會的進步運動,清政府逐漸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3、自19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地主階級的洋務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的維新運動、農民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均告失敗,未能阻止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進程。
4、隨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中國社會經濟結構開始朝著資本主義的世界潮流發展,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中國經濟逐漸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了列強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資本輸出場所,中國逐漸由單一的自然經濟轉變為自然經濟、近代化工業經濟(洋務企業和民族企業)、外國資本主義工業經濟等多種經濟成份共存的經濟局勢,這些變化推進了中國社會的半封建進程。總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是這一時期國內外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二)、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具體表現。
1、從政治上看,這一時期的主要歷史內容有:資本主義國家加緊侵華,試圖將中國完全殖民地化;清政府既繼續抵制列強的侵華,失敗后又大肆賣國,同時開展以“自強”為目的的洋務運動;中國人民在不斷地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開展不屈不撓的反侵略、反封建的斗爭。
具體說來,這一時期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在政治上的表現有:
第一,列強侵華表現出了與第二次科技革命和帝國主義相一致的新特征:
(1)、侵略重點:由在“中外和好”局面下的經濟侵略逐漸轉變為以瓜分中國為目的的政治侵略,失敗之后又轉入經濟掠奪的軌道。
(2)、列強與清政府的關系:由中外和好到相互對抗的瓜分狂潮,再到列強“以華治華”政策下的中外和好和清政府的完全屈服。
(3)、侵華國家:英法俄在華勢力下降,美德日勢力上升,逐漸成為侵華主角。19世紀末,列強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形成,列強的侵華實力呈現“勢力均衡”的局面。
(4)、列強關系:從相互爭奪勾結到尖銳對抗,再到相互爭奪勾結。
(5)、侵華程度:更進一步深入中國內地,直到全境開放;形成列強環嗣中國局面;對中國各個領域進行全面滲透,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社會。  
第二,從清政府的政策調整方面看,清政府逐漸全面屈從于外國侵略者。
(1)、對外政策的調整:設立總理衙門,放棄閉關鎖國政策;由“和好”賣國到對抗賣國,再到完全屈服“和好”;對侵華列強進行一定程度的抵抗;推行“以夷制夷”政策。
(2)、對內政策的調整:派舉辦洋務運動;默認民族資本主義企業;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帝黨官僚的維新強國夢。
第三,中國人民的抗爭與探索,最終以失敗告終,未能阻止中國社會向半殖民地的滑落。
(1)、地主階級的探索:洋務運動;“帝黨”官員的戊戌新政。
(2)、民族資產階級的探索:早期維新派;康梁維新派;實業派;革命派。
(3)、農民階級的探索:反洋教斗爭;義和團運動。
(4)、無產階級力量初步顯示。
     2、從經濟上看,這一時期也是中國社會經濟半殖民地化秩序的形成時期。
第一、侵略重心:由以商品輸出為主、資本輸出為輔轉變為以資本輸出為主、商品輸出及野蠻掠奪為輔。
第二、資本輸出途徑和方式:由早期的辦洋行,開銀行,經營輪船公司,設工廠等形式發展為向清政府進行奴役性貸款,爭做中國債主;搶修鐵路,控制交通,深入內地,掠奪經濟;強開礦山,壓制重工業發展;投資建廠,掠奪資源,占領市場等方式。
第三、經濟侵略程度逐漸加劇:開口通商;控制海關;商品輸出;擴大特權、擴大開放;資本輸出;門戶開放;形成宰割中國同盟。
第四、侵略新方式:借支持中國的近代化運動之機,加強對中國社會經濟的控制。支持洋務派舉辦的洋務運動;資助康、梁領導的維新變法。
第五、繼續榨取賠款:《馬關條約》;《辛丑條約》。
     3、文化上的半殖民地化:侵華各國在中國傳教、辦醫院、辦學校、辦報刊和吸收留學生等,麻醉中國人民的精神。
4、清朝統治集團在思想上的半殖民地化了:
第一、宣傳賣國有理的賣國思潮。曾國藩曾說:“洋人十年入京, 不傷我宗廟社稷,目下在上海、寧波等處助我攻剿發匪,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國不宜忘其二者,而怨其小者”。
第二、崇洋媚外,喪失民族自信心:中法戰爭中奉行“不可釁自我開”、“未可與歐洲強國輕言戰事”的政策;甲午中日戰爭中奉行“避戰自保”方針和“先定守局,再圖進取”的政策。
第三、接受奴化宣傳,聽任侵略者干涉內政外交:公使進駐北京;設總理衙門;《辛丑條約》
(二)、半封建化的表現
     1、經濟結構上,19世紀60年代以后,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資本主義經濟成分進一步增強。
第一、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
第二、洋務企業的創辦。
第三、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初步發展。
第四、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膨脹。
2、清政府經濟政策半封建化:仍頑固地維護封建自然經濟,但承認多種經濟成分共存的社會現實,清政府本身也已開辦了一系列近代工業企業。
第一、采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掀起洋務運動,興辦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企業。
第二、接受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承認了外國資本在中國胡作非為的事實。
第三、對民族工業的態度發生了由民族工業產生時期的在限制中默認到19世紀末放寬對民族工業的限制,允許民間設廠,再到20世紀初在“新政”中獎勵實業的重大變化。
3、從政治上的半封建化:
第一、社會階級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代表歷史發展方向的兩個新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產生,為民主革命準備了物質基礎和階級基礎。
第二、清政府的統治已朝著半封建化的方向發展:
(1)、清朝統治集團的組成結構已發生了變化。1861年辛酉政變后,控制清政府實權的是傾心賣國的慈禧太后與以奕欣、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為代表的洋務派的聯盟。
(2)、清政府中央官僚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從總理衙門到外務部。
(3)、最高統治集團進一步分化,逐漸形成了“帝黨”和“后黨”之分。帝黨主持了 “百日維新”。
(4)、軍事防御的近代化:籌劃海防,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成立海軍衙門;建立新式陸軍。
4、思想上,具有資本主義傾向的思想潮流不斷出現,呈現出半封建化的趨勢:
第一、外國資本主義思想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逐漸深入,封建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開始遭到動搖,到19世紀九十年代清朝統治集團出現“帝黨”和“后黨”的分裂時,“帝黨”集團已在某種程度上接受了資本主義的一些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學說和治國方略。
第二、洋務派提出“中體西用”的口號,突破了封建頑固派認為中國一切都好,西方科學技術不過是“奇技淫巧”的陳腐觀念,為西學的傳入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第三、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不同派別各自提出了反對封建統治,推動中國社會近代化的方案:早期維新派的貢獻;維新派的變法強國夢,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資產階級革命派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組織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
5、19世紀六十年代以后,中國科技文化領域逐漸半封建化了,這表現在:
第一、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
第二、教育改革的突破:新式學校;留學教育;戊戌變法之文化教育措施。
第三、文學、藝術、印刷、史學等各個文化領域的急劇近代化。
    總之,從19世紀六十年代到20世紀初,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都邁出了國家近代化的第一步,而這恰恰就是中國社會半封建的具體表現。但我們已經看到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先后都失敗了,福建、北洋海軍在中法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中覆沒,民族工業舉步維艱,當時中國并沒有真正實現近代化。這說明沒有實現國家的獨立,就不可能真正實現國家的近代化。
    第三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化時期的中國
一、時間:20世紀初至1919年五四運動前的中國歷史。
二、歷史分期及主要歷史事件:本期歷史以1912年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政府的建立為標志,大體上分為兩個階段。
1、分期: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到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被北洋軍閥政府取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發展深化時期,即辛亥革命時期。
從1912年辛亥革命失敗到1919年五四運動,是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深化時期,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新舊交替的時期。
   2、本期主要歷史事件:
(1)、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在近代中國面臨著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民族資本主義又有新發展的背景下,由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比較更完全的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反對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的統治,爭取在中國獨立發展資本主義,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為目標的一場革命,辛亥革命是從19世紀90年代起就開始醞釀和準備,1911年武昌起義的槍聲宣告了革命高潮的到來。辛亥革命結束了持續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一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辛亥革命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和《臨時約法》保護和體現了民族工商業者的利益和要求。辛亥革命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其主要領導人是孫中山、黃興等。當時在位的清朝皇帝先后是光緒皇帝和宣統皇帝,但實權先后是掌握在慈禧太后和載灃手里。
教材中提到的革命派重要人物有:陸皓東、章炳麟、鄒容、陳天華、宋教仁、 蔡元培、劉靜庵、劉道一、趙聲、吳永珊、龍鳴劍、熊秉坤、金兆龍、伍廷芳。
教材中提到的參加了革命派活動的會黨首領是:陶成章。
教材中提到的保皇派(立憲派)、舊官僚以及清政府反動人物主要有:康有為、梁啟超;載澤、奕 劻 、趙爾豐、蒲殿俊、張鳴歧、黎元洪、袁世凱、唐紹儀、段祺瑞。其中蒲殿俊是四川保路運動的領導人之一;黎元洪和袁世凱先后被革命派所接納,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也最終被袁世凱竊取。
教材中介紹的革命派發動的反清武裝起義有:1895年廣州起義、萍瀏醴起義、廣州黃花崗起義(又稱四•二七起義)和武昌起義。
教材中提及的主要文獻有:《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革命軍》、《猛回頭》和《警世種》、《民報》創刊號《發刊詞》、《保路同志會宣言》、《欽定憲法大綱》、《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告各友邦書”。
教材中提及的報刊有《國民報》、《游學譯編》、《浙江潮》、《漢聲》、《二十世紀大舞臺》、《蘇報》、《民報》和《新民叢報》。
教材中提到的革命團體及政黨有: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日知會、保路同志會和中國同盟會。
教材中要求我們掌握的重要名詞有:民主革命思想、革命派、三民主義、“新政”、“預備立憲”、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皇族內閣、保路運動、保路同志軍、“嚴守中立”、“南北議和”、袁世凱篡權。
教材中要求我們弄清的政府名稱是:榮縣革命政府、湖北軍政府和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
(2)、 北洋軍閥的統治,北洋軍閥統治中國的時間較長,它經歷了從1912年到1928年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的十多年時間。但本階段只包含了北洋軍閥統治的前期,即從1912年袁世凱竊權到1919年五四運動的歷史。在這一時期:一方面是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民族危機的繼續加深,人民的苦難更加深重。另一方面,辛亥革命的巨大影響仍在繼續,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中央專制集權開始動搖,出現了地方分權割據的趨向;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從失敗中反思、總結經驗教訓,尋求革命的出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帝國主義“無暇東顧”的夾縫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近代民族工業出現了短期繁榮;無產階級逐步成長壯大,即將登上政治舞臺;神州大地上興起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這是近代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的歷史潮流,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化革命,五四運動發展到了高峰。總之,這段歷史是近代中國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當時的社會雖然還是漫漫黑夜,但已經出現了代表著未來希望的新曙光。
教材中提到的國民政府總統有: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
教材中提到的內閣總理(或稱國務總理)有:唐紹儀、段祺瑞。
教材中提到的其它重要人物有:孫中山、宋教仁、李烈鈞、黃興、梁啟超、蔡鍔、唐繼堯、曹錕、張勛、陸榮廷、張謇、周學熙、榮宗敬、榮德生。
教材中提到的文獻有:《善后借款合同》、“二十一條”、《中華民國約法》、《大總統選舉法》、《討袁宣言》、《第二次討袁宣言》、《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討逆宣言》。
教材中提到的其它名詞有:國民黨,“二次革命”、“麥克馬洪線”、“洪憲帝制”、護國運動,中華革命黨、軍閥割據、府院之爭、辮子軍、張勛復辟、討逆軍、護法運動、實業救國等。
    (3) 、近代前期的文化:近代前期的文化一章是一個專題總結,其中屬于本期階段的文化內容大致有:馮如、詹天佑、科舉制的廢除,教育總長蔡元培、尊孔復古、譴責小說、近代著名畫派、“史學革命”、甲骨文的發現。
(4)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運動:1915年興起于上海,發起者是陳獨秀。
主要參與者和領頭人有: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吳虞、蔡元培等。
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是《新青年》;活動基地是北京大學;主要口號是“德先生”和“賽先生”;前期指導思想是民權、平等思想和達爾文的進化論;矛頭所指為儒家傳統道德。
教材中提到的文獻有:《說孝》、《狂人日記》、《文學改良芻議》、《文學革命論》、《孔乙己》、《藥》、《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

作者:不詳 來源:網絡
相關文章
  • 文武教師招聘網(www.guoyanxin667788.com) © 2012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長聯系QQ:799752985 浙ICP備11036874號-1
  • Powered by 文武教師招聘網
  • 特级婬片国产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免费看,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一品精,最新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福利色性视频 | 亚洲女人自熨在线视频 | 日韩精品九九久久 | 中文字幕精品三区视频 | 在线亚洲欧美专区二区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