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教師招聘網
首頁 浙江教師 福建教師 江蘇教師 廣東教師 江西教師 安徽教師 北京教師 上海教師 天津教師 湖南教師 湖北教師 河南教師
河北教師 海南教師 重慶教師 貴州教師 遼寧教師 吉林教師 山西教師 廣西教師 云南教師 陜西教師 甘肅教師 青海教師 四川教師
山東教師 內蒙古教師 黑龍江教師 寧夏教師 新疆教師 西藏教師 教師面試 說課稿 考試大綱 教師招聘試題 特崗教師 教師資格考試 教師資格大綱
杭州教師  廣州教師  長沙教師  南京教師  福州教師  南昌教師  教師考試大綱  教師資格大綱  政治資料  地理資料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師招聘試題 >> 歷史教師招聘試題 >> 內容

高中歷史階段性特征(5)

時間:2011-7-2 14:54:05 點擊:

  核心提示:第一章先秦時期的中國一、時間:從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中國建立秦朝。二、本期歷史的分期:本期中國歷史包含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形成時期三個階段。1、原始社會時期:原始社會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時期,氏族公社由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組成。父系氏族公...
八、舊中國買辦階級的形成。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外國資本主義侵入中國,破壞了中國自然經濟的基礎,同時也促進中國封建社會孕育著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在中國逐步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的發生發展和近代工業的產生,在十九世紀下半期,中國出現了新生的資產階級。由于中國資本主義是在帝國主義壓迫和封建主義束縛下發生和發展起來的,中國新生的資產階級一開始便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買辦階級,是直接為西方資本主義殖民侵略國家的資本家服務并為他們所豢養的階級;一個是民族資產階級,是同資本主義國家和帝國主義國家聯系較少或者沒有直接聯系的中等資產階級。舊中國的買辦階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殊產物,它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過嚴重的破壞作用和影響。這個階級在帝國主義扶持下,勾結大地主階級,曾奪取了國家政權,最后發展成為官僚買辦階級,壟斷了舊中國的經濟命脈。
    舊中國買辦階級的形成,是與中國在鴉片戰爭后日益走上半殖民地和殖民地道路分不開的。外國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的中國,恰恰相反,是要把中國變成它們的殖民地。它們以中國封建地主統治為支柱,嚴重地壓迫和束縛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它們為了侵略的必要,在中國封建勢力集團中,收買和豢養了一批為他們服務的奴才,作為它們的馴服工具,同時利用這一工具竭力使中國經濟在新的條件下所發生的變化,向有利于它們操縱和控制的方向發展,這就是外國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大力培養買辦和推行買辦制度的最本質的原因,其結果,大量成批的買辦和買辦商人發生和成長起來,形成為一個社會集團,這個集團擁有一定數量的資本,依附于外國資本,從而直接或間接占有一部分社會生產資料,在生產或流通領域內,剝削本國勞動人民,這個買辦資本,最后利用國家政權,勾結封建勢力,發展成為官僚資本,隨著買辦資本的發生和發展,產生了一些依附于不同外國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資本家和資本家集團,他們是舊中國買辦階級的前身。
    舊中國的買辦階級從鴉片戰爭后開始孕育到十九世紀未逐步形成,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未在中國大陸上被消滅為止,經歷了大約一百年左右的時間和三個階段。
   1、 第一個階段(1912年以前),這是買辦階級的孕育、形成和初步發展的階級。由于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外國在華企業日增,買辦隊伍也隨之擴大。據不完全統計,十九世紀末,外國在華洋行已達933所。且買辦已有了自己的組織,如買辦人公會、聯誼會、集益會,并且都參加了各個行業的公所,例如1904年成立上海商務總會時,大買辦徐潤、朱葆三都充任協理,這一時期,大大小小的買辦廣泛參與了洋務運動和列強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并在其中起了極壞的作用。
    2、第二個階段(1919年至1927年),這是買辦階級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處于從袁世凱開始的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亦即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擴大商品輸出,發展資本輸出,并重行劃分勢力范圍,挑起軍閥混戰,使中國鞏固地成為半殖民地的時期。買辦階級為了適應帝國主義擴大商品輸出和搜刮資源的需要,把初步形成的買辦剝削網,從通都大邑到窮鄉僻壤進一步擴展起來,買辦隊伍也相應擴大了。為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的需要,買辦階級還在中國建立和發展了一個金融控制網。據統計,自1912年到1926年間,鴉片商人先后投資開設了35家錢莊,資金達213萬兩,買辦階級憑借帝國主義的關系和已有的經濟力量,利用軍閥政權,把持了國家的財政金融,它們已懂得如何利用政權,把經濟變為政治,又轉而把政治變為經濟,如梁土詒、王克敏等許多人都曾擔任過北洋政府的財政總長、交通總長等職,而他們都是掌握了一定經濟力量的大買辦或買辦化了的大官僚。另據統計,僅與北洋政府有關的七十一個買辦化的大軍閥官僚所占有的私產已達六億余元。
    3、第三個階段(1927年到1949年),這是買辦階級發展到最高也是最后的階級,它憑借經濟力量勾結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反動集團,取得了政治上的統治地位,進一步充分利用國民黨政權并與政權緊密結合在一起,壟斷了國家經濟,上升為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在國民黨反動統治的22年時間里,以四大家族為核心的官僚買辦資本,集中了價值達200億美元的巨大財產,壟斷了全國的經濟命脈,形成了買辦的封建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九、中國近現代史學習中應該明辯的一些問題。
    (一)、如何看待帝國主義的入侵
1、近年來出現在我國史學界的錯誤言論:
(1)、殖民化在世界范圍內推動了近代化進程。
(2)、鴉片戰爭打晚了,如果提前到明朝,我們中國就遠不是如此面貌了,中國要富強康樂,先得被殖民150年不為過。
(3)、西方列強是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國是落后的國家,落后應該歡迎先進,先進可以幫助落后,如果反抗,就會讓我們中華民族退回到刀耕火種時代,所以抵抗不可取,和議才明智。
(4)、近代中國之多次遭西方列強入侵,其關鍵原因在中國各代政府屢次“違約”,所以為了中國的國計民生,中國政府應該“信守條約”。
2、西方列強侵入中國,究竟給中國帶了什么?是幫助中國實現現代化,還是使中陷入半殖民地化、殖民地化的深淵?
(1)、西方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破壞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自然經濟基礎,從而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外國資產階級為了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為了維護侵略權益,以及生活上的需要,也興辦了一些近代工業和設施,但這并不能說明侵略有理有功。
(2)、馬克思以印度為例論述殖民主義的罪惡。
第一、馬克思在論述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時,指出英國在印度造成的社會革命,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即肯定了英國為了掠奪的需要,在印度修筑鐵路,舉辦工業,發展了資本主義,造成社會革命,但他旗幟鮮明地對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給予嚴厲的譴責,指出那完全是受極卑鄙的利益所驅使。他說:“當我們把目光從資產階級文明的故鄉轉向殖民地的時候,資產階級文明的極端偽善和它的野蠻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它在故鄉還裝出一副體面的樣子,而在殖民地它就絲毫不加掩飾了!
第二、馬克思還指出:“在大不列顛本國現在的統治階級還沒有被工業無產階級取代以前,或者在印度人自己還沒有強大到能夠完全擺脫英國的枷鎖以前,印度人是不會收獲到不列顛資產階級在他們中間播下的新的社會因素所結的果實的。英國資產階級將被迫在印度實行的一切,既不會使人民群眾得到解放,也不會根本改善他們的社會狀況,因為這兩者不僅僅決定于生產力的發展,而且還決定于生產力是否歸人民所有”。
第三、英國雖然在印度播下了“新的社會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帶給印度人民以災難和枷鎖,英國資產階級只能是在印度實現殖民化,不可能幫助印度實現資本主義近代化。印度的復興和重建只有靠印度自己,只有在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之后,只有在生產力歸人民所有之后。
第四、馬克思對英國統治印度論斷的基本精神,同樣適用于中國。
(3)、近代中國是大大小小帝國主義的半殖民地,近代中國的歷史是中國遭受帝國主義侵略、壓迫、剝削、掠奪的歷史;正是帝國主義的侵略、壓迫和掠奪,造成了中國的貧窮落后。
第一、中國雖然產生了資本主義,并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它始終沒有得到正常的充分的發展,西方列強依仗不平等條約取得的特權,在中國經營了許多企業,不斷擴大外資在華的勢力,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據統計,外國在華資本總額的比重:1894年為80.3%,1920年為70.4%,1936年為78.4%,可以看出,外國在華資本比中國資本占有明顯的優勢,而且在中國資本中,官僚資本逐漸壓倒民族資本,民族資本在中國資本總額中所占的比重是十分微弱的。
第二、在外國資本的壓迫摧殘下,中國民族資本無力與之抗衡,許多民族工業逃避不了破產或被兼并的命運。例如,被認為中國自己經營最成功的開平煤礦,就在中外合辦的名譽下,被英國資本加以吞并,輕工業中的棉紡織業是發展較迅速的,但在1918年--1927年間,因欠帝國主義債務無力償還而被拍賣,被吞并的中國紗廠就有7家?谷諔馉、解放戰爭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在日、美等帝國主義勢力和官僚資本的壓迫下,命運更為悲慘,處于風雨飄搖之中。
第三、據統計,近代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1920年為4.6%;1936年為10.8%;1949年為17%。這個數字表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很緩慢的,在從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109年里,我國才積累17%的近代工業經濟,而農業和手工業經濟占了83%,小農經濟如同汪洋大海,而近代工業只不過是這個大海中的幾座孤島。
第四、帝國主義還和中國封建主義結合起來,支持反動派作為他們統治中國的支柱。正是由于帝國主義的維護,封建的土地關系,商業高利貸資本和一切前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及上層建筑得以繼續存在下來。帝國主義使中國沉淪為半殖民地,又使中國停留在半封建狀態。
第五、歷史事實表明,帝國主義的入侵,既沒有使中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也沒有使中國實現資本主義近代化。不進行反帝斗爭,不改變半殖民地的地位,不改變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壓迫和掠奪,要實現中國的近代化是不可能的。
    (二)、如何看待革命和改良
    1、錯誤觀點:
(1)、太平天國運動是把歷史“拉向后退”,是對社會的一種“破壞”;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等都是“激進主義思潮”的產物。
(2)、革命不如改良,辛亥革命“搞糟了”,“清朝的確已是腐朽的王朝,但是這個形式存在仍有很大意義,寧可慢慢來,通過當時立憲派所主張的改良逼著它邁上現代化和“救亡”的道路,而一下子痛快地搞掉,反而糟了,必然軍閥混戰!
(3)、袁世凱稱帝等現象乃是革命的后遺癥,是暴力革命這種方式本身帶來的問題,因為革命只是一種破壞性的力量,它破壞了一種政治框架之后,并沒有提供新的政治框架。
(4)、革命的發生造成殺人流血的局面,因此應該“告別革命”。
    2、正確地看待革命和改良。
    就近代中國歷史而言,無論是戊戌維新運動還是立憲運動,對中國社會發展都曾不同程度地起過推動作用。但無論是維新派還是立憲派,以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主張“中間路線”的人士,他們試圖以改良方式來解決中國問題的嘗試,均以失敗而告終。只有中國共產黨承續辛亥革命沒有完成的任務,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才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從而才有可能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上闊步前進。
    中國近代歷史上自有革命起,就有反對革命的聲浪起。革命者的態度從來是相信真理,向著時代指引的目標道路前進,曲折反復,直至達到某種解決。中國革命是這樣,其他國家的革命也是這樣,所謂時代目標的某種解決,是社會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實現一定的或者非常深刻的變革,舊的制度、秩序靠邊或者消失,新的制度秩序樹立起來,革命于是宣告勝利了,歷史由此再展開了一個新局面,因此,世界上沒有哪個偉大民族,先進國家是不把自己歷史上的革命引以為光榮的。美國隆重的國家節日是獨立紀念日,法國的國慶是大革命中群眾攻占巴士底獄的日子,俄國有十月革命節,有衛國戰爭勝利日。中國革命是中國歷史的光榮,我們沒有理由,也沒有權力妄自菲薄。一些論者反其道而行之,把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統治者及其代表人物的假丑惡,像變戲法一樣,描繪成為真善美的化身,而對于推動歷史前進的革命運動則說成仿佛是中國窮困落后、黑暗紛亂的禍首與根源,這是一種在歷史的名義下制造的有害的社會輿論。
    (三)、如何看待近代歷史人物
1、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注意事項。
(1)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必須以歷史事實為依據,符合客觀歷史實際。
例:近來有的研究者憑自己的主觀意愿把搞專制統治、復辟帝制,把歷史拉向后退的歷史罪人袁世凱變成了推動中國社會變革發展的政治家。他們認為:袁世凱推行的經濟、政治、外交、文化等各項政策,反映了當時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寬松政策,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一代新文化大師脫穎而出;……革命的報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言論、出版、結社自由;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北洋時代成長起來。駁:第一,辛亥革命后,大致是1912年3月袁世凱臨時大總統至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的一年時間里,社會上確實是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民主空氣濃厚,政黨、社團、報刊大量涌現,但是,這種局面的出現,是辛亥革命的結果,是清王朝的覆滅、帝制的廢除、民國的成立所造成的,不能歸功于袁世凱。第二,當時的袁世凱雖還不能不有所顧忌,但實際卻是不斷地向集權專制的道路上推進,在刺殺宋教仁、鎮壓“二次革命”后,他集權專制的做法就更明顯了,革命報刊被查封?瑘笕嗽獯丁寶,使當時國內的報刊銳減300多種,釀成“癸丑(1913年)報災”。有的是專制、強暴,而不是寬松、自由。第三,說陳獨秀、李大釗等一代新文化大師的“脫穎而出”,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成長,都是袁世凱北洋政府政治上“寬松”出來的的觀點是錯誤的。他們是中國歷史的特殊時代造就的。
    (2)有些研究者聲稱是“依據歷史事實”而提出新的論斷或新觀點的。問題是所依據的是什么樣的“歷史事實”!皻v史事實”并不都符合歷史的真實,有些“事實”是靠不住的,不可信的,尤其是一些統治階級代表人物的言論,更需要具體的分析,不僅觀其言,更要察其行,如果不加分析地把他們的言論隨意用來作為我們今天研究歷史的立論依據,那么即使口是心非的巨奸大惡也會變成偉大的人物,袁世凱不也把接受日本“二十一條”的賣國活動說成是“以保全國家為責任”的“愛國”之舉嗎?
    (3)歷史人物的活動不是孤立地進行的,而是在社會各階級、階層、集團的聯系和矛盾斗爭中展開的,所以必須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做具體、全面的考察。如果把歷史人物抽象、孤立地加以描述,或抓住某些言行加以片面宣染,以偏概全,隨意拔高、美化,不僅不能揭示其本質,而且將會導致對歷史的歪曲。例如:近年來,在一些研究者的筆下,曾國藩幾乎成為了一代“完人”。
    (4)歷史上任何一個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都有其復雜性、多面性,即使是圣賢、偉人,要想找出他們的錯誤、缺點,并不太難;而那些巨奸大惡,也不一定樁樁件件干的都是壞事,但是,這絲毫也不能改變他們各自的基本面貌,不足以推翻已有的定論。不看主流、本質,不從全面出發,只抓住某些個別事例加以渲染、放大,任意貶損或美化,這不是嚴肅的學風。
    (5)總之,歷史研究任何時候都必須采取科學的、嚴肅的態度、實事求是的態度,這就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十、中國近代史上三次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機遇的錯失。
1、錯失:
⑴、第一次是1911年到1912年: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中國長達二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并建立了三權分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初步嘗試。但是,由于資產階級軟弱,袁世凱在帝國主義支持下竊取了革命果實,并逐步恢復了封建帝制。他死后,北洋軍閥繼續實行封建專制獨裁統治,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蕩然無存。
⑵、第二次是發生在1926—1927年:廣東國民政府從廣州開始的北伐戰爭取得重大勝利,基本上摧毀了北洋軍閥的獨裁統治,促進了全國革命形勢的高漲,中國再次出現了建立民主政治的良機。但是,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叛變革命,建立起了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政府,實行國民黨一黨**專政、民主政治無從談起。
⑶、第三次是在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國共兩黨順應全國各民族各階級和各階層人民的要求,在重慶進行和平談判,雙方簽訂了答應避免內,實行和平建國的《雙十協定》。1946年初各民主黨派在重慶政治協商會議上聯合斗爭,通過了和平建國,改組國民政府等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決議。但是,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堅持獨裁內戰方針,捍然撕毀政協決議,發動全面內戰,并壓制解散民主黨派,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徹底破滅。
     2、 認識: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道路在中國行不通,這是由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所決定的。一方面,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缺乏建立民主政治的經濟和政治基礎;另一方面,中外反動勢力經濟政治力量強大,阻礙了民主政治的建立。
十一、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深化過程。
1、深化過程:
中國近代化的道路是一個由表及里的發展過程,19世紀中期是“器物”變革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制度”變革時期。首先,鴉片戰爭時期,林則徐、魏源等人,就開始注意向西方學習,誕生了一批近代早期的兵器專家;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洋務派人以“自強”、“求富”為名發起了洋務運動,但由于洋務派兵照搬和引進西方的生產技術,創辦了軍事和民用工業,因而這個時期中國只實行了“器物”變革。其次,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出了君主立憲的方案,發動了戊戌變法。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出了民主共和的方案,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起中華民國,因而這個時期的中國進入了“制度”變革時期。
2、造成中國近代化道路進程中由“器物”變革到“制度”變革的主要因素有:
第一,甲午中日戰爭使北洋艦隊覆滅,標志洋務運動的破產,說明了洋務派只學習西方生產技術,進行“器物”變革不能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第二,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資本主義初步發展起來,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開始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為在中國建立民主政治而奮斗爭。
第三,甲午中日戰爭后,中華民族危機加深,促使先進的中國人繼續探索新的救國道路。維新變法思想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先后成為中國社會思想的主要潮流。但由于民族資產階級的妥協性和軟弱性,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加上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和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均不可能走通,所以,戊戌變法運動在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封建頑固守舊勢力的鎮壓下歸于失;辛亥革命由于帝國主義支持下的袁世凱竊取勝利果實而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十二、民族資產階級不同的政治派別在反對封建和學習西方問題上的側重點。
1、側重點:
(1)、維新派主張反對君主專制,學習西方,興民權、設國會、立憲法,走君主立憲道路。
(2)、革命派反對封建統治,主張實行西方民主共和國的方案。
(3)、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將矛頭指向封建正統思想,主張學習西方的民主和科學。
資產階級這三個派別的主張體現了一種依次遞進和深入的關系,在時間上也是一種前后相接的關系,表明資產階級的斗爭水平在不斷地提高,所以才會有后來以孫中山為首的中國國民黨接受蘇聯和共產國際的幫助,接受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主張,與中共實現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共同進行國民大革命的事件的發生。
2、實踐上:
(1)、維新派于19世紀末掀起維新變法運動,依靠光緒皇帝實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但君主立憲 問題在變法詔令中未被涉及到,戊戌變法也由于頑固派的破壞而失敗。
(2)、資產階級革命派通過暴力斗爭推翻清朝統治,結束了君主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精神的《臨時約法》。但革命果實被封建軍閥竊取,民主共和國的方案也未能真正實現。
(3)、激進民主主義者在意識形態領域進行革命,掀起新文化運動,在社會上產生了重要影響,促使人們追求民主科學,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十三、近代史上,農民階級,資產階級改良派、革命派和無產階級分別提出的救國綱領。
1、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想建立理想的人人平等的社會,由于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加上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和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這一體現了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從而違背了農民小生產者的自私本性的救國方案未能實現。
2、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進行了戊變法,要求興民權、開國會、建議院、定憲法、建立君主立憲制,以發展資本主義。但由于頑固派的反對,改良主義道路走不通。
3、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出了三民主義綱領,要求在中國推翻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并以三民主義為指導,領導和發動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成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體現三權分立原則的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文件《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但由于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辛亥革命以失敗告終,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破產。
4、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于1922年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制定的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最低革命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此后,中共在這一綱領的指引下,經過二十多年的斗爭,終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國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革命的勝利,使我們認識到:要使革命取得勝利,必須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必須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必須建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必須開展武裝斗爭。
十四、中國近代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問題的探索。
1、走舊式農民戰爭的道路。鴉片戰爭后,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和社會矛盾的尖銳,洪秀全創立了“拜上帝教”,并以此為工具發動了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企圖用西方基督教平等思想和中國傳統的儒家“大同”思想來改造中國,并推行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等,不承認列強的侵略特權,主張與列強平等交往,結果由于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和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不能提出新型的救國方案而失敗。舊式的農民戰爭的救國之路未能走通。
    2、走沙俄強國之路。這是洋務派的強國夢。17世紀時,沙皇彼得一世為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其中有引進西歐先進的軍事技術,建立海軍和新式工陸軍和推行學校教育,重視科學技術等內容,彼得一世改革,加強了封建專制制度,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富國強兵。19世紀60年代,英法等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后,“中外和好”局面形成,洋務運動蓬勃開展起來,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維護清朝統治,他們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興辦了一批民用工業,籌劃海防,建成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成立了海軍衙門,采用開辦新式學校、派遣留學生等方式培養了大批新式人才。但洋務運動并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這是因為當時世界已進入蒸汽機時代,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西方國家正在向外擴充其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不容許其它國家和地區真正發展壯大;中國當時已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過程中,中國已開始受制于西方列強,不可能獨立自主地和自由地發展經濟,實現近代化;與俄國相比,中國的洋務派只是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個派別,根本未能控制國家的最高權力,未能全面推行其強國措施;最后,洋務運動僅局限于學習西方技術,而沒有像彼得一世那樣進行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改革。
    3、走日本人的路。這是資產階級維新派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主張,他們主張向西方學習,進行變法,要在中國興民權,設議會,建立君主立憲制,發展資本主義。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嚴復也在這一時期大力宣傳西方的政治制度和變法主張,批判中國舊有的國家制度和科學制度,指出應給人民以民主自由,并普及西學。在實施方式和途經上,維新派主張向日本的明治維新學習,首先實行變法,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引進西方科學技術,適當進行一些政治改良,然后再尋找恰當的時機開國會,設議院和定憲法,結果遭到封建頑固勢力的阻撓和破壞而失敗。
    4、走英國人的路。主張走英國人的路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嚴復、康有為、梁啟超等,他們在維新變法運動時期是維新派。戊戌變法失敗后,他們轉化為君主立憲派或稱為;逝桑瑯O力維護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反對用暴力推翻清政府,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發展資本主義。所以有的人也認為這是走日本人的道路的繼續。他們中尤其是嚴復深受英國政治思想的影響,主張建立英國式的君主立憲制政權。他們因為清政府從1901年開始實施過“新政”,1905年又開始搞預備立憲,因而對清政府抱有極大的幻想,積極參與了清政府的“預備立憲”活動,直到“皇族內閣”的誕生為止。他們的愿望最終未能在中國實現。
    5、走美國人的路。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孫中山,他力主暴力革命,主張向西方學習,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制定憲法,實行總統制。為達此目的,他以三民主義為指導,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二千多年來的君主專制,成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臨時約法》。結果被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而失敗。
    6、走蘇俄的革命道路。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受到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的影響,主張“走俄國人的路”,曾依照俄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模式,在一些城市發動工人起義(如上海工人的三次起義,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和武裝斗爭(包括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未取得有效成功,三十年代,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者曾堅持城市中心論,發動武裝暴動,要紅軍不顧實情,去奪取大中城市,妄想使革命在一省或數省首先取得勝利,使黨和革命損失慘重。
    7、走自己的路。1927年,中國共產黨在大革命失敗后,發動八一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然而這三次起義仍然是照搬俄國十月革命的模式,走以城市為中心的道路,結果這些起義都遭到了失敗。但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從實踐中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道路,并從理論上加以總結,形成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因此,可以說三大起義為中國無產階級從城市轉入農村,創造紅軍,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揭開了序幕,從此,中國共產黨開始“走自己的路”,即先奪取農村政權,然后由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
十五、“中華共和國”口號的提出和實現過程。
1、提出:《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完全成為“洋人的朝廷”;中國知識分子大力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合眾共和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趨勢和歷史潮流。1903年,鄒容在《革命軍》中提出革命建國綱領,主張在推翻清朝統治之后,建立一個獨立、民主、自由的“中華共和國”。
2、實現過程:
(1)、孫中山提出“恢復中華,創立民國”的口號,發動一連串的反清武裝斗爭,武昌起義成功后,中華民國正式建立,接著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憲法,經過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北洋軍閥政府建立后,孫中山發動領導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堅決捍衛資產階級共和國,但最終都歸于失敗。  
(2)、1924年國共實現第一次合作,建立起革命統一戰線,國民大革命運動蓬勃興起,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統一和鞏固,成立了國民政府。從1924年到1927年的國民政府是工人、農民、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革命聯合政府,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政府的性質!八•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尤其是“寧漢合流”后,國民政府成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反動政府。
(3)、中國共產黨為建立共和國做出了艱苦的努力:1922年,黨的“二大”提出要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統一中國本部(東三省在內)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1931年,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制訂了《憲法大綱》,這是一個工農民主專政的政權?箲饡r期,中共根據“三三制”原則建立起陜甘寧邊區民主政權;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民主主義國家。抗戰勝利后,經過國共兩黨的重慶談判斗爭,在《雙十協定》中規定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1946年,中共聯合各民主黨派堅決反對偽憲法所確認的以蔣介石的獨裁統治為核心的國家制度。1947年的七屆二中全會提出了把中國由農業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總任務。1949 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召開的新政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以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新中國的誕生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一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終于在中華大地誕生了。
    十六、關于民主革命
1、民主革命的含義。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簡稱“民主革命”,分為資產階級領導的和無產階級領導的兩種民主革命。
(1)、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即資產階級革命,以反對封建專制為主要內容。 資產階級革命是指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是資產階級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障礙,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革命。16世紀下半葉的尼德蘭革命是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1640-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開辟了資產階級世界革命的新時代。1789年爆發的法國歷史上規模巨大、影響深遠的資產階級革命則是一場較為徹底的深刻的資產階級大革命。在英法資產階級革命影響下,到19世紀中葉歐美各主要國家基本上都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在中國,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屬于資產階級革命的范疇。資產階級革命通常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封建社會內部已經具備的條件下發生的,基本任務只是奪取政權,使其適合于資本主義發展的要求,一般以奪取政權為完成革命。革命的結果是以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主義制度。在革命過程中,資產階級利用工農群眾力量反對封建制度,但又害怕人民力量的發展,往往力圖結束革命,轉而與地主、貴族妥協,共同壓迫勞動人民。
    (2)、無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到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出現了無產階級領導民主革命的條件。歷史上第一次由無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是俄國1905年革命,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改變了世界歷史的方向,開始了無產階級社會主義世界革命。從此,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民主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已是新的無產階級社會主義世界革命的一部分。這種革命受到國際資本勢力的反對,但得到社會主義國家和國際無產階級的援助。只有在無產階級領導下,才能徹底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這種無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其性質基本上依然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它在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道路,但不是以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為目的,而是以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政權為目的,并轉變到社會主義革命作好準備。它不屬于舊的民主革命范圍,而屬于新的民主革命的范疇。在中國,1919年五四運動以前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如辛亥革命,是舊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舊民主主義革命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為目的、反對外國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革命。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的79年,即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較完整意義上的一次舊民主主義革命。
2、 新民主主義革命同舊民主主義革命比較。
(1)、相同之處有:二者都是發生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所處的歷史階段的社會性質相同。二者的任務都是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所以革命的性質相同,都屬于民主革命的范疇。
(2)、不同之處有:
第一、所處的世界時代不同。舊民主主義革命處在世界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屬于舊的資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義革命處在十月革命以后的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
第二、領導階級不同。前者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同盟會領導的,后者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領導階級不同是二者之間的最大區別。
第三、指導思想不同。前者是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如“自由、平等、博愛”;后者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第四、終極目標不同。前者是要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后者是要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人民共和國,然后過渡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結果不同。前者以失敗而結束,后者則取得了革命的成功,建立了嶄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十七、中國近代前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文化結構可分為三個層面: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西文化在近代前期的交流,也大體先是物質接觸,進而制度借鑒,最后是精神交往,經歷了一個始言技,繼而言政,進而言教的過程。當然,西方不同領域的文化傳入,有時是互相交錯的。
1、西方實用科技的傳入。
    (1)、第一階段是鴉片戰爭時期。伴隨西方列強的入侵,近代西方的科技文化也傳入中國,并初步顯示了它的力量。此時,中國傳統文化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以林則徐、魏源等為代表的先進的中國人面對現實,放眼看世界,開始了向西方學習的艱難歷程。從鴉片戰爭到1861年,中國主要引進西方軍事技術和裝備,一些有關西方武器制造以及攻防戰術的專著也相繼出版。
    (2)、第二個階段是洋務運動時期。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迫使清朝統治階級的某些有識之士改變了夜郎自大的態度,他們試圖從西方資本主義那里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以維護封建主義的統治。于是,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洋務派大張旗鼓地依照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辦法,制造新式槍炮和輪船,編練新式陸軍和海軍,舉辦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他們開礦山,筑鐵路,設郵電,辦學校,派遣留學生出國,掀起了一股辦洋務的熱潮。
    (3)、第三階段是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及《馬關條約》的簽訂。當時許多有愛國人士認為:日本之所以能夠打敗中國,是因為它采取了西方的先進技術,發展資本主義,中國要富強,必須向日本學習。他們把發展資本主義工業當作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大聲疾呼設廠自救,提出了自辦鐵路、開采礦山、設立工廠以“抵制洋商洋廠”的主張。
2、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的傳播和中國人對西方政治制度的借鑒。
(1)、近代中國的維新運動是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在中國傳播的第一個階段。從1895年到1898年,資產階級維新派創立103個學會,開設64家報館,興建185所學校。1895年成立的強學會是維新派的一個政治組織,又是一個譯書機構。在維新派的倡導下,大同譯書局、東亞譯書局等一批譯書機構相繼出現。維新派創辦的《中外紀聞》、《強學報》、《時務報》、《知新報》、《國聞報》等成為維新派宣傳變法、宣傳西學的主要輿論陣地。嚴復是維新變法運動中宣傳西方政治學說的一位旗手,甲午戰后,他在天津《直報》先后發表《論世變之亟》、《原強》、《救亡決論》、《辟韓》等論文,提倡培養民智、民力、民德,廢除專制政治而實行君主立憲。同時,他通過翻譯工作向中國社會直接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譯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論》。該書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觀點,喚起國人救亡圖存意識,對當時思想界影響很大。維新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資產階級啟蒙運動,也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維新派提倡廢科舉、辦學堂、設報館、譯西書,大力引進和傳播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社會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打破了中國幾千年來所形成的閉塞心理和狹隘守舊的狀態,否定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神圣地位,因而從根本上轉變了以往向西方學習的自發狀態和被動局面。
     (2)、辛亥革命前后是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傳入的第二個時期。戊戌變法的失敗,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救亡圖存、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政體愿望的破產。從此,推翻封建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思潮興起。20世紀初年,資產階級革命派積極進行革命宣傳鼓動工作,從1901年留日學生創辦《開智錄》、《國民報》起,《游學譯編》、《大陸》、《湖北學生界》、《浙江潮》、《女子世界》等傾向革命的刊物陸續出版。愛國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努力向西方追求真理!堕_智錄》譯載了盧梭的《民約論》,《國民報》刊載了《美國獨立檄》、《孟德斯鳩學說》等文章,他們從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思想武庫里,吸取了“天賦民權”、“自由平等”的學說,大力宣傳革命民主思想。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對封建專制進行了公開的鞭撻和徹底的否定,在政治取向上,更加明確地提出建立歐美式的共和政體。
    (3)、“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是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傳播的第三個時期。此間,陳獨秀、 魯迅、胡適等人舉起了民主與科學的大旗,以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個性解放為思想武器,以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為標志,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新文化運動提倡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以民主政治來反對封建專制和軍閥獨裁;提倡科學思想,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傳
統觀念和一切社會問題!拔逅摹边\動前后出版的《新青年》、《每周評論》等宣傳新思想的刊物增加到四百多種,各種組織大約有四百個。經過如此大規模的傳播,西方政治思想和民主政治制度,更加深入人心。
3、作為西方文化中觀念形態的思想文化從19世紀中葉開始,也相繼傳入中國。具體表現在各種學術思想和自然科學學科向中國的移植,中國人稱之為“學理輸入”。19世紀60年代以后,西方自然科學如天文、地理、動物、植物、礦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移入中國。19世紀后期,大量的人文社會科學,如哲學、歷史學、倫理學、法學、教育學以及邏輯學和語言學等移入中國。
4、近代前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點。
(1)、交流是雙向的。近代前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不是單向的,在西方文化大量東傳的同時,中國文化也通過近代來華的傳教士、官員及中國留學生等人介紹到西方。
(2)、中國文化的西傳規模較比西方文化的東傳要小得多。
(3)、近代前期中國文化交流是在侵略和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開的。
    (4)、近代以來進入中國的西方文化,是以資本主義文明為先導的、全新的文化,因而在近代前期中西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的傳入占有主流地位。翻譯系統在近代西方自然科學的引進與傳播過程中,是一個首當其沖的要害部門,在這方面,西方傳教士占著主導地位。
(5)、在近代前期中西文化交流過程中,中國人對西方文化走了一條由被動接受到主動選擇的道路。

作者:不詳 來源:網絡
相關文章
  • 文武教師招聘網(www.guoyanxin667788.com) © 2012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長聯系QQ:799752985 浙ICP備11036874號-1
  • Powered by 文武教師招聘網
  • 特级婬片国产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免费看,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一品精,最新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不卡中文字幕在线 |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一区高清 | 香蕉伊在线视频观看 | 在线永久免费看AV | 一本大道香蕉青青久久 | 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