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識點整合
一、知識列表
|
背景 |
主要內容 |
影響 |
梭倫改革 |
①雅典的貴族政治采取集體決策、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在民眾中樹立了反對王權的觀念,為國家權力的進一步下移提供了可能。 |
①經濟:頒布“解負令”,廢除平民債務和債務奴隸制;鼓勵發展工商業。 |
①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公民群體。 |
商鞅變法 |
①各國改革:春秋時有齊國管仲改革,魯國實行“初稅畝”;戰國時有魏國李悝、楚國吳起改革,秦國商鞅變法等。 |
①經濟: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獎勵耕織,重農抑商;統一度量衡。 |
①確立了土地私有制,保證了農業生產,增強了秦國實力。 |
北魏孝文帝改革 |
①有利條件:北魏統一黃河流域,民族融合加強,社會環境較為安定。 |
①經濟:實行均田制、租調制。 |
①促進了北方農業生產的復蘇和發展,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改善了吏治。 |
北宋王安石變法 |
①北宋中期嚴重的統治危機。土地兼并盛行,階級矛盾尖銳,農民起義不斷發生。 |
①理財:采用富國之法,改變積貧局面,推行青苗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免役法、市易法等措施。 |
①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北宋社會危機,抑制兼并,保障了農業生產。 |
歐洲宗教改革 |
①天主教地位:歐洲中世紀,人人是天主教徒,一生中的每件事都受宗教勢力影響。 |
①馬丁·路德:提出“因信稱義”,認為《圣經》權威至高無上,主張簡化圣禮,建立本民族教會。 |
①打擊了天主教會的封建統治,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發展。 |
穆 |
①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危機:政治集團爭權奪利,戰亂頻繁;包稅制盛行,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經濟蕭條;農民和城市平民不斷反抗,階級矛盾尖銳。 |
①經濟:創辦近代工廠,重點發展軍事工業,保護民族工業;廢除包稅制,確立土地私有制,發展農業。 |
改革使埃及發生數百年來未有之變化。 |
俄國農奴制改革 |
①農奴制危機:農奴制嚴重阻礙社會進步,是造成俄國長期落后的根源,社會矛盾尖銳。 |
①宣布廢除農奴制,農奴獲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 |
①使俄國走上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道路,有利于工業革命的推行。 |
明治維新 |
①幕府統治嚴重阻礙社會發展。政治上實行幕藩體制,藩國獨立性較大;經濟上實行領主土地所有制,重農抑商;對外閉關鎖國。 |
①“奉還版籍”,廢藩置縣;進行土地改革,承認土地私有;宣布“四民平等”,取消等級身份制和武士特權。 |
①加強了中央集權,實現了富國強兵和民族國家的統一。 |
戊戌變法 |
①甲午戰爭后,中國民族危機大大加深,“救亡圖存”成為時代呼聲。 |
①政治:允許官民上書言事,裁撤冗員。 |
①戊戌政變:改革損害了頑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鎮壓了維新運動。 |
二、重點知識講解:
1.梭倫改革的基本特點:
①改革理念上,梭倫推崇“中庸”,以求得矛盾雙方的和解,成為指導改革的基本原則。
②內容上,觸及了當時的土地占有關系,并以財產的不平等代替了基于出身的不平等。
③性質上,是奴隸主階級為鞏固自身統治進行的改革,維護工商業奴隸主的利益。
④從影響看,改革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礎,但限制了平民參與高級官吏的機會,并未完全建立民主體制。
2.商鞅變法的特點:
①以法家學說作為改革的指導思想,規定輕罪重刑,強化法律意識。
②把農耕與征戰結合起來,建立什伍編戶制度;把官爵與軍功結合起來,實行軍功爵制度。
③從性質看,是新興地主階級推行的封建化改革,以法令的形式廢除了井田制。
④明確提出“重農抑商”的經濟思想。
⑤焚燒詩書,開了文化專制的先河。
⑥從結果和影響看,“商鞅雖死,秦法未敗”,增強了秦國實力,是戰國時期各國變法中最徹底的。
3.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
宗教改革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社會運動,也是一場思想解放潮流。
①從背景看,天主教會的封建統治嚴重阻礙了歐洲社會發展,阻礙著資本主義因素的進一步成長,也使人們的思想深受束縛。
②從過程看,宗教改革中,各國紛紛宣布脫離羅馬教廷,沒收修道院財產,反映了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的迫切要求,新建的路德宗、加爾文宗等,其教義都符合資產階級的利益。
③從結果看,打擊了歐洲封建統治的支柱天主教會,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道路,也使人們進一步擺脫了天主教會的精神枷鎖。
4.“二一九法令”的歷史進步性和局限性:
①進步性:廢除了俄國長期存在的農奴制,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勞動積極性提高,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農奴成為自由人,使資本主義發展獲得自由勞動力,推動了工業革命的進程。
②局限性:“二一九法令”是沙皇迫于形勢作出的一些“讓步”,贖買土地的規定使農民背負了沉重債務,是對農民的掠奪;獲得“解放”的農民又受到村社的束縛,與農民的要求相差太遠。
5.明治維新的主要過程:
分兩個階段:
①從被迫開國(1853年)到明治政府建立(1868年)。這一階段主要是對外御侮,對內推翻幕府統治,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明治政權。
②從明治政府建立到《大日本帝國憲法》頒布(1889年)。這個階段中,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破舊立新,成功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
6.如何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樣性?
是指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由于國情不同,以不同的途徑走上近代化道路。如英、法等國是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推翻本國封建統治,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美國是通過民族獨立戰爭和內戰,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德國和意大利是通過王朝戰爭的方式,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統一的國內市場;而俄國和日本則是通過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7.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戊戌變法的特點:
①政治主張:康有為通過《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宣傳維新理論;梁啟超積極倡導民權;譚嗣同宣傳自由平等;嚴復宣傳社會進化論。
②戊戌變法特點:
A.托古改制。康有為把傳統儒家思想和資產階級政治學說相結合,宣傳維新變法。
B.具有愛國性質。變法是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背景下發生的,首要目標是救亡圖存。
C.改良社會制度不健全。初期的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等主張,在百日新政中只字未提。
D.依靠的是沒有實權的皇帝,又摻雜著最高統治階層內部的權力之爭。
8.通過戊戌變法的失敗,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在某種意義上,20世紀中華民族奮起進行民族民主運動,并最終獲得勝利,起點正是維新變法運動。維新派在總結洋務運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變革政治制度的要求,希望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實行君主立憲。他們提倡西學、興民權,對傳統觀念進行了猛烈抨擊,促使國人覺醒,具有思想解放的啟蒙作用。戊戌變法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自身的歷史局限,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變革社會制度不徹底,最終歸于失敗。
三、中外改革的一般規律
從根本上說,任何改革都是對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調整,根據性質大致可分以下幾種類型:
①社會內部生產關系或統治政策的局部調整,如梭倫改革、王安石變法。
②推動社會轉型的變革,如商鞅變法、明治維新。
③學習先進文化與制度的改革,如孝文帝改革、戊戌變法。
④實現富國強兵、以圖自救的改革,如王安石變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改革一般是由目光長遠的統治者推行的,或在最高統治者的支持下進行。引發改革的原因主要有:順應歷史潮流或社會發展趨勢;舊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社會矛盾尖銳,統治階級面臨嚴重危機;學習先進文化與制度,改變落后狀態;為了達到某種政治、軍事目的。
改革內容一般有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社會風俗等方面:
①政治上主要是加強中央集權、調整國家管理機構、完善民主與法制等。
②經濟上主要是恢復發展生產、改革土地制度、增加財政收入、創辦企業等。
③軍事上主要是改革軍制、增強海陸軍實力等。
④文化教育上主要是加強思想控制(或解脫思想枷鎖)、改革考試制度、創辦學校等。
⑤社會風俗改革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大凡改革,都會觸及一部分社會既得利益和特權階層,必然遇到阻力,其結果無外乎成功與最終失敗兩種。制約改革成敗的主要因素有:
①是否順應歷史潮流,是否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凡是違背的,注定要失敗,如王莽改制;順應與遵循的,也并非都能成功,如王安石變法、戊戌變法。
②改革派與反對派的力量強弱,是決定改革成敗的關鍵因素。進步的改革有時也會失敗,主要是由于反對派力量太強,如王安石變法的失敗。
③改革者的策略方針是否得當,改革措施是否得以有效貫徹。如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的一成一敗。
④改革者個人素質的高低,是否善于用人。
與革命相比,改革一般不會發生大的動蕩,破壞性較小,對生產力有一定保護作用,能維持社會生產生活的連續性。但改革需要相對長的時間,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徹底性也往往大受影響,會留下大量的封建殘余。評價改革首先應分析當時的歷史條件和時代要求,一切改革的成敗,不看改革者的個人命運如何,而要看改革所產生的積極作用是否得以維持。
啟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進國家富強的重要手段。
②改革具有艱巨性和復雜性,不可能一帆風順。
③推行改革應講求策略,但改革家一定要有堅定的政治魄力與遠見卓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