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第一章先秦時期的中國一、時間:從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中國建立秦朝。二、本期歷史的分期:本期中國歷史包含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形成時期三個階段。1、原始社會時期:原始社會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時期,氏族公社由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組成。父系氏族公...
在公元15世紀之前,中國的科學技術一直處于世界的前列,但歷史進入15世紀之后,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明顯落后于西方,并且一直延續到今天。造成這種格局的原因在于:
1、中國傳統文化因素的影響。中國人在世界上以保守、含蓄而著稱。這歸結于幾千年傳統文化具有保守、從眾、迷信等特點,經受了幾千年儒學文化思想熏陶的中國人,從言語、行動方面乃至學術觀點方面都小心翼翼、謙虛謹慎,不肯輕易跨越雷池一步。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提倡“三綱五常”和“中庸之道”,不善于追根結底的研究,不高興標新立異的行為,尊師敬長,對前輩學者的學術推崇備致。后輩學者就算是對前輩學者的觀點有異議,也大多數采取一種寬容的態度,不愿意、不忍心指出其認為不妥之處,不愿意進行驚天動地的革命,以免落得個不敬不孝、刻薄無德的壞名聲。儒家學說中有一些著名的觀念,如“父母在,不遠游”的觀念,阻礙了許多人放棄了雄心勃勃的探險活動,扼殺了許多人對未知世界的種種幻想,使中國的地質力學自從張衡發明地動儀后就沒有很大的建樹。這種從眾、保守與迷信的傳統文化在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中當然起著一種強抑制作用。
2、封建奴化教育制度的影響。中國的教育制度,自從進入封建社會以來直到近代,都是實行私塾教學方式。到隋唐時期,又開始實行科舉考試制度。私塾教學方式較之西方課堂整體教育方法差之甚遠。一般都是一個教師,成天教兩三個孩童背《三字經》及一些孔孟文章。這些教學方式,既不系統,又不規范,只求學生死記硬背,不求學生理解,更別提什么科技發明創造了,學生總體知識收益甚微。
至于科舉制,雖然對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起過直接的促進作用,如有利于選擇人才、促進教育的迅速發展等等,但隨著歷史車輪的推進,科舉制度對近代的科學技術發展卻越來越起著阻礙作用,其諸多弊病也日益顯現。
(1)、科舉考試的內容、范圍和形式十分狹窄。
(2)、科舉制度只注重理論而輕視實踐,造成科技結構不平衡。科舉制度的最終目的是為統治階級選擇維護其階級統治的人才,因而統治階級尤其重視那些擅長說文論理的人才。相反,科舉制度對那些能工巧匠和善于搞發明創造的人則不感興趣。以至于這些能工巧匠既不能當官,又得不到政府的支持鼓勵,當然無心去進行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之類的實踐活動。所以,由于中國近代的科技結構不平衡,理論部分占絕大多數,實驗、技術部分只占極少數,并且理論、實驗、技術三者之間互相隔裂,因而大大摧殘抑制了科技人才的發展。
無論是私塾教學方式,還是科舉考試制度,都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腐朽性、落后性在近代教育中的反映體現。這種腐朽性、落后性在封建社會末期即世界進入近代后,不僅沒有得到消除或減弱,反而進一步加強。而西方教育在近代則大力提倡科學、實驗技術三者之間的相互聯合與循環。與這種日益進步的教育制度相比,中國曾在世界上占有優勢的傳統科學不得不在近代被西方自然科學全面超越。
3、閉關自守政策的影響。15世紀下半葉到18世紀,西方科學技術的發展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而發生了本質性的大轉折。18世紀開始了第一次科技革命,19世紀末又開始了第二次技術革命,在科學技術發展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與此相反,正當西方國家科學技術在日新月異進步的時候,中國除了落后的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沒有改變之外,還開始實行閉關自守政策,固步自封。尤其進入清朝后,清王朝虛驕自大,閉目塞聽,一直做著“天朝上國”的迷夢。這使中國成了井底之蛙,與世界隔絕開來,遠遠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時代潮流。中國人夜郎自大的心態,使得中國既沒有任何迅速提高生產力的欲望,也沒有進行科學技術革命的要求,再加上與世界隔絕,更沒有感覺到外面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步伐。眾所周知,社會發展和科技發展的歷史證明,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是推動科學技術不斷前進的最根本、最持久、最強大的力量,是生產的需要給科學研究提出了多方面的課題,因而也會使科學技術取得重大進展和重大突破。但中國的近代科技既沒有自身發展的欲望,又沒有推動力,也沒有外力刺激,所以它落伍于時代的列車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4、腐朽的社會制度和國家政治的影響。一個國家政治民主程度的大小影響著這個國家科技發展水平的高低。專制和獨裁是舊中國政治的突出表現,因而中國近代科技的發展緩慢是可想而知的。科學需要民主,民主促進科學,科學與民主相輔相成。正是因為專制和獨裁是科學發展的嚴重障礙,所以1915年由陳獨秀發起的新文化運動才對舊中國專制與獨裁的國家政治制度深惡痛絕,發出了“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昧;提倡新文化,反對舊文化”的吶喊。自然科學研究是對未知的自然現象進行探索,科學技術知識是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如實反映。它必須尊重客觀事實,重視實驗和實踐,講究理性思維,服從科學真理,并且需要能對問題進行自由探討。科技領域的這種本性,自然要求民主和自由,沒有學術民主和自由,科技事業是難以發展的。從西方開始文藝復興運動,資本主義興起,一直到資本主義大發展的本世紀四十年代末以前,中國都是在封建專制和國民黨的獨裁統治之下,西方的民主和自由大大超過了中國。資產階級是喊著自由、民主、平等的口號起家的,在他們取得政權之后,建立的是代議制的所謂“民主共和國”,雖然資產階級的國家政治在本質上是資產階級專政,但是資產階級國家的民主范圍形式,畢竟比封建社會大得多。所以,在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下,科技的發展比近代中國要快得多。
5、重農抑商,壓制工商業的發展。在封建社會晚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壓制了工商業的發展,阻礙了從農業經濟為主向工商業經濟為主的過渡,阻礙了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同時,也阻礙了和工商業有關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在力學、數學、天文理論、化學、航海技術、機械制造等方面都落后了。
6、僵化哲學。僵化哲學指哲學思想的單調、貧乏,沒有生氣。當時的中國哲學界是儒學一花獨放。在儒學思想中缺少探討和揭示自然界奧秘的哲理。如形式邏輯和演繹法不受儒家重視,在長時期里得不到充分發展,因此我國缺少把零散的幾何知識整理發展成系統學科的指導思想;我國天文理論落后,也主要是哲學思想貧乏造成的;在關于倫理道德、政治制度以及對自然界的態度等方面,在“三綱五常”和天命觀等基本信條上,儒家學說長時期里沒有什么變化。在科學技術發展的初級階段,在以經驗和收集材料為主的階段,僵化哲學的危害還不大。但明朝中后期以后,科學技術進一步發展,要求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要求能夠指導科學技術發展的哲學,儒學滿足不了這些要求。
7、自滿保守。自滿和保守思想阻礙了我國學習外國優秀的科學文化。以數學為例,唐朝時期印度已經有了現在使用的阿拉伯數字,我國一些史書也提到過印度的數學成就,可是并沒有吸收先進的印度數字。后來,阿拉伯吸收了印度數字,廣泛流傳,稱為阿拉伯數字。我國雖和阿拉伯來往頻繁,但仍然沒有吸取阿拉伯數學中的數字、符號、公式等優點。當近代科學技術在歐洲興起,要求進行國際交流,拆毀科學的民族壁壘,變民族科學為世界科學的時候,我國統治階級尊經崇古,夜郎自大,害怕改革的自滿保守思想導致了科學技術的落后。
8、少數民族的南下,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我國科學文化的發展。
總之,中國自進入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無論是從外部因素、內部因素,還是從傳統文化因素、科技結構因素來說,都存在著嚴重的缺陷。相對于古代科技發展的速度,近代科技的進步已是大大減低了,再與同時期西方發展的速度相比,中國的近代科技更顯得緩慢不堪。直至今日,中國雖然在某些科技領域在世界處于領先地位,但從總體均衡水平來說,中國還是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
十九、關于中國古代封建專制理論的發展問題
中國古代封建專制理論是以法家學說和儒家學說為主,糅合道家、陰陽家、佛教等學說而成的適應封建統治階級的需要的理論體系。
1、秦始皇依據法家思想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渴望建立地主階級專政,實現國家的統一,發展封建經濟,他們不僅需要鞏固對奴隸制的勝利,嚴酷鎮壓人民反抗,也需要建立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韓非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由君主任用官吏代替世襲的貴族,國家大權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實行君主專制;韓非又主張實行“法治”,強調用嚴厲的刑法來鎮壓人民的反抗;而且韓非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當代必然勝過古代,人們應該按照現實需要進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傳統。韓非的這些主張集中反映了戰國時期地主階級的要求和社會現實,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的要求和社會現實,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主張,順應了歷史向統一發展的趨勢,有利于封建的建立和國家的統一。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采用法家思想為治國的主導思想,建立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這種制度一直沿襲兩千多年,成為中國封建政治制度的主體。
2、儒家學說成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
(1)、儒家思想的特點:從儒家學說方面看,孔子于春秋時期創立的儒家學派在戰國和秦朝時期只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個流派,儒家思想并未被統治階級所神化。孔子是春秋時期的大思想家,他提出“仁”的學說,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以德治民,不要過度壓迫人民,以緩和階級矛盾,他的這種思想在當時有助于奴隸主階級的統治。戰國時的孟軻和荀況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儒學思想并未了取得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秦朝時,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鉗制思想,說明秦朝的封建專制主義思想是以法家思想為基礎,排斥儒家學說的。
(2)、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西漢起,孔子思想被歷代帝王和專制統治者所神化,作為維護其統治的思想工具。秦朝以法治國,排斥儒學,結果“法治”過度而亡。漢初批判地繼承和發展了秦朝的治國思想,一方面推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另一方面又分封同姓子弟為王,建立諸侯國,實行郡國并行制,在治國思想上實施“仁政”和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推動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至漢武帝時,社會經濟繁榮起來,同時,通過實施“推恩令”進行“削藩”,成功地解決了王國對中央政權的威脅問題,使封建制在西漢時得到基本穩定。歷史事實表明,不論是激進的法家思想,還是主張無為的道家思想都犯了極端化的錯誤,都不適應鞏固封建制的需要,董仲舒正是適應西漢統治者建立集權統治鞏固封建制的需要,對儒家學說進行發揮,提出了新儒學思想,主張“大一統”,并向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主張只提倡儒家學說,其他各派學說都禁止傳播,以實行思想上的統一,從而鞏固政治上的統一。這一建議為漢武帝所采納,并設立各級學校,用儒家學思想教育青年子弟,漢朝許多信奉儒學思想的人做大官,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儒家經典成為后來封建教育的傳統課程。
(3)、科舉制的誕生,鞏固儒家正統地位:隋唐實行科舉制,儒家經典是考試的內容之一。
(4)、儒家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和僵化:宋朝時期,不論是官辦學校,還是私人講學的書院,都注重依照封建倫理觀念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行,其考察依據便是儒家經典。
明清時用科舉制選拔官吏,命題范圍在四書五經中,文體用八股文。許多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埋頭攻習八股文,不講求實際學習,做官后成為順從皇帝的奴仆。
北洋軍閥統治時,在文化領域里推行尊孔復古政策,把孔子當作偶像崇拜,為其政治上復辟帝制提供理論依據,帝國主義也支持尊孔復古的逆流,目的是幫助鞏固專制主義的統治。
綜上所述,孔子思想自西漢起,逐漸為統治者所神化,成為維護封建統治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工具,因而,這一時期人們抨擊孔子的目的不應當是單純抨擊孔子本人,而是反對應歷代帝王塑造神化了的偶像權威。
3、古人對專制思想的批判:
在我國封建社會后期的明清時期,農業、手工業生產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商品經濟空前活躍,資本主義萌芽已經產生并在緩慢發展,它日益侵蝕著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使封建制度日益腐朽;但明清統治者卻極力實行高壓政策,大大加強君主專制,皇帝個人權力極端強化,加強了對人民的鎮壓,如明朝廢除丞相和行中書省后,要求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吏直接對皇帝負責;明朝統治者又實行特務統治、八股取士,出現宦官專權;清朝進一步設立軍機處作為皇帝的工具,大興文字獄,又將宋元以來私人講學的書院收為官辦,加強控制,進一步加強了文化專制。這些社會經濟政治關系的變化,也必然會反映到社會意識形態領域里,終于導致了以反對君主專制為核心的民主平等思想的產生,這對維系封建專制制度根基的正統思想——孔孟之道提出了挑戰,對后來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黃宗羲針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指出“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針對封建法規的出現進一步指出“然則其所謂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論者謂有治人無治法。吾以謂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其核心觀點就是反對君主專制。顧炎武也指出“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致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耳矣?”他把“亡國”與“亡天下”區分開來說“亡國”是“易姓改號”的事,指的是封建王朝的改換和君主的更替;而“亡天下”則是“率獸食人”,人民遭受非人的苦難。保王朝是君主和臣子的事情,而“保天下”是每一個普通男女都有的責任。顧炎武的這段話鮮明地表現出了其愛國的反君主的民主色彩。(顧炎武提出這一主張的條件除了商品經濟的繁榮,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專制主義制度衰落外,還有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銳復雜。明末農民戰爭推翻了明王朝,滿洲貴族趁虛入主中原,頻繁的戰亂給廣大人民帶來無盡的苦難,顧炎武參加了反清斗爭,但他的目的并非為明王朝而戰,而是為了拯救天下黎民百姓,因而他能夠把“亡國”與“亡天下”從形式到實質準確地區分開來。另外,顧炎武是一位唯物主義思想家,他主張“學以致用”,提倡實事求是、踏實鉆研的學風,這是他能夠提出反對專制主義政治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根源。)針對明清的八股取士,顧炎武指出“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毀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因為八股取士的推行,使許多讀書人埋頭攻讀八股文,不講求實際學問,使許多讀書人埋頭攻讀八股文,不講求實際學問,從而嚴重禁錮了思想的發展,變成了皇帝的忠實奴仆,八股取士是適應了當時統治者強化專制主義統治的需要而產生的,它失去了科舉制度在初年創時期的積極意義,而它所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學術文化發展的影響比坑儒更加惡劣。生活在清朝康熙帝時期的唐甄提出了“天地之道故平,平則萬物各得其所,及其不平也,此厚則彼薄,此樂則彼憂。……人之生也,無不同也”、“天子之尊,非大帝大神也,皆人也”、“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等觀點,即提出了人人平等、反對君權神授、視歷代帝王為賊的基本思想主張。另一方面,我們又不難發現,黃宗羲等明清時期的思想家們所抨擊的都只是歷代帝王,沒有認識到這是封建專制制度造成的,也沒有揭示這種專制制度的腐朽性,所以他們的平等民主等思想根本無法實現,而且對歷代帝王不加區別一概視之為“賊”,也有失偏頗。
4、近代史以來資產階級各派別對封建正統思想的批判
(1)、維新派對封建正統思想的批判:19世紀末,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開始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發展資本主義,主張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制,掀起維新變法運動,在此過程中,資產階級維新同封建頑固勢力之間圍繞要不要變法,要不要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要不要提倡西學、改革教育制度等問題進行了一場論戰,這場維新與守舊的論戰,是資本主義思想同封建主義思想的正面交鋒,它使一些知識分子開始擺脫封建主義思想的束縛,形成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漲。但是戊戌變法時并沒有真正體現資產階級民主的有關法令,君主立憲成空話,最終,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封建頑固守舊勢力發動政變,使維新變法歸于失敗。
(2)、革命派對封建正統思想的批判: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為了加緊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如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辛丑條約》簽訂以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同時,在帝國主義列強對華投資的刺激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雖有所發展,但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限制與阻礙。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為開辟民族資本主義獨立發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統治的革命要求,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主張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把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作為革命斗爭的思想武器,宣傳民權主義和建立 民國政府的理想,并于1905年到1907年之間與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保皇派之間就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實行民主政府、要不要改變封建土地制度等問題進行了論戰,使民主革命思想進一步傳播,有力地推動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來。經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但是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篡奪了。
(3)、激進派發起新文化運動,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基礎:辛亥革命以前,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并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辛亥革命以后,北洋軍閥繼續用封建思想來禁錮人們的頭腦,維持他們的統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反對封建軍閥的統治,這種要求,首先反映在思想文化上要打破封建的束縛。再加上辛亥革命已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民主共和的觀念已深入人心。這樣,新文化運動就應運而生了。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掀起了以民權、平等思想和達爾文的進化論為前期指導思想的和以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昧和落后,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為主要內容的新文化運動。其中,舊道德指的是以孔子為道的儒家傳統道德,歷代統治者奉為教條,強迫百姓信奉。反對儒學傳統道德是新文化運動的矛頭所向,為此,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一系列全面批孔的文章,論證孔子舊禮教不適合現代社會,說“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李大釗指出孔子是“歷代專制之護符”;吳虞在《說孝》一文中,揭示“孝”的真諦是“不犯上作亂,把中國弄成一個制造順民的大工廠”;魯迅對封建禮教的攻擊最為猛烈,他的《狂人日記》深刻揭露了中國幾千年來封建統治和封建禮教的*****本質,提出了“將來容不得*****的人活在世上”的社會理想。前期的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但是,這場運動沒有同群眾運動相結合;同時,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著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這種偏向一直影響到后來。
以上事實說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