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第一章先秦時期的中國一、時間:從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中國建立秦朝。二、本期歷史的分期:本期中國歷史包含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形成時期三個階段。1、原始社會時期:原始社會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時期,氏族公社由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組成。父系氏族公...
一、時間:從907年朱溫廢唐自立建立后梁到1368年朱元璋派兵攻占大都,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宣告結束為止。
二、本期歷史的分期
1、五代十國:大約從907年朱溫建立后梁至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其間黃河流域先后經歷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合稱五代。與五代同時,北方的山西和南方各地先后出現了十個割據政權,總稱十國。十國是:北漢、前蜀、吳、閩、吳越、楚、南漢、南平、后蜀和南唐,其中北漢地處山西,其他都在南方,前蜀和后蜀,吳和南唐是前后相繼的。
2、遼或契丹:從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政權到1125年金宋聯合(實際為金單獨滅遼),其間契丹國號多次更改。947年稱遼,983年夏稱契丹,1066年又改稱遼。都城在上京,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
3、北宋:從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到1127年靖康之變,北宋滅亡。都城在東京,即今開封。
4、西夏:從1038年元昊建立大夏國至1227年被蒙古所滅。都城在興慶,即今寧夏銀川。
5、金:從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金至1234年被蒙古所滅。都城先在會寧,1141年南宋與金和議后遷到燕京(今北京),并改稱中都。
6、 南宋:從1127年宋高宗趙構在應天建立至1276年被元朝軍隊所滅。都城在臨安,即今浙江杭州。
7、 蒙古:1206年鐵木真(成吉思汗),在斡難河源建立。1271年為元朝所繼代。
8、元朝:從1271忽必烈建立到1368年其在全國的統治結束為止。都城在大都,即今北京。
三、教材中提到的重要名詞
1、皇帝:后梁的建立者朱溫,后唐的節度使也是后晉的第一朝皇帝石敬瑭,后周的周世宗;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遼太宗耶律德光;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宋真宗、宋神宗、宋徽宗、宋欽宗;元昊;完顏阿骨打和金世宗;宋高宗趙構;成吉思汗(鐵木真),元世祖忽必烈。
2、文臣武將:趙普、寇準、王安石、李綱,陳東;兀術;王彥、宗澤、岳飛、韓世忠、秦檜、文天祥。
3、重大政治事件:朱溫代唐,后周世宗改革,石敬瑭割讓幽云十六州;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澶州之戰和澶淵之盟,榷場;王安石變法;宋金聯合攻遼,東京保衛戰,靖康之變,“八字軍”抗金,郾城之戰,岳飛遇害,宋金和議;斡難河源大會,元朝的建立和統一全國,文天祥抗元,行省制度,澎湖巡檢司,“漢人”,回族,紅巾軍。
4、外國人:馬可波羅。
5、農民起義領袖:劉福通,徐壽,郭子興,朱元璋。
6、少數民族:契丹,黨項,女真,蒙古。
7、經濟:錢塘江海塘;占城稻,茶樹栽培,瓷都景德鎮,“坊”“市”,夜市,“瓦肆”,“交子”;古代農業經濟重心的南移,棉花和棉紡織業,黃道婆,漕運,海運,六勝塔。
8、文化:張擇端和《清明上河圖》,“宋四家”,趙孟釜;畢升和印刷術,司南和指南針,火藥,沈括和《夢溪筆談》及“十二氣歷”,郭守敬;學校,書院,《資治通鑒》;宋詞,蘇軾,李清照,辛棄疾;元曲,關漢卿。
四、本期歷史的主要特征
在中國歷史上,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的總體歷史特征是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和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具體地分析本階段的歷史事實,我們發現本階段在政治、經濟、民族、外交、文化等
各方面都有著與中國歷史的其它時期各不相同的時代特征。
1、政治上: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從總體上講是我國歷史上繼春秋戰國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之后,又一次出現的國家大分裂時期,所以其政治特點始終是與國家的分裂與統一問題密切相關的。而且這一時期中國經濟發展趨勢、民族關系、對外關系和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也都是由國家的分裂,各民族政權并立這一特征所決定和影響的。具體地講,這一時期的政治特征表現為:
第一,多民族政權并立,國家長期不統一,又由各民族政權的并存逐步走向統一。
第二,中央集權逐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得到進一步發展。
第三,中原漢族先進的封建政治制度向邊疆地區拓展,紛紛為各少數民族所吸取,加速了邊疆各族的進步步伐。
第四,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
第五,實行了較為開明的對外開放政策。
第六,盡管兩宋時經濟較繁榮,特別是商品經濟繁,但兩宋政權并未因此而富強起來,相反卻呈現出積貧積弱的狀況。
第七,選官制度進一步完善。
第八,出現了一國兩制的范例。
第九,是一個改革盛行的歷史時期。
2、經濟上:宋元時期,我國封建社會處于繼續發展階段,統治者為穩固自己的地位對政治經濟政策都進行了一系列調整,使生產關系的調整適應了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和要求;隨著民族融合的發展,各族經濟文化交流更加頻繁,使各族人民得以共同發展;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實現局部統一和元朝的大統一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對外開放的擴大和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科技的發達(如十二氣歷的創制)指導了農業生產的進行;加上統治者重視經濟的發展和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等等。以上這些因素促進了本期經濟的發展,使本期成為中國封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時期,并呈現出自己的時代特色:
第一,統治者重視經濟建設,重視發展交通運輸,注重推廣生產技術和農作物的種植。
第二,南北經濟進一步實現交融,南方經濟發展較快,江南經濟超過了北方,使我國封建經濟的重心從黃河流域完全轉移到了南方。
第三,商品經濟繁榮。
第四,這一時期經濟的發展中,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體現了“商藉農而立,農賴商而行”,即商業的發展有利于農業、手工業的發展,農工商業之間相互依存與促進,共同推動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特點。
第五、封建生產方式(封建經濟)由中原地區向邊疆地區拓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得到發展。
第六、善于吸收國外的技術成就,以推動本國經濟的發展。
3、民族關系上,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的總體態勢和特征是少數民族勢力強大,各民族政權并存,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其中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是這一時期民族關系上最突出的特征。
第一,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到元朝時已結出了碩果,使元朝的民族融合不僅在范圍上比南北朝時更廣,而且在融合程度上也大大加深了。
第二,封建生產方式和政治制度逐步向邊疆地區擴展,各少數民族注重行“漢法”。
第三,出現遼、宋、夏、金、蒙古等幾個民族并存的局面,各政權之間有戰有和,以和為主。
第四、民族矛盾相對突出和尖銳。
第五、中原漢族政權相對較弱,在對少數民族的戰爭中處于守勢,時常以妥協退讓即以議和、送“歲幣”來換得一時茍安。而且兩宋政權都被少數民族政權所滅。
第六,本期民族關系的發展史實,體現了馬恩關于歷史上的民族戰爭中落后的征服者反被先進的被征服者所征服的正確論斷。
第七,由于各民族政權的并立,各民族政權間時分時合的聯盟關系變幻莫測,使漢族統治者為達自己的目的而利用少數民族政權及其軍隊的現象增多起來。
4、對外關系上:為了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鞏固自己的統治,各政權統治者都推行了開明的對外政策。由于這一時期有各民族政權并存,國家長期不統一,所以這一時期的對外交往呈現出了獨特的時代特色。
第一,北方陸路對外貿易受阻,南方海外貿易空前發展。
第二,與海外各國的政府使節往來較多,民間往來也突出,并對東西方關系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第三,對外交往范圍較大。
第四,中國的許多重大發明都被阿拉伯人傳到西方,對整個人類和世界文明的進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5、文化上:宋元時期,我國社會封建經濟繼續發展,國家處于分裂狀態,民族政權并存,民族戰爭相對較多,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各民族經濟交往頻繁,加上宋元社會又相對安定,對外交往活躍,在此基礎上,我國古代文化達到了高度繁榮的水平,并反過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
第一,宋元時期,我國科技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又具有開創性和開放性,西方國家望塵莫及。
第二,這一時期的各項文化成就都是對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的真實反映,這些成就的取得表明,文化的發展必須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政治穩定為依托,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第三,體現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
第四,人才培養體制進一步完善。
第五,封建統治階級繼承漢唐傳統,重視歷史的借鑒效能,史學發達。
第六,科技成就的取得,體現了科技發展的繼承性、連續性和科技成就取得的長期性。
第六章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鞏固和封建制度的漸趨衰落時期的中國
一、時間:從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840年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
二、本期歷史分期
1、明朝:從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稱帝到1644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明崇禎帝在萬歲山吊死,共276年的歷史。都城先在南京,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
2、清朝:清朝的前身是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后建立的后金,后金的都城先在赫圖阿拉,奪取明遼河以東地區后又遷到了沈陽。努爾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極繼位,改女真族名為滿洲,1636年皇太極稱皇帝,改國號為清。1644年清軍入關,遷都北京,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此后一直延續到1912年2月12日宣統皇帝下詔退位。整個清朝的歷史以1840年英國發動侵華的鴉片戰爭為分水嶺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屬于中國古代史的范疇,后期屬于近代史的范疇。
三、教材中提到的重要名詞
1、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英宗,明熹宗,明神宗,明崇禎帝。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慶帝,以上為清朝前期的皇帝;清朝后期的皇帝是道光帝,咸豐帝,同治帝,光緒帝,宣統帝,共五帝。
2、文臣武將:張居正,于謙,鄭和,戚繼光,俞大猷,魏忠賢,朱常洵;戴名世,鄭成功。
3、農民領袖: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
4、少數民族首領:也先,俺答汗,葛爾丹,渥巴錫;努爾哈赤;大和卓,小和卓;五世達賴,五世班禪。
5、民族關系:蒙古族(兩次發生分裂),“土木之變”,北京保衛戰,互市,呼和浩特;八旗制度,后金,滿洲;康熙帝平定葛爾丹叛亂,土爾扈特部歸國;回部,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藏族,“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冊封,駐藏大臣。
6、西方列強:葡萄牙,荷蘭,俄國。
7、政治:廢丞相,廠衛,八股取士,三司,遷都北京;陜北起義,均田免糧,大順政權和大西政權,山海關之戰;軍機處,文字獄,內閣,六部,理藩院。
8、經濟:墾荒,屯田,推廣植棉;雙季稻,三季稻,玉米,甘薯,馬鈴薯,煙草,桑,麻,棉花及棉布,焦碳,火藥爆**破法,蘇州等三十多座城市,一條鞭法,資本主義萌芽,田賦加派與“遼餉”;更明田,攤丁入畝,地丁銀,封建制度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9、重大工程:明重修長城,明成主營建北京。
10、對外關系:鄭和下西洋,華僑與南洋的開發,戚繼光抗倭,葡萄牙占據澳門,荷蘭侵占臺灣;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設臺灣府;雅克薩之戰,《尼布楚條約》。
11、外國人:利馬竇。
12、文化: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李時珍與《本草綱目》,徐光啟與《農政全書》,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科舉制的進一步完善,學校教育機制的完備,顧憲成與東林書院;羅貫中與《三國演義》,施耐庵與《水滸傳》,吳承恩與《西游記》,曹雪芹、高鶚寫《紅樓夢》,吳敬梓著《儒林外史》,蒲松齡著《聊齋志異》;湯顯祖寫《牡丹亭》,洪升寫《長生殿》,孔上任著《桃花扇》,京劇;山水畫,花鳥畫,“吳派”畫家,徐渭;石濤,朱耷,“揚州八怪”。
四、本期歷史的主要特點
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封建制度漸趨衰落。
1、政治上:明清統治者在宋元的基礎上,繼續采取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削弱了地方的軍權、財權和行政權,基本上克服了地方軍閥的割據問題。但封建的自然經濟仍然蘊含出現割據局面的危險。
第一、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君主專制極端強化。這一特點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外交關系上和階級斗爭方面都突出的表現出來。
第二、民族矛盾相對尖銳。其中有漢族與蒙古族、漢族與滿洲之間的矛盾,有滿洲與其它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
第三、在明清君主專制的強化過程中,封建王朝的中央官僚機構在元朝的基礎上體現出了“統——分——統”的趨勢,而地方官僚機構則基本上體現出“統——分——分”的特點,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更加完善和僵化。
第四、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的鞏固。明清中央政府以靈活多樣的方式和手段加強了對全國的有效管轄;抵抗住了外來侵略和內部少數民族貴族的叛亂,加強了對邊疆的控制與開發了;密切了我國同亞非國家的聯系。
第五、農民革命斗爭的水平達到了中國古代史上一個新的高度,農民起義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都明顯的表現出來。
第六、統治階級的政治壓迫帶有更加殘酷、腐朽的特點,使我國的經濟文化受到更為嚴重的阻礙。
2、經濟上
第一、為了穩定、鞏固封建統治,明清兩代的初期,統治者都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恢復發展經濟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產力,調整了生產關系,承認了廣大農民在革命中所取得的權益,因而促進了經濟的恢復、發展和繁榮。整個社會在經濟生活中爭奪的焦點是土地的占有問題。
第二、封建賦稅制度進一步完善,基本完成了由實物地租向貨幣地租的轉化。
第三、在經濟思想上,明清統治者仍然頑固堅持重農抑商政策,而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們則從經經濟發展規律出發提出了農工商皆本的主張。
第四、商品經濟空前活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產生并得到緩慢發展。
第五、南方是全國封建經濟的重心。
第六、在對外貿易上,由對外開放逐漸向閉關鎖國轉變。
第七、明清后期都出現了土地高度集中的現象。
第八、繼承和進一步發展了宋元時期的經濟成就。
3、民族關系上
第一、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
第二、民族矛盾突出,民族戰爭也較多。其中有漢族與蒙古族之間的矛盾,有漢族與滿洲之間的矛盾,有滿洲與其它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
第三、各民族間友好交往更頻繁、相處更加和睦,中央政府采取了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支持民族地區的統一;支持和加強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尊重民族宗教信仰。
第四、中央政府所進行的平定邊區少數民族貴族的叛亂、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的斗爭已經同反侵略斗爭相結合。
第五、與以前各個時期不同,明清時期,特別是清朝時期,各民族地區均為中央政權的行政轄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這是長期以來民族融合的結果。
第六、女真族(滿洲)的進步歷程體現出了落后的征服者反被先進的被征服者所征服的規律。
第七、民族矛盾中夾雜著地方割據勢力與中央政府之間的矛盾。
4、對外關系上
第一、自明至清,對外政策由對外開放逐漸轉為閉關自守的鎖國政策。
第二、中國開始遭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同時也遭到過來自日本的封建勢力和海盜的侵略,但中國人民和中國政府進行了堅決的反侵略斗爭,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完整。
第三、中國開始介紹和引進西方的科學知識,開始了西學東漸的歷程。
第四、加強了對周邊國家反侵略斗爭的無私援助。
第五、開了以平等協商、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與周邊國家邊界分歧的先河,表現了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的優良傳統。
5、文化方面
明清時期的文化特征反映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與封建制度束縛之間的矛盾,預示維護封建制度和反對封建制度的斗爭即將來臨。
第一、明清統治者為強化君主專制統治,推行了一種文化專制主義政策。
第二、科學技術上,中國古代傳統科學技術在明朝進仍處在世界前列,出現了一系列帶結性的科學著作,但沒有突破傳統科學技術的范圍,沒有產生與歐洲相似的現代科學。這是由自然經濟,重本抑末、重農抑商政策,文化專制,閉關政策,封建教育等因素決定的。
第三、思想上,出現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第四、文學上,出現了許多優秀的長篇小說,戲劇進一步發展,京劇形成,這些都反映了君主專制的加強和商品經濟繁榮,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并緩慢發展的社會現實。
第五、書畫藝術上,山水、花鳥畫在明清畫壇占著統治地位,書畫藝術的商業化氣息越來越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