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教師招聘網
首頁 浙江教師 福建教師 江蘇教師 廣東教師 江西教師 安徽教師 北京教師 上海教師 天津教師 湖南教師 湖北教師 河南教師
河北教師 海南教師 重慶教師 貴州教師 遼寧教師 吉林教師 山西教師 廣西教師 云南教師 陜西教師 甘肅教師 青海教師 四川教師
山東教師 內蒙古教師 黑龍江教師 寧夏教師 新疆教師 西藏教師 教師面試 說課稿 考試大綱 教師招聘試題 特崗教師 教師資格考試 教師資格大綱
杭州教師  廣州教師  長沙教師  南京教師  福州教師  南昌教師  教師考試大綱  教師資格大綱  政治資料  地理資料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師招聘試題 >> 歷史教師招聘試題 >> 內容

2011年教師招聘歷史十大熱點專題復習(6)

時間:2011-7-1 13:42:04 點擊:

  核心提示:專題一:中國農業的發展進程知識歸納一、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1.生產工具的進步(1)夏商周時期,使用的農具絕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僅有極少量青銅農具。(2)春秋時期,鐵農具開始出現。(3)戰國時期,鐵農具使用范圍擴大。鐵器時代的到來,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4)曹魏馬鈞創制了先進的灌溉工具翻...
專題六    中國近現代濟結構的變化和各種經濟的發展狀況
知識歸納
一、中國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
1.鴉片戰爭以后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卷入世界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2.第二次鴉片戰爭后
    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內地,方便了它們傾銷商品、掠奪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3.甲午中日戰爭后
    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
跟蹤思考
    自然經濟的特點是什么?自然經濟解體給中國帶來的是災難,還是歷史進步?
二、中國近代工業的興起
1.近代軍事工業的創辦
    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采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比較重要的有曾國藩創設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成立的江南制造總局、左宗棠開辦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經營的天津機器制造局。
2.近代民用工業的創辦
    洋務運動后期,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洋務派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規模較大的有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輪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設立的開平煤礦、張之洞在湖北設立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等。
跟蹤思考
    什么是近代工業?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是什么性質的企業?
三、近代外來企業在中國的發展
1.鴉片戰爭后,來華商船增多,為了維修船舶,外商投資擅自設立船塢。為掠奪中國的原料和勞動力,外商創辦了各種加工廠,如磚茶廠、繅絲廠等。
2.從19世紀60年代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在中國投資經營輪船公司,如美國旗昌輪船公司、英國太古輪船公司等。
3.甲午中日戰爭后,由于《馬關條約》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設廠,其他列強援引“利益均沾”的條款,爭先恐后在中國開設工廠。這些廠礦企業的特點是:資金充足,規模大,技術新,管理先進,產量高,成本低;在中國近代廠礦企業中,居于壟斷地位。這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4.《辛丑條約》簽訂后,帝國主義擴大了在華投資辦廠的規模。
5.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帝國主義擴大對華資本輸出,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金融財政和重工業。
6.1938年,日本在中國成立“華北開發會社”與“華中振興會社”。日本侵略者將礦業、鋼鐵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等定為“統制”事業,由日本公司專營。
7.新中國成立后,根據不同情況接收了帝國主義在華企業,肅清了帝國主義在華經濟侵略勢力。
8.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實行對外開放,采取合資經營、外商獨資經營等多種形式吸收外資。中外合資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在中國發展起來。
跟蹤思考
    近代外資企業與改革開放后的外資企業在性質上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上有何不同?
四、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歸宿
1.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
    (1)條件:鴉片戰爭后,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一方面摧殘了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截斷了中國資本主義獨立發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分解著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擴大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某些客觀條件和可能。
    (2)標志: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一些官僚、地主、商人開始引進外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機器,投資于近代企業,中國資本主義工業在上海、廣東、天津等沿海地區興起。如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縣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都是早期著名的民族資本主義企業。
2.初步發展(19世紀末)
    甲午中日戰爭以后,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遭到破壞,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清政府為了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中國出現了一個興辦工業的浪潮。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
3.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1912~1919年)
    (1)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②辛亥革命使民族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地位有了提高,南京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激發了他們投資近代工業的熱情。③民國初年出現各種實業團體,形成了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新熱潮。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各帝國主義國家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對華輸出的資本和商品都有所減少,這在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⑤辛亥革命前后,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⑥“抵制外貨”“發展實業”和“實業救國”的口號成為各階層人民愛國的共同要求。
    (2)表現:1912~1919年,中國新建廠礦有600多家,新增資本達1.3億元以上,超過了過去的半個世紀;發展最快的是紡織業和面粉業;火柴、榨油、造紙、化工等輕工業,也發展迅速。
    (3)特征:這一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雖然取得較大的發展,但仍然受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帶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主要表現為:①民族工業的發展主要是在輕工業方面,重工業基礎極為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②民族資本與外國資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在帝國主義的控制下,民族工業不可能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③民族資本與封建經濟相比,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占絕對優勢,這使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極大的束縛。一些資本家和地主在向近代工業投資的同時,并不放棄土地和其他封建剝削。
4.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挫折
    (1)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實行統制經濟政策,民族資本受到官僚資本的擠壓和摧殘。
    (2)解放戰爭時期,美國商品大量涌入中國市場,形成獨占地位,這對中國的民族資本是個毀滅性的打擊。
5.中國民族資本的歸宿
    新中國建立后,合理調整工商業,使民族資本又獲得一次大發展。1953~1956年,我國完成了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民族資本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
跟蹤思考
    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期在何時?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五、近代官僚資本的發展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以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官僚資本迅速膨脹。抗戰時期,鋼鐵工業的官僚資本占明顯的優勢。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沒收了官僚資本企業,使其比較完整地轉變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并很快恢復了生產。
跟蹤思考
    什么是官僚資本?新中國為何對其實行沒收政策?
六、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這一時期,我國的社會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這一時期的經濟從整體上看是屬于新民主主義性質的經濟。其經濟結構的突出特征是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發展趨向是由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向單一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過渡。
    官僚資本一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建國后,人民政府迅速沒收了國民政府的財產和官僚資本,歸國家所有。
    封建地主經濟一農民個體經濟一社會主義集體合作社經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實行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從1953年起,國家開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從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到1956年底,參加農業合作社的農戶達到96%以上。
    私營工商業(民族資本)→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社會主義國營經濟:新中國成立初期,私營工商業在國民經濟中還占有重要地位。1950年下半年,中央采取合理調整工商業的政策,主要是調整公私關系和勞資關系,以使有利于國計民生的私營工商業在國營經濟的領導下,得到恢復和發展。從1953年起,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全部完成。
    個體手工業→社會主義集體經濟手工業合作社:從1953年起國家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底,90%以上的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合作社,由個體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
跟蹤思考
    過渡時期,中國出現了哪五種并存的經濟形式?
七、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1.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起步
    (1)建國初,沒收官僚資本,使官僚資本企業較完整地轉變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
    (2)1953年,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提出: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
    (3)國家“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中規定:集中主要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4)“一五”計劃公布以后,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起步了。工人階級熱火朝天地開展勞動競賽和技術革新運動;廣大農村和各行各業大力支援工業建設。
    (5)“一五”計劃工業建設成就;建成了飛機、汽車、重型機器、精密儀器等近600個重要項目;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機床廠、飛機制造廠等建成投產;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2.“大躍進”到“文革”時期的工業建設
    (1)大煉鋼鐵運動:1958年8月,北戴河會議決定,當年的鋼產量要比1957年翻一番,達到1070萬噸。為完成鋼產量的任務,全國掀起以大煉鋼鐵為中心的“大躍進”運動。
    (2)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工農業比例失調,重工業畸形發展;工業內部比例失調,鋼鐵工業生產擠占大量的能源、原材料、交通運輸工具,使其他部門無法正常生產。
    (3)十年工業建設成就:建成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和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石油工業發展迅速,石油全部自給;電力工業增長很快,農村用電量十年增長70倍;建成蘭新、包蘭等鐵路。
    (4)“文革”時期,工業生產遭受重大挫折。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就有:南京長江大橋、湖北第二汽車制造廠、成昆鐵路和湘黔鐵路等。
3.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工業方面,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革取得重大發展,建成一批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工程項目。這批項目的代表有:寶山鋼鐵公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核電站和京九鐵路等。
跟蹤思考
    “一五”計劃時期和“文革”前的十年建設時期,我國工業建設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1.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逐步展開了對經濟體制的改革。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主要是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把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改變為以間接管理為主、宏觀調控為輔的管理體制。經過改革,城市經濟生活出現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面。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思維拓展
    拓展1:中國的自然經濟是怎樣解體的?
    鴉片戰爭以后,洋紗輸人中國沿海的部分地區,因其質優價廉,取代土紗,使中國家庭棉織業的“紡”與“織”分離。隨后,洋布輸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國的“織”與“耕”分離。這樣,一些破產的手工業者,淪為過剩的勞動力,由棉布生產者變為棉布的消費者。那些未破產的手工業者,靠買洋紗織布,其性質已不屬于自然經濟的范疇。由此可見,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勢力的侵入,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基礎,刺激了中國城鄉商品經濟的發展,逐漸使中國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附庸。(引自新課程標準人教版教材)
    拓展2:民族工業的曲折與萎縮及其原因
    抗日戰爭爆發以后,民族工業受到沉重的打擊。在淪陷區,來不及內遷的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委托經營”“軍管理”“租賃”等形式吞并。在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這雖然出于抗戰的需要,但掌權的官僚階層借此壟斷經濟命脈,壓榨民族企業牟取暴利,使官僚資產階級所擁有的資本大為增加。這就造成官僚資本的膨脹,民族資本的萎縮。
    抗戰勝利以后,國民政府雖曾采取一些措施,推動工礦企業恢復生產,但是,蔣介石為了取得美國的援助發動內戰,又不惜大肆出賣國家主權。
    1946年,國民政府與美國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讓美國攫取在華的政治、經濟等特權。此后,美國商品大量涌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官僚資本還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殘酷擠壓民族工業。此外,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原料昂貴而產品滯銷。民族工業陷入絕境,工廠紛紛倒閉。
    拓展3:過渡時期我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和發展趨勢
    變化:①新中國成立后在農村進行了土地改革,徹底消滅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國農村的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②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沒收了官僚資本,轉變為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企業,形成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領導下的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結構。③根據過渡時期總路線,1953~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全面展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結束,標志著我國對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國封建剝削制度已經消滅,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以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結構形成。
    趨勢:①封建剝削制度逐漸被消滅,社會主義制度逐步確立。②社會經濟結構由多種經濟形式并存向單一的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轉變。③所有制形式逐漸由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生產資料公有制轉變。
    拓展4:建國后我國工業體制的調整
    (1)建國初到1956年,從建立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到高度集中統一管理的計劃經濟體制的轉變。
    原因:照搬蘇聯模式;中共缺乏經濟建設的經驗,照搬政治斗爭的方式;主觀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業化。
    核心內容:實行和強化計劃經濟,廢除生產資料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片面追求工業發展的高速度。
    結果:這種體制在建國初期,對于恢復國民經濟,發展工業化建設曾起過積極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其嚴重的弊端是使企業失去了活力。
    (2)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從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從計劃經濟變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
    原因:黨中央總結了建國以來工業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特別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并借鑒了外國經驗,決定實行工業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
    核心內容: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體制,調整產業結構,改變企業的管理方式,實行政企分開等。
    結果:增強了企業活力,解放了生產力,工業得到發展,成就舉世矚目。
    (3)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轉變。
    原因:黨中央在認識國情和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決定加快經濟體制改革。
    核心內容:把企業推向市場。
    結果:使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面。
    拓展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計劃經濟體制的主要不同
    計劃經濟體制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以行政審批指令性計劃配置資源為主,甚至有時以長官意志配置資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調節作用的經濟,不是行政手段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作用的經濟。在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過程中,最根本的轉變就是資源配置方式的轉變,也就是由過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資源為主,向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轉變。
高考鏈接
高考分析與教學建議
    中國近現代經濟內容在歷史學科體系中占的比重較大,地位也較為重要。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黨中央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決策,中國從此不再大搞階級斗爭,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就提高了經濟史內容在歷史學科體系和高考中的地位。這部分內容也和當今的很多社會熱點問題聯系較為密切。2004年高考題中有多題涉及這一領域,廣東卷從我國所有制結構的變化及對經濟發展的作用這一角度出一問答題。2005年各地高考題有多道選擇題在這一領域命題,廣東卷在這部分內容出一問答題。
    本專題內容的復習安排有兩種基本思路:一是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分階段復習,著重把握每一時期的經濟發展情況及階段特征;二是按照每種經濟成分的發展演變組織復習。這兩種思路各有優勢,本書認為后一種思路較符合第二階段的特點,思路也更為清晰一些。建議以后一種思路為主,同時也把前一種思維方式介紹給學生,讓學生換一種方法去思考,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多角度思維的方法。
    復習本專題時要注意如下幾點:①要緊緊圍繞“經濟結構的變化”和“經濟的發展狀況”兩個核心內容,認真掌握經濟發展的表現和“經濟結構”的含義。②要注意把近現代經濟的發展變化與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進程這一國際大背景聯系起來,放到國際大背景中去思考和理解中國經濟領域發生的變化和經濟新現象。
    “振興民族工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目前中國企業界的口號,要注意從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為振興民族經濟所進行的努力這一角度去思考。
釋疑解惑
1.如何認識“開關”對中國的影響
    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五口通商代替了一口貿易。“開關”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后果呢?除了《南京條約》成為此后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并與中國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范本,使中國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因而從一個重要方面規定了此后中國歷史發展的方向外,并沒有立即給中國帶來資本主義。資料表明,“開關”以后的二三十年間,列強為了侵略的需要,雖在中國的開放口岸建立了若干加工工業和修造業,但都不是直接影響中國國計民生的大規模的資本主義企業。這些企業對中國封閉式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英國那時開始工業革命還不到一個世紀,它的經濟實力還不允許向中國大量輸出資本主義的生產技術,它所關心的主要是通過超經濟的辦法實現其對華掠奪。就貿易關系而言,這期間中國進口的棉布和棉紗較之鴉片戰爭前,有的只略有上升,有的甚至減少了。列強對華進行經濟掠奪最得心應手的手段仍然是鴉片貿易。鴉片在中國的進口貿易中仍占第一位,由于從非法轉到公開,進口數量成倍增長。后來,中國興起近代工業,當然與“開關”后西方資本主義的影響有直接關系,但主要決定于中國內部日益滋生著的實際需要,同時,也是資本主義國家在華利益所允許的。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決不是要把落后的中國變成先進的中國,而是要把中國變成它們的半殖民地或殖民地。中國資本主義是在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夾縫中艱難成長的。帝國主義不是要中國發展成為它的商品競爭對手,而是要中國成為它的原料供給地和商品市場。因此,它既要在中國適當發展資本主義,又要使中國基本上保持傳統的生產方式。中國資本主義不能迅速發展和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不能迅速解體,是與帝國主義在華的政治、經濟利益相合拍的。帝國主義的侵入并沒有給中國帶來資本主義大發展的前景,它對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雖然起到了某些促進作用,但更主要的是起了阻礙和破壞作用。
2.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的特點
    (1)濃厚的封建性。洋務派官僚在“自強”的口號下創辦的這些近代兵工廠,從根本上說,是封建的官辦軍事工業。雖然這些企業采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設備,雇用工人從事生產,但是它們還不是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它們創辦的目的不是追求商品剩余價值,而是追求其使用價值。是否追求剩余價值是判斷工業生產是不是資本主義生產的重要標志。洋務派創辦這些近代軍事工業是為了產品的有用性,況且它們生產的產品如槍炮、彈藥、船艦等也不拿到市場上去銷售,而是直接調撥給清朝軍隊使用。按照構成商品的三要素看,它們生產的產品還稱不上是商品。工廠本身沒有盈虧可言,沒有從利潤轉化來的資本內部積累,沒有依靠自身運轉而進行的擴大再生產。工廠的繁榮與否取決于政府財政盈絀和撥款多少,不取決于市場需求和工廠本身的生產與管理。工廠的管理完全由總辦、會辦、提調、委員等封建官員決定。這種內部關系,是一切官辦工業缺乏生命力的根源,也是它非資本主義一面的突出表現。
    (2)嚴重的依賴性。洋務派官員所辦的這些軍事工業,在技術、器械設備等方面,處處仰賴外國,具有濃厚的買辦性。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不是獨立的民族工業或資本主義企業。
    (3)不完全意義上的資本主義企業。洋務派所創辦的這些軍事工業,既不是典型的資本主義企業,也不是傳統的封建官營企業,而是不完全意義上的資本主義企業。這些企業引進了西方的機器和工藝,在大機器下集中了大量的工人。工人們以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為生,是中國早期的工業無產階級。工廠的產品雖然不以商品形式出賣,但工人的勞動力卻以商品的形式購買,這是近代官辦的軍事工業的獨特性所在。這就使這些官辦軍事工業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若干色彩。實際上,它們是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一種復雜的混合物,是封建官營工業向資本主義企業轉化的過渡形式。因此,這些近代軍事工業可以說是不完全意義上的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
    (4)洋務派興辦軍事工業。一方面是為了鎮壓農民起義,即“剿發捻”;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求強自立,即“勤遠略”,具有明顯的“制夷御侮”思想。
3.洋務派創辦的民用企業的特點
    (1)基本上是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但仍帶有明顯的封建性。這些“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的民用企業是為“求富”而興辦的。它們以賺錢盈利為目的,采取由官方出面招集商股作為資本的方法,購買新式機器,雇用工人進行生產,產品主要作為商品銷售于市場,以牟取利潤。因而,這些民用企業與洋務派前期經辦的軍事工業不同,已經是完全意義上的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不過因受當時歷史條件的制約,每一個企業為抵擋資本主義列強的競爭、封建頑固勢力的阻撓,不得不從企業的外部尋找靠山。企業只有躲進封建政權的隱蔽所里,才能夠繞過許多自身無法克服的障礙,如請求減稅免稅的優待、請求政府貸款、獲得專利權和特別保護等。只有依靠這些支持,企業才能夠有較多的保障,然而這樣做勢必會使企業受到封建官僚制度的束縛,帶有濃厚的封建性。
    (2)具有雙重作用的近代企業。洋務派在這一時期創辦的民用企業,一方面具有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它們具有某種壟斷性,因而又有壓抑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消極作用。
    (3)既有對外資企業的依賴性,又有抵制外資擴張的民族性。
4.關于官僚資本的問題
    官僚資本通常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的壟斷性資本,與國家政權相結合,依附于外國資本主義。
    官僚資本形成的背景:國民政府建立以后,帝國主義列強繼續向中國擴大資本輸出,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金融財政;大肆傾銷過剩商品,嚴重地打擊了中國的民族工業和農業生產。帝國主義在華經濟勢力的擴張,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  
    官僚資本的形成:在帝國主義加緊對華侵略的同時,以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官僚資本主義從反革命內戰和買辦活動中積聚了大量財富,但官僚資本的形成,還取決于種種獨占經濟活動的完成。首先,四大家族壟斷了金融事業。其次,四大家族利用經濟、政治勢力,開始壟斷全國的工商業和農產品購銷。總之,1927~1937年是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的形成時期。國民黨反動政權的建立是四大家族官僚資本形成的前提條件,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的形成,又成為反動政權的經濟基礎。國民政府的統治實際上就是四大家族的統治,四大家族官僚資本主義是買辦的封建的國家壟斷主義。它是蔣介石反動政權的經濟基礎,是當時中國社會中最主要的反動經濟力量,嚴重地阻礙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官僚資本的特點:封建性、買辦性、壟斷性。
    官僚資本形成的影響:在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的摧殘壓迫下,民族工商業日益萎縮,加深了民族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官僚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造成工人生活惡化。
5.過渡時期的社會性質
    新中國成立之前,革命根據地社會的新民主主義性質,是肯定的;由這局部社會逐步推廣、擴張而形成的新中國整體社會的新民主主義性質,也是應該肯定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現實目標和直接目的就是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社會,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和新民主主義的新社會。
    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底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一個過渡的時期。這個時期雖然只有短短的7年時間,卻是一個合乎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存在的新民主主義的社會階段。
    根據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七屆二中全會報告和《共同綱領》的表述,關于新民主主義社會有如下觀點:
    (1)新民主主義社會是獨立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之間的一個社會形態。
    (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開始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但并不等于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3)這個過渡時期的社會是一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這個過渡時期的國家是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
    能夠反映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統一的生產方式,是確定社會性質的標志。我國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特征是,實行在國有經濟領導下的各種經濟成分共存共榮的經濟制度。1956年以前,我國公有制經濟的社會主義因素并不處于國民經濟的優勢地位。1956年,在基本完成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以后,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了絕對優勢。隨著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的確立,從1957年開始,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質變,即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

作者:不詳 來源:網絡
相關文章
  • 文武教師招聘網(www.guoyanxin667788.com) © 2012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長聯系QQ:799752985 浙ICP備11036874號-1
  • Powered by 文武教師招聘網
  • 特级婬片国产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免费看,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一品精,最新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国产日产综合 | 五月婷之久久综合丝袜美腿 | 午夜亚洲AⅤ在线影视 | 亚洲A∨一区二区影片 | 亚洲电影一区二区 | 亚洲i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