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專題一:中國農業的發展進程知識歸納一、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1.生產工具的進步(1)夏商周時期,使用的農具絕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僅有極少量青銅農具。(2)春秋時期,鐵農具開始出現。(3)戰國時期,鐵農具使用范圍擴大。鐵器時代的到來,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4)曹魏馬鈞創制了先進的灌溉工具翻...
知識歸納
一、中國古代的對外關系
1.兩漢時期
(1)與朝鮮的關系: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曾多次派人赴漢;三韓中的辰韓,引進中國文化,語言、稱謂與秦相似,有人稱之為“秦韓”;中國與朝鮮保持著頻繁的貿易往來。
(2)同日本的交往:漢武帝時,日本有30多個國家通過朝鮮半島“使譯通于漢”;東漢光武帝時,賜給倭奴國使者金印;中國的鐵器、銅器、絲帛傳往日本。
(3)同越南的交往: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等不斷輸往中國;中國的鐵犁牛耕技術、水利工程技術也在越南推廣。
(4)絲綢之路的開通:張騫出使西域以后,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絲帛錦繡沿著通道不斷西運;西域各國的珍奇異物也陸續輸入中國。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著稱于后世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溝通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國的鐵器、絲綢和養蠶繅絲技術,以及鑄鐵術、井渠法、造紙術先后西傳;佛教也通過絲綢之路傳人中國。
漢武帝后,還開辟了與南海諸國及印度半島等地的水上交通線,從事經常性的貿易往來,這就是近世所說的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加強了中國和東南亞、南亞各國的關系,從水路溝通了東西外交圈之間的聯系。
(5)與西亞、歐洲的往來:安息利用陸上絲綢之路與漢朝頻繁交往,并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在漢朝與大秦間進行絲綢轉手貿易;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到東漢,將象牙、犀角等禮物送給東漢皇帝。
跟蹤思考
兩漢時期,我國對外聯系的兩條主要通道是什么?當時中國對外交往的范圍有多大?
2.隋唐時期
(1)和新羅的友好往來:新羅來唐朝的留學生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遠;長安等城市設“新羅坊”“新羅館”;新羅立國參用唐朝制度,還設立國學,教授儒學;新羅從唐朝引入茶種、雕版印刷術和制瓷、制銅技藝;新羅人喜讀唐詩,許多文人會寫唐詩;在姓氏、服飾、節令、風俗等方面,都有濃重的中華文化色彩。
(2)和日本的友好交往:中日互遣使臣,唐朝時日本10多次派出遣唐使;日本大化改新中的新政制度,大都以唐制為藍本;都城的建造,仿照長安的樣式;各級學校教授儒學;日本同唐朝的貿易往來頻繁;日本的吉備真備和中國的鑒真為中日交往作出了突出貢獻。
(3)和東南亞,印度半島各國的往來:中國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互派使節,交換土特產品;天竺一再遣使唐朝;中國創立的十進位記數法,推動了天竺數學的發展;高僧玄奘和義凈在中印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
(4)和中亞、西亞、歐非各地的交往:中亞一些國家一再遣使前來,帶來名馬、異藥等特產,與波斯互遣使節;大食與唐朝通使達一個半世紀;中國的造紙術傳到大食;唐與東羅馬有使節往返;唐朝和非洲也有來往。
跟蹤思考
隋唐時期對外交往頻繁的歷史條件有哪些?唐朝的政治文化對朝鮮、日本有何影響?
3.明清時期
(1)鄭和下西洋:從1405~1433年,鄭和先后7次航海,訪問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地區。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主動外交。
(2)華僑開發南洋:鄭和下西洋后,大批中國人遷徙到南洋各島定居,成為華僑。華僑對南洋的開發作出了重大貢獻。
(3)戚繼光抗倭: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被稱為倭寇。明中期,倭患愈演愈烈。明將戚繼光率戚家軍在浙東抗倭,在臺州九戰九捷,取得重大勝利。到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肅清。
(4)葡萄牙租占澳門: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向明朝地方官借地晾曬貨物。后來,租借澳門為暫居貿易地。此后,擅自修筑城垣和炮臺,設置“自治”機構,任命官吏,派駐軍隊,強行租占澳門。
(5)鄭成功收復臺灣;明末,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1661年,鄭成功率戰艦300多艘,在臺灣登陸,打敗荷蘭殖民者。1662年,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6)雅克薩之戰和《尼布楚條約》明清之際,俄國侵略者強占了雅克薩和尼布楚等地。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在雅克薩的俄軍,俄國政府被迫同意談判解決中俄東段邊界問題。
1689年,中俄兩國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雙方經過平等協商,正式簽訂了第一個中俄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
跟蹤思考
明清時期,對外關系方面有哪些重大事件?對外關系出現了哪些新特點?
二、近代中國與世界
1.近代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1)英國發動的鴉片戰爭(1840~1842年)。
(2)英法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3)中法戰爭(1883~1885年)。
(4)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
(5)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
(6)日本法西斯侵華戰爭(1931~1945年)。
跟蹤思考
近代史上列強發動的六次侵華戰爭的各自目的是什么?中國政府的態度如何?戰爭的結局如何?,
2.近代中國的外交
(1)晚i9外交機構的近代化
①鴉片戰爭后,清朝被迫設立“五口通商大臣”,專門辦理對外交涉事宜。
②1858年《天津條約》規定: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跟蹤思考
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是不平等條款嗎?
③1861年,清政府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通稱“總理衙門”,簡稱總署。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務事宜的中央機構,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
跟蹤思考
總理衙門的設立從外交史的角度看有無進步意義?
④《辛丑條約》規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跟蹤思考
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是清朝中央政府機構半殖民地化的重要表現之一。
(2)南京臨時政府的外交政策
南京臨時政府在《告各友邦書》中,承認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各國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繼續有效。目的是為了爭取帝國主義的支持。
跟蹤思考
南京臨時政府時期,中國在外交上實現獨立自主了嗎?
(3)北洋軍閥時的外交
①1915年,袁世凱為了換取日本支持他稱帝,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中除第5號內容以外的其他全部要求。
②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政府代表提出:廢除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取消“二十一條”,收回日本在大戰時奪去的德國在山東的特權。遭到英美等列強的無理拒絕。
③1924年,孫中山北上宣言中提出:對外要消滅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
④五卅運動中,上海工商學聯合會提出了取消領事裁判權、英日軍隊從上海永遠撤走等談判條件。
⑤1927年初,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漢口和九江的英租界。
跟蹤思考
北洋軍閥時期,中日之間發生了哪些重大外交事件?為何這一時期中日之間的外交沖突特別激烈?
(4)南京國民政府的外交
①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發起了要求帝國主義支持的“改訂新約運動”。
②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對日本侵華奉行妥協退讓政策,先后與日本簽訂《淞滬停戰協定》《何梅協定》等。
③1943年11月,國民政府分別與英美簽訂協議,宣布英美等國通過不平等條約攫取的治外法權等一些特權被廢除。這是國民政府對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
④1946年,蔣介石與美國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大肆出賣國家主權。
跟蹤思考
南京國民政府在外交上有哪些主要功過?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
1.建國初期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國成立初期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針是:第一,“另起爐灶”;第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第三,“一邊倒”;第四,團結世界各國人民。
2.開拓外交新局面(1949年至20世紀50年代中期)
(1)新中國成立后,沖破美國的外交孤立政策,建國第一年,就同蘇聯等17個國家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
(2)新中國積極同鄰近國家和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發展了友好關系,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3)1954年的日內瓦國際會議上,新中國不僅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的地位參加,而且在會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4)1955年,在亞非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
跟蹤思考
20世紀50年代,中國在外交上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3.對外關系的重大發展(20世紀70年代)
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外交有了重大的突破和轉機,主要成就有:
(1)1972年,中美在上海簽訂《中美聯合公報》,中美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2)26屆聯大上,中國恢復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
(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簽訂中日兩國邦交正;膮f定。
(4)中美、中日建交后,國際上出現了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
(5)毛澤東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逐漸形成了三個世界劃分的估計。
跟蹤思考
中美關系的改善是中國外交轉機的關鍵點。
跟蹤思考
20世紀70年代,中國在外交領域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
4.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
(1)對戰爭與和平問題的看法有了變化。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成為我國的國策。
(2)在社會主義建設新的時期,獨立自主的外交原則具體地表現為不結盟政策。
(3)重視和第三世界國家發展關系。
(4)積極開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建設和平的周邊環境。
(5)堅持長期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跟蹤思考
建國初期和新時期的外交政策有何不同?
四、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
1.秦漢王朝是東方的一大文明中心,中國輝煌燦爛的文化開始影響世界。
2.隋唐時期,國力強盛,文化輝煌燦爛。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影響了亞洲,形成了中國文化圈。
3.宋元時期,我國的封建經濟高速發展,科技和文化成就突出,在當時世界上繼續處于領先地位。
4.明朝前期,國力強盛,鄭和下西洋的壯舉顯示了明朝在世界上的巨大影響力。明朝中期以后,世界歷史進入新的時期,由于封建專制制度束縛了生產力發展,清政府推行閉關鎖國政策,中國逐漸落伍。
跟蹤思考
明朝中期以前,中國領先世界表現在哪些方面?明朝中期以后,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的原因是什么?
5.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6.甲午戰爭后,中國被日本戰敗,國際地位一落千丈。《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完全陷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7.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100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斗爭的完全勝利。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極大提高。
8.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
9.抗美援朝的勝利,使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
10.1971年,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中國恢復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1.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綜合國力有很大提高。1997年,香港回歸,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國恥。中國的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迅速崛起為發展中的地區大國。
跟蹤思考
近代以來,哪些史實能夠說明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思維拓展
拓展1: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途徑、內容和影響
(1)途徑:①通過官方和民間的貿易途徑。②官方派遣使節和留學生。③通過宗教傳播的途徑。④通過戰爭的途徑。
(2)內容:①政治上,互派使節,互通友好。②經濟上,發展貿易,互通有無。③文化上,互相學習交流,取長補短。④軍事上,有戰爭、有和平,有侵略與反侵略。
(3)影響:中外之間的交往,增進了中外雙方的了解、聯系和友誼,促進了中外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促進了人類歷史的進步。
拓展2:中國古代文化與外來文明的雙向傳播問題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華夏文化的發展和演變,從來都不是封閉的,而是在與其他地域、其他民族的交往中不斷推陳出新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信仰和風俗習慣,深深地影響了中國自身,而中國自身的文化也對其他地域和其他民族產生了相應的影響。正是在這種相互影響中,中國認識了域外,域外也認識了中國。中外文化的差異,促使人們破除思想上的畛域,改造自我經驗積累的思維定勢,不斷借助外來文化豐富自己,發展自己,使自身文化達到新的境界。
文化傳播是一個雙向過程。中國的絲綢,改變了西方人的穿著,而西域的物產、音樂,也改變著中國人的日用習慣和音樂風格。中國的儒學,影響了日本朝鮮的學術發展,而南亞的佛教,也沖擊著中國的儒學。漢唐時期對外域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和消化,促進了盛世的出現,而唐宋時期中國文化的遠播,又影響著東南亞諸國及非洲的發展進程。四大發明傳人歐洲,對歐洲社會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文化的雙向傳播,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發展,表現出積極的歷史作用。反過來,歷史上有許多一度相當發達的文明,由于與其他地區的阻隔和閉塞,最終衰落甚至毀滅。
拓展3:對閉關政策的認識
(1)閉關政策的實質、原因和影響
閉關政策是清政府實行的限制和禁止對外交通、貿易的政策。
閉關政策出現的社會歷史根源在于:①閉關政策是落后的、閉塞的、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的產物。封建統治者自我滿足并昏睡在這種自然的莊園中,他們既昧于世界大勢,又盲目排斥外國的一切東西。②閉關政策是清朝統治者民族狹隘性的表現。由于清朝貴族與人民群眾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與斗爭,清朝統治者便企圖通過閉關的辦法將國內的漢人與外界隔絕,以防止外國人支持漢人形成反清力量。
清政府試圖通過閉關政策對內加固自身的統治,對外進行民族“自衛”。這種政策的實施,使中國長期處于與世隔絕的狀態。它阻礙了中國與世界的交往,保護了封建的自然經濟,有害于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助長了封建統治者妄自尊大的心理,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落后性。
(2)閉關政策的不同評價觀點
關于鴉片戰爭前清政府閉關政策的評價,主要有三種不同觀點:①閉關政策起了民族自衛作用。任何一個主權國家都有權規定在對外貿易上實行什么樣的制度,當西方殖民主義者以冒險家、海盜的身份在世界上一切他們所到達的地區和國家肆無忌憚地為所欲為的時候,這實際上是當時中國方面所可能采取的自衛措施。②從表現上看來,閉關政策似乎限制了外國侵略者的活動,具有一定自衛作用,實際上它只能束縛中國人民,而不能限制住外國侵略者。資本主義的本性就是要侵略別國,這種政策既不能改變侵略者本性,又不能妨礙侵略者的力量,只能阻礙中國的發展,扼殺中國的生機和進取精神,使得中國和西方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③對閉關政策應作具體的歷史分析,從兩個方面評價。以禁海閉關為支柱的清王朝對外貿易政策,它的目的有防止外國侵略的一面,禁海閉關,對中國當時的經濟發展而言,有其不利的一面。
拓展4:清政府的“閉關自守”、帝國主義提出的“門戶開放”和現在的對外開放政策在本質上的不同
(1)三者的歷史背景不同:“閉關自守”是清朝前期實行的政策,是封建社會趨于衰落,想以此來維護統治的政策!伴T戶開放”是在19世紀末由美國提出、并得到帝國主義認可的對中國的侵略政策!皩ν忾_放”是作為獨立自主的中國為加速社會主義建設而提出的基本國策。
(2)三者的內容不同:“閉關自守”政策是指清政府嚴格限制對外貿易!伴T戶開放”政策是美國承認列強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已奪得的特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要求中國內地全部開放,使帝國主義國家都享有投資的權利。“對外開放”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則,引進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利用外國資金,擴大對外貿易,利用各種形式加強經濟技術合作。
(3)三者的后果不同:“閉關自守”政策阻礙了我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造成了中國近代的落伍!伴T戶開放”是美國侵略中國新階段的標志,該政策使帝國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宰割中國的同盟!皩ν忾_放”是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它發展了我國的經濟,使我國更加強盛。
由此可見,三者的性質截然不同:“閉關自守”是作繭自縛的消極落后政策;“門戶開放”是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侵略政策;“對外開放”是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為搞活經濟所采取的政策。
高考鏈接
高考分析與教學建議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中國與世界的聯系白益密切。因此,中外交往是一個與社會現實密切聯系的熱點問題。在近年的高考中也比較關注這一問題。2002年全國文綜卷就絲綢之路出一綜合大題。2002年,全國文
綜卷就旅順、大連的主權問題出一材料解析題。2003年春季高考題,就“18~20世紀,中國在對外開放方面存在著各種觀念和主張”問題出一材料解析題,2004年高考題中小題和大題都有出現。2005年高考這部分內容再次成為熱點。全國文綜卷一從中美關系的角度出了4道選擇題、北京文綜卷從中外友好往來的角度出一系列選擇題。上海卷從中國對外部世界認識的變化角度出一問答題。
本專題復習時注意如下視角:①中國古代對外交通發展的情況。②中國古代對外交往范圍的擴大。③中外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史實。④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人物的活動。⑤自古代至今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情況。⑥近現代中國的外交機構和外交政策的變化。⑦中國歷史上的閉關政策和當今對外開放政策的比較。⑧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⑨中國歷史上的和平外交政策和當今和平崛起政策等。
釋疑解惑
1.古代中國對外關系的4個階段
古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大體可以分為4個階段,即:先秦時期;秦漢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宋元時期;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
(1)先秦時期:中國古代對外關系開始萌生
這一時期,包括夏、商、周、春秋、戰國幾個階段。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中國與周邊一些地區(如朝鮮半島、日本列島、中南半島等)已有某些聯系,但是,總的說來,這一時期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往,只是間接的、偶發的,中國文獻中有關外部世界的記載,大多是傳聞和不準確的。
(2)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古代交往的格局基本形成
秦漢時期,中國國力強盛,經濟、文化繁榮,居于當時世界的前列。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往,逐漸展開。魏晉南北朝時期,在秦漢的基礎上,有所發展。
(3)隋唐宋元時期: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規模不斷擴大
隋唐宋元時期,中國的經濟有很大的進步,再加上科學技術進步,促進了對外關系的發展。與中國交往的國家和地區不斷增加,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聯系更加密切。
(4)明清(鴉片戰爭以首)時期: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發生重大的轉變
古代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往,首先是周邊的國家,其次是亞洲地區的其他國家,與歐洲、非洲的交往是很有限的。明朝初期的對外交往,大體上延續前代的格局。但從明朝中期以后,由于西方殖民者紛紛東來,明朝以及代明而起的清朝,對外交往的格局發生了重大的改變,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交往,逐漸成為對外關系的重心。與周邊國家以及其他國家的交往,逐漸退到次要的地位。
2.中國古代幾個不同時期對外關系比較
(1)唐,宋,明初對外交往頻繁的共同原因
①政治穩定。唐、宋、明建立后,都加強了中央集權。中央集權的加強,為頻繁的對外交往提供了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②經濟繁榮。唐朝的經濟文化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宋朝科技也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而且經濟發達;明朝前期中國仍是世界上的大國強國。③對外交通發達。唐、宋、明三朝的海陸交通能達亞、非許多國家;各國使者、商人紛紛來中國;中國的學者、商人、官員也到外國學習、經商、訪問。④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唐、宋、明初的統治者比較開明,鼓勵對外交往。
(2)漢唐對外交往的異同點
共同點:①朝鮮、日本都是對外交往的主要對象。②都對外進行了經濟技術交流。③政府是對外活動的主要參與者。④對外交往都以陸路為主。
不同點:①漢朝的對外交往僅重視陸路,而唐朝的對外交通更加發達,通過海路向東可達朝鮮、日本,向南、向西可達馬來半島、印度、波斯灣。②漢朝的對外交流物品、技術種類較少,而唐朝交流范圍更加廣泛,并且注重對中外文化的“兼收并蓄”。③唐朝政府比漢朝更加注重對外交往,政策更加開明,同唐朝有交往的國家增多。④唐朝的對外交往比漢朝的對外交往對世界產生了更加深遠的影響。
(3)唐朝與清朝對外政策的比較
對外政策:唐朝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清朝對外實行閉關政策,幾次下令禁止對外貿易。
產生原因:①唐朝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疆域遼闊,經濟發達,國力強盛;唐朝統治者比較開明,注重發展對外交往。②清朝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政治嚴重阻礙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西方資本主義得到迅速發展,不斷騷擾我國邊境地區;清統治者的愚昧無知。
不同影響:①唐朝的對外交往擴大了唐朝的對外影響,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增強了唐朝的國力。②清朝的閉關自守隔絕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造成了中國的落后,為19世紀中期中國被動挨打局面的出現埋下了隱患。
3.中國古代處理對外關系的基本模式——朝貢制度
中國歷代王朝處理對外關系的基本模式是朝貢制度。朝貢制度在先秦時代已經出現。“朝”指臣下覲見君主,“貢”指臣下向君主獻納禮物。“朝貢”是天子與諸侯之間隸屬關系的表現。秦漢以后,中原歷代封建王朝將這種關系作為處理與邊疆少數民族政權或域外國家關系的基本模式,一直延續到鴉片戰爭。
按照這種模式,外國使節來華都被視為前來“朝貢”,也就是承認中國統治者為宗主,自己為藩屬。外國使節覲見中國君主必須行臣屬之禮,他們帶來的禮物被視為貢品。中國君主要授予這些國家統治者以各種名號,并“回賜”各種禮品。中國派往外國的使節,其主要任務是冊封名號和賞賜禮品,以建立宗藩關系。凡是有“朝貢”關系的國家,中國允許它們前來貿易!俺暋标P系是一種政治上的不平等的關系。在前資本主義時期,中國的經濟、文化長期在亞洲甚至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由此產生了中國是世界中心的思想。視外國為藩屬,以“朝貢”關系為對外關系的基本模式,正是這種“中國中心論”的體現。同時也應該看到,與中國存在“朝貢”關系的國家,中國一般不干預對方的內政,雙方和平友好,中國要在經濟上給予種種優遇(如“回賜”的禮品特別豐厚),以顯示自己對屬國的關懷。
4.中外文化交流的特點
總的來看,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可歸納為以下4個特點:①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雙向性,而不是單向傳播。這種雙向的交流,即中華文明的外傳與異域文明的內徙,豐富和發展了雙方的文化,構成了世界文化發展史上的積極因素。②中華文明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表現出開放性和包容性,接受外來文明和傳播中華文明往往都是通過貿易或僧侶等和平進行的,這和早期基督教、早期*****教一度曾用“劍與火”來傳播各自的文明截然不同。同時,中華文明以其源遠流長的優越性頑強地延續不斷,亦從未為外來文明所征服。③就中華民族主流意識而言,無論是對中華文明的傳出,還是對異域文明的導入,一般未見有強烈的保守和排外傾向。中外文化交流的展開,中華文明在不斷吸收和消化異域文明的過程中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這正是中華文明具有極大的生命力的一個重要表現。④中國歷代王朝的對外政策取決于多種因素,其中主要取決于當時的國力國勢和國內社會矛盾狀況,對外交往的國際背景,以及最高統治集團(往往以君主為代表)的文化心理狀態。對外政策的開放程度往往與中外文化交流的程度成正比。在中國歷史上,有的王朝最高統治集團的對外政策是保守的、閉關鎖國的,這就在某些時期限制了中華文明的充實和發展。
5.鄭和下西洋與“地理大發現”的比較與思考
鄭和下西洋,比迪亞士發現好望角早83年,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發現新航路早93年,比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早116年。比世界上所有著名的航海家的航;顒佣家。可以說鄭和是歷史上最早的、最偉大的、最有成績的航海家。哥倫布在1492年率領自己的船隊踏上了美洲的土地。麥哲倫的環球航行于1521年取得了成功。此后,各大陸建立起直接的海上聯系,歷史舞臺擴大了。所謂“全世界劃然開一新紀元”的直接標志,是地理大發現導致的大航海時代的到來。“鄭君之初航海”雖然在此之前,且有相當的氣魄和規模,但是卻與這一歷史“新紀元”表現出文化的差異,存在著時代的界限。
為什么西方國家能夠利用航海業的空前成就,將歷史推進到一個嶄新的時代?美洲的發現和繞過非洲的航行,“使世界市場”得以開拓,于是各國的經濟生活,都逐漸成為世界性的了。但在中國,不久反而采取了以“海禁”為標志的自我文化封閉的政策。對于海外交通不同發展方向的這種比較,不能不引起每個關心中國文化進程的人對歷史的沉思。究其原因,不但與中國以農業立國的傳統有關,更重要的是與中國專制王朝的封建統治有關。傳統的經濟結構和政治結構,嚴重阻礙了近代因素的成長,限制了中國人對海外的探索。鄭和下西洋的直接動因與市場和工商業無關,而是專制王朝的政治需要。因此,鄭和以后,中國的海外交通始終未能沖破封建末世的藩籬。
6.絲綢之路的歷史地位
從敦煌西去,經玉門關、陽關往西的商路有兩條:一條是從鄯善沿南山(今昆侖山)到大月氏、安息諸國,稱為南道,再西去可抵大秦(羅馬);另一條是沿北山(今天山)南麓西行,越蔥嶺的北部西向,可以到大宛、康居、奄蔡諸國,稱為北道,再往西可抵大秦。這南北兩條商路,是當時中國和中亞、西亞經濟交流的大動脈,因為運往西方的貨物主要是絲綢,所以后來被稱為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之所以得名是因為中國所產絲綢最初是由這條道路運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的,它的著名雖然由于通商,但它的更大貢獻卻是溝通東西文化交流,最顯著的例子便是,中國發明的造紙術是由這條絲路傳人近東再傳至歐洲的,后來印刷術、火藥的西傳也是如此;佛教、*****教、基督教也由此路向東傳人中國。因此,可以說,絲綢之路是地理大發現之前一條改變世界歷史與文明的大通路,它不僅溝通了東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這兩個文明的互相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