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教師招聘網
首頁 浙江教師 福建教師 江蘇教師 廣東教師 江西教師 安徽教師 北京教師 上海教師 天津教師 湖南教師 湖北教師 河南教師
河北教師 海南教師 重慶教師 貴州教師 遼寧教師 吉林教師 山西教師 廣西教師 云南教師 陜西教師 甘肅教師 青海教師 四川教師
山東教師 內蒙古教師 黑龍江教師 寧夏教師 新疆教師 西藏教師 教師面試 說課稿 考試大綱 教師招聘試題 特崗教師 教師資格考試 教師資格大綱
杭州教師  廣州教師  長沙教師  南京教師  福州教師  南昌教師  教師考試大綱  教師資格大綱  政治資料  地理資料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師招聘試題 >> 歷史教師招聘試題 >> 內容

2011年教師招聘歷史十大熱點專題復習(3)

時間:2011-7-1 13:42:04 點擊:

  核心提示:專題一:中國農業的發展進程知識歸納一、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1.生產工具的進步(1)夏商周時期,使用的農具絕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僅有極少量青銅農具。(2)春秋時期,鐵農具開始出現。(3)戰國時期,鐵農具使用范圍擴大。鐵器時代的到來,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4)曹魏馬鈞創制了先進的灌溉工具翻...
專題三 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制度
知識歸納
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1.戰國時期起源
    (1)戰國時期,思想家韓非子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國家大權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
    (2)商鞅變法時,秦國采取廢分封、行縣制、統一度量衡等措施,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
2.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1)措施:①政治方面: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機構;頒布通行全國的《秦律》。②經濟方面:實行土地私有制,按畝納稅;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車軌、馳道。③文化方面;書同文;焚書坑儒;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關鍵提示
    皇權至高無上,地位不可僭越,權力不可轉移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主要特征。
    (2)作用: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有利于封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和鞏固發展國家的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秦朝的地主階級憑借皇帝的專制權威,大大加強了統治力量,使人民處境日趨惡劣。
跟蹤思考
    你如何理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歷史作用?
3.隋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完善
    (1)中央機構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職權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牽制和監督,從而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力量。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三省的長官大都品級較低,這就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
跟蹤思考
    三省六部制有何作用?
    (2)創立科舉制度: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地方豪門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4.北宋中央集權的強化
    (1)措施:①集中軍權:解除禁軍將領石守信等人的兵權,削減地方節度使的實權,將禁軍統領權一分為三,都直接對皇帝負責,樞密院有調兵權而不直接統領軍隊,統領軍隊的將帥無調兵權;實行更戍法;各地軍隊的精壯之士都選人禁軍。②集中行政權: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樞密使,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政權;派遣文官擔任知州,又在各州設通判,兩者互相牽制。這樣就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③集中財權和司法權:規定地方稅收留下一小部分作為開支,其余由轉運使全部運送中央,這就消除了地方割據的基礎;規定司法人員改由中央派文官擔任,死刑須報中央復審核準,這就把地方的司法權收歸中央。
    (2)影響:①積極方面:使藩鎮割據的基礎得以鏟除,從而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②消極方面:北宋過分集權帶來嚴重惡果:一是政府機構重疊,官員冗濫,財政開支龐大;二是軍隊作戰指揮不靈,戰斗力下降;三是地方上財政困難。這些因素給北宋種下“積貧積弱”的禍根。
跟蹤思考
    北宋采取了哪些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何歷史作用?
5.元朝統治機構的健全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元世祖健全了統治機構,在中央設中書省和樞密院;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統治者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由中央委派官員管理。
6.明朝君主專制的加強
    (1)對中央官制調整,廢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權分屑六部,六部各設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這樣使皇帝的權力空前提高。
    (2)調整地方官制,實行三司分權。這樣使三司分立、互相牽制,大權統歸中央。
    (3)將大都督府改為五軍都督府,五軍都督府和兵部相互制約。
    (4)制定了《大明律》,充分體現了君主的專制意志。
    (5)授權錦衣衛掌管緝捕、刑獄之事,監視、偵查官民的不法言行。又先后設立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由宦官統領,皇帝直接控制。
關鍵提示
    廠衛特務*機構是明朝專制主義強化的極端表現。
    (6)實行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大興文字獄,嚴厲控制士人的思想。
7.清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達到頂峰
    (1)雍正時設軍機處,使地方軍政首腦直接聽從皇帝指揮,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
    (2)清朝統治者大興文字獄。這種文化專制政策,造成社會恐怖,從而禁錮了思想、摧殘了人才,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跟蹤思考
    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趨勢如何?
8.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衰落與結束
    (1)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黃宗羲,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了激烈批判,指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2)20世紀初,孫中山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二、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
1.漢朝的察舉制
    (1)為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統治的需要,漢朝發展了選舉人才的選官制度。這套制度包括察舉、皇帝征召等內容。
    (2)察舉制是兩漢選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徑之一,它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東漢時,察舉制注重孝廉一科,察舉主要根據人才在地方上的聲望,稱為鄉舉里選。隨著地方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門第族望成為選舉的主要依據。
2.科舉制的創立和演變
    (1)隋朝科舉制的創立。①背景: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經無法繼續執行下去。②形成:隋文帝即位后,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2)唐朝科舉制的完善。①完善;唐朝建立,繼承和完善科舉制度。貞觀時,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還首創了武舉和殿試;開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以后成了定制。②評價:科舉制的創立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沖破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門閥的作用;擴大了官吏來源,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識分子通過科舉考試參加到政權中來;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系起來,從而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科舉取士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地方豪門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局的穩定。
跟蹤思考
    科舉制的出現有何歷史進步作用?
    (3)北宋科舉制度的發展。①發展;北宋的科舉制比唐朝有了進一步發展考試分為鄉試、省試、殿試三級;北宋嚴格了科舉考試程序,舉人經禮部考試后須經殿試才算合格,錄取權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試成為定制;考試科目逐漸減少,進士科成為最主要科目;在考試方法上又實行糊名制,即將試卷上的姓名、籍貫密封,防止考官舞弊;錄取名額比唐朝大大增加。②評價:科舉制的發展,為地主階級各階層進入仕途開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權基礎進一步擴大,也起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
    (4)明朝的八股取士。明朝沿襲了前代科舉取士制度。為了嚴厲控制士人的思想,科考試卷僅從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命題,而且只準用程朱理學的釋經觀點,不許發揮個人見解;答卷的文體有嚴格的規定,分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這種文體呆板乏味,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5)科舉制度的廢除。20世紀初,由于國內形勢的巨變,封建的科舉制度早已不適應形勢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度。
跟蹤思考
    明朝的八股取士和唐朝的科舉制在作用上有何不同?
三、中國古代社會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縣制和行省制度
1.分封制
    (1)形成和演變:公元前11世紀中期,周朝建立后,為鞏固奴隸主國家政權,周天子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并規定了諸侯享有的權利和對周天子應盡的義務;春秋時期,隨著周天子勢力的衰微和諸侯爭霸局面的出現,分封制名存實亡;戰國時期,分封制逐步被郡縣制取代。
    (2)特點:分封的目的是鞏固奴隸主貴族專政的國家政權;分封的對象主要有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被分封的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但也要承擔周天子所規定的義務。
    (3)影響:分封后的諸侯國環繞周王室,形成眾星捧月之勢,起到了拱衛周王室的作用;分封制使周朝的勢力擴大到邊遠地區,從而擴充了疆域,使西周成為地域空前廣大的奴隸制國家;由于分封制維持了地方諸侯國相對獨立的地位,因而當周王室勢力衰微時,他們便借機發展自己的勢力,從而導致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
跟蹤思考
    周初為什么要實行分封制?分封制在西周初期和后期的作用有何不同?
2.郡縣制
    (1)形成和演變:春秋后期郡縣制開始出現;戰國時期,郡縣制在各諸侯國普遍推行:秦統一六國后,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度,體制也更為完善,秦以后各朝代,在地方行政機構的設置上一直沿用郡縣制,只是在形式上有所變化。
    (2)特點:郡縣制是在分封制逐步瓦解的過程中形成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地主階級的集權統治;與分封制不同的是,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他們負責管理人民,收取賦稅,征發兵役和徭役等。
    (3)影響:郡縣制的實行標志著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發生了劃時代的變革;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經濟發展;使君主加強了對全國的統治,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跟蹤思考
    郡縣制為什么能起到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
3.行省制度
    (1)形成和演變:元政府在中央設中書省,在地方設行中書省,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明朝雖廢行省,設三司,但地方行政區劃習慣上仍稱行省或省,這種稱謂一直延續到今天。
    (2)特點: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機關——中書省的派出機構,直接對中書省負責。行省制度作為一種軍、政、司合一的地方行政制度,其長官在中書省的直接領導下有相對獨立的行政、軍政和司法權。
    (3)影響:行省制度的建立,適應了元政府管理空前遼闊疆域的需要,從而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由于各行省直接隸屬于中書省,與中央關系密切,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發展。行省制度是我國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項重大變革,對后世影響深遠。
跟蹤思考
    從分封制到郡縣制,再到行省制,反映了歷史發展的哪一趨勢?
4.土司制度
    元朝時開始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制度,即設立宣慰司等機關,任命當地少數民族首領為土司長官,可以世襲,但必須效忠于朝廷。明清時期經過“改土歸流”,逐漸廢除了土司制度。
四、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演變
1.秦朝的御史大夫
    秦朝在中央設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一。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兼理國家監察事務。
2.兩漢的刺史制度
    漢武帝把全國分為13個州作為監察區,每州設刺史一名進行監察。刺史級別不高,但巡察時代表中央,可以監察諸侯王和地方高官。東漢時,刺史的監察權進一步加強,并逐步取得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東漢末年,刺史成為州的最高長官。
3.北宋的通判
    北宋在各州設通判,負責監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報告情況。
4.元朝的御史臺
    元朝在中央設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關。
5.明朝的按察司和廠衛特務*機構
    明朝在地方設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監察和司法。授權錦衣衛掌管緝捕、刑獄之事,監視、偵查官民的不法行為,不受司法部門管轄。又先后設立東廠、西廠特務*機構,由宦官統領,皇帝直接控制。
跟蹤思考
    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能否起到廉政建設的作用?它所起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五、其他政治制度
1.少數民族的政治制度
    (1)遼的“善漢分治”制度:在中央設置南面官和北面官。
    (2)金的猛安謀克制: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既是軍事組織,又是地方行政組織。
    (3)后金的八旗制度:是一種兵農合一的社會組織。
2.加強對百姓控制的制度
    (1)連坐制: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規定“令民為什伍”,實行連坐法;秦朝時,一人犯罪,株連親族、鄰里。
    (2)編戶齊民制:兩漢時對百姓管理實行編戶制度。那些被正式編入政府戶籍的平民百姓,稱為編戶齊民。編戶齊民具有獨立的身份,依據資產多少承擔國家的賦稅、徭役和兵役。
    (3)保甲制度:北宋王安石變法時,實行保甲法。政府把農村住戶組織起來,十家編為一保,保丁在平時種田,農閑時練兵,維持社會秩序,戰時編入軍隊作戰?谷諔馉帟r期,日軍在華北淪陷區實行保甲連坐制度,企圖肅清淪陷區內的抗日力量;國民政府在國統區也強化保甲制度,嚴格控制人民。
3.軍事制度
    (1)府兵制。
    (2)募兵制。
    (3)禁軍制:北宋將各地方軍的精銳之士都選入禁軍,半數拱衛京師,另一半駐守各地。
    (4)更戍法和將兵法:更戍法規定禁軍定期更換駐地,統兵將領并不隨軍調動,以防止武將專權。王安石變法時實行將兵法,把禁軍固定在一定轄區,由固定的將官加以訓練。
思維拓展
    拓展1:如何理解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兩個概念
    封建專制主義體現在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從決策到軍、政、財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而中央集權則是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的,其特點是地方政府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兩者之間的聯系則是地方和中央都必須服從于皇帝。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生產方式發展的必然結果,客觀上適應了封建地主階級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需要。封建統治者需要用自上而下的一整套國家機構統治人民、鎮壓人民、維護封建制度,同時它也能起到維護國家統一和聚集分散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重大工程建設的作用。但對不同朝代的措施又需要進行具體的分析。
    拓展2:如何理解明清封建制度的衰落
    明清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末期,封建制度開始衰落。從政治上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君主權力強化、大興文字獄、實行八股取士等,表明依靠正常的統治措施已難以維持統治了,君主專權的強化趨勢必走向反面,更加證明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從經濟上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雖未發展到危及封建統治的地步,但代表了新的生產方式,從經濟基礎上表明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從農民起義的口號看,“均田免糧”的提出,表明農民起義已觸及到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從賦稅制度看,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的實行,表明了農民對封建依附關系的減弱,也有利于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從文化上看,反映商品經濟發展的市民文學和早期民主啟蒙思想產生,這是封建制度衰落在文化上的反映。從對外關系看,明中葉后,西方侵略者不斷侵擾中國,中國實行消極的閉關政策,這也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拓展3:對明清君主專制強化的評價
    在中國明清之交,英國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此后,西方許多國家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制或民主共和政體,為資本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跨入生產力迅速發展的新時代。清朝統治者卻繼承明制,把君主專制制度推向頂峰;实奂仁亲罡吡⒎ㄕ,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約束和監督。這種絕對君主專制,使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失誤。絕對君主專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從,助長了官場的因循守舊之風。同時,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從而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所有這一切,都極大地妨礙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自此,中國社會的發展步伐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國家。(引自新課程標準人教版教材)
    拓展4:對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評價
    在中國古代社會,監察官在打擊貪官污吏,澄清吏治,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維護中央集權、諫正皇帝過失、防止決策失誤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歷史上出現的封建盛世大都與帝王加強監察有關,如:漢武帝時創立刺史制度,助其實現“大一統”。唐太宗大力提高諫官地位,對諫官之言,“虛己納之;,從而實現“貞觀之治”;唐玄宗前期亦重視監察官,開元十四年建立了“一臺三院”,完善了唐的監察體制,因此當時吏治清明。而元世祖非常重視御史臺的作用,曾說“中書朕左手,樞密朕右手,御史臺是朕醫兩手的”。多次支持監察官對權臣不法行為的糾舉,實現了“大一統”。
    但是,古代監察官的作用也有局限性,特別是當一個封建王朝出現不正常的情況或一個王朝進入中后期,出現統治危機時,監察官就難以發揮正常作用,甚至會催化吏治的腐敗。如:東漢中后期以后,外戚、宦官輪流專權,操縱監察官的任免,監察機關逐漸成為不法官吏胡作非為的工具;漢靈帝時,監察官竟把與宦官沒有關系的26名勤政為公的地方官糾舉彈劾。唐玄宗后期,由于李林甫、楊國忠相繼專權,御史直言彈劾的事例就很少見了。而明武宗時,宦官劉瑾專權,在監察機關內安插黨羽,當時的監察院實際上成為宦官專權的工具。
高考鏈接
高考分析與教學建議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內容在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正在積極進行,民主政治進程在加快。民主政治進程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一個熱點話題,也是高考關注的熱點。中國古代政治在高考中的地位較前雖有所降低,但因與民主政治熱點有著密切的聯系,因而在高考命題中還未間斷過對這部分內容的考查。
    在對本專題的復習時,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的角度和思路: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政治制度,這種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兩千多年,對中國歷史和社會政治都有深刻的影響。既要掌握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內容和史實,又要注意從理論上弄清這種政治制度產生的社會根源和這種政治制度的利弊。
2.科舉制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選官制度,它既屬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范疇,又與中國古代的教育制度相關聯,這種制度無論對中國還是對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在理清這一制度演變的同時,要注意對這一制度在不同時期的利弊進行客觀評價。
3.本專題雖然限定在古代史的范圍,但可適當向近現代史延伸,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怎樣在中國歷史上消亡的,它對中國近代和當代的政治制度有何影響。這就把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發展、近代軍閥政治、國民黨的政治體制等內容聯系起來,增加了綜合思考的強度,還可以聯系西歐國家專制王權的建立等內容展開。
4.郡縣制和行省制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方行政制度,在弄清其發展演變史實的同時,還要注意兩者在本質上都有利于中央集權制度鞏固。
5.當前,我國正在對政治體制進行改革,提倡制度創新,要注意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借鑒意義。注意尋找這部分知識與社會現實的結合點。
釋疑解惑
1.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與外國政治制度相比,有著自己鮮明的特征:①中國政治制度的歷史經過數千年的發展過程,從未中斷,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②以君權為中心,高度集中權力。在人神關系上,鼓吹君權神授,君權至上,以神權服務于君權。在君臣關系上,宣揚君令臣從,臣效死忠,下級依附上司,全國依附君主。在權力配置原則上,君主一人全面壟斷國家的行政、立法、司法、監察、財政、軍事和文化教育大權。③人治高于法制。雖然每朝每代都曾制定和修訂法律,但政治生活的主流是人治而不是法制,尤其是君主的言論,可以任意沖擊、取代法律。④完備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國古代政治機構的設置相當完備,從君主到臣僚,從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連,統治法網嚴密周全。⑤宗法關系的殘余嚴重影響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設,父權的觀念滲入到國家政治制度中。居家為孝,事君為忠,借助父權來加強君權和行政權。⑥在漫長的政治制度發展過程中,儒家經典是君主專制制度的理論基礎,是歷代各項制度與政策的依據。⑦調整倫理關系與等級秩序的禮制,得到行政法的確認而與政治制度結合,形成典型的官僚政治、嚴密的等級制度,造成嚴重的官民對立現象。除上述特征外,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還具有外戚、宦官交替干政禍國,將城市作為統治的中心,“明君”“盛世”的重現,以及在地方實行行政包攬一切的權能主義,等等。
2.如何看待分封制的積極作用與消極作用
    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礎上的奴隸社會的上層建筑。西周初期,周王有較高的權威,周王對諸侯國有較強的號召力、向心力;受封的諸侯服從周王的命令,并朝貢財物、派兵隨從周王作戰。諸侯國對周王起到拱衛作用,使周朝不僅鞏固了統治,而且擴大了疆域,成為地域空前廣大的奴隸制國家。
    但事物的發展往往具有兩重性:一方面,諸侯聽命于周王;另一方面,諸侯國受分封之后,在其境內自成一體,有其相對獨立性。隨著西周階級矛盾的尖銳,王室衰微,周王權威下降,各諸侯國便常常不向周王朝貢,尤其是自身經濟實力增強之后,更不甘心聽命于周王。這種相對于中央朝廷的獨立性逐漸增強,為分裂割據提供了條件。在此以后,為了爭奪土地、人口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又演變為爭霸戰爭。
3.中央集權專制制度體制的評析
    以君主專制體制為核心的政治結構是歷史發展的結果,有其一定的歷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它的出現和長期存在,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不僅形成了相當成熟的政治體系,促進和維護了中國的長期統一,而且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繁榮,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例如,選拔官吏的考試制度,就是中國文化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特別是科舉考試制度體現出的平等競爭和崇尚知識的價值取向更是彌足珍貴。
    但是,這種政治結構的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政治上,存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世襲的、終身權力不受任何限制的君權,唯君命是從,妨礙了各級行政官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造成國家機器運轉的遲滯和缺乏應有的活力。講“人治”不講“法制”、重權不重法、官僚主義和家長作風等非理性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妨礙著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經濟上,用行政手段干預經濟、重農抑商、重本抑末,強化了單一的封閉的經濟格局。文化思想上,實行文化專制,強調正統,歧視異說,重闡釋、輕創造,束縛了文化科學的發展。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上的專制主義是一脈相承的,它在極大程度上扼殺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生機與活力;它對社會發展的阻滯凝固作用與日俱增,王朝末期大于王朝初期,封建后期大于封建初期。
4.中國古代監察機構的主要職權
    (1)彈劾權。它是指彈劾群僚結黨營私,貪污瀆職等非法行為的權力。漢朝御史中丞,“佐天子,專掌糾劾”。而晉南朝時為激發監察官糾劾精神,竟允許“風聞奏事”,即可據傳言奏事,彈者不必署名,即使彈劾有誤,也不負任何責任;唐宋御史臺“掌糾察官邪,肅正綱紀”;明清也大致相同。監察官的彈劾對象可以說包括除皇帝之外的文武百官。監察官直接對皇帝負責,不必征求上司如御史臺長官的同意,最后裁決由皇帝決定。
    (2)諫諍權。這是古代諫官的主要職權。古代諫官主要有散騎常侍、諫議大夫、給事中等。如教材中提到的唐朝諫官魏征是給事中。諫官們常常諫諍政事之得失。唐太宗時下令,凡討論軍國大事“必使諫官隨入,預聞奏事”,就是說凡遇朝廷決策,諫官有權聞政事,并對政策得失發表意見。正是因為唐太宗從諫如流,才會出現“貞觀之治”的局面。
    (3)司法權。這里的司法權,包括司法監察權和司法審判權,前者自秦漢御史就有這種權力,而后者到南朝陳時始有之。陳時建立朝廷重官會審制度,御史中丞也參與司法審判,后為唐所繼承。唐時建立三司會審制,即刑部、大理寺和御史臺三者共同審理案件,稱“三司推事”。到清時,除沿用“三司推事”制外,如遇重大案件,則實行九卿會審制,即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會同吏、戶、禮、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員共同審理?梢哉f,古代御史既是監察官又是司法官。
    (4)審計權。它是指對國家財政預算的執行和決策編制的審核,并稽查財政上的不法行為的權力。唐時,監察御史巡按郡縣,即有檢查屯田、鑄錢等內容;宋朝的轉運使司,既是掌管財賦的長官,又是監察官,其職權中有“歲行所部,檢察儲積,稽考帳籍”。到明清尤其是清朝,凡封建衙門機構的收支賬目和會計報告,都要送呈都察院檢查。
    上述所舉為古代監察官的主要職權,此外,監察官還有處置權,即允許御史在特殊情況下先行后奏,“隨事處置”。如明清御史糾劾文武百官,凡六品以下貪酷顯著者就便拿問;此外監察官還有監試權、監軍權和調查權。其權力廣泛,為世界監察史所罕有。
5.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概況
    中國古代中央對地方進行分級管理。廢除分封制之后,以中央對地方統屬關系構成的行政組織形式,一般稱為郡縣制。在不同歷史時期,地方行政機構的組成層次或為郡縣或州縣兩級制,或為州郡縣或路府縣、道府(州)縣三級制,或為省路府(州)縣、省道府(州)縣(州)四級制,構成了從上到下由中央層層控制的嚴密的地方統治機構。通常規定地方行政、軍政、財政、監察諸權分立,長官各設正、副,彼此制約。除主要長官負責制以外,其下還按中央政府組織部門的分工,設有相應的官署機構,在主要長官的指揮下,分工辦理各項事務。對主要長官規定任期年限并須籍貫回避。(引自新課程標準岳麓版教材)

作者:不詳 來源:網絡
相關文章
  • 文武教師招聘網(www.guoyanxin667788.com) © 2012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長聯系QQ:799752985 浙ICP備11036874號-1
  • Powered by 文武教師招聘網
  • 特级婬片国产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免费看,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一品精,最新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 | 亚洲欧美蜜芽tv在线一区 | 亚洲精品N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 综合色桃花久久亚洲 | 页面升级永久亚洲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