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材
《我們春游去》是新教材《品德與社會》(浦東版)一年級第二學期課本中"美麗的春天"單元的首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設計春游活動,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學習討論與協商。
2,學情
結合本課的教學目標,根據二期課改所倡導的教學理念,即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學習有關社會生活的常識,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范,掌握適應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
3,教學目標
針對課程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知道春天是一個大好時節,由此激起春游的愿望。開闊眼界,了解春游的去處,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自由組合成學習小組,合作設計春游中可開展的活動。學習在春游過程中遇到問題跟大家協商。做好春游的準備,爭做小主人。
4,教法
我在本堂課教學設計中注重以學生為主體,把他們當成學習的真正主人,追求充滿生機活力的課堂教學。將教學目標通過課堂教學,轉化為學生學習的需要,把思想道德品質培養目標轉化為學生自主的追求,來促成學生道德內化和整體素質的提高。
5,學法
引導學生手,口,耳,腦并用,參與交流,認真探究,敢于創新。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感悟,學會搜集信息,學會探究未知。
6,實施
我把本堂課的教學設計為四個教學活動:
活動一:播放錄像,感受春天的到來。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時節,這對于我們大人毋庸質疑,但對于這群才七,八歲的孩子來說印象中的春天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因此,我播放了一段春天的錄像讓學生感受春天,激發他們內心深處對春的渴望,從而激起他們去春游的愿望,自然而然地引出課題。
活動二:自己做主,選擇春游的地點。
我喜歡在課堂上營造一種和諧,愉快,寬松的教學氣氛,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親其師,學生才能把與教師合作視為己任,視為快樂。因此,我讓學生來選擇他們想去春游的地點,給予充分的主權,讓學生能敞開心扉,表露自己的觀點,敢于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通過師生互相討論來實現教學目標。
活動三:出謀劃策,醞釀一次豐富多彩的春游活動。
正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讓我們的每一個學生在每一節課都享受到熱烈沸騰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這也是我本堂課上所孜孜以求的。我面向全體學生,照顧不同層面的學生都來參與學習,給學生充分時間,空間積極參與,無論是選擇地點還是選擇活動都努力創設一種學生互助合作的情境,以小組為集體,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活動四:自己動手,做好準備。
自理能力是人賴以生存的基本能力,既包括獨立生活的能力,也包括集體生活的能力。培養孩子們適應社會生活的初步能力,也是我這堂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我讓學生從已有的經驗出發,自己準備春游的物品,并對他們準備的物品進行評價,通過評價促提高。使學生在真實的活動中體會到"帶齊物品的學問"養成生活自理的好習慣。
在本堂課中我充分利用身邊的教學資源。大到上海豐富的旅游資源,小到圖文并茂的課本資源以及學生上學期去秋游的經驗資源……如在選擇春游地點時,我引導孩子充分挖掘上海豐富的旅游資源,讓他們說說上海有哪些可以去春游的地方,尤其是我們浦東,不僅新建了許多高樓大廈,還有許多可以讓我們親近大自然的地方。這些資源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他們熟悉的,親切的,從而使學生有話可說,同時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教學的重點,難點迎刃而解。
二,教學設計(分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知道春天是一個大好時節,由此激起春游的愿望。
2,開闊眼界,了解春游的去處,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做好春游的準備,爭做小主人。
(二)教學重點
開闊眼界,感受大自然多媒體課件,白紙,記號筆等。
(三)教學難點
做好春游的準備,爭做小主人。
(四)教學準備與學習資源應用
1,學生:課前收集并了解可去春游的地點。
2,教師:多媒體課件,白紙,記號筆等。
(五)教學過程:
活動一:播放錄象,感受春天的到來。
1,寒冷的冬天已經過去,春姑娘在不知不覺中悄悄地來到了我們的身邊。同學們,你們發現了嗎 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2,讓我們來看一段錄像。(播放錄像)。
3,春天到處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還記得上學期我們學過一句關于春天的名言嗎 看!圖中的小朋友已經迫不及待地走進了春天。說說這些小朋友他們在干什么 (打開書看看書上也有這幅圖)。
4,你們想不想加入圖中小朋友的行列,在這春暖花開的時候和他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呢
5,好的,就讓我們春游去吧!
(出示課題)
活動二:自己做主,選擇春游的地點。
1,還記得以前你們到哪些地方去春游過 (學生自由發言,有照片的可以出示。)
2,剛才聽你們介紹了那么多好玩的地方,真是讓老師羨慕。好多地方老師都沒去過。今年春游老師想和大家一起去,好不好
3,既然是集體春游,我們就不能選擇外地,因為時間上不允許,只能在上海。不過,我們上海現在可以去踏青游玩的地方可多呢 在我們學校附近,在我們浦東就有許多。還有沒有其他地方 (可點擊已有的圖片,激發興趣)
4,那么今年我們去什么地方春游呢 有沒有什么好的建議 讓我們先小組討論,每個小組選出一個最想去的地方。
5,大組交流。大家選的這些地方都很適合去春游,都可以讓我們置身在大自然中,感受春天。課后老師一定把大家的想法轉告給校長。相信校長在選擇地點的時候,一定會率先考慮大家的意見的。
活動三:自己動手,做好準備。
1,要春游了,我們終于可以把沉重的課本從我們的書包里拿出來,換上春游要用的東西了。老師覺得經過上學期的秋游活動,我們小朋友一定已經在帶物品這方面積累了小小的經驗,今天我們就不要爸爸媽媽幫忙,做一回小主人,自己來做準備。看看書上的這些物品中哪些是你打算帶的,把它圈出來。
2,我們來交流一下。(你為什么要帶這些東西 )
3,小結: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度過了非常開心的35分鐘,下一節課,我們還要自由組合成學習小組,來一次模擬春游。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自由組合成學習小組,合作設計春游中可開展的活動。
2,學習在春游過程中遇到問題跟大家協商。
(二)教學重點:
合作設計春游中可開展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
(三)教學難點:
學習在春游過程中遇到問題跟大家協商。
(四)教學準備與學習資源應用: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春游活動的設計表。
(五)教學過程:
活動一:出謀劃策,醞釀一次豐富多彩的春游活動。
1,去春游我們不僅能認識大自然,增長許多知識,還能開展許多有意義的活動。我們先來討論一下,可以開展哪些活動
2,(根據你們選的地方)指導學生組成合作小組。
3,學生分組討論,根據事先設計的活動表,選擇其中最有意義的活動,做一個記號。
活動二:學會協商,解決活動中會出現的難題。
1,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我們的春游更加生氣勃勃,可是也讓組長東東為難了,他遇到了什么難題呢
媒體出示:東東的難題。
(東東所在的小組一共有7位同學,小組自由活動的時間到了。有的同學想看大老虎,有的同學想去兒童樂園開碰碰車,可是這兩個地方離得很遠,如果分散活動又很難集合。到底去哪兒活動呢 這可讓做組長的東東犯了愁。)
1,小組討論解決辦法。
2,集體交流。(教師注重引導在安全,合理,團隊合作的基礎上解決問題。)
3,小結:同學們想的這些辦法都很好,我們在盡情活動,享受春天的時候,可千萬別忘了你是集體的一員。
三,教學反思
在體驗感悟中深化品德教育
傳統的思想品德教學將道德知識等同于一般學科知識,進行簡單化的灌輸和傳授。而研究證明:道德知識只是道德的一部分,光有道德知識的人不一定是一個有道德的人。新課程強調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學習有關社會生活的常識,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范,掌握適應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也就是要求學生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說,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道德,只有當它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親身體驗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體驗正是引導學生通過親自經歷和實踐活動獲得真實感受的過程,這種伴隨著豐富的情感活動的內心體驗是形成認識,轉化為行為的基礎。品德的教學,也需要融入學生的生活,以學生的生活情境為切入點,讓學生在體驗感悟中,發展道德。我們傳統的教學往往局限于書本,教師注重知識的傳授,強求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沒有融入鮮活,豐富生活的教學設計,沒有學生參與的教學,學生往往失去學習的樂趣,顯得蒼白無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考慮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入游戲,情境表演等,讓學生在具體的角色表演中,激發學習的興趣,加強對道德認識的深入。在教《我們春游去》一課,我先播放錄像,讓學生感受春天的到來。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時節,這對于我們大人毋庸質疑,但對于這群才七,八歲的孩子來說印象中的春天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因此,我播放錄像讓學生感受春天,激發他們內心深處對春的渴望,再讓學生自己選擇他們想去春游的地點,給予充分的主權,讓學生能敞開心扉,表露自己的觀點,敢于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通過師生互相討論來實現教學目標。在選擇好活動的地點之后,我又讓學生從已有的經驗出發,自己準備春游的物品,并對他們準備的物品進行評價,通過評價促提高。使學生在真實的活動中體會到"帶齊物品的學問",養成生活自理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