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題
1、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
2、語文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方法和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學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獨特而有差異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人文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4、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5、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包括簡筆畫、演示、電教媒體。
6、《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7、《課標》“實施建議”中明確提出:“綜合性學習,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
8、《語文課程標準》階段目標從“聽”、“說”、“寫”(小學1~2年級為“寫話”,3~6年級為“習作”)、“讀”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標準還提出了“ 語文課程與其他方面形成一個整體”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
9、漢語拼音能幫助學生識字,幫助學生說好普通話,幫助學生閱讀。
10、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低段語文的教學重點。
11、《課標》在評價建議中指出:“評價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應重視考察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情意態度。評價必須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讓學生承擔有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以反映學生真實的口語交際水平。”
12、語文綜合性學習應以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區等教育資源。
13、清晰明確,乃是教學目標敘寫的靈魂。
14、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 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15、學生只有認識了一定數量的字,并且能夠正確理解字義,才有可能順利地閱讀書報,學習文化科學知識,提高認識能力。
16、創設情境、實現互動是落實口語交際的主要任務。
17、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習空間,增加語文實踐機會,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18、教學目標有兩種敘寫方式:分解式目標和交融式目標。
19、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20、課程是動態生成的生態系統,因“ 教師、教材、學生”之間不斷地相互作用而生長。在這個系統中,學生是最活躍的因素。
21、口語交際課的教學設計,首先要選擇好話題。話題要貼近生活,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使每個學生有話可說,有話要說。
22、閱讀教學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過程。
23、“交融式目標”在敘寫時不會出現“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幾個明顯的提示語,但它的每一點目標卻極好地把二維乃至三維的目標都交融 在一起。最大的優點就是敘寫方便。
24、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 探究的學習方式。
25、漢語拼音教學的要求是:讀準 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準確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26、鞏固識字的最好辦法是復現。
27、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不僅要重視口語交際課的教學,而且要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訓練。
28、口語交際核心是交際二字,注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要在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中中進行。
29、現代閱讀觀認為,學習者原有的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知識或信息的獲得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間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和過程而建構成的,外部信息的輸入如果沒有主體已有的經驗作為基礎,這種信息對于學生來講,是毫無意義的。
30、《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小學各學段習作教學的目標是:低年級側重激發興趣,培植自信,樂于寫話,中年級側重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生活,自由表達,高年級側重多讀書,廣見聞,善思考,有個性的表達。
31、《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32、《語文課程標準》設計思路明確指出: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33、“分解式目標”按照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每個維度根據實際情況羅列若干小目標。這種敘寫方式,思路清晰,具體明確,便于操作。
34、教學目標敘寫時,首先,要注意選用合適的刻畫動詞,然后要明確表述教學后學生應該達到何種結果,最后要注意用詞用語準確而有分寸。這樣既可體現目標達成的層次性 和區分度,也可加強教學的可操作性與教學效果的可測度性。
35、《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口語交際教學的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36、語文教學必須在大量的言語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37、《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
38、課程資源從獲取途徑看,可以劃分為校內資源、 校外資源、網絡化資源三大類。
39、課堂即時評價對調控教學、激勵學生能起到及時調節與導向的作用,又能為終結評價積累素材。
40、課程資源從存在形態看,可以劃分為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兩大類。
41、《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高年級“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像作文,能學寫 讀書筆記和常見應用文。”
42、漢語拼音教學的要求是:能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準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43、語文素養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主要分為六個層次:一是必要的語文知識,二是豐富的語言積累,三是 熟練的言語技能,四是良好的學習習慣,五是深厚的文化素養,六是高雅的言談舉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