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收入的分配》 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框內容是在闡明了我國經濟結構以后,就國民收入的合理分配進行論述,說明正確處理積累與消費的關系是促進經濟和社會穩定協調發展的基本保證,也是國家參與社會產品分配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它既是對前文內容的深化,也為后文理解財政是以國家為主體的集中性分配,金融也是國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途徑奠定基礎,是開啟《財政和金融》一章的鑰匙.
2,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通過教學,使學生識記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含義及相互關系,明確國民收入經分配后,最終形成了積累和消費兩部分,從而使學生正確理解積累和消費的辨證關系以及處理積累和消費關系的原則.
(2)能力方面:通過對積累和消費關系的分析,培養學生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反對只抓一點而不顧其它,提高學生全面認識問題的能力.
(3)覺悟方面: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也是革命和建設事業取得成功的法寶.通過對從實際出發來分配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的教學,引導學生樹立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
3,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積累和消費的關系
因為在有些人認為,如何處理積累資金與消費的關系,屬于國家宏觀政策方面的問題,是國家決策部門的事,與學生自身關系不大.如果認識不清,許多學生容易對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著極高的期望值,甚至不擇手段地追求所謂的高消費.
(2)教學難點:積累資金和消費基金比例必須同國民收入中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比例相適應.
因為如果搞不清楚這個問題,很多學生往往認為國民收入怎么分配是由國家領導人個人主觀決定的.認識不到這種分配并不能憑主觀愿望而任意確定,必須受國民收入的實物形式的制約.
二,教學構思及教材處理
根據以上的分析,采用了60年代的票據,今年國慶圖片,三大產業數據,《孫子兵法》中的蓄勢等資料,通過"想一想","算一算","說一說"等活動,落實各項教學目標.
三,教學方法
采用多媒體形式,通過從事例出發引出問題,對比,引導,啟發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能夠積極思考,討論,在此基礎上進行總結歸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主體與主導相結合.
四,學法指導
在教學中讓學生積極參與整個教學活動,在討論中學會辨證的,全面的分析問題,認識問題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對本節課的安排如下:
圖片導入
播映我國60年代使用的糧票和布票,以及2003年國慶節日照片
問:從憑票購物到現在的景象說明了什么 (引導學生得出:在這四十多年里,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新課教學
闡明概念
問:用什么指標來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實力的增強
解釋國內生產總值和國民生產總值的涵義.
材料:中國地圖,65-95每隔十年的三大產業增加值
問:①外國人投資的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和勞務是否計算在內
②我國公民投資國外所生產出來的產品和勞務是否計算在內
③65,75,85,95四個時期我國國民生產總值是多少 有何明顯變化
強調:國內生產總值和國民生產總值的計算范圍;我國三大產業增加值的不斷提升.
導出:通過家庭收入的說法導出國民收入.
了解基礎知識
學生看書了解國民收入增長的途徑,并討論回答,將提高勞動生產率做為根本途徑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積累和消費用途采用表格填空的形式完成教學;以兩人分蛋糕的這種此長彼消的關系來解釋積累和消費的關系.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1)努力發展生產,增加國民收入,在此基礎上使積累和消費都有所增大.
以上面對"兩人分蛋糕的關系"分析為基礎,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才能使兩者所占份額都有所增長 (引導學生得出:要想使兩者都能增加,最好的辦法就是把這個蛋糕做大,在做大的基礎上不管如何分都可以使兩者有所增加.培養:通過這個問題的思考,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以及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的能力.)
(2)積累資金和消費基金比例,必須同國民收入中的生產資料和物質資料的比例相適應.
在把蛋糕做大的基礎上如何切好蛋糕.
算一算:假定鋼材1000元1噸,市場上現在有100噸,那么應投入鋼材市場的資金是多少 如果多投1倍或少投1倍會怎么樣
通過三種情況的計算及導致的后果使學生認識到積累資金的分配并不是主觀決定的,而是與現實的生產資料增長相適應,如果不相適應就會阻礙擴大再生產,造成嚴重后果.
問:有人說,為了使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趕上發達國家,就必須大幅度地增加工資收入.如果說我國消費資料的增長速度趕不上工資增長的速度的話,那會怎么樣
通過討論回答使學生明白消費基金的增長也要與消費資料的增長相一致.(使學生認識到不能盲目追求高消費,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3)確定適度的積累率
材料:《孫子兵法》中提到的:蓄勢
通過蓄勢指出,積累就好比蓄勢,雖然開始難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它可以產生勢不可擋的力量;同時指出積累并不意味抑制消費,要考慮到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把握積累率的最高限和最低限.
課堂小結:板書設計
國民收入的分配
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
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的概念
國民收入(凈收入)
國民收入的增長
提高勞動生產率,使按實物計算的國民收入量得到增加
增加投入勞動量,使國民收入量相應得到增加
節約生產資料,使按價值計算的國民收入量相對得到增加
積累和消費
積累和消費的用途
積累和消費的關系:對立統一
正確處理積累和消費的關系
努力發展生產,增加國民收入,在此基礎上使積累和消費都有所增長
積累資金和消費基金的比例,必須同國民收入中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比例相適應
確定適度的積累率
練習設計:深化教學內容
說一說:一戶人家養了一只母雞,這只母雞一天下一個蛋.對于這戶人家來說,可有三條消費方案:一,堅持一天吃一個雞蛋.二,終于有一天,主人一狠心,把雞殺了吃掉.三,堅持在一段時期少吃雞蛋,省出10個,孵成小雞.如果成活8只,有4只母雞,4只公雞.過上一些日子,主人一天可以吃5個雞蛋,遇到特殊日子還可以殺公雞來改善一下生活……如果主人這樣堅持下去,那么其消費水平便會不斷提高,積累也會越來越容易.
問:這一"吃蛋原理"反映了什么道理 其中的三條消費方案怎么樣 在實踐中有何指導意義
(培養學生全面認識問題的能力,學會從全局與局部,長遠與眼前利益的角度分析處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