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 教 材:
(一)在哲學常識中的地位:《辦事情要善于抓住重點》是高二哲學常識第三課第三節的第一框。整個第三課是哲學常識辯證法部分的矛盾分析法。唯物辯證法作為世界觀,最根本的就是關于世界的矛盾觀;作為認識規律最基本的,就是矛盾的規律;作為認識方法,最根本的就是矛盾分析法。第三課不僅是把握唯物辯證法的“鑰匙”和關鍵,也為學習和理解全書各課內容提供了根本的方法—矛盾分析法。本課第一節講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它為我們分析和研究某個具體矛盾奠定了世界觀和方法論上的基礎。主次矛盾是矛盾特殊性的一種情形,它是對一個復雜事物的內部各種矛盾力量的特點、不平衡性及其相互關系進行分析,因此本框內容是第一節內容的進一步具體和深化。講好本框內容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理解矛盾的特殊性,有助于幫助學生正確地處理學習和工作中的問題,增強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
(二)內在結構:本框內容,條線清晰,結構完整。教材圍繞主次矛盾的關系展開,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首先揭示原理內容:先從具體事例入手,而后從理論上分析主次矛盾的含義,強調指出復雜事物內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再結合具體事例說明主次矛盾是相互聯系的。其次分析方法論意義:做到緊扣原理,層層分析。從理論依據、正反對比、社會主義建設,運用俗語、諺語、成語、名人名言等,分別說明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和學會統籌兼顧,恰當處理次要矛盾的重要性。最后總結:指出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如何貫徹這一思想。
(三)教學重點:如何正確處理主次矛盾的關系,即辦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點,又要學會統籌兼顧,強調的是方法論意義。確定其為重點,是因為從內容來看,學生對原理的理解并不困難,而學會運用這一原理,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則既重要也復雜。從實踐來看,正確理解二者的關系,不僅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重大問題,也是青年學生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的現實問題。
(四)教學難點:弄清主次矛盾的含義。確定其為教學難點,是因為學生“對一個復雜事物不只包含一個矛盾”和“在眾多矛盾中必有一種矛盾規定和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并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幾個內容認識不清。
(五)教學目的:
1.識記方面:識記主次矛盾的含義和理解二者的辯證關系。舉例分析主次矛盾關系,運用主次矛盾關系原理說明社會主義建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
2.能力方面: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比較分析能力和運用哲學原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思想教育方面:教育學生認真學習,增強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認識,引導學生進一步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
二.說 教 法:
根據本框教學內容,考慮采用以下教法:
(一)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抽象的理論只有與生動的實踐相結合才能體現出它的偉大。教學中把理論知識的學習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社會現象的分析、學生學習生活的情景聯系起來,可以加強理論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和工作方法具有重大意義.
(二)貫徹主導與主體相結合的原則。教育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要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扮演好“主導”的角色,采用問題式教學法,通過學—導—學,培養學生參與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三)根據學習和思維規律貫徹教學直觀性原則。學生的思維是一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哲學原理是抽象的理性認識,如果離開生動形象的直觀材料,往往比較難以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時出示豐富多彩的感性材料,由現象入手揭示本質與規律,符合學生認知特點與規律。
(四)根據教學多感官共同參與原則,創設輕松的學習環境,采用投影、漫畫、錄像等手段,活躍課堂氣氛,增強視聽效果,提高課堂效率。
三.說 學 法:
政治課教學要始終貫徹教育和教學相結合、學生是教育教學主體的思想。學生要把抽象的理論知識內化成為自己的觀念,自覺外化成為自己的正確行動,必須充分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參與性。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思考、討論、比較、分析、釋疑,練習等達到認知和行為上的教育目的。
四.說 過 程:
(一)導入:憶舊導新,情景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喚起學生的興趣是學習活動的基礎。激發學生興趣可采用設疑和創設情景的方式來進行。根據本框內容,先復習矛盾特殊性原理,說明事物的發展是由矛盾的特殊性決定的。然后設疑:投影出示一幅圖表(1)(略)請學生思考:復雜事物包含著諸多矛盾,它的性質又是由什么決定的?是由哪個矛盾決定的呢?
錄像:電影《遼沈戰役》片斷(林彪在攻錦、攻沈問題上的猶豫不決;毛主席攻錦的決心;解放軍攻克錦州,遼沈戰役的結局),教師可設計以下問題:遼沈戰役的首攻點選擇在哪里?攻打錦州對遼沈戰役和其它戰場乃至對全國戰局有何意義?東北戰場存在哪幾處敵我矛盾?哪個矛盾起決定作用?從哲學上來看,它體現了什么道理?學生邊看邊結合學過的歷史知識思考,帶著興趣和疑問進入新課學習。
(二)新課講授:講議結合,導學相依
“學貴有疑”,精心設計問題,以疑導入,啟發思考,層層誘導,講議結合。
1.對原理的教學:在學生觀看錄像思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主次矛盾的含義、地位、作用等關系。可在學生閱讀教材的基礎上設置以下問題:主、次矛盾是不是一個矛盾?.它們存在的環境是什么?主、次矛盾的地位和作用分別是怎樣的?什么是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學生回答后,教師點撥,再請學生指出遼沈戰役中的主、次矛盾分別是什么?并從理論上簡要說明為什么遼沈戰役的關鍵是錦州戰役?及時加以鞏固。
錄像:電影《遼沈戰役》片斷(我國在攻打錦州時對長春、沈陽之敵的包圍,及黑山、大虎山阻擊戰的場景)設疑:在解放錦州的時候,我軍對其它戰場的敵人采取了什么策略?這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指出:主次矛盾的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這種關系要求我們在重點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時,必須注意解決好次要矛盾。
設疑:主次矛盾的地位是不是絕對的,永遠不變的?主次矛盾的相互轉化有哪兩種情形?這里的一定條件指的是什么?投影出示圖表(2)(略),學生分析說明兩個圖例分別屬于哪一種“轉化”情況?最后由學生小結原理內容,并齊讀兩遍
2.對方法論意義的教學:加強理論與實際的相結合,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分析、比較、討論、運用等多種方式來突破教學難點。
首先:請學生根據對原理的學習,從理論依據、正反對比、找出并分析教材上的相關俗語、成語、諺語、語錄的哲學寓意,說明善于抓住重點、統籌兼顧的重要性。
其次:投影出示漫畫:“截指”、“投哪個好”、“圈套”、“兒童歌詠比賽” “世上最苦的人” “只抓物質文明,不抓精神文明”等漫畫,讓學生幽默輕松的學習氣氛中,通過自己分析哲學寓意,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再次:通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心工作及根本任務,經濟建設和其他建設的關系的實例分析,培養學生運用哲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加深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認識和理解。
最后:請學生思考并回答如何在實際工作中處理好二者關系。
(三)鞏固練習:以鞏固知識為基礎,培養能力為目標。
鞏固新知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過程,這一階段從時間上來看是學生注意力易分散,易疲勞的階段。進行練習可重新喚起學生的注意力,練習的形式和內容可以多樣化,但要以能提高學生技能、發展能力為目標。高中哲學常識的教學更要突出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對社會政治經濟等各種現象的觀察、分析能力。據此,設計以下兩個練習:
(1)學生討論:結合中美“入世談判”談如何認識中美之間的矛盾,把握中美關系的大局;
(2)辯證分析《孫子兵法》中的“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體現的哲學觀點。
最后依據結構式板書(略),回顧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并布置課后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