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下述課堂上的師生對話,你有何感想?
小學科學課上,老師在介紹木星時,按照教材指出它有13顆衛星。突然,有個學生否定了老師的說法:"不,老師,應該是15顆。"另一位學生馬上補充:"不,是16顆。"老師親切地問第一位學生,"你怎么知道是15顆",學生答"我在一本科普讀物上看到的。"老師接著又問另一位學生,他回答,"最近一期雜志上說是16顆。"這位老師聽了,高興地對同學們說,"你們真了不起!課本上有些知識范圍確實陳舊過時了,老師也落后了。木星的衛星究竟有多少顆,課后我們再研究、核實,好嗎?"
(說明:答題的老師們可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學得的理念及獨特的感受,發表自己的感想。以下提供的答題思路僅供參考。)
答題思路:
1.對這位老師的教學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可加以肯定:
A、體現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唯教材"的新理念,讓學生知道知識的更新。
B、能尊重學生,老師能放下架子與學生平等互學,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角色的轉換。
C、體現了新課程的評價理念,能對學生進行肯定與鼓勵,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2.對這一教學片斷還可提出以下建議:
A、可借此機會對學生進行科學發展觀教學;
B、可借此機會鼓勵學生創新,激發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
2006年建鄴區小學科學教師基本功試題
學校:姓名:成績:
一、填空:
1、科學就是。
2、科學探究的步驟:、、、。
3、人體中共有塊骨頭。人體肌肉共有多塊。
4、骨骼具有、、的作用。5、用磁鐵的S極和____極靠近,它們互相__,用磁鐵的__極和__極靠近,它們互相_____。請你用箭頭畫出磁鐵的運動方向。
6、將下列物品填入相應的表格內:銅絲、毛線、鹽水、
橡皮筋、鐵絲、人體、陶瓷管、塑料尺、膠帶、鋁絲A導體B絕緣體7、影子的方向和太陽的位置。太陽高度角,影子;太陽高度角,影子。
8、能夠幫助人們或的工具裝置,都可以稱做機械。有些機械很簡單,如刀、筷子等,它們屬于;有些機械較復雜,它們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構成,它們屬于,也可稱為機器。
9、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有
10、指出下列物體是靠什么形式的"能"工作或運動的。
跳躍的青蛙人跑步
融化的冰電腦
風箏太陽
人的食物水力發電
二、判斷題:
1.人工合成材料的原材料是天然材料。()
2.毛細現象是由水的表面張力造成的。()
3.肌肉重量占身體重量的40%。()
4.我們感覺骨骼、關節、肌肉的主要辦法是摸。()
5.運動方向也是物體運動的一種方式。()
6.我們呼吸時呼出的氣與吸進的氣一樣。()
7.地球自東向西公轉形成了晝夜交替。()
8.改變物體的形狀,可以使它的承受力變大。()
9.服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治療因病毒導致的疾病。()
10.古代的長頸鹿因為經常吃高處的樹葉,因而頸部不斷地變長了,就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長頸鹿。()
三、連線題
a)列文虎克細胞
弗來明微生物
胡克青霉素
b)將辦法與目的用線連起來
自行車鏈條中加潤滑油
汽車輪胎上的紋路增大摩擦力
軸承中的小鋼珠
車輪上的防滑鏈條
流線型的船體減小摩擦力
鞋底的花紋
用毛巾包著瓶蓋擰蓋
c)聽神經收集聲波
耳蝸把聲音信號報告給腦
外耳道把振動變成大腦能接受的信號
耳廓傳遞振動
鼓膜傳送聲波
聽小骨產生振動
四、選擇題:
1、()是有生命的。
A、土壤B、風C、種子D、枯草
2、在銅、鐵、鋁這三種常見金屬中,導熱性從高到低的順序是()。
A、銅、鐵、鋁B、銅、鋁、鐵C、鐵、鋁、銅
D、鐵、銅、鋁E、鋁、鐵、銅F、鋁、銅、鐵
3、下列物體中,屬于自然光源,是人造光源。
a.螢火蟲b.鏡子c.篝火d.月亮
4、照相機的鏡頭是。a.凹透鏡b.凸透鏡c.平面鏡
5、齒輪傳動與鏈條傳動的差別是。
a.是否能改變力的大小b.是否能改變用力方向c.是否省力
6、下列機械屬于杠桿的是;屬于斜面的是;屬于輪軸的是;屬于滑輪的是。
a.吊車b.水龍頭c.鉆頭d.螺絲釘e.撬棍
f.斧子g.刀h.門把手i.方向盤j.鑷子
7、耳朵是的感覺器官,將信號傳遞給大腦,由大腦識別這些聲音的含義,就會產生。a.接受聲音b.聽覺c.聽神經
8、一個用實踐證明腳下的大地是球形的科學家是()
A、哥白尼B、步魯諾C、麥哲倫
9、產生新物質的變化是()
A、蠟燭融化B、木材作家具C、鐵塊變鐵水D、饅頭發霉
10、產生地震的主要原因()
A、地殼的運動B、地下的溫度太高C、人類的活動五、實驗題:
1、土壤中的成分有哪些?你是怎樣做實驗來證明的。請你把你做實驗的過程和方法表達出來。
2、用冰塊冷卻食物,食物應放在冰塊的上面還是冰塊下面?為什么?
3、用所給的材料設計一個電路,并畫出電路圖。材料:2個小燈泡,2節電池,1個開關、若干根導線。
①讓2個小燈泡一起亮②畫一個并聯電路
4、蠟燭燃燒變成了其他物質。
附加題:
舉例說明,從哪些方面區分動物、植物。
小學科學部分
一、簡答題
1、簡述科學素養的四大要素。
答:科學素養的四大要素是:一、科學興趣(求知本能),即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以及由此生發的親近科學、體驗科學、熱愛科學的情感;二、科學方法(探究核心),即了解或把握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和程序,知道如何運用科學技術知識去嘗試解決手頭身邊的問題;三、科學知識(概念核心),指對自然事物、自然現象和科學技術知識的理解;四、科學精神(理念行為),即對科學技術具有正確的價值判斷,形成負責的學習態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夠實事求是,既敢于質疑、獨立思考又樂于互助合作。
2、馬鈴薯、荸薺、蕃薯和蘿卜,哪些是根,哪些是莖,為什么?
答:莖的特征是①有節和節間;②節上有葉或變態葉;③有芽。因此,
在上述植物中,馬鈴薯和荸薺是莖,其中馬鈴薯是塊莖,荸薺是球莖;
蕃薯和蘿卜雖然形狀與馬鈴薯和荸薺差不多,但由于它們沒有節和節間之分,
也沒有芽。所以蕃薯和蘿卜是根,且都屬于變態根。
3、簡述科學探究的實現途徑。
答:科學探究的實現宜通過三條途徑:①貫穿與教學、學習的全過程,不僅使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教師講授中也要引發、引導學生的探索活動。把科探究滲透在整個科學課教學的全過程。②把科學探究作為教學的一個內容。③在各個主題中有活動建議,滲透和體現探究。
4、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
答:教學中的引導,主要是指教師要創設各種條件、運用各種方法讓學生去經歷提問、發現、驗證、分析解釋、交流等探究過程。如: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多媒體、演示實驗引導;通過提問引導;通過有效的結構材料引導;通過一起寫下來歸類、分析引導;試圖解釋引導;展示資料引導;鼓勵提問引導;鼓勵驗證引導;贊賞特別辦法引導等等。
(答題的教師可根據自己的經驗與體會,靈活回答這個問題。)
5、如何準確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
答:要準確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就要說清楚以下幾個因素:物體的位置與參照物;運動的相對性;運動的方向和快慢;運動與時間的關系等。
6、簡述冬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點。
答:冬季星空主要的星座有仙后、英仙、金牛、御夫、雙子、獵戶、大犬、小犬等星座。冬季星空最為壯麗,冬季,是一年四季中亮星最多的季節。
7、可以根據哪些特征對物體或材料進行分類和排序?
答:對物體,可以根據大小、輕重、形狀、顏色、冷熱、沉浮、結構、所用材料等特征進行分類或排序;對材料,可以根據軟硬程度、透明性、可溶性、吸水性、導熱性、導電性、磁性、韌性、隔音能力等進行分類或排序。
8、簡述秋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點。
答:秋季星空出現的主要星座有:天琴、天鵝、仙女、飛馬、仙后、天鷹、天蝎、人馬、南魚等星座。秋季的星空銀河橫跨天空,但亮星較少,像仙女座河外星系這樣的深空天體卻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