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中學地理學科教學內容
模塊 |
主 題 |
考試內容 |
必修 地理Ⅰ |
宇宙中的地球 |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
地殼物質循環。 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大氣受熱過程。 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水循環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世界洋流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 |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 |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
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自然資源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 |
必修 地理Ⅱ |
人口與城市 |
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地域文化對人口的影響。 城市的空間結構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
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
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農業區位因素,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工業區位因素,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 |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 |
必修 地理Ⅲ |
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
區域的含義。 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不同區域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差異。 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
區域可持續發展 |
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及其產生的危害,以及有關的治理保護措施。 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問題,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區域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產生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 | |
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
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 遙感(RS)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數字地球的含義。 | |
選修Ⅰ 宇宙與地球 |
宇宙 |
“宇宙大爆炸”假說的主要觀點。 恒星演化的主要階段及其特點。 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意義。 天球坐標系與恒星位置的確定。 星空季節變化的基本規律。 |
太陽系和地月系 |
太陽的圈層結構。 太陽系的組成,九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月球概況及其運動特征。 月相變化規律,月相變化與潮汐變化的關系。 | |
地球的演化 |
地質年代的劃分,不同地質年代的地殼運動、成礦規律,生物演化簡史。 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海陸分布及地表形態特征。 | |
地表形態的變化 |
河流、海岸、黃土、冰川、風沙、喀斯特等地貌類型的主要特征。 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等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 | |
選修Ⅱ 海洋地理 |
海洋和海岸帶 |
海底擴張與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觀點,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規律。 海水溫度、鹽度的分布規律。 海—氣相互作用及其對全球水、熱平衡的影響。 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及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運動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海岸的主要類型和特點。 海岸帶開發利用的主要方式。 海平面變化對海岸帶自然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 |
海洋開發 |
海水資源、海洋化學資源、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特點和現狀。 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點,海洋能的開發前景。 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開發利用海洋空間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海洋旅游業的現狀及發展前景。 | |
海洋環境問題與保護 |
風暴潮、海嘯的成因、危害及應對措施。 海洋主要污染物的來源及對海洋環境的危害,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主要對策。 | |
海洋權益 |
內水、領海、毗連區、大陸架、專屬經濟區和公海等概念。 我國海洋國情的基本特點,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重要意義。 建立和維護國際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 |
選修Ⅲ 旅游地理 |
旅游資源的類型與分布 |
旅游資源的內涵,旅游資源的多樣性。 自然旅游資源與人文旅游資源的區別。 我國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及其重要價值。 |
旅游資源的綜合評價 |
旅游景觀的觀賞方法。 中外著名旅游景區的景觀特點及其地理成因。 旅游資源開發條件評價的基本內容。 旅游資源的開發條件實例評價。 | |
旅游規劃與旅游活動設計 |
旅游景區的基本要素及它們的相互影響,旅游景區的景點、交通和服務設施的規劃設計。 旅游信息收集,根據旅游資源狀況,確定旅游點,選擇合理的旅游路線。 地形、氣候、水文等條件與旅游安全的關系,旅游應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 |
旅游與區域發展 |
旅游業的發展對社會、經濟、文化的作用。 旅游與景區建設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旅游開發過程中的環境保護措施。 | |
選修Ⅳ 城鄉規劃 |
城鄉發展與城市化 |
中外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城市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主要特征。 不同國家城市化過程的主要特點及其意義。 城市環境問題的成因與治理對策。 不同地理環境中鄉村聚落的分布特點及形成原因。 鄉村集市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
城鄉分布 |
現代城市或村鎮的空間形態、景觀特色及其變化趨勢。 城鎮的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 城鄉發展過程中的特色景觀和傳統文化保護的對策與措施。 | |
城鄉規劃 |
城鄉規劃對城鄉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城鄉規劃中土地利用、項目選址、功能分區的主要原則和基本方法。 城鄉規劃中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文化等部門的一般布局原則。 | |
城鄉建設與生活環境 |
城鄉人居環境的基本評價內容,房地產開發的地理區位因素,居住小區的環境特點與結構功能評價。 商業布局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不同商業部門布局的特點與功能。 不同城市交通網絡的特點。 文化設施布局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 |
選修Ⅴ 自然災害與防治 |
主要自然災害的類型與分布 |
自然災害的主要類型。 自然災害的主要特點。 人類活動對自然災害的影響。 世界主要自然災害帶的分布。 |
我國的主要自然災害 |
我國主要自然災害的區域分布。 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質地貌災害的產生機制與發生過程。 臺風、寒潮、干旱、洪澇等氣象災害的形成原因。 蟲災、鼠災等生物災害帶來的主要危害。 | |
自然災害與環境 |
同一自然災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異。 我國自然災害多發區的自然環境特點。 | |
防災與減災 |
地理信息技術在自然災害預測、災情監測和評估中的作用。 自然災害的應對方法或應急措施。 我國防災、減災的主要成就。 人類利用高科技趨利避害的遠景。 | |
選修Ⅵ 環境保護 |
環境與環境問題 |
人類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正確的環境倫理觀。 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當前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
資源問題與資源的利用、保護 |
主要的資源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 非可再生資源耗竭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及人類應采取的相應措施。 非可再生資源開發過程中應采取的環境保護措施。 人類對可再生資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問題,合理利用與保護可再生資源的成功經驗。 | |
生態環境問題與生態環境保護 |
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 生態環境問題形成的一般過程。 某一區域的生態環境問題對其他區域的影響。 我國不同區域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 |
環境污染與防治 |
主要的環境污染問題。 環境污染事件的形成原因、過程及危害。 環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 |
環境管理 |
環境管理的基本內容和主要手段。 當前全球環境問題的管理與國際行動。 個人在環境保護中應具備的態度、責任和行為準則。 | |
選修Ⅶ 地理信息技術應用 |
地理信息技術的發展 |
地理信息技術的發展。 地理信息技術的基本內容。 地理信息技術在現代生產、生活中的意義。 |
地圖與遙感(RS) |
常用地圖投影,不同地圖的特點和用途。 遙感的基本工作原理,遙感圖像判讀。 遙感圖像在地圖制作中的作用。 遙感的主要功能。 | |
全球定位系統(GPS) |
GPS的基本工作原理。 GPS在交通、旅游、導航、軍事、野外勘探等領域中的應用。 | |
地理信息系統(GIS) |
GIS的基本功能。 地圖數字化的基本方法。 GIS軟件中數據表的建立。 GIS軟件中圖層顯示方法的改變。 GIS的查詢方法。 GIS軟件制作、輸出專題地圖。 用網絡GIS地圖查詢有關信息。 | |
3S(RS、GPS、GIS)技術綜合應用 |
3S技術的綜合應用。 數字地球、數字城市的含義。 | |
地球與地圖及區域地理 |
地球與地圖 |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儀,經緯網及其地理意義。 地圖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圖例、注記。 海拔(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等高(深)線和地形圖,地形剖面圖。 |
世界地理 |
世界海陸分布,海底地形,陸地地形。 世界氣溫與降水的分布,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 不同尺度區域(如大洲、地區、國家)的主要地理特征。 | |
中國地理 |
我國的疆域與行政區劃。 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山脈和地形區。 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響因素。 外流區和內流區,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 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地區的主要特征,區域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