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教師通過調查、訪談、觀察等方式研究本地區十幾所學校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他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屬(C)
A、實驗研究 B、個案實驗 C、描述性研究 D、實驗室實驗
2、某學生對待事物的態度容易受到同學、老師的影響、善于察言觀色,其知覺方式屬于(B)
A、沉思型 B、場依存型 C、沖動型 D、場獨立型
3、某同學每周都對自己的學習情況作出小結,分析自己在學習上取得的進步,找出自己的薄弱環節。他這種行為屬于(D)
A、自我認識 B、自信 C、自我體驗 D、自我調控
4、新課程倡導的研究性學習、合作學習、教學對話等教學方式,其主要理論依據是(A)
A、建構學習論 B、結構學習論 C、認知學習論 D、聯結學習論
5、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對相似的單詞不能加以正確區分的現象屬于(B)
A、分化 B、泛化 C、消退 D、遺忘
6、學生學習是為了改變自己在班集體中排名,這樣的學習動機屬于(C)
A、認知的驅力 B、附屬內驅力
C、自我提高內驅力 D、交往內驅力
7、學生原有知識對新學習的影響屬于(D)
A、逆向遷移 B、負遷移 C、順向遷移 D、正遷移
8、學習正方體、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后,再學習一般立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V=SH,這屬于(C)
A、并列結合學習 B、下位學習 C、上位學習 D、相關類屬學習
9、通過對要學習的新材料加相關信息來達到對新材料的理解和記憶法,如補充細節、舉出例子,或使之與其他觀念形成聯想等。這促進知識保持的方法是(B)
A、過度學習 B、深度加工 C、組塊化編碼 D、及時復習
10、下列哪種學習策略屬于元認知策略(A)
A、設置目標 B、列提綱 C、尋求同學幫助 D、做筆記
11、學生在學習彈奏鋼琴的練習中,當練習到一定階段時,常會感到自己的進步似乎停止了,這種現象屬技能學習中的(A)
A、高原現象 B、倒攝抑制 C、生理極限 D、資源管理策略
12、劃線是閱讀常用的一種(B)
A、精加工策略 B、復述策略 C、組織策略 D、資源管理策
13、在解幾何證明題中,學生常從問題的目標狀態往回走,先確定達到該目標所需要的條件,然后再將達到目標所需要的條件與問題提供的已知條件進行對比,完成證明過程。這種方法屬于問題解決中的(A)
A、反推法 B、算法式 C、簡化法 D、類比法
14、某兒童開始認識到規則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協商或修改的。按照皮亞杰的道德發展階段論,該兒童道德發展處于(A)
A、他律階段 B、前習俗階段
C、自律階段 D、尋求認可取向階段
15、在課堂上,某教師注重創造自由氣氛,鼓勵學生自由發表意見,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于學生。該教師對課堂管理的領導方式主要屬于(A)
A、參與式 B、監督式 C、放羊式 D、控制式
二、填空題:
16、教師的教學能力可分為:教學認知能力、教學操作能力和教學監控能力。
17、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1903年前后著書的教育心理學,主要探討了人的本性、個性差異與學習心理三大問題。
18、按照維果茨基的觀點,學生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助成份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19、根據埃里克森對人格發慌的階段劃分理論,青少年期人格發展的基本任務是發展或建立自我同一感。
20、根據斯金納的強化觀,教育中使用的“警告”,屬于負強化。
21、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學會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探究學習,如學會如何解決問題、如何評價問題解決的途徑以及如何批判性地思考等。
22、馬斯洛認為每人都有七種基本需要。由于它們的主要作用和特點不同,這些需要又可分別歸屬于缺失需要和成長需要,其中,自尊的需要就歸屬于_缺失_需要。
23、賈德認為,遷移的關鍵是學習者能對不同學習活動中的_共同原理進行概括。
24、研究認為,最佳的過度學習,是學習的熟練程度達到_150% 的學習。
25、課堂教學中常用的知識直觀方式有:實物直觀、模像直觀和言語直觀。
26、在學習的策略教學中,教師重視引導學生將新策略與其頭腦中的有關知識整合起來,以便能在新的情境中靈活、熟練的運用,這是遵循了策略教學的_內化性原則。
27、根據創造產品的價值意義,可將創造分為真創造與_類創造。
28、邁克卡等人將學習策略主要分為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 以及資源管理策略。
29、在知識學習中,正例通常包含了事物的_本質特征。
30、根據問題的結構特點,學科學習中的問題主要屬于結構良好 問題。
31、已有的研究認為,智力與創造性的關系是_有一定相關得非線性 關系。
32、道德情感是伴隨道德認識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對于青少年來說,義務感、責任感和羞恥感尤為重要
33、盧家梅等指出,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具有_隱匿性與突發性、多元性與單一性、無知性與盲目性等特點。
34、根據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注意、情感、意志、定勢與思維等狀態水平,可以將課堂氣氛分為積極的、消極的和對抗的三種。
35、教學測評可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三、簡答題
36、簡述布魯巴奇等提出的教師教學反思的幾種方法。
①寫反思日記;②詳細描述③交流討論④行動研究
37、簡述學生認知差異研究對教學的主要啟示。
①教學創設適應學生認知差異的組織形式②教學應采用適應學生認知差異的方式③教學手段與學生認知差異相適應。
38、簡述有意義言語學習的條件。
①學生應具有意義學習的心向②學習材料應有邏輯意義③學生認知結構中有可利用適當觀念
39、簡述促進錯誤觀念轉變的教學方式。
①創設開放、相互接納的課堂氣氛②注意傾聽、洞察學生的經驗世界③引發認知沖突④鼓勵學生交流
40、簡述中學生道德發展具有自律性的主要表現。
①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的形成②自我意識增強③品德的各方面相互協調,結構更為完善
41、簡述課堂有效管理的目標
①有更多的時間用于學習②有更多的學生投入學習③學生能自我管理
四、論述題:
42、王小紅是高一(2)班一位很不自信的學生。其實,她是以較高的分數考進學校的。只是進入高中后,還沒有適應好高中的學習,掌握高中的學習方法。如果你是她的老師,你將怎樣幫助她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答:①增強自我效能感:形成適當的預期,以體驗到更多的成功。②設置合理的目標:目標應是具體、可行的并及時反饋、評價目標的實現狀況。③進行歸因訓練:減輕或消除其習得無助感;教授其掌握些有效方法;形成良好的歸因模式。
43、試述在課堂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心智技能。
答:①遵循心智技能形成的階段規律;②注意原型的完備性、獨立性和概括性;③熟練掌握心智活動規則和課題解答程序;④提供心智技能應用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