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答案要點]
觀點錯誤。通常動機強度和工作效率之間的關系不是一種線性關系,而是成倒“U”型曲線關系。即在中等強度動機的情況下,個體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動機的最佳水平隨任務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較容易的任務中,工作效率隨動機強度的增強即提高,隨著任務難度的增加,較低的動機水平有利于任務的完成。
23.[答案要點]
觀點錯誤。智力是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認知方面的穩定心理特點的綜合,創造力是應用新穎的方式解決問題,并能產生新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心理能力。二者的關系十分復雜。智力高的人雖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創造性,但高的智力并不是創造力的充分必要條件。創造力還受到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堅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責任感、興趣等的影響。創造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結晶。
24.[答案要點]
正確。人類學習和學生學習之間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學生的學習既與人類的學習有共同之處,但又有其特點:首先,以間接經驗的掌握為主線;其次,具有較強的計劃性、目的性和組織性;再次,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動性。
四、名詞解釋
25.班級授課制是將學生按照年齡和程度編成班級,使每一個班級有固定的學生和課程,由教師按照固定的教學時間表對全班學生進行上課的教學制度。
26.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
27.智力就是個體順利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各種認知能力的有機結合,是個人有目的地行動、合理地思考、有效地應付環境的一種綜合能力。
28.社會抑制:即個體在從事某一活動時,他人在場干擾活動的完成,抑制活動效率的現象,又稱為社會干擾。
29.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有目的、有意識地制定的有關學習過程的復雜方案。它包括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有效學習的程序、規則、方法、技巧及調控方式,可以是內隱的規則系統,也可以是外顯的操作程序和步驟。
五、簡答題
30.[答案要點]
(1)水平一:前習俗水平
階段一:服從和懲罰的道德定向階段;
階段二:樸素的享樂主義或功利主義定向階段;
(2)水平二:習俗水平
階段一:好孩子定向階段;
階段二:尊重權威和維護社會秩序定向階段;
(3)水平三:后習俗水平
階段一:社會契約定向階段;
階段二:良心或普遍的倫理原則定向階段。
31.[答案要點]
(1)客觀公正
教師應根據教學大綱與教科書的要求,根據客觀、公正的原則對學生的知識質量作出評定,而不能憑主觀意愿任意增減分數。
(2)向學生指出學習上的優缺點和努力方向
不是為了評分而評分,評分的目的是為了鼓勵學生更加努力學習,提高能力。因此,教師在考查、考試后必須指出學生答案中的優缺點和努力方向,促進學生提高學業成績和學習水平。
32.[答案要點]
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是心理學研究的兩大方面。這兩方面也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的,是一個統一的具體的人的心理現象的兩個方面。一方面個性是在心理過程中形成的,如果沒有對主觀和客觀世界的認識,沒有情緒情感的體驗,沒有積極地與困難作斗爭的意志活動,心理的個性差異就無從形成和表現。另一方面,已經形成的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又制約著心理過程的進行。可以說,既沒有不帶個性的心理過程,也沒有不表現在心理過程之中的個性。
33.[答案要點]
韋納等人認為,對于構成人的行為的原因,除去按照控制所在分成內在的個人因素和外在的環境因素,還可以按照另一維度即穩定性劃分。在內部因素里可以分為穩定的(如能力)和易變的因素(如努力程度)。在外部因素里可以分為工作難度,這是穩定的;機會和運氣,這是不穩定的。
34.[答案要點]
(1)準備律。在進入某種學習活動之前,如果學習者做好了與相應的學習活動相關的預備性反應(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學習者就能比較自如地掌握學習的內容。
(2)練習律。對于學習者已形成的某種聯結,在實踐中正確地重復這種反應會有效地增強這種聯結。因而就中學教師而言,重視練習中必要的重復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視練習中的反饋,他認為簡單機械的重復不會造成學習的進步,告訴學習者練習正確或錯誤的信息有利于學習者在學習中不斷糾正自己的學習內容。
(3)效果律。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得到的各種正或負的反饋意見會加強或減弱學習者在頭腦中已經形成的某種聯結。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學習定律。桑代克認為學習者學習某種知識以后,印在一定的結果和反應之間建立了聯結,如果學習者遇到一種使他心情愉悅的刺激或事件,那么這種聯結會增強,反之會減弱。他指出,教師盡量使學生獲得感到滿意的學習結果顯得尤為重要。
六、論述題
35.[答案要點]
教育懲罰是對個體或集體的不良行為給予否定或批評處分,旨在制止某種行為的發生,與獎勵相對,為學校德育采取的一種教育方法。教育懲罰有利于學生分辨是非善惡、削弱受罰行為動機、達到改正的目的;也有利于維護校紀校規。具體懲罰方式由輕到重依次為:口頭批評、警告、記過、留校察看、開除學籍等。
教育懲罰的最大特點是具有教育性,懲罰本身不是目的,教育懲罰與獎勵一樣,也是一種教育手段。教育懲罰不僅是幫助學生改正錯誤的有效措施,還是警醒他人的有效措施,具有威懾作用。教育懲罰的目的是讓學生認識錯誤,因此教育懲罰應該合情合理,要適度、要及時、要體現出教育的嚴與愛。
教育懲罰不等于體罰。體罰是以損傷人體為手段的處罰方法,古代教育經常使用體罰。體罰往往還包含挖苦諷刺等冷暴力的變相體罰,對學生身心造成嚴重的傷害。在教育上要實
事求是地對待教育懲罰,應理性和辯證地詮釋教育懲罰、科學而藝術地運用教育懲罰,把握懲罰尺度,重視其教育性,杜絕體罰或變相體罰等不良行為。
七、教育寫作題
36.[參考例文]
道德養成途徑之我見
古希臘教育家蘇格拉底將美德與知識等同,由知識的可教而得到美德可教。但是美德又
不僅僅是知識,美德可以是“知識”以外的東西,是一種人們踐行道德的“見識”。這樣,美德就不可能僅僅通過德育的說教與學習就可以獲得。在《普羅塔哥拉斯》中,蘇格拉底也曾提出過“美德不可教”的命題,前后矛盾。道德究竟可教嗎?我認為,道德不是單純由“教”得來的,但道德是在有教育的環境中養成的。
我認為道德養成途徑有三條:(1)基本知識的傳授;(2)專門的道德知識的教授;(3)榜樣的樹立與環境的習染。
這三條途徑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榜樣的樹立與環境的習染。由于人的
社會屬性,無時無刻不處于社會化進程和受到社會各個方面(如家長、教師、同伴、媒體等)的影響,社會氛圍無疑在個體道德認知和情感體驗及價值判斷中占重要地位。關懷理論注重人的情感的關注與培養,通過關懷與理解營造一個充滿溫情和人文精神的環境,經驗會在個體的心理發展中起重要作用,使個體更有可能在看待和對待他人時充滿溫情。
其次是基本知識的傳授。這里的基本知識是指除專門的道德知識以外的知識,并且是指在學校中進行的有組織地學習知識,既包括學科知識,又包括活動課程知識。雖然各個學科有各自的主要教育目標,但道德教育必然會不可避免地隱含其中——普通課程的學習可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給學生造成影響,從而影響其對道德的情感體驗。如對漢語的學習,使個體常常會沉醉于其優美的文字,產生對祖國獨特文化的熱愛,這種熱愛極有可能在社會行為中轉化為維護社會公德的言行,體現了一個人的道德。對一般知識(非德育知識)的學習,可以開闊一個人的眼界,轉變其思維方式,使其自然而然處于一種高姿態。因而,對社會甚至整個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更宏觀的把握,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的、暫時的利害和個人的得失,從而提高了個人的道德境界。活動課程不僅可以獲取知識,同時也把道德實踐包含在內,使課程的道德教育功能更全面。
再次為道德知識的教授。道德知識偏重于“教”而非“育”,是對社會行為規范的總結與體系化,是獨立的德育過程。這種專門知識自成體系,是有意的研究結果,對于培養受教育者道德意識,規范受教育者行為有一定作用,但易流于教條主義和口號化,使人產生厭煩甚至抵觸情緒。
道德是每個人所應追求的品質,但其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生要做的功課。學校是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對于學生的道德養成,應提供良好的氛圍。不但在知識傳授、課程設置以及學校氛圍營造上下工夫,而且要給學生道德發展創造適宜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