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試述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的關系。
五、案例分析題
25、那年學校安排我擔任新高一年級某班的班主任。組建班委會是既敏感又頭疼的一件大事。既要選舉出能起表率作用、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同學,又要適當照顧那些性格內向、自卑、需要鍛煉的同學。
在觀察中我發現,有個女同學很特別:性格孤僻,回答問題被動,眼光躲閃,不敢與人正視,總是一個人發呆。通過和家長的溝通了解到,該生在初中時活潑、開朗,曾經擔任過班上的宣傳委員,學習名列前茅,尤其擅長作文。但在一次學校組織的班級黑板報評比中,她負責的黑板報名落孫山,遭到班主任三番五次的嚴厲批評,這種打擊直接影響到她的學習。在隨后的考試中,由于成績不理想,老師又舊話重提,并以“你做什么都不行”為由撤掉了她宣傳委員的職務。這使她受到了極大的心理刺激,學習成績每況愈下,并經常自責,整天生活在猶豫和自卑的陰影中無力自拔。
在安排班委的過程中,盡管我苦口婆心地動員、鼓勵,但她執意拒絕擔任宣傳委員。為此,我有意將宣傳委員的位置空缺,并宣布:“暫時沒有發現合適人選,待學期結束后依據同學們的業績和表現進行公開選舉,希望大家抓住這個機會。”在此后的日子里,我多次暗地里給她創造機會:把她的演講稿、學習心得等在班上多次展示,并在學校廣播站廣播,她所拍攝的有關宣傳環保的圖片被報社采用,作文也獲得了學校的“新蕾獎”。我發現她漸漸變得開朗起來,愿意主動和同學交流了,也能聽到她天真、爽朗的笑聲了,久違的自信也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恢復。第二個學期初,在全體同學的掌聲中她“站”到了宣傳委員的位置上。兩年后她以優異成績考取了重點大學。
問題:
結合案例分析因材施教德育原則的涵義及其基本要求。
“照本宣科”的張老師
張老師教高中歷史課。他上課有一個習慣:就是不斷地換眼鏡。張老師有兩副眼鏡,一副是近視鏡,一副是老花鏡。他讀課本的時候,就戴老花鏡。他一旦帶上了老花鏡,就像黃牛喝水一般只管喝水,不輕易抬頭。有時學生不聽他上課,吵鬧太厲害,他就換上他的近視鏡,抬頭看著學生,大吼一句:“閉嘴,吵什么吵”。
“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魏老師
魏老師是學校新分來的大學生,也是學校唯一的大學本科畢業生。開學后,全校老師都來聽魏老師上課。魏老師的課令老師們大開眼界:他根本不講課文,不知從哪里選了一篇課文把原來的課文替換下來。
校長支持魏老師的做法,說代表了“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新方向。魏老師也解釋,現在不是考教材,而是考課程標準。所以,沒有必要拘泥于課本,教師應該開發自己的教材。學校老師們不服氣,按照他們的經驗,考試雖然不完全考教材上的知識點,但教材上的知識點總是重要的,怎么會忽然變得與教材沒有關系了呢?
幾個月后,有學生家長來找校長投訴,報怨魏老師不講課本,教學太隨意了。校長雖然安撫家長說“老師有權利調整教材”,但家長的投訴讓校長開始對魏老師的教學方法產生懷疑。
期末考試到了,閱卷的結果是:魏老師班上的語文成績最差。
問題:
“新課程”有一個流行的課程口號:“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這個口號是有意義的,但也容易誤解。結合案件分析,你是如何看待張老師的“照本宣科”和魏老師的“隨意調整”的?
選擇題
第1-5題:ABABA 6-10題:CDBDA 11-15題:CDABC
名詞解釋
1.教育:指學校專門組織的教育,它是根據一定的社會現實和未來的需要,遵循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獲得知識技能,陶冶思想品德、發展智力和體力的一種活動。
2.教育目的:是指社會對教育所要造就的社會個體的質量規格的總的設想或總的規定。
3.教育制度:指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它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4.課程:是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和安排。廣義上指為了實現學校培養目標而規定的所有學科的總和,或者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各種活動的總和。狹義指某一門學科,如數學課程等;
簡答題
1、簡述人的發展的規律性:
答:1.人的心理發展具有階段性和指向性,規律十分明顯,每個階段都有發展的重點和特點
2.人的活動既不是受偶然性支配的一團混亂,也不是隨心所欲的盲動,而是有著一定的因果性、必然性、基本軌跡和規律的。
3.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規律。
⑴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身心的發展;⑵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在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上應有所不同;⑶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
2、簡述啟發性原則的含義及其基本要求:
答:啟發性原則的含義:
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貫徹啟發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
⑴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⑵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是邏輯思維能力;
⑶讓學生動手,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⑷發揚教學民主。
3.簡述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特征
答:1、綜合性:體現在學科綜合、時空綜合、學習方式方面的綜合。
2、實踐性、活動性:以活動為主要形式,強調親身經歷,要求學生在各項活動中通過“做”“考察”“實驗”“探究”等活動去發現和解決問題,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開放性:課程的時空的是開放的;同時不是單一的學習方式,學生必須從觀察中學,從訪問中學,從勞動中學,從實驗中學,從畫中學,從唱中學,也就是在活動中學。
4、生成性:生成包括學生活動主題的生成,活動過程的生成。但是要注意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5、自主性:學生就是課程實施的主體,從活動主題或課題的提出,到活動方案的制定的,再到活動的實施,都應該讓學生自主活動。
6、課程性:這些特點體現在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實施、地位和管理等方面。
4.簡述培養集體的方法
答: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⑴確定集體一致認同的奮斗目標;有利于團結和凝聚處在懶散、分散狀態下的個體。
⑵應該注意抓好建立一個有威信的班集體領導核心的工作;
⑶要注意建立班集體的正常秩序;
⑷應該經常性地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⑸培養正確的班級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論述題
試述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的關系。
答:1.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握好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的關系。
⑴智力發展依賴于知識的掌握,知識的掌握又依賴于智力的發展;
⑵引導學生自覺地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才能有效地發展他們的智力;
⑶防止單純抓知識或只重能力發展的片面性。
2.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是相互支持、相互統一的:
⑴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不能脫離知識的傳授和掌握憑空發展智力。
⑵智力的發展是學生進一步掌握知識的條件和工具;智力的發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約著學生掌握知識的深度、廣度和速度。
⑶知識多少和智力水平高低不一定成正比。我們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有計劃、有目的、自覺地發展學生智力。
案例分析
一、結合案例分析因材施教德育原則的含義及其基本要求
答:含義: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征和個體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得每個學生的品德都得到最好的發展。
進行因材施教德育原則的基本要求主要有:
1.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內心世界。這是德育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正確地因材施教的前提和基礎。
2.根據學生個人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要對不同生活環境、成長經歷和個性特點、內心的精神世界的學生,要必須有的放矢,采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來因材施教。
3.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有計劃地進行教育。從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思想認識與品德的發展有明顯的年齡特征,因而進行德育有必要研究和弄清每一個年級學生的思想特點。
這樣才能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新課程有一個流行的課程口號:“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這個口號是有意義的,但也容易誤解。結合案例分析,你是如何看待張老師的“照本宣科”和魏老師的“隨意調整”的?
答:課程改革不是單一的教材改革或教學方法改革,而是涉及課程理念乃至整個教育觀念更新的系統變革。張老師的“照本宣科”和魏老師的“隨意調整”都是不符合教學改革理念的,都是不能采用的。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從以下幾方面來完善課程改革和設置:
1.要增強課程內容的生活化、綜合化,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隨意調整”。
2.新課程不能是單一的理論化、體系化的書本知識,而是向學生呈現人類群體的生活經驗并納入到學生世界中加以組織。
3.新課程的內容應是著重培養學生日常生活中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和正確的生活態度。
4.在選擇課程機構進行重建時,應該強調綜合性、加強選擇性并確保均衡性。
5.各科目課程設置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和已有經驗,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