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二○○八年十月中小學教師資格認定考試教育學(中學組) 試卷
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的答案,并將其代碼填入題干后的括號內。每小題2分,共40分)
1. 提出“白板說”觀點的教育家是 ( )
A、 洛克
B、 裴斯泰洛齊
C、 盧梭
D、 亞里士多德
2. 最早提出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的歷史時期是在 ( )
A、 第一次工業革命基本完成
B、 第二次工業革命基本完成
C、 第三次工業革命基本完成
D、 信息革命出現
3. 校園文化的核心是 ( )
A、 學校物質文化
B、 學校組織文化
C、 學校環境文化
D、 學校精神文化
4.個體主觀能動性一般有三個層次的活動,其第二個層次的活動是指( )
A、 心理活動
B、 社會活動
C、 生理活動
D、 實踐活動
5.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方法是 ( )
A、 提高社會生產力
B、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C、 現代大工業生產的高度發展
D、 建設高度的精神文明
6.在不同階段,個體身心發展會表現出不同的總體特征及主要矛盾,面臨不同的發展任務,這是指身心發展具有 ( )
A、 階段性
B、 順序性
C、 矛盾性
D、 不平衡性
7.中國最早試圖以馬克思主義觀點編寫教育學的學者是 ( )
A、 徐特立
B、 李大釗
C、 陶行知
D、 楊賢江
8.學校美育最高層次的任務是 ( )
A、 提高學生感受美的能力
B、 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C、 形成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D、 開拓學生理解美的能力
9.將教學與學術研究緊密結合,重視讀書自學,強調辯論問題是我國古代 ( )
A、 官學的特點
B、 私學的特點
C、 書院的特點
D、 科舉制度的特點
10.我國對在校學生的應盡義務作了法律規定的是 ( )
A、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B、《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C、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D、《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11.將課程劃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的依據是( )
A、 課程設置要求
B、 課程管理層次
C、 課程任務
D、 課程內容
12.課程目標游離評價模式的提出者是 ( )
A、 泰勒
B、 斯克里文
C、 斯塔弗爾比姆
D、 加德納
13.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 ( )
A、 引起學習動機
B、 領會知識
C、 鞏固知識
D、 運用知識
14.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得學生能夠主動地學習,以達成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指的是教學要貫徹 ( )
A、 直觀性原則
B、 系統性原則
C、 啟發性原則
D、 因材施教原則
15.課的基本組成部分及各組成部分進行的順序、時限和相互關系是指( )
A、 課的結構
B、 課的部分
C、 課的設計
D、 課的程序
16.難以充分照顧學生個別差異的教學組織形式是 ( )
A、個別教學制
B、 班級教學制
C、分組教學制
D、 能力分組制
17.致力于發展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德育模式是 ( )
A、 社會學習模式
B、 價值澄清模式
C、 認知模式
D、 體諒模式
18.衡量一名學生品德發展水平的高低,最重要的標志應當是 ( )
A、 道德認識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為
19.班級授課制開始廣泛興起是在 ( )
A、 16世紀西歐古典中學時期
B、 17世紀烏克蘭兄弟會學校時期
C、 19世紀的國民學校時期
D、 20世紀的現代學校時期
20.從評價的功能上區分,學生評價類型可分為 ( )
A、 正式評價和非正式評價
B、 相對評價、絕對評價和個體內差異評價
C、 靜態評價和動態評價
D、 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二、填空題 (每空1分,共20分)
1.教育家盧梭、裴斯泰洛齊都屬于_________本位的價值取向理論的代表人物。
2.教學策略的基本特征包括:整體綜合性、_________性、靈活性、性、指向性。
3.體形劇變、身體機能迅速健全、性開始成熟、思維的獨立性增強、神經系統的發育接近成人是_________期生理發展的特點。
4.學校精神文化幾種基本成分可以分解為認知成分、 成分、價值成分、_________成分。
5.根據一節課所完成任務的類型數量,課的類型可分為_________課和_________課。
6.教科書的主體部分是_________。
7.學校課程表安排應遵循的原則是:_________原則、_________原則、生理適宜性原則。
8.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 和對教學過程規律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_________。
9.教學媒體是承載和傳播教學內容的工具,教學媒體的使用受制于教學策略的制定和_________的選擇。
10.上課是教學工作的_________環節。
11.選擇德育內容:一是依據德育_________;二是受教育者的特征;三是德育所面對的時代特征和學生思想實際。
12.體諒模式把道德_________的培養置于中心地位。
13.班級目標管理是指_________與學生共同確定班級總體目標,然后將總體目標轉化為小組目標和個人目標,使其與班級總體目標融為一體,形成_________,以此推進班級管理活動、實現班級目標的管理方法。
三、簡答題(每小題5分,共30分)
1.教育對科技的發展有哪些重要推動作用?
2.課程評價包括哪幾個步驟?
3.簡述我國學校德育的主要途徑。
4.簡述我國教育目的的幾個基本層次。
5.何謂鞏固性原則,貫徹該原則應遵循哪些要求?
6.J·M索里和
C、·W特爾福德對培養兒童創造性提出了哪幾方面的建議?
四、論述題(10分)
如何理解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請聯系實際予以分析。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1.A 2.A 3. D 4. A 5.B 6.A 7.D 8.C 9.C 10.A
11.C 12.B 13.B 14.C 15.A 16.B 17.C 18.D 19.B 20.D
二、填空題 (每空1分,共20分)
1.人 2.可操作 層次 3.少年 4.情感 理想 5.單一 綜合
6.課文 7.整體性 遷移性 8.教學目的 基本準則 9.教學方法
10.中心 11.目標 身心發展 12.情感 13.班主任 目標體系
三、簡答題(每小題5分,共30分)
1.(1)教育能實現科學知識的再生產。
(2)教育推進科學的體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學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進科學技術研究的功能。
2.(1)確定評價對象。
(2)設計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
(3)運用評價工具廣泛地收集課程系統的信息。
(4)處理評價資料。
(5)作出評價結論。
3. (1)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
(2)課外活動與校外活動。
(3)勞動。
(4)共青團活動。
(5)班主任工作。
4.(1)國家的教育目的。
(2)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
(3)學校各門課程的目標。
(4)教師的教學目標。
5.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以利知識技能的運用。
基本要求:
(1)努力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授課水平,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
(2)重視、組織好各種復習,克服遺忘。
(3)加強平時以鞏固教學為目的的教學訓練,在擴充改組和運用知識中積極鞏固。
6.(1)保持兒童的好奇心;
(2)解除兒童對錯誤的恐懼心;
(3)鼓勵面對現實的認知,也鼓勵幻想;
(4)鼓勵和有創造性的人接觸;
(5)鼓勵多樣性和個性:
(6)鼓勵個人的首創性;
(7)避免用固定的眼光看待有創造潛力的人。
四、論述題(10分)
(1)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
(2)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
(3)交往是活動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
(4)交往意味著對話、平等參與、合作與建構,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
(5)在教學中,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實現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