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我國春秋木年的《學記》是世界上第一部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比古羅馬昆體良的《論演況家的教育》早約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長”、“不陵節而施”(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反映了啟發性教學原則);“教學相長”(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教學...
56、意識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識的基本特性:自覺的目的性、主觀能動性、社會制約性、以第二信號系統為主的兩種信號系統的協同性。
57、心理學科的性質:心理學是一門介于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之間的交叉學科。
58、需要的種類:(1)根據起源分:生理需要、社會需要;(2)根據對象分:物質需要、精神需要。
59、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可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稱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60、動機產生的條件:內在條件是需要,外在條件是刺激誘因。
62、興趣的品質特性:傾向性(又稱指向性)、廣博性、穩定性(又稱持久性)、效能性。
63、學習動機的激發:(1)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2)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3)充分利用反饋信息,有效進行獎懲。(4)合理設置課堂結構,妥善組織學習競賽。(5)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動機水平適中,最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65、成就結構理論認為:有三種現實的課堂結構:合作型、競爭型、個別化型。合作型目標結構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66、成敗歸因理論認為,學生常將成功或失敗歸因于四個方面:能力、努力、運氣、任務難度。
67、創設問題情境的理論基礎是成就動機理論。
68、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綜合整體的反映。感覺是知覺的基礎,知覺是感覺的整合。
69、生物鐘現象:人體內的一切物理變化和化學都是有節律的,這些節律性的變化就是所謂的“生物鐘”的機制。
70、知覺的特性:選擇性、整體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點: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動的組織特性。
72、注意的種類:不隨意注意(無意注意)、隨意注意(有意注意)、隨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規律的間接、概括的反映。間接性與概括性是思維的兩大基本特征。
74、思維的種類:(1)根據憑借物與思維形態劃分: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
(2)根據是否遵循邏輯規則分:非形式邏輯思維、形式邏輯思維。(3)根據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維、發散思維(求異思維)。
75、思維的過程:分析與綜合、比較、抽象與概括、系統化與具體化。
76、思維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斷、推理。
77、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1)提出問題(發現矛盾的過程)。(2)明確問題(找出主要矛盾的過程)。(3)提出假設(以假設形式找到解決問題方案)。(4)檢驗假設(通過理論和實踐形式檢驗假設)。
78、啟發是從其它事物能夠看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對解決問題起到啟發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勢是指心理活動的一種準備狀態(心理傾向亢又稱心向。
80、遷移是已經獲得的知識技能和學習方法對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的影響。一種知識技能的掌握促進另一種知識技能的掌握是正遷移,如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反之為負遷移。
81、理解是學生對教材中有關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理解是學生掌握知識的中心環節。
82、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面創造新形象的過程。想象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思維。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礎,實踐活動是推動想象的原因和動力。
83、想象的種類:(”根據想象時有無目的意圖分:有意想象、無意想象:(2)在有間想象中,根據內容的新穎性和創造性分:再造想象、創造想象;(3)根據想象活動與現實的關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維品質的特性:(1)廣闊性與深刻性。(2)獨立性與批判性。(3)邏輯性。(4)靈活性和敏捷性。(5)創造性。
85、記憶是過去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它包括識記、保持、再認和回憶三個基本環節,從信息加工況來看,即對輸入住處的編碼、儲存、提取的過程。
86、記憶的分類:(”根據內容與對象分:形象記憶、邏輯記憶、情緒記憶、動作記憶。(2)根據信息加工與記憶階段分: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87、保持是鞏固已獲得的知識經驗的過程。保持是記憶的中心環節。
88、遺忘:對識記過的材料不能再認與回憶,或者表現為錯誤的再認與回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規律:遺忘進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點。
89、聯想的種類與規律:接近性聯想(空間、時間上的接近)、相似性聯想(性質上相似)、對比律(性質上、特點上形成對比)、因果律(因果關系)。
90、良好的記憶品質有:敏捷性、持久性、準確性、準備性(指能否及時地從記憶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識,是提取的應用特性)。
91、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練習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徑。
92、知識為活動提供定向依據,而技能控制活動的執行。
93、高原現象:在操作技能練習到中期,會出現成績進步的暫停頓現象。
94、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的效率、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特征。知識、技能達到遷移程度,能“舉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進能力的發展。
95、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創造力是智力的高級表現形式。
96、超常兒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兒童:智商在70以下。
97、情緒是與生理需要相聯系的;情感是與社會性的需要相聯系的。基本情緒分為:快樂、悲哀、恐懼;情緒按強度的持續時間可分為:心境、激情與應激。
98、克服內外困難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動的目的沖突有四種形式:雙趨式沖突、雙避式沖突、趨避式沖突、多重趨避式沖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經活動分成許多類型,其中有四種典型類型與氣質類型刑•應:強、不均衡型為膽汁質;強、均衡、靈活型為多血質;強、均衡、不靈活型為粘液質;弱型為抑郁質。
101、性格是一個對現實的穩固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方面的個性心理特征。氣質形成得早,表現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現在后。性格是個性中的核心部分。
102、心理健康的現實標準:
自我意識正確;人際關系協調;性別角色分化;社會適應良好;情緒積極穩定;人格結構完整。其它標準還有: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者”標準、“未來新人類”標準。
103、心理咨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為矯正法——華生;人本主義y:f法——羅杰斯;理性情緒療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異性交往的原則:自然、適度。
三、新課程知識
1、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是建國以來的第8次課程改革。其改革大體分為三個階段:(1)醞釀準備階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訂了18個學科的課程標準,20個學科計49種教科書);
(2)試點實驗階段(2001年9月,38個實驗區,高中2003年秋進入);(3)全面推廣階段(2004年與2005年全面展開)。
2、新課程的特點可歸納為六個創新之處:
(1)課程目標的創新,每門學科的目標至少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
(2)課程結構的創新,強調課程的均衡性、綜合性、選擇性。
(3)課程標準的創新,用課程標準取代過去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
(4)教學的創新,強調教學與課程的整合,注重科學探究的教學,提倡交流與合作的學習,關注體驗性教學,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5)課程評價的創新,提出了發展性的評價觀,側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教師的成長。
(6)課程管理的創新,強調實行國家、地方、學校***課程管理。
3、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環節。
4、為了學生的發展是本次課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導全人教育。促進每個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培養終身學習的愿望與能力,處理好知識、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關系。克服課程過分注重知識傳承與技能訓練的傾向。
(2)為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新課程追求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和具體性。
(3)體現新時代的價值觀。新課程的基本價值觀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5、新課程的內容選擇:淡化“雙基”,精選對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改變目前課程內容繁、難、多、舊的現象。
新課程改革方案明確了課程結構的綜合性(低年級綜合,高年級分科)、均衡性(多種類型的課程和多種
與現實社會生活及學生自身生活密切聯系的科目)、選擇性(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三個原則。
6、新課程的結構有了調整:
(1)整體設計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高中課程設置應體現層次性、多樣性、選擇性。
(2)逐步走向課程綜合化。一是學科領域的綜合化;二是從小學到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其內容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會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
(3)適當減少國家課程在學校課程體系中所占的比重,將10%一12%的課時量給予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形成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并行的類型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