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外交政策
考點1
1.國際關系主要是指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以反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的關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包括政治關系、經濟關系、文化關系、軍事關系等。表現為共處與競爭、合作與沖突、屈服與對抗、和平與戰爭等。其中競爭、合作和沖突是基本的形式。
2.決定因素:國家間出現分離聚合、親疏冷熱的復雜關系,主要是由各國的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決定的。①國家利益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維護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制定和推行對外政策的依據,是對外活動的目的。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而利益的相悖則是引起國家間摩擦或沖突的根源。②國家力量是主權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捍衛本國利益和實現國家目標的能力,是衡量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作用的重要尺度。③各主權國家因其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的變化而導致對外政策的變化,必然使原來的國家關系發生相應的變化。
考點2
1.主權國家是國際社會的最基本成員,是國際關系的主要參加者。
2.主權國家的構成要素:即人口、領土、政權和主權。只有具備這四個要素,才能成為主權國家,享有國際法確認的權利和承擔相應的義務。
3.主權國家在國際社會中享有的基本權利:獨立權、平等權、自衛權和管轄權。①獨立權是指國家擁有按照自己的意志處理內政、外交事務而不受他國控制和干涉的權利。②平等權是指國家不論大小、強弱,也不論政治、經濟、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有何差異,在國際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的權利。③自衛權是指國家保衛自己的生存和獨立的權利。④管轄權是指國家對其領域內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轄的權利。
4.國家享有基本權利的同時,也負有不侵犯別國,不干涉他國內政、外交,和平解決國家爭端等國際義務。
考點3
1.國際法是各國公認的調整國家關系的有約束 力的原則、規則和制度的總稱。簡言之,國際法就是調整國家之間關系的法律。
2.國際法的產生是國家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 等方面交往發展的必然結果。要使國家之間關系能夠正常發展,就要有一定的法規來約束。國際法不是由一國單獨制定的,而是各國在相互交往中通過協議方式制定的。
3.作用:①國際法對國家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它是調整現代國家關系、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的國際法律規范。②國際法對于國家關系的正常發展有重要作用:第一,確立辨明國際問題是非曲直的標準和法律依據;第二,規定國際社會的基本行為準則,指導國際關系的規范化,減少國際糾紛,確保建立正常的國際秩序;第三,在國際交往過程中建立各種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以便明確國際責任。
考點4
1.國際組織。
①含義:是指若干國家或社會團體為特定目的,通過條約或協議建立的有一定規章制度的團體。國際聯盟是世界上第一個世界性的國際組織,聯合國是當代世界最大的國際組織。
②分類:按其目的任務和職權范圍來劃分,可分為政治性的和專業性的兩大類。政治性的國際組織如聯合國、阿拉伯國家聯盟等;專業性的國際組織如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萬國郵政聯盟、世界氣象組織、國際海祥組織等。按其活動的區域范圍來劃分,可分為世界性的和區域性的兩大類。世界性的國際組織如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等;區域性的國際組織如歐洲聯盟、阿拉伯國家聯盟、東南亞國家聯盟等。當然,有些區域性組織的成員國也并不嚴格按照地區組成,如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就包括處于地中海邊緣的希臘。按其主體的構成來劃分,可分為政府間的和非政府間的兩大類。政府間的國際組織是以主權國家名義參加的國際組織,如聯合國、石油輸出國組織等;非政府間的國際組織是以民間團體或個人名義參加的國際組織,如國際紅十字會、國際律師協會等。
③作用:國際組織在國際社會中的作用是比較復雜的,對每一個國際組織的作用要進行具體的分析,但絕大多數國 際組織在現代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絕大多數國際組織是發展國家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交流與合作的紐帶;是協調國際政治、經濟關系,調節國際爭端的主要力量;是爭取世界和平與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
2.聯合國。
①產生:聯合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人民反對德、意、日法西斯斗爭取得勝利的產物。聯合國正式成立于1945年10月24 日。
②《聯合國憲章》明確規定聯合國的宗旨,即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的友好關系;促進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屬于經濟、社會、文化及人類福利性質的國際問題,作為協調各國活動的中心。簡言之,就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為了實現聯合國的宗旨,憲章規定了聯合國本身及其會員國應遵循的原則:各會員國主權平等;履行憲章規定的義務;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禁止對其他國家進行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集體協作;確保非會員國遵守上述原則;不干涉任何國家的內政。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的意義:表達了世界人民要求建立和平安全的國際環境,發展各國平等合作關系的愿望;它是國際政治重大進步的標志。
③機構:聯合國設立了大會、安全理事會、經濟及社會理事會、托管理事會、國際法院、秘書處 6 個主要機構。托管理事會已于1994年完成其歷史使命。安全理事會(簡稱安理會)由中、法、俄、英、美5個常任理事國和10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是惟一有權采取行動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機構。安理會對國際問題的調停和裁決實行5個常任理事國一致的原則,即每項決議只要有一個常任理事國投否決票,便不能通過。
④中國與聯合國:中國是聯合國創始國之一,也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聯合國大會于1971年10月25日通過決議,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和一切權利。中國對聯合國的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也從聯合國及其有關組織得到有益的支援。
考點5
1.和平與發展的關系。
①和平問題:和平問題的含義: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戰爭的問題。和平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的含義:和平具有了現實的可能性,世界大戰有可能打不起來。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又有著密切聯系,表現在:和平問題與和平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都是講述和平與戰爭這個政治問題的,前者講述問題本身,后者講述問題的現狀。
②發展問題:發展問題的含義: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問題。發展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的含義:發展具有了現實可能性,戰后世界發展是主線。這是兩分不同的概念,但又有著密切聯系,主要表現在:發展問題和發展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都是講述經濟問題,前者講述問題本身,后者講述問題的現狀。
③和平與發展的關系:和平與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發展需要和平,和平離不開發展。在和平中求發展,以發展促進和平,這是人類社會走向美好未來的重要保證。和平是發展的前提。只有在和平的國際環境中,世界各國才能保持正常的經濟交往,順利實現本國的發展計劃。發展經濟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礎。
2.發展經濟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礎。第一,世界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國際分工,加強了各國間的交 流與合作,抑制了世界戰爭的爆發;第二,經濟的發展有助于消除世界不穩定的因素,減少發生軍事沖突的可能性;第三,世界經濟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壯大。
3.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和平與發展的障礙。
①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懸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強權就是真理”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核心思想;最大限度地追逐利益是某些大國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根本原因。
②當今世界正是由于少數國家搞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干涉別國內政,破壞別國主權,才使世界和平受到威脅,使許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受到阻礙。因此,要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就必須堅決地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4.建立國際新秩序是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有效途徑。抑制霸權主義、強權政治,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有效途徑是建立以世界各國共同利益為基礎,并有利于和平與發展的國際新秩序。建立國際新秩序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維系其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外部條件。因此,世界大多數國家都呼吁建立國際新秩序。中國政府多次聲明愿意向各國政府一道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而努力,并把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作為我國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政府認為,國際新秩序應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這種國際新秩序的內容有以下幾點:第一,政治上各國應相互尊重,共同協商,而不應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第二,經濟上各國應相五促進,共同發展,而不應造成貧富懸殊。第三,文化上各國應相互借鑒,共同繁榮,而不應排斥其他民族文化。第四,安全上各國應相互信任,共同維護,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協作的新安全觀,通過對話和合作解決爭端,而不應訴諸武力相威脅。中國提出關于 “建立國際新秩序” 的主張,反映了愛好和平、向往發展的國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贏得了世界許多國家,特別是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贊賞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