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性緘默癥,是指并無器質性損傷或病變,只是由于心理因素而引起的在言語交往上選擇性的保持緘默不語狀態。這是一種保護性的反應。患選擇性緘默癥的幼兒,通常在人多的場合或面對陌生人時,長時間地保持沉默不語,只是在親人面前才開口說話。選擇性緘默癥多發生于三歲以上的幼兒。在幼兒選擇性緘默癥患者中,通常女幼兒多于男幼兒,而且,多見于較敏感、膽小、羞怯、體弱的幼兒。
幼兒選擇性緘默癥產生的原因,主要是來自于心理因素,如精神緊張、恐懼、焦慮不安等。
幼兒選擇性緘默癥的矯治:
消除引起幼兒心理緊張的各種因素,使幼兒能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生活和活動。培養幼兒廣泛的興趣,積極鼓勵幼兒參加到各種游戲活動中去。成人不要過多地注意幼兒的表現,更不要批評、訓斥或逼迫幼兒說話,否則,會使幼兒的緊張心理加劇,甚至導致幼兒產生逆反心理,這更不利于矯治。對于選擇性緘默癥較嚴重的幼兒,可以請兒童精神科醫生幫助治療。
(七)多動癥
多動癥是多動綜合癥的簡稱,它是一種常見的兒童行為異常性疾患。多動癥,是指以明顯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過多、行為沖動和學習困難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癥。
多動癥一般在幼兒3歲左右就會起病。在患多動癥的幼兒中,通常男幼兒多于女幼兒。
幼兒多動癥的主要表現:
1.活動過多、動個不停、不能靜坐、常干擾別人的活動、活動無目標。
2.動作笨拙、精細動作的能力較差。
3.注意力不易集中、易轉移、做事常常有始無終。
4.易發脾氣、易興奮激動、情緒易波動。
5.有沖動行為和攻擊行為、行為易變、對小動物無辜殘忍。
6.難于遵守集體活動的秩序和紀律等。
以上這些表現,并非每個多動癥患者都具備,而且,其表現的程度也并非完全一樣。
幼兒多動癥產生的原因和機理很復雜,一般認為,它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例如:遺傳因素、腦損傷、代謝障礙、鉛中毒以及不良的教育方式等。
多動癥的癥狀可以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消失,但是,由于幼兒多動癥患者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會影響到周圍人對他們的態度,會引起成人對他們的不斷干預,這些都將對他們心理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應及早地進行矯治。
對于多動癥的幼兒,成人要對他們進行耐心的幫助和指導,多鼓勵他們,多表揚他們,不斷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幫助他們按照一定的規律生活、鼓勵他們多參加小組和集體的活動、引導他們遵守一定的行為規范、加強其動作的練習。通過這些,可以對他們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還可以配合使用其它的治療方法,如行為治療等。
(八)攻擊性行為
攻擊性行為,是指有意想傷害他人身體或心理的行為。
幼兒攻擊性行為通常表現為:當受到挫折時,采取打人、踢人、咬人、扔東西、奪取別人東西等類似的方式,來發泄自己緊張的情緒,以引起與別人的對立和爭斗。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多見于男幼兒。
幼兒攻擊性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有:
1.家庭教育不當。如家長對幼兒過分溺愛,造成幼兒任性、霸道家長怕幼兒吃虧,告訴幼兒 "別人要是打你,你就打他",這種錯誤的引導會使幼兒從 以牙還牙",逐漸發展到欺負弱小家長經常用懲罰的方式對待幼兒,為幼兒起到了不良的示范作用。
2.疏泄情緒、保護自己。當幼兒受到挫折時,由于缺乏自我調節的能力或社會交往的經驗,為了解除心理的緊張或維護自己的自尊,便采取攻擊他人的行為來疏泄自己的情緒或保護自己。
3.模仿。幼兒具有好模仿的特點,如果在他生活的環境中經常有攻擊性行為出現,或所看的電視中常有暴力行為鏡頭,他就會去模仿、學習。
對于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成人應盡早給予矯正,否則,會使幼兒出現社會適應性的困難,更會影響到幼兒道德行為的發展。為此,家長應該改變家庭教育的方式,對幼兒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不能簡單和粗暴地對待幼兒,應為幼兒提供一個溫暖、寧靜、詳和的生活環境。托幼園所也應該調整好班級中的人際關系,幫助幼兒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如何對待挫折等。對于攻擊性行為較嚴重的幼兒,可以采取相應的心理治療。成人對幼兒攻擊性行為進行矯正和教育的過程,其實質就是幫助和促使幼兒社會化的過程。
(九)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是指將手指放人口中進行吮吸的習慣性行為。
對于較小的嬰兒來說,吮吸手指是一種常見的行為,也屬正常現象,隨著嬰兒年齡的增長,到了兩歲以后,這一行為會逐漸地自行消失。但如果在幼兒期仍保留著吮吸手指的習慣,則應該視為一種心理問題。
吮吸手指會給幼兒帶來許多不利的影響。例如,會引起同伴的嘲笑,致使幼兒產生膽怯、緊張、自卑等會將手指上的細菌、病毒、寄生蟲等通過口腔帶人體內,引起腸炎、腸道寄生蟲病等會使手指腫脹、脫皮、發炎、甚至變形等會引起下頜部發育不良,導致牙齒排列不整,影響面部的美觀。
引起幼兒吮吸手指的主要原因有:
1.喂養方式不當。嬰兒期由于種種原因,在對嬰兒進行喂養的過程中,沒有能滿足嬰兒吮吸的需要和欲望,致使嬰兒以吮吸手指的方式來抑制饑餓或滿足吮吸的需要,以后逐漸形成了習慣。
2.由于缺乏環境刺激,或缺乏成人的愛撫和關心,尤其是缺乏母愛,很容易導致幼兒從小就以吮吸手指來自我娛樂或自我安慰。
3.心理處于緊張狀態。常處于父母爭吵、家長的態度過于嚴厲等不良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幼兒,當他的心理處于緊張狀態的時候,也會不自覺地表現出吮吸手指的行為。
幼兒吮吸手指的預防與矯治:
改變不正確的喂養方式,不要讓幼兒感到饑餓,從小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多給予幼兒關心以及愛的滿足,尤其是母愛,使幼兒在心理上能獲得安全感和滿足感。/給予幼兒豐富的環境刺激,將幼兒的注意力吸引到各種活動中去,分散和淡化幼兒對吮吸手指的注意和依戀。不要嘲笑幼兒,更不要恐嚇幼兒或強行制止幼兒吮吸手指的行為,"以免引起幼兒心理
上的緊張,使幼兒產生逆反心理或自卑感等。
(十)咬指甲
咬指甲,是指經常控制不住地表現出用牙齒咬去手指甲的行為。
幼兒咬指甲這一行為多發生在3歲以上。咬指甲表現較嚴重的幼兒,會將十個手指的指甲都咬得很短,有的甚至會把指甲上的甲床咬出血來。還有的幼兒不僅咬手指甲,而且,還咬手指上的各個小關節、衣服袖子或其它物
幼兒咬指甲的行為,主要是與幼兒緊張的心理狀態有關,因而,其行為多半發生在幼兒情緒緊張、焦慮不安的時候,如受到成人批評、訓斥等,這是幼兒內心處于緊張狀態的一種表現。幼兒咬指甲的行為一旦形成了習慣,即使不處于緊張狀態,他也會經常地表現出這一行為,有的人甚至終生難改。
幼兒咬指甲的預防與矯治:
消除引起幼兒心理緊張的各種因素,幫助幼兒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成人通過多關心幼兒,多引導幼兒參加各種游戲活動,使幼兒能擺脫緊張情緒,輕松而又愉快地生活和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如勤剪指甲等。對于咬指甲較嚴重的幼兒,可以采取行為治療的方法。
(十一)習慣性陰部磨擦
習慣性陰部磨擦,是指用手撫弄自己的性器官,或用其它的方式磨擦陰部的習慣性行為。幼兒習慣性陰部磨擦這二行為,最早可以發生在1歲左右,通常男幼兒比女幼兒多。
這種行為主要發生在幼兒入睡之前或剛醒來之時,有時,幼兒也會不分場合地進行。除了撫弄自己的性器官以外,有的幼兒還喜歡將兩條腿擺放成交叉狀,然后兩腿上下進行磨擦,或者是騎坐在某一物體上,通過活動身體,以使陰部能受到磨擦。幼兒在撫弄或磨擦自己的性器官時,常常會伴有面紅、眼神凝視、表情緊張等不自然的現象,有的還會出現氣喘、出汗等生
理性反應。幼兒的這種行為很少伴有性幻想,只是一種單純性的撫弄或磨擦性器官的行為。
幼兒偶爾撫摸或玩弄自己的性器官,這在其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屬于正常現象,成人不必大驚小怪,但如果幼兒經常去撫摸或玩弄性器官,則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幼兒習慣性陰部磨擦產生的主要原因有:
1.軀體的局部不適。如由于外陰部位出現濕疹或患包莖、燒蟲病等引起的陰部瘙癢,促使幼兒用手去磨擦陰部,以達到止癢的目的,經常這樣便形成了習慣。
2.由于偶爾撫弄性器官后感到舒服,或是覺得性器官很好玩,于是就經常撫弄,逐漸形成習慣。
3.心理緊張。由于幼兒精神緊張、情緒不安,便以撫弄自己的性器官來作為安慰自己、消除緊張情緒的一種方式。
幼兒習慣性陰部磨擦的預防與矯治:
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經常給幼兒清洗外陰,保持外陰部位的清潔和干燥。這樣,也能及時觀察到幼兒的外陰部位是否有異常或疾病,如果有,應該及時地加以治療。幫助幼兒養成上床后就人睡、醒來后就起床的良好習慣,不要讓幼兒躺在床上自由地玩。給幼兒穿的褲子不要過緊過小,以免引起幼兒的不適感覺。幼兒在睡覺時,可以讓幼兒穿上較長的上衣,使幼兒不能用手直接觸及到性器官。
幼兒撫弄性器官本屬無知,成人不要對其進行訓斥或責罵,否則,不但不會使幼兒減少這種行為的次數,反而會使幼兒對這種行為產生罪惡感或神秘感、好奇感,其結果反而會強化幼兒的這種行為。成人應該表現出對幼兒的這種行為不太關注,同時,以轉移幼兒注意力的方式,來使幼兒放棄這種行為,例如跟幼兒說話、給幼兒玩具玩、吸引幼兒去參加其它的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