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滿足嬰兒獨立性的需要
能獨立行走,對于嬰兒來說,是人生中的一個重大的轉折點,這不僅意味著嬰兒生活空間的擴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嬰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行動了,他想到哪兒就可以到哪兒,其活動的自主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隨著嬰兒動作能力、智力、自我意識等方面的發展,這一時期的嬰兒己經不再像從前那樣乖巧、聽話,而是變得比較任性了,尤其是喜歡自己動手做事,什么都想自己來干,表現出獨立性的需要和意識。例如,他們總是想自己用勺吃飯、自己穿脫衣服、自己洗手、自己倒洗臉水……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獨立性的需求愈加強烈。
嬰兒這種獨立性的需要,是這一時期嬰兒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特點,可以說,這正是培養嬰兒獨立性最有利的時機。對此,成人應該認識到嬰兒的這種需要和愿望,并盡力去滿足他、幫助他、鼓勵他和培養他,使嬰兒能從中體驗到成功,意識到自己的力量和能力,這樣,嬰兒就愈加樂意去學習做事,其行為會變得主動和積極。嬰兒的獨立性、自主性以及對事物的認識和各種能力,正是在這一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這對于嬰兒良好個性的形成以及能力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相反,如果成人覺得嬰兒做事太慢、干得不好,甚至添麻煩,對嬰兒的活動缺乏耐心和信心,于是就去制止嬰兒的活動,包辦代替,或是責怪嬰兒,這種做法,將會抑制嬰兒剛剛萌發出來的獨立意識,使嬰兒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而逐漸放棄嘗試和努力,最終養成嬰兒對成人較強的依賴性,影響其獨立性、自主性和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或者,會使嬰兒產生不滿的情緒,導致嬰兒的逆反心理和反抗行為,這些均不利于嬰兒心理的健康發展。
2.鼓勵嬰兒與他人交往
在獨生子女的家庭中,由于缺乏兄弟姐妹,再加上城市中的居住特點,許多兒童交往的對象主要是自己的親人,通常缺乏與同伴交往以及其他成人交往的經歷,這將會給兒童社會化的過程帶來一定的困難。
隨著嬰兒年齡的增長,他會逐漸開始對其他的兒童產生興趣。當看見其他兒童時,他會表現出很高興的神情,并情不自禁地上前用手去摸摸別人,玩玩別人的玩具,這是嬰兒與人交往需要的重要表現,這也是幫助嬰兒逐漸學習與人交往的有利時期,成人應給予積極的鼓勵和幫助。
嬰兒在與其他兒童一起玩的時候,難免會出現爭搶玩具的現象。對此,成人應給予充分的理解,盡可能使每個嬰兒的手中都有玩具玩,滿足嬰兒游戲與活動的需要。但有時他們之間仍然會出現爭搶,這時,成人應該逐漸地幫助他們學習如何調整活動的內容、如何輪流著玩、如何分享玩具、如何合作著玩。對于較委屈的一方,成人應給予較多的理解、幫助和關心,不要使其情緒過于不快,并幫助他逐漸學習調節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對于較好強的一方,成人應幫助他理解別人的感情,指導他如何與他人相處,不要過多的指責。如果嬰兒能表現出友好的行為,成人一定要表揚他、獎賞他,使他能體會到獲得表揚和獎賞后的愉快心情。
鼓勵嬰兒與其他陌生的成人進行交往也是很重要的。這不僅能幫助嬰兒逐漸擺脫對陌生人的恐懼與不安,/擴大嬰兒的交往范圍,淡化嬰兒對親人的過分依戀,而且也能幫助嬰兒學習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社會規范,這些均有利于嬰兒社會性的發展。
3.幫助嬰兒做好從家庭到托兒所的過渡
隨著幼教事業的發展,城市中的托兒所己逐漸增多,人托的嬰兒也隨之越來越多。從入托第一天起,嬰兒的整個生活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嬰兒離開自己的親人和熟悉的家庭環境,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要和陌生的人在一起生活,要適應陌生的生活制度,這對于年齡尚小的嬰兒來說,可以說是人生中的又一個重要轉折點。嬰兒能否順利地渡過這一轉折期,將會對其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產生重要的影響。
一般來說,大多數的嬰兒在這一過程中會出現 "分離焦慮"的現象,縣"叮由于離開親人進入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而產生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這主要是對陌生的環境不太適應的反應。由于每個嬰兒自身的特點與社會經歷不太一樣,因而這種分離焦慮的程度也不盡相同,有的輕一些,有的則較重一些。嬰兒分離焦慮的主要表現是放聲大哭、不愿意離開親人、不愿意上托兒所當親人離開以后,分離焦慮反應稍重的嬰兒,其情緒仍然表現低沉或啼哭不止,有的甚至會出現尿床、拒絕吃飯、夜驚等適應不良的反應或心理問題。
為了幫助嬰兒能順利地適應新環境,避免因適應不良而造成心理問題,托兒所和家庭要相互配合,共同做好過渡工作。對于托兒所方面來說,最好采取漸進人托的方式,使嬰兒逐漸熟悉新環境,例如:從認識教師和托兒所的環境開始,逐漸過渡到認識同班的小朋友,再過渡到熟悉托兒所的生活人托的時間開始時應短一些,以后逐漸地延長嬰兒家長先陪嬰兒玩一會兒,然后再離開嬰兒等等。另一方面,托兒所應安排和照顧好嬰兒的生活和活動,為嬰兒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生活與活動氣氛,使嬰兒能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同時幫助嬰兒學習與同伴交往,激發嬰兒對各種活動的興趣。
對于嬰兒的家庭來說,家長應親自帶著嬰兒認識新環境,熟悉新環境,積極鼓勵嬰兒入托的行為,給予嬰兒更多的理解、關心和愛護,同時,在生活作息時間的安排以及生活能力的培養上,應注意與托兒所保持一定的銜接,努力幫助嬰兒逐漸解除對新環境的不安與焦慮,促使其盡快地適應新環境。家長對于嬰兒的態度和語言,在一定的程度上對嬰兒的心理也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家長應多對嬰兒說 "XX老師可喜歡你了"、"xx小朋友可喜歡和你玩了"、"托兒所里有許多玩具,你玩了嗎?"、"小朋友可想你了"…… 激起嬰兒入托的愿望而不應該對嬰兒說:"你如果再不聽話,我就送你上托兒所去"等之類的話。
只有托兒所和家庭雙方密切地配合,共同關心嬰兒的身體和心理狀況,共同調整嬰兒焦慮不安的情緒反應,共同幫助嬰兒適應新的環境,才能使嬰兒比較順利地度過這個轉折期,而不致于造成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
(三)3一6歲幼兒心理保健的重點
1.幫助幼兒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
為此,成人一方面應該尊重幼兒,把幼兒當成一個平等的個體來對待,不能隨便地批評幼兒、指責幼兒或是訓斥幼兒,這也是培養幼兒自尊心的關鍵。另一方面,成人在對幼兒進行評價的時候,要考慮評價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切不可因為幼兒的某一件事或某一個行為。就對幼兒簡單地下結論,如"你怎么這么笨"、"你是一個不誠實的孩子"等,否則,不僅不能使幼兒對
自己形成正確的認識和評價,而且,還有可能導致幼兒形成消極的自我概念。
成人應該盡可能客觀地、全面地評價幼兒,而且在評價的時候,應該是以一種積極鼓勵的方式來對待幼兒、幫助幼兒,促使幼兒能朝著某一方面去努力,從而幫助幼兒建立起對自己正確的態度和看法,使幼兒樹立起自尊和自信。
2.重視幼兒正確的性別角色培養
性別化,是個性社會化的重要方面,它是指一個人按照社會所認為的適合于其性別的性格特征、情緒反應和行為態度發展的過程。每個社會都有其特定的性別角色的觀念以及性別角色的行為標準。
一般來講,兒童在3歲以前就能逐漸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性別,知道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這是對自己的性別產生了認同。到了3歲以后,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成人對于幼兒的行為會逐漸表現出性別上的要求,例如,"你是一個男孩子,男孩子是不哭的"、"你怎么這么調皮,一點兒不像個女孩子"、"女孩子應該干凈點兒、溫柔點兒"…”幼兒的性別角色意識和行為也就隨之而逐漸產生。
重視幼兒性別角色的培養,有益于幼兒從小建立起正確的性別角色意識和相應的行為,這對于其一生的性別角色活動以及終生的幸福都是十分關鍵的。
家庭在幼兒性別角色培養方面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為了促使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家長應從幼兒出生開始,就注意對其性別方面給予正確的影響和教育,例如給幼兒起名字、買衣服、買玩具,對幼兒的期待與要求等,幫助幼兒逐漸形成正確的性別角色意識和行為。家長應避免在這些方面有意或無意地將幼兒的性別角色顛倒,更不能為了自己個人的期望而將男孩子當作女孩子來養育,或者是把女孩子當成男孩子來養育,否則,將會使幼兒產生性別認同的障礙,使幼兒的個性和行為向異性方向發展,這樣,最終將會導致其將來社會適應上的障礙或性心理變態
3.為入小學做好準備
入小學,也是人生中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幼兒從幼兒園升到小學,將要進入一個嶄新的環境,迎接一種嶄新的生活。
為了能讓幼兒順利地適應小學的生活與學習,在這一時期,尤其是在人學前的半年,應讓幼兒在身心兩方面都有所準備。例如:激發幼兒入學的愿望,幫助幼兒了解小學生的生活以及小學的環境,發展幼兒的獨立性、自主性和任務意識、規則意識,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生活作息時間的安排上逐漸與小學相銜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