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用戶已超3億,挑戰傳統通訊業務
2011年,騰訊公司推出手機聊天軟件微信。據騰訊公司日前公布的財報顯示,微信和涉足國際市場的“WeChat”業務,兩者注冊用戶在2012年超過3億。
深圳市民劉榴從2011年微信推出時便開始使用該軟件,起初只是偶爾和好友發發消息,但隨著微信用戶的不斷增加,劉榴表示,“能明顯感覺到發短信的數量越來越少了。微信功能齊全,給我帶來極大便利。”
事實上,大連人才網微信作為越過電信運營商提供互聯網語音視頻和數據等服務的OTT(over the top)產品,占用著運營商的數據流量和渠道,確實對傳統短信和彩信業務形成一定沖擊。工信部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短信發送量增長率為7.1%,而2011年和2012年這一數據分別降至6.2%和2.1%。中國聯通在其年報中也明確表示,源于語音、短信等業務的下滑,2G業務收入同比下降6.1%。
中國移動總裁李躍曾表示,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傳統運營商業務正在受到猛烈沖擊,尤其是OTT企業對傳統運營商的擠壓非常明顯,這些業務使得運營商原來的短信、語音甚至包括國際電話業務都受到了很大挑戰。
傳運營商對微信收費,源于其占用信令資源過多
這一次,對于微信收費的理由在于,OTT業務占用大量的信令資源,可能導致基礎網絡通信癱瘓。有專家表示,微信被稱為“永遠在線”,這種在線狀態會不斷向基站發送信令,嚴重占用運營商的信令通道,就好比已經很繁忙的環路上,每輛車每2—3分鐘上一下應急車道。這樣的問題被業內人士稱為“信令風暴”。由于電信網絡中的信令主要用來控制語音信號,但微信的大量使用導致原本空閑的信令資源已經不夠使用,還影響了語音的通話質量。
據中國移動方面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微信已經占用了中國移動60%的信令資源,但僅僅帶來了10%的移動數據流量。
3月31日,在深圳召開的IT領袖峰會上,大連人才網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馬化騰表示,關于微信產生信令沖擊運營商網絡的事情主要發生在2G、2.5G網絡上;而且,運營商的統計方法有問題。按照騰訊的統計方法,微信帶來的流量在3倍以上。
“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到今天,應該說運營商不容易,OTT公司也不容易。”中國聯通董事長常小兵表示,運營商和OTT公司不是水火關系,更期盼發展成為魚水關系。“至于說收費不收費,我還是那句話,一個企業要可持續發展,一個行業要可持續發展,違背經濟規律做事都是難以長遠的,不管你用任何的創新模式,基本的經濟規律在創新當中仍然有效。”
業內做微信基金的基金合伙人董江認為,現階段運營商直接向微信收費并不合理。在國外OTT服務和運營商有共融的現象,Skype的發展中,運營商并沒急著收費。
其實在微信之前,QQ、微博等都可以看成是OTT產品,但它們并沒有微信般的遭遇。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曾劍秋認為,當前微信發展速度太快,提供的功能更多,才加重了對其收費的討論。但如果微信收費的口子打開,很可能會影響到對其他OTT產品的收費。因此有關部門在制定收費政策時務必謹慎。
中國傳媒大學網絡輿情研究所總編輯竇含章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這種收費也并非不合理。目前OTT業務對運營商主營業務的替代效應十分明顯。運營商在流量費之外再收取費用也無可厚非。國外一些提供基礎網絡服務的運營商也會在流量之外再收服務費。
騰訊表示,對普通用戶正常使用不會收費
無論從技術手段,還是從目前內部討論來看,所謂收費無外乎三種方案:一是向用戶收費;二是向OTT企業收費;三是采用分成的模式建立利益共同體。
對于“直接向用戶收費”這一說法,不少消費者認為,在使用微信業務時,已經支付了流量的費用,如果再要支付軟件等費用,無異于二次收費。
就此,騰訊公關部回應稱,“普通用戶正常使用微信的情況下絕對不會收費”,QQ產品已有15年歷史,未曾向用戶收取過使用費,同理微信也不會,它會擁有自己的商業模式。
盡管騰訊證實普通用戶正常使用微信并不收費,但未來隨著微信商業模式的不斷探索,微信會不會轉向收費模式?不付費的用戶,其使用體驗會不會質量下降?
曾劍秋分析,微信之所以免費,很大程度上是因現在仍處在發展用戶階段,需要通過免費的方式吸引用戶。目前人們可選擇的即時通訊方式多種多樣,如果現在就收費,用戶可能立馬轉向其他應用。但由于從產品開發、運營到網絡建設,需要很大投入,曾劍秋認為,騰訊要收回成本,微信將來很可能收費,建議微信對普通用戶不收費,基礎服務不收費,通過發展會員、拓展增值業務收費。
竇含章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做了個微信收費調查,25個人參與,10人表示如果微信收費就不會再用。竇含章說,其實收費對微信用戶來說不是壞事,服務商收入增加,利于其加
大投資研發力度,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用戶對收費的排斥心理可以理解,但是更要理性分析,或許中國用戶要逐漸培養接受合理收費的心態。
需要探索共贏模式,創新和競爭應當鼓勵
關于采用分成模式的設想,事實上,運營商與騰訊的共贏并非沒有先例。騰訊與中國移動在移動QQ上就采取了利潤分成的模式,運營商向企業收費,但前提是互聯網企業已有穩定的盈利模式和能力,使該模式可以良性循環。
騰訊表示,“我們相信也同時期盼,運營商和OTT公司相互促進、相互發展,一起在無線互聯網時代提供更多的增值業務給用戶。在夢網時代,我們已經是運營商的緊密合作伙伴,在新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從技術創新和商業創新的角度,我們的合作空間更大。”
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微信面臨的主要問題在于,其完全免費,也暫未實現盈利,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分成模式幾乎沒有“共贏”的物質保障。也正因為此,當微信對運營商傳統業務構成挑戰時,運營商并不愿意讓OTT企業分一杯“免費羹”。
有網友表示,微信是中國移動互聯網引領全球互聯網的第一次機會,過早收費只會扼殺這個社交化工具。
業內人士分析,三大運營商在OTT業務上,已充分行使了自己的競爭權利。他們并非沒有自己的OTT應用,飛信、翼信和沃友都曾被用戶選擇、接受,而后又被一部分用戶放棄。歸根結底,是因為這三款應用都沒能發揮好管道優勢,不具備和微信競爭的能力。而另一方面,運營商市場卻是封閉壟斷的。
記者看到,在由新浪網友4月1日早8時發起的一項“如果你反對微信收費,請轉發簽到”的活動中,在不到12個小時內,已累計超過8萬人直接或間接轉發、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