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舉例說明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23.簡述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作用。
24.簡述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25.簡述人格的基本特性。
26.簡述教師的觀察力特征。
五、案例分析題(共21分)
27.2004年《中國教師》雜志對兒童的生存狀態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833名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學生中,有47%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童年不快樂。主要表現是:受考試折磨、沒有自由,壓抑、緊張、忙碌。期中考試是學生認為童年不快樂的主要原因。學生的年齡越大越覺得自己的童年不快樂。
一位每逢考試就會犯“間歇性精神錯亂”的學生,高考后卻被中國人民大學錄取了 后來是他給中學班主任的信揭開了謎底。原來,為了逃避每月一次的考試排名和在排名中總位居30多名時所遭受到的同學的鄙夷目光、父母的數落和自己的失望,他精心設計了騙局,瞞過了老師、同學和父母。為了避免他再次“犯病”,學校允許他僅把考卷作為業來完成,也不參加成績排名。父母不再苛求他的成績,轉而開始擔心他會因學習而熬壞身體。父母丟掉了過重的幻想和期望后,生活也開始變得輕松;自己沒有了來自家庭和考試排名的壓力,心情變得舒展、學習也感到了輕松,學習效果也變得更好。
問題:從調查數據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教育存在的問題?(10分)
28.宋朝王安石寫過一篇《傷仲永》的短文,說江西金溪有一個叫方仲永的少年,5歲時就能作詩,但后來由于他父親沒有及時教育,使他到十二三歲時寫的詩就不如以前了,到20歲左右,則“泯然眾人矣”。
請用遺傳、環境、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理論來分析。(11分)
六、論述題(11分)
29.試述皮亞杰的兒童道德發展階段論。
七、教育寫作題(16分)
30.林老師今年接了一個新班,他應該如何帶領同學們組建這個班集體?
【答案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 B[解析]愛爾維修是教育萬能論的代表,他認為人是教育的產物。
2. B[解析]人的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即為各個年齡階段呈現不同的身心特點,表明了個體發展具有的階段性。
3. A[解析]把察舉作為選官的一項制度是從漢武帝開始的。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官吏選拔制度。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二十七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4. c[解析]“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意思是“要引導學生,但決不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要嚴格要求學生,但決不使學生感到壓抑;要在問題開頭啟發學生思考,決不直接把最終結果端給學生”,即注重引導啟發學生,這是教學的啟發性原則。
5. B[解析]有意想象又叫隨意想象,是根據一定的目的、自覺努力地進行想象。這種想象具有一定的預見性、方向性,人在想象過程中根據一定的目的一直控制著想象的方向和內容。
6. C[解析]常態智商為80—120,智商低于常態者是弱智兒童。
7. C[解析]單向交往是指交往的一方只發出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信息,無反饋系統。
8. D [解析]能力是內部的穩定的;努力是內部的不穩定的;任務難度是外部的穩定的;機遇是外部的不穩定的。
9. B[解析]態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隨態度的認知成分而產生的情緒或情感體驗,是態度的核心成分,研究表明,態度發生變化時,情感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
二、多項選擇題
10.ABC[解析]對于知識的理解,墨家認為,主要有親知、聞知和說知三種途徑。
11.AC[解析]直接交往是以言語(口頭的)和非言語手段進行的面對面的交往;正式交往是通過組織結構明文規定的渠道而進行的交往。
12.BC[解析]前運算階段的兒童思維的主要特點表現在:知覺集中傾向、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主義。具體性和守恒性是具體運算階段兒童的主要思維特點。
13.ACD[解析]桑代克根據自己的實驗研究得出了三條主要的學習定律:準備律、練習律和效果律。
三、辨析題
14.答案: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有制約作用,決定著教育的領導
者、受教育者的權利,決定著教育目標。盡管政治經濟制度對學校的教育有著巨大的影響和制約,但并不意味著學校可以忽視自己的辦學規律,更不是說學校要放棄學校教育任務直接為政治經濟服務,參加具體的政治運動,執行具體的政治任務。教育是相對獨立于政治經濟制度以外的。
15.答案: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傳統的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把學生的知識能力的提高放在主要的位置,一個學生必須以自己的知識作為基礎才能夠發展創造力,教學必須以知識為主,重視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但是不同的學科和不同的培養目標所培養的學生的能力不同,有的偏重能力有的偏重知識,因此不能說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失敗的教學模式。
16.答案:這種說法不正確。班主任班級管理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了解學生,研究學生。第一,了解和研究學生個人;第二,了解學生的群體關系;第三,了解和研究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2)組織和培養班集體。
(3)協調校內外各種教育力量。第一,充分發揮本班任課教師的作用;第二,協調和指揮班級團隊活動;第三,爭取和運用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力量。
17.答案:這種說法是不全面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有關法律的相繼頒布,初步明確了教育領域中中小學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從有關涉及學生的法律法規看,對中小學生身份的定位是從三個層面進行的:第一個層面,中小學生是國家公民;第二個層面,中小學生是國家和社會未成年的公民;第三個層面,中小學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因此,中小學生是在國家法律認可的各級各類中等或初等學校或機構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 公民。
18.答案: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學生時期,是一個人的生理心理發育和形成的關鍵時期,是一個人從不成熟到基本成熟、從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長發育時期,也是一個人生長發育特別旺盛的時期。對于學生來說,他們身心各個方面都潛藏著極大的發展可能性,在他們身心發展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各種特征都還處在變化之中,具有極大的可塑性。
19.答案: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創造性與智力的關系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兩者既有獨立性,又在某種條件下具有相關性,其基本關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創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創造性,也可能有低創造性。(3)低創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創造性者必須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上述關系表明,高智商雖非高創造性的充分條件,但是高創造性的必要條件。
20.答案: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一般情況下,態度的三種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時也可能不一致。比如,行為成分與認知成分相分離,外在的行為不一定是內在的真實態度的體現,或者口頭表達的態度常常不能付諸行動.即知行脫節。
21.答案: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所謂心理健康,就是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能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心理健康是指個人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以及妥善地處理和適應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所以,心理健康至少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無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種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
四、簡答題
22.答案:(1)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變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體重有兩個生長的高峰。第一個高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個高峰在青春發育期。
(2)不同方面發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較早的年齡階段就已達到較高的發展水平,有的方面則要到較晚的年齡階段才能達到成熟的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經系統、淋巴系統成熟在先,生殖系統成熟在后。
23.答案:(1)環境為個體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性,包括機遇、條件和對象;
(2)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有積極和消極之分;
(3)人在接受環境影響和作用時,也不是消極的、被動的。
24.答案:(1)我國教育目的以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指導思想;(2)我國教育目的有鮮明的政治方向;(3)我國教育目的堅持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
25.答案:(1)人格的整體性;(2)人格的穩定性;(3)人格的獨特性;(4)人格的社會性。
26.答案:教師的觀察力應具有以下三個特點:(1)客觀性.教師在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觀察時。應盡量排除主觀因素的干擾,全面、實事求是地看待學生的行為;(2)敏銳性,要求教師從人們司空見慣的現象洞察學生的思維、從轉瞬即逝的變化判斷學生的情緒,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3)精細性,要求教師能夠洞察秋毫、見微知著,能從籠統的事物特征中區分細微特征,及時了解學生的變化。
五、案例分析題
27.答案:從調查數據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教育存在的問題是教育活動只是以發展人的單方面素質為根本目的或以幫助學生通過選拔考試為根本目的,即所謂的應試教育。應試教育把單純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作為學校的唯一追求,屬于片面教育,是學生各方面素質發展的絆腳石。
28.答案:從方仲永的事例說明,遺傳素質好的人,如果離開后天的環境、教育和主觀努力,是不能得到充分發展的,人的知識、才能、思想、觀點、性格、愛好、道德品質都是在后天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形成的。如果離開了后天的社會生活和教育,遺傳素質所給予人的發展的可能性便不能變為現實。
六、論述題
29.答案: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在10歲以前,兒童對道德行為的判斷主要是依據他人設定的外在標準,稱為他律道德。在該階段,兒童的道德判斷受外部的價值標準所支配和制約,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的絕對尊敬和順從的愿望。他們認為規則是必須遵守的。是不可更改的,只要服從權威就是對的。事實上,在個體達到他律道德之前,還有一個無道德規則的階段(五六歲以前),社會規則對他們沒有約束力,他們沒有必須怎樣做的觀念、認識。在游戲中也沒有合作,沒有規則,只是自己獨立活動,按自己的想象去執行規則。
在10歲以后,兒童的判斷主要是依據自己認可的內在標準,稱為自律道德。他們開始認識到規則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可以與他人合作,共同決定或修改規則,規則只是維護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兒童的思維已從自我中心解脫出來,能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七、教育寫作題
30.答案:(1)確定班集體的發展目標。目標是班集體發展的方向和動力,一個班集體只有共同的目標,才能使班級成員在認識上和行動上保持統一,才能推動班集體的發展。為此,教師要精心設計班級發展的目標。
(2)建立班集體的核心隊伍。一個良好的班集體都會有一批團結在教師周圍的積極分子,他們是帶動全班同學實現集體發展目標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隊伍是培養班集體的一項重要工作。
(3)建立班集體的正常秩序。班集體的正常秩序是維持和控制學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條件, 是教師開展工作的重要保證。
(4)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班集體是在全班同學參加各種教育活動中逐步成長起來的,而各種教育活動又可使每個人都有機會為集體出力并展示自己的才能。設計并開展班級教育活動是教師的經常性工作之一。
問題;(3)精細性,要求教師能夠洞察秋毫、見微知著,能從籠統的事物特征中區分細微特征,及時了解學生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