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心理定勢
B.刻板效應
C.暈輪效應
D.首因效應
24.關于教育心理學對象的幾種代表性觀點中,心理教育學觀點的代表人物是( )。
A.赫爾巴特
B.莫依曼
C.杜威
D.桑代克
25.在教育教學中采用“一刀切”、“一鍋煮”違背了人的身心發展的( )。
A.順序性
B.階段性
C.互補性
D.個別差異性
26.掌握了“蔬菜”這個概念,再學習蘿b、白菜等概念,屬于( )。
A.并列結合學習
B.下位學習
C.上位學習
D.強化學習
二、名詞解釋(每小題3分,共6分)
27.德育過程
28.概括
三、填空題(每空1分,共14分)
29.馬克思主義認為確立教育目的應根據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
30.根據教學計劃,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__________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
31.教學大綱又稱__________,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__________的指導性文件。
32.課程從課程的組織__________,可分為學科中心課程、學生中心課程、社會中心課程等。
33.膚覺又叫皮膚覺,是對于物質的情況及__________的感覺。
34.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對外界事物的__________,是人對客觀現實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生的。
35.__________學習是指學會識別多種刺激的異同并對之作出不同的反應。
36.根據干擾理論,產生遺忘的干擾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簡答題(每小題4分,共20分)
37.運用講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8.請說明教育目的同培養目標的關系。
39.簡評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
40.簡述情感對人的影響。
41.簡述托爾曼的學習理論的兩大特點。
五、案例分析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42.初二的時候,我(臺灣作家三毛)數學總是考不好。有一次,我發現數學老師每次出考試題都是把課本里面的習題選幾題叫我們做。當我發現這個秘密時,就每天把數學題目背下
來。由于我記憶力很好,那陣子我一連考了六個100分。數學老師開始懷疑我了,這個數學一向差勁的小孩功課怎么會突然好了起來呢?一天,她把我叫到辦公室,丟了一張試卷 給我,并且說:“陳平,這十分鐘里,你把這些習題演算出來。”我一看上面全是初三的考題,整個人都呆了。我坐了十分鐘后,對老師說不會做。下一節課開始時,她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說:“我們班上有一個同學最喜歡吃鴨蛋,今天老師想請她吃兩個。”然后,她叫我上講臺,拿起筆蘸了墨汁,在我眼睛周圍畫了兩個大黑圈。她邊畫邊笑著對我說:“不要怕,一點也不痛不癢,只是晾晾而已。”畫完后,她又厲聲對我說:“轉過身去讓全班同學看一看!”當時,我還是一個不知道怎樣保護自己的小女孩,就乖乖地轉過身去,全班同學哄堂大笑起來。第二天早上,我悲傷地上學去,兩只腳像灌了鉛似的邁不動,走到教室門口,我昏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覺。從此,我離開了學校,把自己封閉在家里。
問題:請運用德育的原則對該教師的行為進行批判。并回答如果你是三毛的老師,你會怎樣幫助三毛?
43.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列舉磚頭的用處”時,學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倉庫,造學校,鋪路”;學生小明的回答是“蓋房子,蓋花壇,打狗,敲釘”。
問題:你更欣賞哪種回答?為什么?請根據思維的原理進行分析。
44.某教師回到辦公室說:“二年級二班的學生真笨,這堂課我連續講了三遍,他們還是不會
問題:如何理解教師的主導作用,這位教師全面發揮主導作用了嗎?
六、論述題(10分)
45.試述影響態度和品德學習的一般條件。
【答案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 D[解析]結構主義課程理論基本原理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社會精英。任何知識都可以用正確的方式教給任何兒童,以學科結構為課程中心,挖掘、運用和培養兒童的直覺思維,提倡發現學習方法。
2. C[解析]教師產生于古希臘時代,然而世界上第一所師范學校出現于l7世紀的法國。
3.C [解析]這是西方近代關于教育起源論的第一個有代表性的觀點,創導者有法國 哲學家、社會學家利托爾諾,美國教育家桑代克,英國教育學者沛西•能。
4. B[解析]斯巴達的教育重視軍事和公民的培育,重視女子教育;而雅典的教育更加 重視身心的和諧以及公民的教育。
5.D[解析]復式教學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年級的學生編成一班,由一位教師甩不同的教材,在同一節課里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教師對一個年級的學生講課,同時組織其他年級的學生自學或做作業,并有計劃地交替進行。
6. B[解析]小學階段是一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重要奠基時期。
7. B[解析]觀察法是班主任在自然情況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了解和研究 的方法。觀察法是班主任工作中一種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8. D[解析]教育評價的定義是指依據一定的標準,通過系統地收集信息,在對信息與 標準進行比較的基礎上作出價值判斷。因此教育評價的本質是一種價值判斷。
9. B[解析]羅杰斯的“以學生為本”、“讓學生自發學習”、“排除對學習者自身的威脅” 的教學原則屬于結構主義課程模式。 .
10.B[解析]赫爾巴特所建立的管理兒童的制度曾經被廣泛地推行著,這種制度要求兒童絕對服從成人的權威,被稱為傳統式的教育理論的代表。
11.A[解析]相對評價是在被評價對象的群體中建立基準(通常均以該群體的平均水平作為基準),然后把該群體中的各個對象逐一與基準進行比較,以判斷該群體中每一成員的相對優勢。
12.B[解析]效度是科學的測量工具所必須具備的最重要的條件。在社會測量中,對作為測量工具的問卷或量表的效度要求較高。因此在測驗的指標中,測驗的效度更為重要。
13.B[解析]略
14.c[解析]根據評價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可以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15.A[解析]略
16.A[解析]學科課程亦稱“分科課程”,是以文化遺產為基礎組織起來的傳統的課程形態的總稱,由一定數量的不同學科組成,各門學科各具有固定的邏輯和系統。
17.A[解析]略
18.B[解析]語出《論語•述而》。
19.A[解析]教學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認識活動,教學活動符合人類認識的一般規律。
20.C[解析]嬰兒依據事物信號進行應變的行為是個體在后天生活中習得的,是一種條件反射。
21.D[解析]個人的知識經驗會影響人的時間知覺,成人相對于兒童其知識經驗更加豐富,故時間知覺比兒童更加精確。
22.B[解析]多血質氣質類型的特征是:強,均衡,靈活。
23.B[解析]刻板效應就是把某人歸為某一類別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認為這個人也具有這個類別的特征。
24.A[解析]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西方學者認為教育心理學本身不具備獨立性以及特殊性,只是把心理學應用于教育的一門學科,將教育心理學看作普通心理學的附屬物。
25.D[解析]教育教學中采用的“一刀切”就是對所有的學生都采取同樣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個體之間的差異,因此違背了人的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
26.B[解析]將“蘿卜、白菜”的概念歸屬于原有的“蔬菜”概念當中,使之相互聯系,這顯然是屬于下位學習。
二、名詞解釋
27.德育過程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思想道德影響,以達到預定德育目的的過程。德育過程區別于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和提高過程。德育過程的四個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德育方法。
28.概括指主體通過對感性材料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從而獲得對一類事物的本質特征與內在聯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認識的活動過程。
三、填空題
29.社會需要人的自身發展
30.教學大綱 教科書
31.學科課程標準 學科教學內容
32.核心角度
33.接觸皮膚溫度
34.態度 體驗
35.辨別
36.前攝抑制 后攝抑制
四、簡答題
37.答案:講授法是教師運用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引導學生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主要包括講述、講解、講演等形式。講授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講授內容要有科學性、系統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難點,又要系統、全面;既要使學生獲得可靠知識,又要在思想上有提高。
(2)方式要具有啟發性。在講授中要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分析和思考問題,使他們的認識活動積極開展,自覺地領悟知識。
(3)語言要條理清楚、重點突出,講究藝術性。力求語言清晰、準確、簡練、形象、條理清楚、通俗易懂;講授的音量、速度要適度,注意音調的抑揚頓挫,以姿勢助說話,提高語言的感染力。
38.答案:(1)教育目的是一個國家對其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總體要求,而培養目標是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級、某一類學校或某一個專業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是國家總體教育在不同教育階段或不同類型學校、不同專業的具體化;
(2)培養目標的確定必須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礎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須通過各級各類學校、各專業的培養目標而實現。
39.答案:(1)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把滿足社會需要視為教育的根本價值。這種觀點認為,社會是人們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培養的效果,只能以其社會功能的好壞來加以衡量,離開社會需要,教育就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因而教育目的只能從社會的需要出發,根據社會需要來確定。
(2)主要代表人物孔德、涂爾干。
(3)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重視教育的社會價值,強調教育目的從社會出發,滿足社會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4)但社會本位論過分強調人對社會的依賴,把教育的社會目的絕對化,完全割裂人與社會的關系,極易導致教育對人的培養只見社會不見人。單純把人當作社會工具,而不是把人作為社會主體來培養,造成對人本性發展的嚴重束縛和壓抑。
40.答案:情感對人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情感影響著人們的認識和態度。情感反映了人對事物的認識和態度,因此,喜怒哀樂等情緒也就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態度。
其次,情感能調節人的行為活動。積極的、愉快的情感能提升有機體活動的效能,提高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并成為推動人們行為的動力;而消極的、不愉快的情感,則降低有機體活動的效能,降低學習和工作的效率,甚至成為產生精神疾病的誘因。
再次,人的情感表現也是交流思想的一種手段。人的情感通過語言、姿勢和面部表情等方面表現出來,因而“察言觀色”就可以幫助人們判斷別人的思想和態度。
41.答案:(1)一切學習都是有目的的活動。
托爾曼認為,學習是有目的的,是趨向于目標、受目標指導的。學習產生于有目的的活動中,盡管刺激可以引起反應的發生,但學習者對刺激的主觀認識指導著反應的進行。
(2)為達到學習目的,必須對學習條件進行認知。
托爾曼認為,有機體的學習不僅具有目的性,而且具有認知性。因為有機體在達到目的的過程中,會碰到各種各樣的情境和條件,它必須對這些情境和條件進行認知,才能學會達到目的的手段.并利用掌握的手段去達到學習的目的。
五、案例分析題
42.答案:有效地進行德育,不僅要掌握德育工作的特點.客觀上也需要依據一定的原則來解決和處理好各種各樣的關系和矛盾;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則,是卓有成效地進行德育工作所必需的。而三毛的數學老師發現了三毛的錯誤,沒有進行個別教育,直接在全班同學的面前用極端的手段打擊學生,沒有正面教育,疏通引導,使學生喪失了信心,從此害怕上學,造成嚴重的負面效果。
如果我是三毛的老師,我會對學生曉之以理,導之以行,以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把嚴格要求與尊重信任相結合,讓德育發揮出最大效果。
43.答案:小方回答磚頭的用途都是沿著用作“建筑材料”這一方向發散出來的,幾乎沒有變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僅想到了磚頭可作建筑材料,還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這樣的發散思維變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44.答案: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既要講好課會教學生,又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會學。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不會自發產生的,是靠教師調動的,教師只會講課,而不能使學生會學。還不能說全面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六、論述題
45.答案:(1)態度定勢
個體由于過去的經驗,對所面臨的人或事可能會具有某種肯定或否定、趨向或回避、喜好或厭惡等內心傾向性,這種事先的心理準備或態度定勢常常支配著人對事物的預料與評價,進而影響著是否接受有關的信息和接受信息的量。
(2)道德認知態度和品德的形成與改變取決于個體頭腦中已有的道德準則和對規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決于已有的道德判斷水平。實施道德教育時,不應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進行道德說教。而是應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切身體驗,曉之以理。
(3)家庭教養方式研究表明,學生的態度與品德特征與家庭的教養方式有密切關系。若家庭教養方式是民主、信任、容忍,則有助于兒童的優良態度與品德的形成和發展。若家長對待子女過分嚴格或、放任,則孩子更容易產生不良的、敵對的行為。
(4)社會風氣社會風氣由社會輿論、大眾媒介傳播的信息、各種榜樣的作用等構成。作為社會的一員, 學生不可能與社會隔絕,也無力控制、凈化社會環境。再加上自身的選擇、判斷能力有限,社會上的良好與不良的風氣都有可能影響其道德信念與道德價值觀的形成,這也使得德育工作難度加大。
(5)同伴群體
歸屬于某一個團體的需要是個體的一種基本需要,因此,正式的班集體、非正式的小團體等對學生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他們試圖使自己的言行態度與同伴群體保持一致,以得到同伴群體的接納和認可。可以說,學生的態度與道德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們所歸屬的同伴群體的行為準則和風氣影響。
此外,個體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齡等因素也對態度和品德的形成與改變有不同程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