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班主任工作
B.思想政治課和其他學科教學
C.黨支部、共青團和少先隊活動
D.校會、周會、晨會和時政學習
15.在具體實施管理的過程中,班主任運用得較多的兩種領導方式是[ ]
A.民主式和權威式
B.教學中心式和集體中心式
C.權威式和放任式
D.放任式和民主式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20個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題中橫線上。
16.在知識經濟條件中,教育與生產緊密結合的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產學合作:另一種則是教育、生產、_____一體化。
17.從系統論出發,構成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______。
18.按照實施教育的不同社會空間劃分,教育學包括:社會教育學、學校教育學和_____等。
19.20世紀上半葉,與赫爾巴特教育學形成對峙,對世界各國教育理論和實踐影響最大,并主張“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的教育家是_____。
20.學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由那些有著共同愛好、共同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學生群體表現出來的。這表明學生文化具有明顯的_____。
21.教育要抓住關鍵期,是因為個體身心發展具有_____性。
22.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發展是個體的內在因素(如先天遺傳素質)與外部環境(如社會發展水平)在_____中相互作用的結果。
23.勞動技術教育是傳授基本的生產技術知識和生產技能、培養_____和勞動習慣的教育。
24.教育目的能引導受教育者的發展方向,制約受教育者的發展進程,這說明教育目的具有_____作用。
25.搞題海戰術加重了學生學習負擔,是對學生_____權的侵害。
26.制定課程目標的依據主要包括對學生的研究、對社會的研究和對_____的研究等三個方面。
27.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_____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最佳發展的原則。
28.教學是一種特殊的_____過程,是實現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
29.備課要做好三項工作,即鉆研教材、_____和考慮教法。
30.一堂好課的主要標準是:目標明確、內容正確,_____,表達清楚、氣氛熱烈。
31.教師不能用歧視、控告甚至體罰等非人性化的方式傷害學生的人格和自尊,這是貫徹德育的_____原則的要求。
32.確定學校德育內容的依據包括教育的方法和德育目標,_____,時代特征。
33.班級中學生交往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依據交往雙方的_____來區分,有個體與個體的交往、個體與群體的交往,群體與群體的交往。
34.班集體有利于訓練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_____是訓練班級成員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教育載體。
35.繼《教育法》、《教師法》之后,我國于1995年12月頒布了《_____》,對準備進入教師隊伍從事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人員作出了職業資格的要求。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6.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據有哪些?
37.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體現在哪些方面?
38.簡述教學過程的基本特點。
39.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的主要內容和方法包括哪幾個方面?
40.簡述一堂綜合課的結構。
四、論述題:
41.以往,教完生字后,張老師都讓學生將每個生字抄寫10遍,準備第二天聽寫,可學生生字聽寫的成績總是不理想。張老師想,肯定是抄得還不夠,于是便將要求提高到每個生字抄20遍甚至30遍,但學生的聽寫成績仍然沒有提高。這時,張老師才意識到:重復抄寫并不是掌握生字的有效辦法。經過認真思考,她想出了一個應對的法子,并向學生宣布了自己的“新規定”:學生可以免做抄寫作業,但要保證自己第二天生字聽寫能夠“過關”。這樣一來,學生記憶生字的方法可多了:除了抄寫外,采用了口讀、手寫、心記“三管”齊下的方法,還有的同學將生字做成卡片,隨時隨地記憶……結果,學生的聽寫成績有了較大程度提高。
試從學生的本質屬性以及師生關系的理論來評析張老師的“新規定”。
42.小明喜歡睡懶覺,因而上學經常遲到。經過班主任的教育,他已有所好轉,連續兩個星期不遲到了。可是最近天氣一轉冷,他又開始賴床不起,并重新出現了遲到現象。
試用德育規律分析這種情況,并對班主任老師的工作提出建議。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
1.D2.C3.A4.D5.A6.C7.B8.A9.A10.C11.A12.C13.B14.B15.B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20個空,每空1分,共20分。
16.科學17.教育中介18.家庭教育學19.杜威20.非正式性21.不均衡22.個體實踐活動23.勞動觀點24.導向25.身心健康26.學科27有差別28.認識29.了解學生30.方法得當31.尊重與嚴格要求相結合32.學生的特征(身心特點)33.數量的多少34.自主開展活動35.《教師資格條例》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6.(1)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1分);(2)人們的教育理想(1分);(3)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2分);(4)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建立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2分)。
37.(1)課程體系三級管理的趨勢(2分);(2)課程綜合化的趨勢(2分);(3)穩定并加強基礎教育的趨勢(2分)。
38.(1)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1分);(2)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2分);(3)掌握知識與提高思想相結合(1分);(4)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相結合(2分)。
39.(1)確定班集體的發展目標(2分);(2)建立班集體的核心隊伍(1分);(3)建立班集體的政黨秩序(1分);(4)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1分);(5)培養正確輿論和良好班風(1分)。
40.組織教學(2分);檢查學習(1分);掌握新知識(1分);鞏固新知識(1分);布置課外作業(1分)。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1.(1)學生是教育過程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但我們以往的教育對學生的分析和研究卻很不夠。作為教師首先要知道學生是處于迅速發展時期的人,他們的身心各方面都潛藏著極大的發展可能性和可塑性;同時,學生是具有能動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教育對象,是學習的主體。忽視了學生主動性的存在,在實踐中勢必導致教育教學的失誤。因此,教師要巧妙利用學生對教師的向師性和依賴性,引導學生主動發展,積極發展(4分)。(2)師生關系是在教育過程中形成的,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證。學生在教學中主體地位的充分發揮,既是良好師生關系的體現,也是教育成功的條件。因此,我們要注重對學生的指導和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盡可能使學生的潛能得到發展(4分)。(3)張老師的“新規定”是在尊重教育教學規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基礎上,使學生的潛能得到了較充分的發揮,使學生的學習不再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得到了發展(2分)。
42.(1)這反映了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長期性和反復性規律(2分);(2)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動和交往的基礎上,螺旋式發展上升的(2分);③這種發展要經過長期地、反復地、不斷地培養和教育(2分);(4)對學生的教育,要堅持長期抓、反復抓、抓反復(.2分);(5)聯系實際(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