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09年3月湖北中學教師考試心理學真題
一. 選擇題
1.主張學生的來自于自我實現的學派是( A )
A.人本主義學派
B.精神分析學派
C.行為主義學派
D.認知學派
2.學生在聽教師講解公式原理時,總是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去把握所學的內容,這屬于( D )
A.知覺的選擇性
B.知覺的恒常性
C.知覺的理解性
D.知覺的整體性
A.問題表征
B.遷移
C.定勢
D.原型啟發
8.某人智力年齡是8歲,實際年齡是10歲,此人的比率智商是( A )
A.80
B.90
C.100
D.125
9.學生對自己的文章進行校對時,很難發現其中的錯誤,但校對他人文章時,卻很容易發現,這是由于( D )
A.注意分散
B.粗心
C.知覺整體性
D.定勢
二.名詞解釋
16.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規律的間接、概括的反映。間接性與概括性是思維的兩大基本特征。
17.關鍵期:關鍵期個體早期生命中有一個比較短暫的時期,在此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之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這個時期稱為關鍵期。
18.從眾:指個人雖然在行為上表現出與群體一致,但內心卻有自己的意見和主張,但迫于群體壓力,暫時在行為上與群體認同。
19.創造力:是指人們應用新穎的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根據一定的目的、運用已知信息產生新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
三.簡答題
20.簡述實驗法的主要內容
答:實驗法是在控制的條件下系統的操縱某種變量得變化,來研究這種變量變化對其他變量所產生得影響。實驗法可分為實驗室實驗和自然實驗兩種。
21.簡述奧蘇泊爾學習情境中的學習動機理論
答:奧蘇泊爾認為成就動機由三個方面的內驅力組成.一是認知的內驅力.這是一種要求獲得知識,技能以及善于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需要,如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等.二是自我提高的內驅力.這是一種把學業成就看做贏得相應地位的需要.如自尊心,榮譽感,勝任感等.三是附屬的內驅力.這是一種為了獲得長者和同伴們和認可而努力的需要.表現為一種依附感.這三種內驅力在學習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固定的,通常隨學生的年齡,性別,個性特征以及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變化.
22.簡述耶基斯——多的森原理
答:各種活動都存在一個最佳的動機水平.動機不足或動機過分強烈,都會使工作效率下降.研究還發現,動機的最佳水平隨任務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較容易的任務中,工作效率隨動機的提高而上升;隨著任務難度的增加,動機的最佳水平由逐漸下降的趨勢,也就是說,在難度較大的任務中,較低的動機水平有利于任務的完成.這就是著名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23.簡述影響無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答:有意注意的含義及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注意的特征(注意的穩定性。注意的廣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轉移)感覺的含義及其種類:決定感受性和絕對感覺 限。車別感覺性和差別感受 限的含義及其關系:感覺的基本規律及其應用:知覺的含義:知覺的特征:知覺的類型:運動知覺的種類,錯覺的含義:記憶的含義:記憶的基本環節:記憶的種類:記憶的三級加工模型:遺忘的規律:影響遺忘的因素::增進記憶的方法:思維的含義及其特征:思維的過程:思維的類型:概念的形成與掌握:問題解決過程:影響解決問題因素
無注意是指實現沒有預定目的,也無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無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刺激物的特點,如刺激物的強度、刺激物之間的對比、刺激物的活動和變化、新異的刺激物等;人的主觀狀態,如人的需要和興趣、情緒狀態等。
四.論述題
24.如何根據遷移的原理有效地組織教學
(1)改善心智功能;教師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積極思考,發散思維。(2)傳授基本知識;教師把需要學生掌握的基本知識詳細而有計劃的傳授給學生(3)有效的指導;給學生提供有效的及時的指導,給他們最需要的幫助(4)提高遷移的意識性;教學中,教會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5)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教學內容要把握好難度和進度,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展開(6)設計情境性教學。創造引人注意的情境,比如設想,舉例或者換位思考等。
五.案列分析題
(2)馬斯洛需要層次之間的關系是:首先,出現的順序由低到高,只有較低一層需要得到滿足后才會出現較高一層的需要,自我實現最高層次的需要;其次,各層次需要在全人類所占比例由大變小,自我實現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最后,七個層次可概括為兩個水平,即基本需要(前四種)和成長需要(后三種)。基本需要和成長需要是相互影響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也會影響成長需要的實現,小明是因為沒有得到歸屬需要,所以求知需要下降導致了成績的下降。
(3)高級需要對低級需要具有調節作用,所以小明應該轉變心態,把經歷放到學習知識,提高技能上來,并有信心通過知識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掌握科學知識,學習本領最終會實現個人價值,受到社會的尊重。他可以把自己的學習優異作為自己驕傲的資本,此外還可以發展自己多方面的興趣愛好,待人熱情,建立良好的同學關系,最終會得到大家的認同和贊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