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教師招聘網
首頁 浙江教師 福建教師 江蘇教師 廣東教師 江西教師 安徽教師 北京教師 上海教師 天津教師 湖南教師 湖北教師 河南教師
河北教師 海南教師 重慶教師 貴州教師 遼寧教師 吉林教師 山西教師 廣西教師 云南教師 陜西教師 甘肅教師 青海教師 四川教師
山東教師 內蒙古教師 黑龍江教師 寧夏教師 新疆教師 西藏教師 教師面試 說課稿 考試大綱 教師招聘試題 特崗教師 教師資格考試 教師資格大綱
杭州教師  廣州教師  長沙教師  南京教師  福州教師  南昌教師  教師考試大綱  教師資格大綱  政治資料  地理資料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師招聘試題 >> 歷史教師招聘試題 >> 內容

教師招聘高中歷史復習資料匯編(4)

時間:2011-7-1 14:12:55 點擊:

  核心提示:《中國古代史》第一章 ★春秋爭霸戰爭的實質和影響 (1)實質:奴隸主之間的掠奪戰爭“春秋無義戰”,這話用現代的觀點來理解是不確切的,因為春秋時期也有奴隸反對奴隸主的正義戰爭,也有各國人民抵抗游牧部落進攻的自衛戰爭,但用這句話來說明春秋時期統治階級不斷發動的爭霸戰爭的掠奪性和非正義性,卻有一定的道理。...
第二章 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第二節 洋務運動
★1.洋務運動出現的歷史條件
(1)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面對內憂外患,清政府內部政見分歧,洋務派出現。
(2)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漢族官僚集團形成,成為洋務派的中堅力量。
(3)總理衙門的建立,成為推動洋務運動的中央機構。
(4)慈禧太后采取了暫時支持洋務派的策略。
★2.洋務派和頑固派的異同點
在學習西方問題上,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以維護清朝的統治,而頑固派盲目排外,仇視一切外來事物,主張原封不動維護清朝統治,在維護封建專制制度上,二者完全一致,并且聯合在一起反對維新變法運動。
★3.洋務運動的階段性及主要內容
前后共兩階段:第一階段從19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第二階段從19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
主要內容:①以“自強”為口號創辦軍事工業;②以“求富”為口號,創辦民用工業;③創辦近代海軍;④創力新式學校,選送留學生。
★4.洋務運動破產的標志及原因
洋務運動破產的標志是甲午戰爭中清政府的慘敗。
原因共有四個方面:①西方列強的阻撓,壟斷技術;②頑固派的破壞;③洋務派缺乏健全、有力的領導核心;④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這是導致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
★1.洋務企業的性質和特點
洋務運動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創辦一系列軍事工業,其特點是官辦,開辦費和常年經費全由政府調撥;產品一般由政府調撥軍隊使用,不作為商品參加市場交換;產品不計成本,生產不講效率;每個工廠像一個衙門,由大小官吏分別掌握經濟管理權,有的工廠工人由士兵充任,沿用軍隊管理制度;技術和設備依賴外國。這類工業帶有很強的封建性。后期以“求富”為口號,創辦的民用工業多采用“官督商辦”形式,以賺取利潤為目的,其產品是商品,并雇傭大批自由勞動力,所以帶有資本主義性質。官督商辦中的“商股”,實際上具有民族資本主義性質。采取這種形式,是當時中國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但這種企業處處依賴官僚的蔭庇,缺乏生命力。
★★2.如何認識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對于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應該運用“兩點論”正確加以認識。洋務運動增強了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實力,也有抵制外國侵略的一面,但最終目的是維護清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
★從傾向性看,洋務派要求改變祖宗之法,反對頑固派盲目排外,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既順應發展了“新思想”,又對后來的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
★從客觀效果看,洋務運動雖然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但對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起了誘導作用,是中國從傳統手工生產發展到大機器生產的轉折點,發展了中國近代的軍事和教育,在整體上促進了中國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進程。
3.洋務運動失敗的歷史必然性
洋務運動在當時的中國,其失敗命運是不可避免的。第一,在不觸動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務派試圖利用西方資本主義的某些長處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這種手段和基礎的矛盾,使洋務運動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時,洋務運動處處受到頑固派的阻撓和破壞,從而加大了洋務運動開展的阻力。第二,洋務派本身的階級局限性,決定了他們既是近代工業的創辦者和經營者,也是其摧殘者和破壞者,其封建衙門和官僚式的體制,必定導致洋務企業的失敗。第三,洋務運動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務派在主持外交活動中,堅持“外須和戎”,對外妥協投降,他們所創辦的近代企業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卻不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地位。甲午戰爭,洋務派標榜的“求強”“求富”目標未能實現,洋務運動基本失敗。
至于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可以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來綜合理解,即腐朽的清朝統治阻礙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新的生產力不可能在封建主義的外殼中發展起來的,是同封建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阻礙分不開的。
4.洋務運動性質的分析
長期以來,史學界對洋務運動的性質存在激烈爭論,隨著對洋務運動研究的深入,對其性質的認識逐漸達成一致,多數人認為,這既是地主階級的一次自救運動,同時又是地主階級搞的一次改革運動。首先,在“內憂外患”局勢下,在鎮壓農民起義中崛起的部分地主官僚,借助洋槍洋炮,鎮壓了農民起義;同時又試圖通過練兵,興辦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來“求強”、“求富”,以挽救清王朝。因此,洋務運動是一次地主階級的自救活動。其次,洋務派在不觸動封建統治的基礎上,實施了一些變法,引進西方科技,興辦近代企業,改革傳統模式,這與當時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潮流是一致的,客觀上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也是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的一個環節。
5.地主階級抵抗派和洋務派在學習西方問題上的比較
(1)從目的來看
①二者都通過向西方學習,以維護清朝的統治,但洋務派側重于對國內人民的鎮壓。
②二者在學習西方的目的上有本質的區別。林、魏學習西方的目的是要抵抗侵略(即制夷),并在民族自衛戰爭中付諸實踐。洋務派之中雖也不乏抵抗侵略的愛國志士,然而他們的頭面人物搞洋務的根本目的還是在于鎮壓國內人民的反抗,力主“借夷助剿”,而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妥協退讓。
(2)從內容和實踐效果來看:
①鴉片戰爭中的抵杭派和洋務派都主張學習西方,學習西方的基本內容也極為相似。但林則徐、魏源等由于受到種種壓抑和打擊,以及客觀條件的限制,他們的主張未能實現;洋務派則由于客觀形勢的變化,他們的主張付諸實踐,在中國掀起了長達30年之久的洋務運動。
②二者都主張學習西方,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出發點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抵抗派沒有也不可能提出一條改變社會的有效方案,洋務派也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關于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1)積極方面:引進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進工具;培養了一批初步掌握科技的知識分子和技術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誘導和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早期發展;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開了缺口。
(2)消極方面:由清朝官府舉辦,為維護反動統治服務;軍事工業主要是為了鎮壓人民革命,不能為國求強;民用工業是為解決軍事工業的困難,不是為社會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經營管理腐敗。
經濟上:洋務運動──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支配地位。明治維新──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影響下,封建領主所有制有所動搖。
政治上:洋務運動──是部分官僚在“內憂外患”形勢下所采取的“自強”措施。明治維新──在內外危機中,德川幕府統治危機嚴重;中下級武士中革新力量聯合新興地主、商人、資本家進行武裝倒幕。
目的:洋務運動──以西方科技為手段,以達到維護封建統治為目的,明治維新──推翻幕府,建立以天皇為首的地主、資產階級專政,著手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擺脫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強國,洋務運動缺乏變革的經濟條件,不能擺脫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控制,又不能擺脫封建勢力的阻撓和侵蝕,必然失敗。
第三節 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時間:19世紀末或甲午中日戰爭后
條件:
①客觀條件:帝國主義侵略的加深,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客觀上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②主觀條件:為支付戰爭賠款,解決財政危機,清政府放寬了民間設廠的限制。
發展特點:①民辦廠礦數量增加;②投資總額迅速增長;③輕工業發展最為迅速。
作用: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并登上政治舞臺,形成維新變法運動。
中國無產階級的產生
(1)產生:19世紀四五十年代,外國商人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辦了一批船塢和工廠,雇傭中國人作勞動力。這樣中國無產階級在外商企業中誕生了。
(2)特點:中國無產階級具有國際無產階級的共同優點,即與最先進的經濟形式有機聯系,具有遠大的政治目光,富于組織性和紀律性,是人類最進步的階級。中國無產階級還有自己的特點:①身受三重壓迫剝削,革命性最強;②與農民階級有天然聯系,便于結盟;③集中程度高,便于宣傳和組織斗爭。
2.中國早期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特征
(1)從企業的產生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走了一條獨特的道路。它不是由工場手工業到機器大生產,而是在列強入侵,加速了自然經濟解體的前提下,直接從外國輸入機器、技術創辦起來的。因此它不是在中國封建社會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基礎上逐步成長起來的。
(2)從工業部門的結構看,中國民族工業基本是輕工業,其中又主要是紡織工業。中國民族工業缺乏雄厚的經濟基礎,本身又不能生產機器,只能從投資少、周轉快和獲利多的輕工業開始。產業結構不合理,沒有形成完整工業體系。
(3)從工業的地區分布看,中國民族資本的發展極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其原因是這些城市多為列強推銷商品和掠奪原料的據點,自然經濟較早解體,同時這些地區便于利用外來技術,引進機器,利用廉價的勞動力。
★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為什么沒有發展成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
中國明朝中期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而且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商品經濟已經有相當發展,之所以沒有在近代繼續發展而形成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原因在于:首先,由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中國廣大地區長期頑固存在,中國缺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市場。其次,地主階級集中資金后,資金不是流向工業或手工業,而是流向土地,缺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金。第三,中國雖然有發展經濟所必須的技術、勞動力,但是缺乏資本、市場,更缺乏必要的資本主義制度,或者是發展經濟所必須的寬松條件。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產生后,因為外國資本主義國家的爭奪和本國人民的購買力低,民族工業發展依然缺乏市場,機器和技術是從外國引進的,資金是封建時代官僚、地主、商人的,所以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并且帶有濃厚的妥協性。
第五節 甲午中日戰爭
1.甲午戰爭爆發的歷史背景
(1)日本
①明治維新后,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起來,和封建殘余及天皇制國家機制相結合表現出非常強烈的侵略性。制定了“征韓侵華”的大陸政策。
②19世紀末,日本向帝國主義過渡,為擴大資本,掠奪原料,尋求國外市場,走上了對外擴張道路。
③一定程度上的西方列強的支持默許或縱容,成為日本實施侵華計劃的條件。
(2)中國:19世紀末,中國邊疆危機進一步加深,而清政府政治更加腐敗,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
★★★3.《馬關條約》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是帝國主義變中國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的步驟。
(1)臺灣等大片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2)巨額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同時,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清政府大借外債,列強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
(3)通商口岸的開放,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
(4)允許在華投資辦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l.甲午中日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和影響
日本在明治維新后走上了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日本統治者為滿足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貪欲,轉移人民的斗爭視線,竭力從對外侵略擴張中尋找出路,并制定“征韓侵華”的大陸政策,這成為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對中外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
(1)從中國方面看,①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便利列強對華大規模輸出資本,掀起瓜分狂潮,標志著列強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中國國際地位急劇下降。②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高漲,資產階級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自發反抗侵略的斗爭高漲,如義和團運動。
(2)對日本而言,得到巨額賠款和臺灣等戰略要地,不僅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對遠東地區的進一步侵略。
(3)對遠東局勢來說,加劇了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的爭奪,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明顯地反映了列強在侵華問題上既相互勾結又相互爭斗。
2.西方列強對日本侵略采取默許或縱容態度的影響
19世紀晚期,中國和朝鮮是列強在遠東爭奪的重要地區,而英、俄兩國爭奪遠東霸權斗爭尤為激烈。沙俄利用第二次鴉片戰爭機會侵占我國東北大片領土后,更加垂涎朝鮮,并企圖獨占中國東北地區,奪取更多在華侵略權益。因此,沙俄一面警惕日本在上述地區的擴張,一面又極力拉攏日本,與英國在遠東爭霸。當時,英國仍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殖民者,在中國享有最多的既有權益,為防止它在遠東的侵略優勢被打破,英國也支持日本以抵制沙俄的擴張。美、德兩國是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強烈要求在遠東找尋商品市場和資本輸出場所,但都無力在遠東爭霸,故都支持日本同沙俄抗衡。法國為了乘日本侵華之機來奪取新的權益,也極力支持日本侵華。帝國主義列強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對日本侵華所采取的默許、縱容態度,助長了日本的侵略野心,成為日本實施其侵略計劃的有利條件。
4.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原因分析
(1)主觀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國軍隊在甲午戰爭中失敗。
①戰前,清政府不作認真準備,戰爭爆發后極力奉行“避戰自保”的方針,貽誤戰機,如平壤之戰,威海衛之戰的慘敗。
②慈禧太后在國家危難之秋,大搞萬壽慶典,不惜挪用軍費,置國家利益于不顧。
(2)客觀方面:日本蓄謀已久,準備充分,實力略強,中國相對落后。
縱觀中國的社會狀況,與日本相比不僅在軍事、經濟和科技上落后,還在于政治制度腐敗。北洋艦隊的覆滅,說明了單純學習西方的技術的道路已走不通了。從此,中華民族開始了學習西方政治制度,改變中國落后政治制度的嘗試。
第六節 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
l.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原因
(1)19世紀70年代起,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向帝國主義過渡,出現了政治經濟新的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
(2)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及清政府奉行的投降政策的消極影響。
1.對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侵略中國的方式特點變化的認識
一是在中國的資本輸出代替了以商品輸出為主的侵略方式。這符合了帝國主義階段向全世界輸出過剩資本的特征,而且資本輸出比商品輸出更加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掠奪。
二是由直接割地改為劃分勢力范圍和強占租借地,1895年三國干涉還遼表明帝國主義國家選擇共同瓜分中國的道路的。
帝國主義國家采用在中國輸出資本和瓜分中國的方式,并不意味著侵略的放松,而是適應和更加便利帝國主義階段西方國家擴張的需要;是各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資本輸出和瓜分中國的領土,先后程度差異,甚至表現出的矛盾,并不妨礙在侵略中的一致利益和一致行動,這就是帝國主義國家的本質。
2.甲午戰爭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侵略形式的變化、原因和影響
★形式變化:戰前以商品輸出為主,戰后發展為以資本輸出為主。
★變化原因:①19世紀末,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由于壟斷組織的競爭,資本輸出日益增大,加之殖民地日益成為它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對海外殖民地掠奪更加劇烈。②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和清政府奉行的投降政策,大大助長了列強掠奪中國的野心。
★★影響:
①在中國開設銀行,這些銀行成為帝國主義對中國輸出資本的主要工具。帝國主義國家還通過貸款,攫取高額利潤,控制了中國的財政,嚴重破壞了中國主權。
②帝國主義國家紛紛爭奪在中國的鐵路修筑權,控制了中國的鐵路交通事業,使他們不但能更大量地傾銷他們的商品,掠奪中國的農產品和礦產資源,而且還便于運輸軍隊以加強對中國的控制。
③取得設廠權,在中國開辦許多工廠,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④攫取了采礦權,從中國掠走大量寶貴的自然資源。造成中國重工業極端薄弱和落后。
⑤資本輸出對中國傳統的封建經濟也起了進一步瓦解作用。
3.關于資本輸出
(1)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
資本輸出是帝國主義為獲得高額利益對國外貸款和投資。這是帝國主義對外進行經濟侵略的突出特征。資本輸出包括借貸資本輸出和生產資本輸出,它為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甲午中日戰爭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以資本輸出為主。“為主”的意思是指第一位,甲午中日戰爭以后,西方列強在向中國資本輸出的同時,還存在著商品輸出,但資本輸出居第一位。
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經濟影響:一方面加劇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落后和貧困,另一方面也加速了這些國家和地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4.門戶開放政策(1899年)
★(1)背景:①19世紀末,美國工業產值居世界第一位。②美國忙于美西戰爭,錯過了爭奪瓜分中國的時機,需要制定新的對華政策。
★(2)內容:①對任何條約、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②各國貨物,一律按中國政府現行稅率征收關稅。③各國在各自的勢力范圍內對他國船只、貨物運費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國的“機會均等”費用。
★(3)特點:“利益均沾”。
★(4)影響:①是美國侵略中國進入新階段的標志,從此美國在對華政策上,不再追隨西方列強,而是有了獨立的政策,加緊和擴大侵華的步驟。②使帝國主義掀起的瓜分中國的狂潮,暫時取得表面一致,帝國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宰割中國的同盟。③使美在華勢力大增,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1)“門戶開放”政策的影響。
首先,美國“門戶開放”政策是在未通知中國政府的情況下提出的,表明美國無視中國的主權尊嚴。其次,從內容上看,帝國主義同中國簽訂的條約都是不平等的,外國的既得利益都是侵略利益,美國既然不加干涉,其實質也就是默認破壞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的現實;按中國現行稅率征收關稅,實質上是維持中國的低關稅率,把中國視為列強的產品銷售市場;第三,美國提出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美國在華商業利益,把中國變為完整的、穩定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門戶開放”后,中國成為所有帝國主義國家共同宰割的對象。
(2)“門戶開放”政策同現在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有何區別?
★前提不同:“門戶開放”政策是在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瓜分中國,中國主權淪喪的情況下提出的。對外開放政策是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國際合作時代,中國政府在中外平等交往,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堅持國家主權的前提下提出的。
★性質不同: “門戶開放”政策是帝國主義國家侵略中國的政策,是帝國主義國家為了更好地向中國傾銷商品,進行殖民掠奪提出的。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是符合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化潮流的。
★結果不同: “門戶開放”有利于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而不利于中國的民族經濟的發展。對外開放有利于中國引進外資和技術,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第七節 戊戌變法
1.維新變法運動的歷史背景
(1)時代形勢:甲午中日戰爭以后,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嚴重的外患促使中國人民民族意識的覺醒。
(2)經濟條件:19世紀末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形成一定的社會基礎。
(3)階級條件: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日益壯大并開始登上政治舞臺。
(4)思想條件: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的早期維新思想為康梁維新思想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康有為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宣傳變法主張。
★★3.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
(1)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符合中國歷史發展趨勢,具有進步意義。
(2)愛國救亡運動,激發了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
(3)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4.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
1.資產階級維新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只采取改良的辦法,并對封建反動勢力和列強寄于幻想,遠離了民眾,又害怕民眾,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歸于失敗。
2.同時頑固派非常強大,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希望中國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于是,中外反動勢力共同絞殺了維新運動。
★3.歸根到底是由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水平決定,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水平很低,經濟基礎還很薄弱,資產階級力量弱小。資產階級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勢力相抗衡,這是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
事實證明,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國,資產階級改良道路行不通。
6.維新變法和法國啟蒙思想在促進社會變革作用方面的相異性及形成原因
法國啟蒙思想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作了充分的理論準備,成為強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毀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中國維新思想促成了戊戌變法,力圖改變中國的現狀,以實現獨立、進步和富強,但變法卻如曇花一現,很快夭折了。
19世紀末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程度遠不如18世紀的法國,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具有突出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因而維新思想缺乏堅實牢固的社會基礎,其革命性遠遜于法國啟蒙思想。同時,法國啟蒙思想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發展過程,形成了完整體系,而維新思想則是在中國社會封建勢力十分頑固和民族危機加深的條件下倉促形成,缺乏成熟的理論基礎。
單元總結與驗收
1.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歷程
(1)鴉片戰爭后,英國等西方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變化,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愛琿條約》等第二批不平等條約,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3)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資本主義產生,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變化,封建經濟逐步解體,同時中國經濟也日益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這樣,中國經濟呈現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的特征。
(4)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邊疆地區出現危機。1883-1885中法戰爭,民族危機逐漸加深。
(5)甲午中日戰爭,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由商品輸出為主發展到以資本輸出為主的階段。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并走向聯合,利益趨向一致。
(6)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中國社會完全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2.列強侵華格局的演變,侵華特點及原因
(1)格局演變
①19世紀初期清朝漸趨衰落,世界資本主義正處在上升時期。居資本主義工業生產首位的英國在鴉片戰爭中率先侵入中國,并在以后相當長的時期保持侵略優勢。俄、法、美、日、德也相繼侵入,它們一面勾結加深對華侵略,一面互相爭奪侵略利益。
②從甲午中日戰爭起,列強開始瓜分中國,到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夢想被中國人民粉碎。但它們卻馴服了清政府,使之成為其侵略中國的工具。這樣形成了帝國主義列強共同宰割中國的格局。
③一戰期間,日本出兵中國山東,并攫取德國在山東的一切侵略利益,勢力迅速上升,已與英國相匹敵,幾乎打破了列強共同宰割中國的格局。在美國操縱下,華盛頓會議日本被迫妥協,中國又恢復到被列強共同宰割的局面。
(2)侵華特點:①以炮艦為后盾,采取武裝侵略的手段,由商品輸出逐漸向資本輸出過渡。②列強既勾結,又爭奪,侵華格局不斷變化。③通過一打一拉的手段征服了清政府,與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嚴厲鎮壓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
(3)原因:①資本主義具有開放和擴張的本質,工業資產階級憑借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積極擴大對華侵略。②壟斷資產階級要求把剩余資本輸往海外,企圖控制瓜分中國。③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斷加劇,勢必導致它們爭奪中國的斗爭漸趨激烈。

★★從鴉片戰爭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政府和西方列強之間的關系呈現出怎樣的特征?概述這些變化的原因、影響,及留給我們的啟示。
★特征:對抗→和好→對抗→完全屈服。
★原因和影響:
①兩次鴉片戰爭期間,西方列強開拓世界市場,把矛頭指向中國,試圖以鴉片和炮艦打開中國大門,清朝統治者愚昧落后,閉關鎖國,于是中外關系呈現對抗特征。清政府組織抵抗,但由于政治、經濟制度落后而失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基礎上,清政府與列強勾結起來,在六十年代,形成暫時“和好”局面。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
③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擴張性增強,向清政府提出新的要求。清朝內部的頑固派曾一度利用義和團反侵略,但很快又與列強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清政府完全成為“洋人的朝廷”,中國半殖民地化完全形成。
★啟示:
①民族壓迫的實質是階級壓迫,中外反動勢力勾結的基礎是共同鎮壓中國人民革命。腐朽的封建主義無法阻擋西方新興資本主義的進攻,落后就要挨打。
②中國人民的英勇抗爭使列強不能滅亡中國。
2.清政府經濟政策的調整
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初是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概述這一時期清政府在經濟方面作出的政策調整,分析導致調整的原因,評價調整的結果。
調整:①興辦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任用洋務派,引進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設備,興辦了一批近代軍事、民用工業。②接受列強對華的資本輸出。甲午中日戰爭后,允許外國在華投資設廠、開礦、筑路,大借外債。③放寬對民族工業的限制,19世紀末允許民間設廠,20世紀初在“新政”中獎勵實業。
原因:①辦洋務主要是為了鎮壓人民的反清斗爭,加強清政府的軍事、經濟力量,維護清朝統治。③接受外國資本主義主要是因為列強以武力為后盾,攫取大量有利于對華輸出資本的特權,清政府腐敗無能,對列強新的經濟侵略采取屈服以至討好的態度。③對民族工業放寬限制是因為清政府為支付巨額賠款,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同時,為了應付嚴重的國內政治、經濟危機,緩和人民大眾特別是資產階級的不滿。
評價:①這些措施是在中國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的過程中,清政府被迫調整。沒有改變中國經濟落后的狀態,是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清政府腐敗統治的必然結果。②清政府企圖用先進的生產技術維護自己的統治,但沒有達到目的,反而加速了滅亡。③清政府的這些調整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近代化的進程。
★3.中國社會各種經濟形態相互關系的分析
史學界認為“鴉片戰爭以后,封建經濟成分所占的比重仍大大超過其他經濟成分的總和,但畢竟不是完全的封建經濟了,它具有這時期社會經濟的特點,是幾種經濟形式并存。”
(1)近代前期中國社會經濟特點:中國社會經濟的特點是以封建經濟為主,多種經濟并存。并存的經濟主要有封建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和民族資本主義經濟。
(2)并存原因:西方列強利用發動戰爭奪取的特權,向中國大量傾銷商品,瘋狂掠奪中國的原料,把中國卷入資本主義市場。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列強通過資本輸出,幾乎壟斷了中國的工業和交通。列強把中國封建勢力作為其統治中國的工具,不觸動封建剝削制度,封建土地制度仍然存在。
由于資本主義入侵使自然經濟逐漸解體,加上洋務運動的刺激,中國產生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情,決定了民族資本主義成長艱難,并同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存在一定的依賴關系。
(3)對中國政治的影響:使中國社會的矛盾復雜化,其中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中外反動勢力逐步勾結起來,中國社會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外反動勢力勾結,共同絞殺中國革命;中國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先后發動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
★★(四)抗爭和探索
(1)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旗號,掀起洋務運動,創辦了近代工業,雖然未能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但對外國的經濟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同時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
(2)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后,他們把抵抗侵略挽救危亡、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與學習西方相結合,掀起維新變法運動,但是曇花一現,很快夭折。
(3)無產階級誕生早、來源廣、革命性強,雖然尚未形成獨立的力量,但仍不斷開展斗爭。
(4)農民階級反侵略斗爭風起云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打破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但最終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
2.不同政治派別主張異同點分析
(1)洋務派、頑固派、抵抗派和早期維新派、維新派的區別:
前三者都是地主階級派別。后兩者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利益。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科技,并付諸實踐,頑固派主張用傳統文化抵抗侵略,抵抗派主張學習西方長技,但未能實現。早期維新派強調學習西方,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維新派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實行君主立憲。
(2)洋務派和維新派的比較
①相同點:兩派都主張向西方學習,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富國強兵,創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
②不同點:
A.政治上:洋務派維護清朝的封建制度;維新派主張興民權,開議院,實行君主立憲。
B.經濟上:洋務派興辦官辦工業,維新派鼓勵發展民族工商業。
C.思想文化上:洋務派主張“中體西用”,單純學習外國的制造技藝,維新派主張不僅要學習西方科學技術,更應該學習先進的思想文化。他們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學什么的問題上。
③內在聯系:
洋務派與維新派都是鴉片戰爭以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的產物;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從洋務派中分離出一部分,形成早期的維新派。
④產生差異的根源:
A.由社會歷史條件決定的。洋務派產生于國內階級矛盾尖銳、中外反動勢力勾結的年代,當時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尚未產生。維新派是洋務運動暴露出一些問題和資本主義產生后出現,在甲午中日戰爭失敗、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條件下成長起來。
B.由政治地位決定的。洋務派代表人物多是封建官僚,他們必然要維護封建制度。維新派的代表人物多是中下級知識分子,容易接受西方政治思想,提出變革主張。
(3)頑固派、洋務派、維新派基本主張的異同、相互關系
①頑固派、洋務派、維新派在保留君主制的問題是一致的。頑固派和洋務派在維護封建君主制制度方面一致。維新派主張實行資本主義性質的君主立憲制。
②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在學習外國的問題上與頑固派有區別,與維新派的主張有一致的方面,但在是否興民權的問題上,洋務派和頑固派立場一致,反對維新派興民權的主張。
③頑固派堅持“祖宗之法不可變”,洋務派能夠看到西方先進的東西,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的統治,實際上主張在不改變封建政治制度的前提下“應變”,二者有區別,維新派則主張改良政治制度,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④頑固派與洋務派的政治立場一致,他們一致攻擊維新思想,由于維新變法法令直接觸犯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因此他們發動政變,扼殺了維新運動,打擊維新派。
⑤頑固派是維護封建制度,阻止歷史前進的反動勢力。洋務派雖然在政治上與頑固派有一致的一面。但他們興辦了一批近代軍用工業和民用工業,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為維新變法運動的產生提供了社會條件。洋務派和維新派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積極關系。
(五)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社會的重大變化及影響
1.變化及特點
(1)經濟上的變化與特點
①清政府開始創辦近代工業,洋務運動興起。
②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資近代工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產生,中國出現了新的生產方式,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
③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加劇,中國日益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2)政治上的變化與特點
①辛酉政變,慈禧太后與洋務派控制了中央和地方政權,漢族官僚勢力擴大,清朝政局發生變化。
②總理衙門設立,清朝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
③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國內局勢暫趨穩定。
④民族資產階級產生,無產階級人數增多,國內階級結構發生了變化。
⑤早期維新派產生,提出了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要求。
(3)外交上的變化和特點
①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清政府設總理衙門,派遣駐外使節,中國外交近代化開始。
②沒有發生重大的中外戰爭,清政府與列強的關系由戰爭對抗轉入暫時“和好”。
2.深刻影響
(1)洋務運動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外國經濟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也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隨著近代資本主義工業的出現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新的經濟因素和階級力量對封建生產關系和政治制度日益起著瓦解作用;并為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發生提供了社會基礎。
(2)清朝中央機構的半殖民地化,外國侵略者直接控制了中國海關,并進一步控制中國的內政外交,中國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六)中國近代化問題
19世紀六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是中國近代化開始有較大進展的時期;近代化對中國近代歷史的進程有重大影響。近代化史與侵略史、抗爭史、探索史一起被列為中國近代史的四條主要線索。近代工業的興起與發展,交通近代化、國防近代化、教育近代化相關內容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1.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國近代化歷程的表現、結局
(1)表現
經濟上:
①洋務運動創辦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隨著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而趨于沒落。由于洋務運動以維護腐朽、落后的封建統治為目的,洋務運動受封建頑固勢力、外國勢力的束縛和壓迫。
②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到19世紀末,雖初步發展,但力量較小,在社會經濟中未占主導地位。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不可能獨立發展。
政治上:維新變法運動,革命運動興起。但維新變法運動遭到頑固勢力鎮壓而失敗。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力量薄弱,且具有軟弱性、妥協性。
軍事上:19世紀80年代,北洋、南洋、福建三支近代海軍建成;甲午中日戰爭后,新式陸軍陸續建立。
思想文化上:“西學”廣泛傳播,新式學堂、譯書局、報館的創辦,留學生的派遣,“西學東漸”,為戊戌變法提供了條件。
(2)總體結局;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先后失敗,民族工業步履艱難,當時中國并沒有真正實現近代化。
(3)根本原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民族危機的加深。
(4)結論:
①只有先實現國家獨立,才能真正實現國家的近代化。
②只有在先進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下,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真正實現國家的近代化和現代化。
2.關于中國近代化歷程階段性特點分析
例 學界有人認為:中國近代化的道路是一個由表及里的發展過程,19世紀中期是“器物”變革時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制度”變革時期。試結合史實對這一觀點加以論證。分析指出促成“器物”變革到“制度”變革的因素,并說明“制度”變革的結局及導致這種結局的根本原因。
(1)觀點正確,理由是:
①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名發起了洋務運動,由于洋務派只引進西方的生產技術,創辦了軍事和民用工業,因而這個時期中國只進行了“器物”變革。
②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出了君主立憲的方案,發動了戊戌變法,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出了民主共和的方案,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建立起中華民國,因而這個時期的中國進入了“制度”變革時期。
(2)因素
①甲午中日戰爭使北洋艦隊覆滅,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說明了洋務派只學習西方生產技術,進行“器物”變革,不可能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
②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資本主義初步發展起來,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開始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③甲午中日戰爭后,中華民族危機加深,使先進的中國人繼續探索新的救國道路。維新變法思想和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先后成為中國社會思想的主要潮流。
(3)結局:戊戌變法運動在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封建頑固守舊勢力的鎮壓下歸于失敗。辛亥革命由于帝國主義支持下的袁世凱竊取勝利果實而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
(4)根本原因:資產階級改良和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均行不通。由于民族資產階級的妥協性和軟弱性,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綱領。
3.外來侵略與中國近代化關系
甲午中日戰爭和《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地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這是史學界公認的觀點。恩格斯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
據此,有人認為甲午中日戰爭大大地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你對上述觀點有何看法?試論證之。
★觀點一:大大地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①甲午中日戰爭和《馬關條約》的簽訂,日本控制了朝鮮,為其向我國東北擴張勢力創造了條件;②中國大片領土的割讓,不僅嚴重地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而且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③巨額的賠款,迫使清政府大借外債,使帝國主義控制了中國的財政與經濟;④新商埠和內河新航線的開辟,方便了外國對中國內地的侵略;⑤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助長了列強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⑥各帝國主義國家憑借最惠國待遇的條款也都享有了《馬關條約》的特權,從此,外國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新階段。總之,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地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化。
★觀點二:大大地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①甲午中日戰爭和《馬關條約》的簽訂刺激了列強向中國的侵略,使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在客觀上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②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為擴大稅源,支付賠款,放松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使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的發展,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和其發起的救國斗爭創造了條件。③帝國主義的侵略,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隨著西學的傳播,資產階級維新與革命的思想先后成為中國社會思潮的主流,它們沖擊了封建專制主義的思想體制,引起了中國社會文化藝術、思想觀念和科學教育等諸方面深刻的變革。④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雖然最終結果都失敗了,但在不同程度上催化了中國向近代化的邁進。

作者:不詳 來源:網絡
相關文章
  • 文武教師招聘網(www.guoyanxin667788.com) © 2012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長聯系QQ:799752985 浙ICP備11036874號-1
  • Powered by 文武教師招聘網
  • 特级婬片国产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免费看,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一品精,最新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Av在线综合网 | 性国产videofree高清 | 日本一区二区亚洲 | 日本中文字幕免费aⅴ久久 亚洲欧美在线六月综合 | 尹人久久久香蕉精品 | 在线视频欧美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