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教師招聘網
首頁 浙江教師 福建教師 江蘇教師 廣東教師 江西教師 安徽教師 北京教師 上海教師 天津教師 湖南教師 湖北教師 河南教師
河北教師 海南教師 重慶教師 貴州教師 遼寧教師 吉林教師 山西教師 廣西教師 云南教師 陜西教師 甘肅教師 青海教師 四川教師
山東教師 內蒙古教師 黑龍江教師 寧夏教師 新疆教師 西藏教師 教師面試 說課稿 考試大綱 教師招聘試題 特崗教師 教師資格考試 教師資格大綱
杭州教師  廣州教師  長沙教師  南京教師  福州教師  南昌教師  教師考試大綱  教師資格大綱  政治資料  地理資料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師招聘試題 >> 歷史教師招聘試題 >> 內容

教師招聘高中歷史復習資料匯編(2)

時間:2011-7-1 14:12:55 點擊:

  核心提示:《中國古代史》第一章 ★春秋爭霸戰爭的實質和影響 (1)實質:奴隸主之間的掠奪戰爭“春秋無義戰”,這話用現代的觀點來理解是不確切的,因為春秋時期也有奴隸反對奴隸主的正義戰爭,也有各國人民抵抗游牧部落進攻的自衛戰爭,但用這句話來說明春秋時期統治階級不斷發動的爭霸戰爭的掠奪性和非正義性,卻有一定的道理。...

《中國古代史》第六章
★明朝中后期出現的手工工場與封建制度下的手工作坊有何區別?
前者為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組織形式;后者為封建的生產組織形式。前者規模較大,蘇州有些機戶開設的機房有幾十臺織機,內部分工也較細,所謂“工匠各有專能”即指此種情況;后者規模較小。前者早期工人與資本家間是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工人出賣勞動力,計日領取工資,對資本家沒有人身依附關系;后者的作坊主一般不脫離勞動,有時也帶幾個學徒、幫工,學徒、幫工“衣食于主人”,對作坊主有人身依附關系,學徒沒有工資,幫工除衣食外,工資徽薄,等等。

關于明朝資本主義萌芽問題。
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是明清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新現象。明朝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首先在手工業生產部門出現。到清朝中期,資本主義萌芽得到發展。這期間經歷了曲折的道路,發展十分緩慢。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是指“處在萌芽狀態的雇傭關系”,它的發展方向是資本主義。所以,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說:“中國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萌芽在中國和西歐幾乎是同時出現的。然而,它們的命運卻戳然不同。在西歐,資本主義萌芽迅速發展、壯大,強有力地推動著自己的國家沖破封建牢籠,步入近代社會的門檻。在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終究難以沖破自然經濟的藩籬。原因何在?資本主義能在西歐騰飛,得力于重商主義的推行,而重商主義是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發生發展的歷史前提。資本主義萌芽在中國不斷遭受摧殘,要歸罪于重農抑商政策。重農抑商政策在明清兩代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如明清兩代屢次頒布禁海令,嚴禁人民私自出海貿易。明神宗派宦官充當礦監稅使,在工礦業發達地區、廣設關卡,處處征稅。清朝在全國城鎮、交通要道,遍設稅局,征稅范圍幾乎包括全部生活用品和生產資料。明政府還建立歲辦和采辦制度來盤剝商人。由于從事工商業必須承擔風險,封建地租、高利貸就有更大吸引力。在明清兩代,那些徽商、晉商發財以后,都廣置田地,開辦當鋪,認為田地是最可靠的產業,放高利貸可以安坐獲益。這就大大阻礙著社會財富向產業資本轉化,困而限制了資本主義的成長。

★明朝時期中外關系的特點。
明代以前中外關系以使節往來、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為主。明清時期中外關系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表現在:
(1)自16世紀起,歐洲殖民者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活動。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據澳門;1624年,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明末清初,沙俄侵入黑龍江流域;此外,日本的商人、武士、侮盜也騷擾中國東南沿海。
(2)中國人民開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爭。戚繼光肅清了東南沿海的倭寇;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了臺灣;康熙帝阻止了沙俄在黑龍江流域的擴張。
(3)中國開始介紹和引進西方的科學知識,徐光啟翻譯了西方的科學著作,介紹了歐洲的水利方法。
(4)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禁止中外貿易,妨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國的發展。

封建社會 ( 公元前 475 年- 1840 年鴉片戰爭前 )
⑴戰國時期 ( 公元前 475 年-公元前 221 年 ) :中國封建制度的確立階段。
☆政治:繼春秋時期封建生產關系在經濟基礎領域得以確立后,戰國時期的上層建筑也發生明顯變化。在新興地主階段推動下,各諸侯國先后開展了變法運動,歷經 100 多年,新的封建制度終于在各國確立。在各國變法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徹底。它徹底廢除了井田制,而代之土地私有制;又廢除分封制,代之以另一種政治制度——以縣制為代表的中央集權制。中國奴隸社會的兩種最典型的制度分別為封建社會中兩種最典型的制度所取代。
☆經濟:封建經濟初步繁榮,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均獲得一定發展,并互相推動。
☆文化:戰國時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學藝術均取得突出成就。最能反映時代特點的當屬意識形態領域的“百家爭鳴”現象。這是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戰國時期社會經歷著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巨大變革。奴隸制的統治基礎——井田制徹底崩潰,封建生產關系在各國先后確立,各諸侯國興起變法運動,封建地主階級的集權政治代替了奴隸主的集權政治。百家爭鳴正是在觀念形態上反映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中的這些巨大變革;戰國時期封建經濟的飛躍發展,為“百家爭鳴”的出現提供了物質基礎。自然科學的許多領域在古代世界處于領先地位,人們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這為古代的唯物論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提供了許多新鮮的思想素材;春秋戰國以來,私學興起,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局面,培養出大批知識分子;諸侯紛爭,社會動蕩,為知識分子流動和思想自由創造了社會環境,活躍了戰國時期的學術空氣,造就了一批有見解的思想家;戰國時社會變革也促使階級關系變動,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復雜化,各階級從維護本階級利益 

⑵秦漢 ( 西漢、新朝、東漢 ) 時期 ( 公元前 221-220 年 ) :封建經濟繼續發展,政治上幾度出現強盛的局面,是我國封建社會初步發展的時期。
☆政治:本階段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鞏固時期。秦滅六國后,為鞏固統一,在中央建立起至高無上的皇帝制和三公制,在地方確立郡縣制,并在思想文化方面通過“焚書坑儒”等強硬手段,初步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西漢初年推行郡國并行制,王國權力逐漸增大威脅中央,其實質是奴隸社會分封制的殘余對封建上層建筑的威脅。自景帝開始“削藩”,又平定“七國之亂”收回王國官吏任免權,初步削弱王國的勢力。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從根本上解除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是西漢解決王國問題最關鍵的步驟。隨之又奪去大批王侯的爵位,王國問題至此得到根本解決。為以思想上的統一加強政治上的統一,漢武帝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家思想確立為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理論。東漢時期,中央集權漸趨衰落,其主要原因在于豪強地主勢力的惡性膨脹,這是東漢一朝政治上的突出特點。豪強地主指在政治上享有特權,在經濟上占有大量土地,而且世代相傳具有特殊身份的大地主,豪強地主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權,還擁有私人武裝,是對中央集權的潛在威脅。在黃巾起義被鎮壓后,社會上便出現了豪強地主割據混戰的局面。
☆經濟:本階段封建經濟進一步發展。秦的政治統一和統一貨幣、文字與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流。在秦末農民戰爭的作用下,漢統治者吸取前代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如西漢初年針對秦的暴政,采取休養生息政策;東漢初年針對西漢后期至新朝嚴重的奴婢問題,漢光武帝注意整頓吏治,并下九道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命令,開創了“光武中興”的局面。經過幾代的治理,以及勞動人民的辛勤創造,經濟得到恢復發展,社會出現安定繁榮的局面。

★★民族關系:秦漢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民族關系初步繁榮時期。
在北方,漢族政權同匈奴族關系復雜。戰國后期,匈奴族威脅中原,迫使北方各國筑長城自衛。秦朝北擊匈奴,并修筑長城,遷發內地人民充實邊防。西漢初年“白登之困”后,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但并不能杜絕北方邊患。漢武帝時,社會繁榮,國力強盛,三次大敗匈奴,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脅。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北匈奴仍不斷騷擾北方邊郡。東漢政府兩次打敗北匈奴,解除了它對西域和東漢的威脅。
兩漢時期,同西域各族開始發生密切的貿易關系和文化交流。張騫和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溝通了西域少數民族和漢族的往來,密切了西域和內地的聯系,促進了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西域的開發,豐富了漢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兩漢的疆域也得到了擴展。
秦漢時期還是我國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初步開發和管轄的階段。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當地設三郡,遷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還開鑿靈渠,溝通了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漢武帝則在四川西南、貴州、云南等地建立郡縣,加強了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同內地各族人民的聯系。
★對外關系:本階段,中國向朝鮮、日本、西亞和歐洲的交往開始以貿易往來,使節往來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發展起來。“絲綢之路”開通后,中國同西亞和歐洲大秦的交往開始溝通。同東方領國朝鮮、日本的往來更為頻繁,中華民族的文化開始對這些東方國家產生全方位的影響。
⑶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220 - 589 年 ) :本階段的特點是封建國家處于分裂狀態,北方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江南經濟有了較大發展,開始改變我國農業經濟以北方黃河流域為中心的格局。
★政治:本階段是中國古代的一個亂世。秦漢以來封建的大一統局面被打破,其間雖有西晉的短期統一,但分裂是這一時期政治的主要特點。這是東漢以來分散的封建豪強地主經濟的產物。至魏晉時期,豪強地主上層又發展為士族。東晉南朝時期,士族制度獲得充分發展,士族控制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并壟斷了仕途,其腐朽統治是阻礙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國家統一的政治基礎。而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南北經濟的明顯差異,也使南北政治統一缺乏必要的經濟條件。漢族和各少數民族之間以及各少數民族內部明顯的民族差異,也妨礙著國家統一。
★經濟:本階段最重要的經濟現象是江南經濟的開發,使中國古代社會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南朝以前,中國經濟重心位于黃河流域,正是由于該地區在政治經濟上的重要性,使它成為歷代統治者爭奪的對象。因此容易發生大規模的戰亂,這就使黃河流域原本高度發達的封建文明不斷遭到破壞。特別是東漢末年,北方大規模的戰亂連綿不斷,經濟文化遭受毀滅性打擊,長安洛陽兩大古都幾經洗劫,黃河中下游的高度文明一再受到破壞,人民生活流離失所,出現了“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生產力水平較低的長江流域此時卻獲得了發展經濟的一些便利條件。南方此時戰亂較少,社會相對安定,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從西晉末年開始,大批北方農民生活遷居南方,為南方增加了勞動力,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人民的辛勤勞動,也是江南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南方的某些統治者如宋朝的劉裕也比較注意采取措施發展生產。因此南朝時江南的經濟發展水平開始趕上北方,為國家實現政治統一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前提。

★民族關系:本階段出現了漢族和各少數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在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存在著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明顯差異。由于東漢和西晉統治者對內遷各少數民族實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造成尖銳的民族矛盾,故而形成了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民族大分裂的局面。而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后,北方出現了民族大融合局面,成為國家統一不可或缺的條件。
民族融合指民族之間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間經濟、文化以及生活習慣密切聯系的結果。這是中國歷史上的進步現象,對于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對于多民族封建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都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國古代歷史上漢族的經濟文化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少數民族,因此歷次民族融合均以漢族為核心發生。從經濟角度講,民族融合就是少數民族由游牧經濟轉向農耕經濟的過程;從文化風俗角度講,民族融合就是少數民族漢化的過程;從整體社會發展角度講,民族融合就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民族融合主要通過以下幾種形式完成:一、民族遷徙,指東漢以來周邊少數民族的大量內遷。這既是民族融合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民族融合的前提。二、友好交往,指北方各族逐漸改變以前的游牧生活,學習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成為農業居民;而漢族也學到了各兄弟民族的畜牧業經濟。三、聯合斗爭,即在反抗各族統治者的剝削壓迫的斗爭中,各族人民加強聯系和友誼。四、某些少數民族統治者進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五、民族之間的戰爭在客觀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在北方民族融合的背景下,為鞏固統治,發展經濟,增加國力而進行的。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均田制,它使北方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有利于少數民族由游牧生活向農耕生活的轉化,對民族融合產生了有力的促進作用。其余措施如遷都洛陽、接受漢族先進文化等,都加速了民族融合。孝文帝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⑷隋唐時期 (581 - 907 年 ) :本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階段。中國處于世界發展前列,是最文明先進,最繁榮發達,最富庶的強大國家。
★政治: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定的完善時期,隋朝開創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唐朝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便于提高行政效能,三省最高長官的地位均相當于丞相,便于集思廣益,彼此又互相牽制,避免相權過大威脅君權,因而較好地解決了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對固有矛盾——君權和相權的矛盾,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科舉制使門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可以參加到政權中來,統治者也可以進一步籠絡士人,擴大了封建統治的階級基礎,也對魏晉南朝以來腐朽的士族制度產生了沖擊的作用。這兩種制度的完善保證了封建政治的穩定,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但封建社會的另一對固有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本階段沒有得到妥善解決。由于唐玄宗在邊境設藩鎮,導致地方權力膨脹,對中央集權產生了嚴重的威脅,從而爆發安史之亂,唐朝從此由盛而衰。而安史之亂后,地方上更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并直接導致唐朝的滅亡。
★經濟:隋唐政權沿用北魏以來的均田制,唐統治者更把賦稅制度由租調制發展為租庸調制。該制度最大特點在于“庸”的設置,即可以納絹或布代服徭役。均田制使農民獲得一定的土地,租庸調制又保證了農民的勞動時間,這兩種制度成為唐朝經濟繁榮的重要保障。但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土地兼并加劇,大量國有土地私有化,使政府手中可以分配的土地越來越少,均田制被破壞,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從而影響到國家的財政收入。為解決財政上的困難。 780 年唐政府實行兩稅法。它改變了過去以人工為主的征稅標準,是我國賦稅制度的重大變革。但它并沒有限制土地兼并,因此唐朝后期階級矛盾不斷尖銳,導致農民戰爭的發生。
★民族關系:隋唐時期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發展階段,民族關系空前繁盛,特別是唐朝前期,因其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政治制度先進,經濟發達,科技文化昌盛。這為漢族政權發展民族關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對邊疆各族具有強大的吸引力,使他們迫切要求吸收唐朝先進文化,主動和唐朝政府發展關系,如松贊干布向唐朝政府求婚即是例證。而唐朝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也較為開朗,積極采用如直接管轄、冊封和平等交往等多種方式主動發展同周邊各族的關系。
★對外關系:唐朝國力強盛,對外吸引力大;陸海交通也比較發達;政府又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這些都為對外關系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此時唐朝同東亞各國如朝鮮、日本的交往十分密切,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政治經濟制度方面,也包括城市建筑、文字、日常生活習俗等方面。對西亞、南亞各國的影響則主要體現在經濟文化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唐朝文化固然對外國的影響深遠,但外來文化對唐文化作用也極其明顯。唐文化的博大精深,澤被深遠,是建立在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精華的基礎上的。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經濟文化是互相影響,互為補充的,各國家民族的地位是平等的。
⑸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時期 (907 - 1368 年 ) :這一時期的特點是從分裂割據若干民族政權并立逐步走向統一,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在經濟上,重心南移,封建生產方式逐步向邊疆地區擴展,封建經濟繼續發展。
★政治:本階段的政治局面經歷了封建國家的再度分裂——局部統一——民族政權的并立——全國重新統一的過程。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鎮割據的繼續和擴大,北宋結束分裂割據局面,但在全國的版圖上還存在著遼、大理等發展政權,后來更陸續出現了西夏和金。因此北宋只是局部統一的朝代,而區別于大一統的漢唐。北宋亡后,又出現了南宋與金的對峙。直至 1279 年,元政權憑借其強大的武力使全國重新歸于統一。
本階段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階段。主要體現在北宋和元朝加強中央集權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北宋建立后,宋太祖為鞏固統治,本著“強干弱枝”的指導思想,解除中央和地方大將的兵權,使地方行政權和財政權分開,又在中央組織強大的禁軍。這些措施避免了地方分裂的再現,使北宋在政治上出現了穩定的局面,有利于經濟文化的發展。但又導致官僚機構的膨脹和軍隊數量的激增,造成北宋政權長期積貧積弱的局面。至北宋中期,已出現嚴重的財政、政治和邊防危機。為緩和矛盾,富國強兵,宋神宗任命王安石進行變法。他制定了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和保甲法等措施,力圖限制官僚地主對農民的剝削,緩解土地兼并,緩和階級矛盾,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但由于用人不當,特別是新法損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削弱了北宋政權的統治基礎,遭到特權階層的反對,新法沒有成功。
元朝統一全國后,為有效治理廣闊的國土,實行行省制,初步奠定了后世省區的規模,并通過宣政院和澎湖巡檢司等機構,有效地保證了中央對包括西藏、臺灣在內的廣大邊疆地區的管轄,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集權。
★經濟:本階段,在農業和手工業繁榮的基礎上,商品經濟獲得顯著發展。商業活動范圍逐步擴大,已打破了唐朝“市”、“坊”的界限;貨幣種類繁多,尤其是北宋在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在民族政權的邊境上,還興起了“榷場”貿易。
本階段南方經濟持續發展。南宋時,太湖流域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表明江南的農業生產已經超過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至元朝,為解決“南糧北運”的問題,還大力興辦漕運和開辟了規模空前的海運,足以說明南方經濟的重要地位。
本階段中國古代紡織業結構也開始發生變化。南宋時,棉花種植推廣,棉紡織工藝水平提高。到元朝棉花種植地區進一步擴大,棉紡織業逐漸取代絲織業成為紡織業的重心。
★民族關系:本階段民族政權長期并存,戰爭連綿。盡管這些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但客觀上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這突出表現在戰后的議和活動上,例如北宋和遼訂立的“澶淵之盟”,有利于滿足各族人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增進了各族人民的友誼,加強了邊疆地區同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因此和平共處仍是本階段民族關系的主流。特別是元朝統一后,又一次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現象,并出現了漢族外遷、形成新民族等新特點。
★對外關系:本階段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的重心發生明顯變化。由于漢族政權相對弱小,控制區域有限,與外國的內陸貿易受阻,“絲綢之路”不復暢通。南宋時期,由于政府大力扶植,加之造船技術的進步,經濟繁榮等便利條件,海路成為對外交流、貿易的重心。元朝時期,陸路交通和海上貿易均很發達,再次出現了對外交往繁榮發達的情況。
★文化:宋元文化高度繁榮,繼續領先于世界,在天文歷法、史學、文學藝術等領域取得突出成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活字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這三大發明均在本階段外傳,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
⑹明清 (1840 年鴉片戰爭前 ) 時期 (1368 - 1840 年 ) :本階段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封建制度逐漸衰落。
★政治: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的空前強化時期,其突出特點即為君主專制的強化。明朝統治者在中央廢丞相,在地方廢除省制,設三司;清朝統治者在中央設立軍機處,以上中央或地方行政機構的調整均加強了君主權力。明清統治者均采取一些“非常”措施以維護統治,加強君主權威。如明朝設廠衛特*務機構,嚴密監視和控制官員、百姓,并以八股取士作為科舉考試的形式,以培養皇帝的忠順奴仆;清朝統治者則大興“文字獄”,造成“萬馬齊喑”的惡劣局面。這些措施的出臺,恰恰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現。
★經濟:本階段封建經濟發展水平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清初年的統治者都比較注意恢復發展生產,為此些他們調整統治措施,以緩和矛盾,穩定小農。如明太祖獎勵墾荒,減免租稅;清朝雍正帝實行“攤丁入畝”,廢除了封建社會長期以來實行的人頭稅,使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開始松弛,從而減輕了無地農民的負擔,穩定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明清時期的農業、手工業、商業均達到繁榮。在商品經濟空前發達的基礎上,明朝由后期,在江南的絲織業等部門中,已經產生了資本主義雇傭剝削關系的萌芽。清朝前期有緩慢發展,但受到腐朽封建制度的嚴重阻礙。但新生產關系的出現,畢竟可以反映封建制度在經濟上的沒落。
★民族關系:本階段是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重要鞏固時期。特別是清前期,先后平定了準噶爾部的分裂活動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亂,加強了對西北邊疆地區的管轄。乾隆帝還周到地安置了回歸的土爾扈特部,使其為開發邊疆作出貢獻。清政府還通過冊封西藏宗教首領和派駐藏大臣,緊密控制了西藏。這些措施有效地加強了清政府對邊疆地區的控制,并使其拓展了疆域。
★對外關系:本階段中國封建王朝的對外政策發生了明顯變化。自明朝鄭和下西洋后,統治者即開始推行閉關鎖國政策,清前期統治者效法之。該政策嚴重阻礙了中外交流和中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使中國對世界發展大勢茫然無知,是中國落伍于世界潮流的重要原因。同時,本階段中國開始遭到西方早期殖民活動的騷擾,如葡萄牙占據澳門,荷蘭侵占臺灣。這也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作者:不詳 來源:網絡
相關文章
  • 文武教師招聘網(www.guoyanxin667788.com) © 2012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長聯系QQ:799752985 浙ICP備11036874號-1
  • Powered by 文武教師招聘網
  • 特级婬片国产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免费看,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一品精,最新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免費無線觀看 | 亚洲综合色区另类小说久久久 | 亚洲午夜理论久久久久 |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久 | 亚洲婷婷久久夜夜亚洲最大 | 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