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不拖拉》是二年級《品德與生活》下冊第四單元“我長大了”中的第一課。本課預設的活動目標要求是:
1、情感與態度:通過指導學生做事不拖拉,教育學生珍愛生命要從抓緊時間開始,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思想感情和抓緊時間做事的態度。
2、行為與習慣:教育學生學會有計劃、抓緊時間來學習和生活,初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3、知識與技能:學生了解無論在學校和家里,都要做到學習時就要認認真真地學習,娛樂時就要痛痛快快地玩耍,學會抓緊時間的常識和技能。
4、過程與方法:通過討論、體驗和向他人學習等活動,使學生了解做事拖拉的危害,抓緊時間的快樂,學會珍惜時間。
二、設計意圖:
《品德與生活》課程要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以兒童的年齡特征、經驗背景和學習興趣等為設計基礎,將知識、技能教育的要求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融為一體。根據這個理念,在《做事不拖拉》一課中我設計了:“身邊事例揭主題”、“大事小事話拖拉”、“榜樣示范不拖拉”、“比誰做得誰快又好”四個環節,通過“找找拖拉小毛病”、“體驗拖拉大害處”、“學學身邊小榜樣”、“寫寫卡片照著做”這些活動,旨在讓小朋友了解拖拉的害處,體驗做事不拖拉的快樂,學習抓緊時間、掌握時間,克服小學生常犯的拖拉毛病。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揭題時,我所選用的事例《佳佳趕不上公交車》是來自學生生活實際的一個真實案例。從學生的生活中尋找事例作為切入口,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引起思想上的共鳴。
第二個環節“大事小事話拖拉”中,我讓學生從各自的生活現狀出發,從尋找自己身上拖拉的小毛病入手,通過討論交流,進行自我剖析,發現存在的不足,共同提升認識,初步感受做事拖拉帶來的麻煩和由此產生的焦慮難受的心情。然后通過錄象、圖片等方法設置情境,讓學生想象自己長大后從事不同職業,假如拖拉了將會發生什么后果,進一步體驗做事拖拉引起的嚴重后果。讓學生認識到抓緊時間,養成做事不拖拉的習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三個環節通過樹立學生身邊的一個小榜樣,讓學生向他學習做事快又好的同時,也感受到做事不拖拉帶來的輕松愉悅的心情。這一環節試圖讓每個同學分享別人做事不拖拉的好方法,學習別人的優點 ,以彌補自己的不足,給學生實際生活以具體的指導,并將做事不拖拉的好方法馬上寫在小白兔卡片上,提醒自己和朋友。最后采用一首《做事不拖拉》的兒歌進行概括總結。
品德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道德認識能力,即解決“知”的問題,還要培養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即解決“行”的問題,只有這兩個方面的任務都落實好了,品德教學才能算是有實效。對于小學生而言,道德實踐能力的培養還需要給學生安排實踐的機會,布置給他們實踐的任務。二年級的孩子年齡小,自我控制能力弱,第四個環節“比誰做得快又好”的設計,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學校家庭共同配合,形成合力,讓學生真正地學會抓緊時間,早日改掉做事拖拉的壞習慣,初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三、實踐體會: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一門活動型的綜合課程,活動是教師教與兒童學的主要形式,課程目標主要是通過兒童直接參與的多姿多彩的活動與行為實踐后實現的。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注意到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教學內容呈現給他們,才能做到寓教于樂。本課中我已經采用了講故事,創設情境,角色體驗,集體討論,看錄像,念兒歌,交流體會等活動,但在課前設計活動方案時,我還一直在考慮如何在本課中增加一個小游戲,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讓他們在課堂上現場感受做事不拖拉的輕松快樂的心情,可惜一直沒想到合適的游戲活動。
教師只有在教學實踐中,認真鉆研教材,結合實際創造性地開發、使用教材,針對學生生活中存在的問題,給予他們正確的、適當的引導,真正使小朋友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得以體驗,才能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