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講明道理,疏導思想;
(2)因勢利導,循循善誘;
(3)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
13、在德育過程中怎樣貫徹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1)要統一學校內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統一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影響;
(3)對學生進行德育要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
14、在德育過程中如何貫徹因材施教原則?
(1)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內心世界;
(2)根據學生個人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3)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有計劃地進行教育。
15、德育的基本途徑有哪些?
(1)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
(2)課外活動與校外活動; (3)勞動; (4)共青團活動; (5)班主任工作。
16、什么是說服法,運用說服法的要求有哪些?
說服法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方法。
要求有:(1)明確目的性;(2)富有知識性、趣味性;(3)注意時機;(4)以誠待人。
17、什么是榜樣法,運用榜樣法的要求有哪些?
榜樣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
要求有:(1)選好學習的榜樣;(2)激起學生對榜樣的敬慕之情;(3)引導學生用榜樣來調節行為,提高修養。
18、鍛煉法的含義和要求是什么?
鍛煉法是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實際活動,以培養他們良好品德的方法。
要求是:(1)堅持嚴格要求;(2)調動學生的主動性;(3)注意檢查和堅持。
19、陶冶法的含義和要求是什么?
陶冶法是通過創設良好的情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方法。
要求是:(1)創設良好的情境;(2)與啟發說服相結合;(3)引導學生參與情境的創設
20、認知性道德發展模式實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1)了解學生當前的道德判斷發展水平;
(2)運用道德難題引起學生的意見分歧和認知失衡;
(3)向學生揭示比他們高一階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4)引導學生在比較中自動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為合理的推理方式;
(5)鼓勵學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斷付諸行動。
21、道德兩難問題的意義如何?
(1)道德兩難問題可用于促進兒童的道德判斷力的發展;
(2)道德兩難問題可用于提高學生的道德敏感性;
(3)道德兩難問題可用于提高在道德問題上的行動抉擇能力;
(4)道德兩難問題可用于深化學生對各種道德規范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
22、設計道德兩難情境的要求是什么?
(1)設計的情境必須是真實的或者是可信的;
(2)設計的情境必須包含兩條道德規范,而且只包含兩條道德規范;
(3)涉及的兩條道德規范在設計的情境中必須發生不可避免的沖突。
23、圍繞社會學習論的道德教育的內容包括哪些?
(1)人類學習必須有個體品德參與才能完成;
(2)道德判斷取決于社會學習而沒有固定發展階段;
(3)道德教育應從人的人格形成出發;
(4)榜樣對品德的作用;
(5)提出環境、行為的交互作用論。
四、論述題
1、試述學生的知、情、意、行諸因素統一發展的規律。
(1)知、情、意、行是構成思想品德的四個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認識,是人們對道德規范及其意義的理解和掌握,對是非、善惡、美丑的認識、判斷和評價,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道德識辨能力。是人們確定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態度和行為準則的內在依據。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們對社會思想道德和人們行為的愛憎,好惡等情緒態度,是進行道德判斷時引發的一種內心體驗。對品德認識和品德行為起著激勵和調節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為實現道德行為所作的自覺努力,是人們通過理智權衡,解決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內心矛盾與支配行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為,是人們在行動上對他人、社會和自然所作出的行為反應,是人的內在的道德認識和情感的外部行為表現,是衡量人們品德的重要標志。
(2)知、情、意、行之間的關系及其發展。 德育過程的一般順序可以概括為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和培養道德行為。知、情、意、行四個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礎,行是關鍵。在德育具體實施過程中,具有多種開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養順序,而可根據學生品德發展的具體情況,確定從哪開始。
2、舉例說明在德育過程中如何貫徹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
(1)原則的含義: 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于轉化為學生的品德。
(2)貫徹原則的基本要求: 第一,愛護、尊重和信賴學生; 第二,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確、明確具體、嚴寬適度; 第三,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認真執行。 (2) 舉例說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