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適應地理教學內容綜合性的特點,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必須形成并運用科學而又有效的認識方法,才能使學生達到認識地理環境整體特征的目的。長期地理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空間的綜合—分析方法”,就是這種科學有效的認識方法。這是綜合—分析的認識方法與地理教學實踐相結合,而形成的綜合認識地理事物的方法。它的主要特點有:
(1)以綜合認識地理事物的整體特征為目的;
(2)以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特征與規律(空間位置、空間聯系與空間結構)為主要內容;
(3)通過綜合(從整體出發了解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范圍)→分析(認識各組成要素的特征及之間的聯系)→綜合(將各要素特征及聯系的特征,綜合成地理事物的整體特征)的認識過程,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質特征。
由于空間綜合—分析方法能有效地認識不同規模與范圍地理環境的整體特征(如:鄉土地理、中國分區地理、國家地理及大洲地理等等),因此,被廣泛應用于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教學內容的區域性
地理教學內容反映規模不同的地理環境,小到鄉土地理、中國分區地理,大到大洲地理甚至世界地理,雖然它們的規模大小不一,但是它們都是具有一定空間范圍與位置的地域。這種以具體區域為認識、研究單位的特點,就是中學地理教學內容的區域性。
中學地理教學內容的區域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區域特征區域特征是反映具有一定范圍、一定位置的地區內地理環境的本質特征。在中學地理教學內容中,是通過組成該地區地理環境的各要素特征及它們的聯系,綜合而成的。因此,區域特征正是地理教學內容的綜合性在具體地域范圍內的反映。
2.區域差異區域差異是反映不同地區地理環境相異之處的教學內容。在中學地理教學內容中,通常是以作業、練習形式出現,用以鞏固、提高已學知識。區域差異主要通過對不同地區各地理要素間的比較,反映地區間地理環境的差異。
教學內容區域性的特點,對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第一,地理教學中必須重視建立空間概念
地理環境的區域特征和區域差異,是地理環境空間分布差異的結果。例如,緯度位置的差異導致熱量輸入的差異,進而影響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差異;交通位置的差異導致物質、能量、信息傳輸狀態與水平的差異,進而影響工業、農業、旅游業等眾多人文地理要素的差異。因此,要認識區域特征和區域差異,必須從空間位置、空間聯系和空間結構等方面,去揭示各地區的地理環境特征和彼此的差異。這樣,建立空間概念就成為地理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內容和任務。為了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形成空間概念,就要充分利用地圖和地理直觀教具進行教學,使學生在對有形的空間觀察和分析中,逐漸形成抽象的空間概念。
第二,比較法是地理教學中經常應用的方法
在認識地理環境的區域特征和區域差異時,必須運用比較的認識方法。因為,只有在比較中,才能從一般特征中抽象出特殊的、本質的特征。同樣,也只有在比較中才能揭示地理環境的區域差異,例如,為了認識我國三大平原的地理差異,必須對它們的各方面進行比較,別無它途。因此,在中學地理教學中要重視比較法的研究和運用。
(四)廣泛性、綜合性與區域性之間的關系
地理教學內容具有廣泛性、綜合性和區域性特點,是由地理教學的研究對象——地理環境本質特征所決定的。由于地理環境位于地球表面,這里是地球上能量轉換、物質遷移過程最復雜、激烈的地域,因而形成了地理環境的復雜性,這就是地理教學內容廣泛性的基礎;而構成這一復雜地理環境的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或稱為系統,因而體現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或統一性,這就是地理教學內容綜合性的基礎;由于
地球表面的不均勻性,例如,球形的形狀,水陸的分布、陸面高低的變化、物質(包括生命物質及人類)分布的不平衡⋯ .形成了地理環境(地區的)差異性,這就是地理教學內容區域性的基礎。
地理教學內容的三個特點之間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教學內容的廣泛性是形成其他兩個特點(綜合性特點和區域性特點)的基礎;綜合性使廣泛的地理知識成為科學的知識體系,同時它又是形成區域特征的途徑;而區域性不僅是廣泛性的基礎,而且是具體體現綜合性的形式。三個特點正是在互相聯系與互相影響的過程中,形成統一的地理教學內容特點,影響教學過程的進程。因此,在中學地理教學實踐中,為了適應教學內容的特點,必須把廣泛性、綜合性與區域性聯系在一起考慮,才能產生較好的效果。例如,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不僅是為了適應綜合性的特點,而且是認識區域特征、提高廣泛的地理知識的系統性、科學性的需要;而建立空間觀念,又不只是為了突出區域性,這也是空間綜合—分析方法所必須的,同時,對提高地理記憶能力,也有重要作用。
圖4-3 廣泛性、綜合性、區域性特點之間的關系
三、地圖廣泛應用于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
(一)地圖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地位
地圖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地理教材的一種表現形式,又是不可缺少的地理教學用具。利用地圖進行教學,即地圖教學,已成為中學地理教學最重要的方法,成為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主要特征之一。地圖之所以能在中學地理教學居于如此重要地位,主要是由地圖本身的性能所決定的。
1.地圖是研究地理環境的有效工具中學地理研究的對象——地理環境,是規模巨大的,無法直接搬進課堂為學生直接觀察與研究。而地圖采用了數學方法及特殊的表現方法,將這一巨大的客體,再現于學生的眼前,提供了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觀察、認識與分析地理事物的可能性。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復雜多樣,各要素間的聯系更是縱橫交錯。同時,很多本質的特征被表面現象所掩蓋,不易被發現。這些都增加了地理教學過程的困難。地圖運用符號的形式,根據教學的需要,高度概括地表現了地理環境的本質特征和聯系,例如,為反映上海市的優越交通位置,在地圖上就可用不同符號表現出長江口、東海、津浦鐵路和滬杭鐵路、各條航空線以及上海市的位置。這樣,為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分析地理環境的復雜要素及其聯系,并從中揭示它們的規律,提供了方便的條件。
地理過程很多是周期性的或是長期、緩慢的,這也帶來了觀察、認識的困難。地圖可以同時反映地理環境在不同時間序列中的狀態,表現地理過程的特點,克服了時間延續的障礙。例如,在同一圖中表現出夏季風在不同月的運行位置,就可以將夏季風進退的過程,形象地反映出來。
2.地圖能很好地反映中學地理教學內容的三個特點地圖用經緯座標準確地再現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用各種符號表現多種多樣的地理事物,因此,可以在小的空間范圍內,容納大量地理知識:地理事物及它們的空間位置、地理事物之間的空間聯系。這正是反映地理教學內容廣泛性特點的有效手段。
地圖可以根據需要,將研究的地理事物同時表現在圖中,這種同時性,有助于整體地認識地理事物,揭示各事物間的聯系。這正是進行空間綜合—分析方法所必須的條件。因此,地圖又是反映地理教學內容綜合性特點的必要手段。
地圖是反映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特點的,它不僅能正確反映地理事物的位置,也能正確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間范圍。它可以反映一定空間范圍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與空間結構,即區域特征;也可以將不同地區地理環境同時再現于圖上,反映它們的差異,即區域差異。因此,地圖本身,就是地理教學內容區域性的反映。
由于地圖是對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特點最有效的表現形式,使它成為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方法,這就確定了它在地理教學過程的地位。因此,要認真研究地圖教學的特點、方法與功能,充分發揮其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
四、中學地理教學過程是廣泛聯系實際的教學過程
(一)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廣泛聯系
由于中學地理研究的對象——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地方;由于地理教學內容具有廣泛性和綜合性特點;由于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地理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需要,中學地理教學過程成為廣泛聯系實際的教學過程。主要表現在:
1.聯系生活地理知識內容豐富,接近生活,它可以涉及到日常生活的諸多方面,例如,天氣預報、旱澇汛情、環境保護、旅游生活、交通運輸、農時節氣⋯ .都與地理知識有關,聯系這些生活常識,并用地理科學知識加以解釋,是中學地理教學的必要內容。
2.聯系時事政策地理知識有助于學生了解、分析國內外時事,正確理解國家政策。聯系時事政策,也正是應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
3.科際聯系地理知識可以與物理、化學、生物、歷史、數學、人口等眾多學科的知識進行聯系。例如,學習地球各圈層物質循環運動時,聯系物理知識;學習礦物巖石時,聯系化學知識;學習工業、城市的發展,聯系近代史知識等等。這種聯系不僅溝通了各科的教學,加深了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而且還有利學生辯證唯物主義宇宙觀的形成。
綜上所述,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可以聯系生活,也可以聯系時事政策;可以聯系自然科學知識,也可以聯系社會科學知識。這種廣泛聯系實際的特點,又成為中學地理教學過程與其它學科教學之間的重要區別。
(二)對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影響
中學地理教學過程廣泛聯系實際的特點,對于中學地理教學過程本身功能的提高有重要意義,它可以使學生通過教學過程增強時代感、親切感、趣味感和緊迫感。
1.時代感教學中不斷的聯系國內、外時事,吸收了最新的信息,使教學與時代“同步”,因而學生會產生強烈的時代感;
2.緊迫感在教學聯系國內、外時事中,既了解了國內外的發展狀況,也知道了我國目前面臨的困難,因此,將使學生增強建設祖國的責任心,形成要抓緊時間、努力學習、準備為改變祖國面貌貢獻力量的緊迫感;
3.親切感教學聯系學生及其親友的生活實際,這是學生熟悉的、喜聞樂見的,因而對地理教學會感到親切;
4.趣味感在上述廣泛的聯系中,學生會感到地理教學是親切的、有趣的,有應用價值的,因而激起求知欲,對學習地理產生濃厚興趣。
由此可見,只要根據教學目的的要求,適當的安排,突出中學地理教學過程廣泛聯系實際的這一特點,將會增強教學過程的功能,提高教學質量。
第四節 改進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途徑
改進中學地理教學過程,是地理教學改革的中心任務,也是地理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通過教師日常的教學工作實現的。教師能否在教學活動中,不斷改進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關鍵,在于有明確的改革目標和正確的改革途徑。
一、改進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目標
(一)目標的確定
改進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目標,就是改革教學工作的目的。確定這一目標,是改革教學的前提,沒有明確的目標,就無法改革教學,即便進行了“改革”,也是盲目的,也很難取得成功。從中學地理教育整體看,組成中學地理教育的任何活動、過程,都是為了實現中學地理教學目的和任務的。但是,就其中具體的活動和過程而言,它們又具有局部的、更具體的目的。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改進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目的,從總的教育目的講,雖然仍是為了實現中學地理教學目的,而直接的、具體的[說明]在地理教學中,實現高層次活動目的的手段,正是低層次活動的目的。圖中反映了教學中目的與手段相互轉化的過程,對確定教學中各種活動的目標,指導意義。
圖2-2 地理教學活動中不同層次的目的
目標,則是為了使教學要素之間的關系合理,即“能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確立學生發展的主體地位”的關系(見圖2-2)。這是根據改進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整體目的所決定的具體目標。
(二)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發展的主體地位
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教師通過教學的活動(包括教師自身的活動及使用教材、教具進行的活動),對學生學習發展過程的控制與影響作用。這種作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引導作用是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指導作用是指導學生學習,提供科學方法和示范的作用;疏導作用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使學生學習、發展順利進行的作用。
學生發展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一切教學活動是為了學生的發展(符合社會需要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具體反映在三個方面:
教學目的的確定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使學生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教學活動要符合學生發展的客觀規律,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有成效的、健康的發展;教學的質量評估,最后要以學生發展的水平為依據。
教師的主導作用與確立學生發展的主體地位是相互聯系的。后者是前者的目的與條件,前者是后者的途徑和保證。因為,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發展。同時,要發揮主導作用,必須符合學生發展的客觀規律;而要在教學過程中確立學生發展的主體地位,離開教師的教學活動,是無法實現的,只有在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的情況下,才能使學生得以發展。因此,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發展的主體地位緊密相關,是不可分割的。它們體現
了教學過程中各要素之間的本質聯系,進而體現了教學過程的本質特征,成為教師改進教學的直接目標。
二、改進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主要途徑
(一)深入研究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學生發展的規律
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以教學活動要符合學生發展規律為前提的。只有符合學生發展規律的教學活動,才能對學生起到引導、指導和疏導的作用。同時,確立學生發展的主體地位,直接要求教學活動符合學生發展的客觀規律,更強調了研究學生發展規律的重要性。
學生發展的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主要是由學生生理與心理條件所決定的,但同時,也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在不同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發展的過程也有差異。例如,由于中學地理教學研究的對象,是不可在課堂直接觀察的地理環境,所以,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時,建立地理事物的表象,就成為重要過程。因此,在研究、認識學生發展規律時,要結合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特點。
(二)改進教材分析的方法、提高教材的分析水平
地理教材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源泉,是學生得以發展的物質基礎,地理教材關系著學生的學習發展。但是,在地理教材影響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過程中,教師也起著重要作用:對教材內容加工、組織,使其適合學生學習;用各種教學方法,使學生更易于理解、應用教材內容。這種作用,是對學生學習發展的引導、指導、疏導過程,因此,也是教師的主導作用。這樣看來,教師加工組織教材,正是發揮主導作用的過程,是促進學生發展的保證。地理教材對學生學習發展影響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教材的加工組織能力。好的教材,經過有經驗的教師加工組織,會充分發揮教材的作用;質量差的教材,經過有經驗的教師加工組織,也會改變其性能,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加工組織教材能力的高低,主要決定于教師分析教材的能力。為了提高教師分析教材的能力,必須改進中學地理教材分析的方法,提高教材分析的水平。不僅對局部的具體的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從宏觀對整體教材進行分析;不僅分析知識組成與結構,而且要分析能力與智力發展的因素;不僅分析智力發展條件,還要分析思想品德發展的可能性⋯ .通過科學的教材分析,為教師全面實現教學目的,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提供科學的依據。
(三)研究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各要素間的關系、改進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活動的形式和程序。它的主要作用,是調節教學過程中各要素間的關系,使教學過程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這正是發揮主導作用的根本途徑。因為教師正是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調動各教學要素(包括教師、學生在內),參與教學活動,以達到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目的。例如,運用觀察法進行教學,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觀察模型、標本或實物去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使用這種方法,可以發揮直觀教具的作用,教師的指導作用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清晰的地理表象,因此在學習新的地理概念中設計觀察法教學,就可以協調好教學要素間的關系,以保證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為了設計有效的教學方法,達到合理地協調各教學要素的關系,就必須研究、了解各教學要素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形成合理的教學方法結構。
(四)改進中學地理教學過程諸途徑的關系
認識學生發展的規律、提高教材分析的水平以及改進教學方法,是教師改進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最主要的途徑。這三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首先,認識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學生發展的規律,是進行中學地理教材分析和教學方法改革的理論基礎。任何教材的分析過程和教學方法改革與設計過程,都必須遵循學生發展的客觀規律;反之,學生發展規律的指導作用,又必須通過教材分析與教法設計的過程,才能體現出來。其次,中學地理教材分析的成果,又是地理教學方法設計與改進的依據,只有根據教材的內容及其特點,設計的教學方法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當然,教材分析的成果,也必須通過設計與實施教學方法才能得以實現。
由于三個方面的關系如此緊密,因此,在改進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工作中,須將它們聯系起來,視為統一的整體。
思考與練習
1.學習本章后您是否明確以下問題:
(2)本章中關于教學過程的基本觀點是什么?
(3)本章對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特點的論述其出發點是什么?
(4)改進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途徑有哪些?研究這一問題的現實意義何
在?
2.閱讀有關書籍或文章,找出兩種以上對教學過程本質的論述,與本章
中的有關論述進行比較,并說明您的看法。
3.地理教師為何要研究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特點?您對書中所闡明的中
學地理教學過程的特點有何看法?
4.舉一教學中的實例,說明人地關系論對地理教學活動的影響。
5.根據自己教學的體會,論述應如何改進中學地理教學。
6、課堂討論選題:教師角色與學生角色的感知實踐(角色扮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