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體育:一是指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結合日光、空氣、水等自然因素和衛生措施,達到增強體能、增進健康、豐富社會文化娛樂生活為目的的一種社會活動。體育對于促進身體的正常發育和發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指在學校教育環境中,指導學生學習和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與技能,使他們形成體育鍛煉意識,提高體育活動能力,增進健康的教育活動。體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內容。
2、競技體育:指為培養優秀運動人才、創造優異成績而進行系統的、科學的訓練和競賽。
3、社會體育:指公民自愿參加的以增進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的群眾性體育活動。
4、社區體育:主要是在街道辦事處的轄區內,以自然環境和體育設施為物質基礎,以全體社區成員為主要對象,以滿足社區成員的體育需求,增進社區成員的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開展的區域性群眾體育。
5、終身體育:是人們在一生中為了多種需要,不間斷地進行的體育的總和。
6、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中小學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它是對原有的體育課程進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標的一門課程。它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
7、健康:指不僅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并且在身體、心理和社會各方面都完美的狀態。一個人只有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保持良好的狀態,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體育是促進健康的重要手段。
8、身體健康:指人的體能良好、機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狀態。作為學習領域的身體健康,要求學生了解與運動有關的營養、環境、衛生保健等知識,發展體能,提高身體健康水平。
9、心理健康:包括兩層含義:一種是指心理健康狀態,個體處于這種狀態時,不僅自我感覺良好,而且與社會處于契合和諧的狀態;另一種是指維持心理健康、減少行為問題和精神疾病的原則和措施。體育活動對于促進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為學習領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學生學會通過體育活動調節情緒狀態,增強自尊和自信,形成堅強的意志品質。
10、社會適應:指個體為了適應社會生活環境而調整自己的行為習慣或態度的過程。在社會生活中,每一個體都有自己獨特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際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名譽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這些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個體的社會適應,同時,它們又能促進個體的社會適應。個體社會適應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適應性行為,通常表現為順應、自制、同化、遵從、服從等具體的順應方式。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其社會適應能力會提高。作為學習領域的社會適應,要求學生培養良好的合作和競爭精神,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學會獲取現代社會中體育與健康知識的方法。
11、運動參與:指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活動的態度與行為表現。經常參與體育活動的學生,可以培養和發展對運動的興趣和愛好,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使體育活動成為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學習領域的運動參與,要求學生具有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態度和行為,掌握科學健身的知識與方法,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
12、運動技能:指在體育運動中有效完成專門動作的能力,包括神經系統調節下不同肌肉群間的協調工作的能力。作為學習領域的運動技能,要求學生學習、掌握和運用基本的運動知識和技能,形成一定的運動特長,為終身體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13、體能(體適能):指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在身體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體能包括與健康有關的體能和與運動技能有關的體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韌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體成份等,后者包括從事運動所需要的速度、力量、靈敏性、協調性、平衡、反應等。其中一些體能成份既是與健康相關的體能,又是提高運動技能所需要的體能。
14、學習領域:指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中,按學習內容性質的不同劃分的學習范疇。
15、領域目標:指期望學生在特定學習領域達到的學習結果。課程目標通過各個領域目標的達成而實現。
16、水平目標:指不同階段學生在各個學習領域中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
17、地域性運動項目:指流行于某些區域的、帶有地方特色的或形成傳統的運動項目。它包括由于地理、氣候條件和文化等原因在某些特定地區或民族中流行的運動項目。
18、體育教學:指在教師指導和學生參加下,按照教學計劃和體育教學大綱,由教師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技術、技能,發展身體,增強體質和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過程。
知識、技術和技能,發展學生身體、增強體質,對學生進行良好思想、道德意志品質教育的過程。
19、體育課程:指教師在學校課程表規定的時間內,根據大綱規定內容,對一個班級的學生進行系統教學的形式。
20、體育教學要素:也稱“體育教學因素”,是指構成體育教學活動的幾個相關的部分。通常分為教師、學生、體育教學內容和體育教學手段(物質條件和組織方法)。
21、體育教學方法:指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途徑和手段,是教學技巧與藝術的表現。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語言法(動作講解)、直觀法(動作示范)、練習法(完整法、分解法、重復練習法、變換練習法、循環練習法)、游戲法、比賽法、綜合法、電化教學法、自學自練法、預防與糾錯法、“嘗試錯誤”教學法。
22、體育教學原則:指體育教學必須遵循的準則,它反映體育教學的客觀規律。基本原則有:自覺積極性原則、直觀性原則、從實際出發原則、循序漸進原則、身體全面發展原則、合理運用運動負荷原則、鞏固和提高原則。
23、體育教學風格:指不同于一般文化課教學的一些特點:⑴需要有學生進行的身體活動。⑵身體活動和腦力活動緊密結合。⑶能掌握鍛煉身體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簡單的體育活動形式,提高身體素質。⑷一定的運動量,達到一定的強度。⑸室外活動組織。⑹師生之間交融關系。
24、體育教學組織:指體育教師根據體育教學特點、任務和實際情況,對學生、場地器材等進行合理安排的各種措施。
25、課堂常規:指體育教師為了保證體育教學的正常進行,對師生雙方提出和一系列基本要求,屬教學管理的一項具體規定。
26、分組教學:指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將全班同學,按一定條件分成若干小組,在教師領導下,分別進行練習和一種組織形式。
27、教學分組:指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為了方便教學,按學生的年齡、性別、身體發育、健康狀況和體育基礎等條件,進行綜合考慮,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
28、分組不輪換:指體育教學中,把學生分成若干組,在教師統一領導下,按內容安排的順序,依次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
29、分組輪換:指體育教學中,把學生分成若干組,在教師的指導和小組長的協助下,各組學生分別練習不同性質的內容,按預定時間互相輪換練習內容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
30、體育教學內容:指為實現體育教學任務而選用的體育基本知識和各種身體練習總稱。
31、教材排列:指將教學內容按一定方式處理后,排出一種程序式系列。以教材內容順序由易到難、由簡到繁,按年級依次出現的,稱為直線式排列;同教材在各個年級反復出現的,稱為螺旋式排列;用直線式和螺旋式混合交錯的,稱為混合式排列。
32、學年教學計劃:指以年級為單位,按照體育教學大綱和學校實際情況,將該年級的基本教材和選用教材、時數、考核項目,按一定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課中去的一種表格式的排列。
33、學期教學計劃:又稱教學進度表,它是把年度教學計劃中所規定的兩個學期的各項教材、時數、考核項目,按一定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課中去的一種表格式文件,是教師編制教案的依據。
34、單元教學計劃:又稱單項教學進度,它是把某年級的某項材,按課次順序訂出每次課的教學任務、要求和組織教和教學進度,保證各項主教材有重點、有步驟、有系統地進行教學。
35、課時計劃:又稱教案,它是教師根據學期和單元教學計劃,結合班級具體實際,編寫出的每堂課的具體執行方案。
36、教學目的:是用普通語言表達出來的關于教育意圖的一種廣泛的陳述。
37、教學目標:指學習者在教學終結時應做到什么或獲得什么特定能力和一種明確的陳述。
38、體育基本技術:指合理完成體育動作的基本方法。
39、體育基本技能:指人們在掌握體育基礎知識、基本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反復練習所獲得的科學鍛煉身體的能力。
40、體育課的結構:指組成一堂課的幾個部分,以及各個部分教材內容和組織工作的安排順序與時間分配等。按認識規律和生理機能活動能力變化規律,一般由準備、基本和結束三個部分組成。
41、隊列練習:指全體學生按一定的隊形,在教師口令的統一指揮下,進行協調一致的動作,其內容包括整隊、原地轉法、行進間轉法、各種走步、跑步、立定、集合、解散以及隊列練習中的隊形變化。
42、隊形練習:隊列練習基礎上所做的各種隊形、圖形的變化。
43、準備活動:指進行較劇烈運動前所進行的一系列身體練習。目的是在于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加強各系統、器官機能的能力,克服生理惰性,預防運動創傷。
44、專門性準備活動:指主要是與完成基本部分主教材有關的肌肉、關節、韌帶和器官、系統做好準備的身體練習。機能的能力,克服生理惰性,預防運動創傷。
45、一般性準備活動:是指采用一般發展的身體練習。
46、誘導練習:是指為了正確掌握動作技術所采用的過渡性練習。特點是在動作的結構、肌肉用力的順序和機體所承受的內外刺激等方面,與所學動作大體相同但較簡易。
47、輔助練習:是指為了發展某一動作所需的身體素質,或為了達到積極性休息而采用的身體練習。
48、穩定狀態:指人體活動時的一種機能狀態。人體進入工作后,各種生理機能惰性的逐步克服,各系統、器官活動功能和工作效率提高并超穩定稱為穩定狀態。
49、整理運動:指體育活動后,為了使精神和身體都得到放松而采取的練習。
50、恢復過程:指體育活動結束后,人體各種機能活動仍處于高的水平,必須經過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到活動前的狀態,這段期間內的機能變化,稱為恢復過程。
51、超量恢復:指體育活動的后,在恢復階段,人體內被運動時所消耗的能源物質,不僅能恢復到原來水平,且在一定時間內還能超出原來水平,這一超出原來的恢復,稱為超量恢復。
52、積極性休息:也稱活動性休息,即在體育活動時,通過轉換運動練習或插些放松動作作為積極休息手段,以謀求更有效地消除疲勞,使體力盡快得到恢復。
53、運動:指從事體育活動的基本內容和方法。包括旨在促進身體正常發育和充分發展身體運動能力的各種鍛煉方法和活動項目總稱。
54、體質:人體的質量。是在遺傳性和獲得性的基礎上,人體所表現出來的機能和形態上相對穩定的特征。 目前,國內外對青少年學生體質的測定,大致包括:身體形態(身高、體重、胸圍);身體機能(肺活量、血壓、脈搏);身體素質(靈敏、速度、耐力、力量、柔韌)。
55、體格:人體外表的形態結構。包括人體生長發育的水平,身體的整體指數與比例,以及身體的姿態。
56、身體素質:指人體在體育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機能能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彈跳、柔韌等。
57、力量素質:是指身體或身體某部肌肉工作時克服阻力的能力。它是完成一切動作的基礎。
58、耐力素質:指人體在長時間活動中,克服疲勞的能力。是人體健康和體質脆弱的標志。分一般耐力素質和專項耐力素質。
59、速度素質:指人體進行快速運動的能力。它包括反應速度、動作速度、起動速度、加速度、最高速度、高速耐力等。
60、靈敏素質:指在各種復雜條件下,快速、協調、準確、靈活地完成動作的能力。它取決于掌握動作技術、技能的多寡,熟練程度,以及大腦皮層反應的靈活性。
61、柔韌素質:指人體各個關節的活動幅度,肌肉與韌帶的彈性和伸展性。
62、體育手段:是指各種體育運動項目和鍛煉方法的總稱。
63、身體練習:是指各種體育手段的具體動作。專指為了實現體育目的和任務的條件反射活動。由身體姿勢,練習的軌跡、時間、速率、速度、力量、節奏等基本要素綜合構成。
64、身體姿勢:指身體及身體的各部分在練習的各個階段所處的狀態。一個完整練習的技術過程,包含開始姿勢,練習過程中的姿勢和結束姿勢三個部分。
65、開始姿勢:指用來為做后面練習的主要部分創造有利條件的身體姿勢。分靜力性和動力性兩類。
66、練習過程姿勢:指身體在完成練習主要部分時的活動狀態。
67、結束姿勢:指練習結束時身體及各部分處的狀態。
68、練習軌跡:指在體育活動中,身體及身體某些部分的移動路線。分軌跡形式,軌跡方向和軌跡幅度三個方面。
69、練習時間:也稱練習的“延續時間”,指完成某一練習所需要的全部時間。時間的長短與練習效果和機體的負荷有直接關系,分練習的總時間與練習的各部分時間兩種。
70、課的密度:指教師在一節課中合理運用的時間和這一課總時間的比例。它又可分為一般密度和專項密度。
71、專項密度:也稱運動密度,是指學生做練習的密度。計算方法是:一節課中,某項練習運用的時間與實際上課總時間的比例。
72、運動負荷:指學生在體育課中做練習時所承受的生理負荷。由速度、數量、密度、時間和項目特點等因素構成。
73、心理負荷: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由于課的內容、形式、方法、組織、練習等對學生心理機制產生各種不同程度的影響,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這種心理壓力,就是體育課的心理負荷。
74、人格:指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是個人綜合素質的外在行為表現形式,包括智慧、道德、意志三要素。
75、逆反心理:它是一種對外界環境的刺激產生與一般人對立或相反情緒體驗的較穩定的行為傾向。
76、氧債:在劇烈運動中,機體的需氧量超過最大攝氧量,能量供應靠無氧分解代謝所造成的氧虧。氧虧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在運動開始時,由于氧運輸系統具有一定的惰性,使攝氧量不能滿足需氧量的要求;二是在從事劇烈運動的過程中,攝氧量始終不能滿足需氧量的要求。這兩部分氧虧需要在恢復期來償還。人體負氧債的能力與無氧耐力有密切關系,所以氧債是評定一個人無氧耐力的重要指標。一般人從事劇烈運動時,其負氧債的量約為10升左右,受過良好訓練的運動員可高達15——20升。
77、表象訓練:是指有意識地、積極地利用自己頭腦中已經形成的運動表象進行回顧、重復、修正、發展和創造自己的動作,就好象在頭腦中“放電影一樣”,也稱念動訓練、想象訓練、心理演練等。表象訓練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蘇恩教授首先提出的。
78、歸因及影響歸因方式的因素:是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進行分析,推論出這些行為的內在原因的過程。最早進行歸因研究的是美國心理學家Fritz Heider海德,他認為人類有兩種需要,即對周圍世界的一致理解和控制環境。滿足的手段是得知人們行動的原因,并預言人們將如何行動,這就是人們進行歸因的內在原因。歸因可以分成:內歸因和外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內歸因是行為者內在的原因,如人格、情緒、努力程度等,外歸因是產生行為的環境因素,如工作設施、任務難度、機遇等。一般內在的穩定的歸因較易于預測行為的再次發生,外在的非穩定的歸因使歸因者對行為較難預料。影響歸因方式的因素有:1)自我2)運動項目特征3)社會文化背景4)性別5)凝聚力6)運動結果的不確定性等。
79、目標定向:指一個人能否積極參加活動時所依據的成就目標傾向。它不是具體要達到的行為數量標準,而是內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如有些學生上體育課以掌握動作、提高能力為目標,意在發展個人能力;有些學生則視他能否顯示自己高人一籌的能力,認為有炫耀機會就積極,可能顯示“低能”時就逃避,甚至投機取巧。前者的目標定向稱為任務參與型,后者的定向稱為自我參與型。教師應引導學生做前者而非后者,不要過分強調成績的名次。
80、運動心理效應:由運動訓練和比賽產生的積極或消極的心理作用。它與運動成績有關,當運動成績良好時,一般會帶來積極的心理效應,反之則會帶來消極的心理效應。它還與運動者及觀摩者的主觀評價態度有關,如比賽取得勝利也可能引起驕傲的這種不良心理效應。正確地評價一場運動比賽或訓練的價值,應既考慮它的客觀成績,又考慮它的心理效應。后者雖是無形的,但對以后的運動和心理發展起著促進或阻礙作用。
81、懸垂:是指握器械時,人體肩軸低于器械軸并對握點產生拉力的動作。
82、支撐:是指握器械時,人體肩軸高于器械軸并對握點產生壓力的動作。
83、克托萊指數:是評價人體充實度與勻稱度的指標,它通過體重與身高的比例關系(體重/身高×1000)。
84、平衡:人體相對地球保持靜止或作勻速直線運動。
85、極點:是指進行一定強度和一定持續時間的運動時,在運動開始后的一段時間里,運動員常感到呼吸困難、胸悶、頭暈,心率急增,肌肉酸軟無力,動作遲緩不協調,甚至想停止運動等反應,這種狀態稱為“極點”。
86、隊形:指學生共同動作時,按教材規定排成的隊伍的形式。
87、列:指學生左右并列成一線。
88、路:指學生前后重迭成一行。
89、翼:指隊形的左右端。右端叫右翼,左端叫左翼。
90、正面:指隊列里學生所面向的一面。
91、后面:指與正面相反的一面。
92、間隔:指學生單個的或成隊的彼此之間相隔的間隙。
93、距離:指學生(包括成隊的)彼此之間前后相距的間隙。
94、隊形寬度:指兩翼之間的橫寬。
95、隊形縱深:指從第一個(或第一列)學生到最后一個(或一列)學生的距離。
96、縱隊:指學生前后重迭組成的隊形。在縱隊中,隊形的縱深大于隊形的寬度或相等。
97、橫隊:指學生左右并列組成的隊形。在橫隊中,隊形的寬度大于隊形的縱深或相等。
98、伍:指二列或二列以上的橫隊中前后重迭的兩個以上的學生。
99、排隊:指位于縱隊之首或橫隊右翼的學生(一個或幾個)。
100、排尾:指位于縱隊之尾或橫隊左翼的學生(一個或幾個)。
101、基準學生:指集體做動作時,按教師所指定的作為目標的學生。
102、動作要領:動作要領指身體練習的技術基礎。它包括身體練習的主要環節及其動作順序。
103、重點:體育課教案中重點的涵義有兩種。其一是教材重點。它是指身體練習的主要部分,即某一個身體練習的技術關鍵或技術環節的重要連接部。教材的重點是客觀的,它不以學習對象的不同而改變。其二是體育課的重點。它是指一節課的主要任務或主要教材,一般而言,短短的一節體育課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完成所有教學任務。它僅僅是學期或單元教學計劃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因此,一節體育課應該有一個重點。在中小學的體育教學中,體育課的重點一般是指新、難、險的教材及其要達到的目標。
104、難點:教材的難點是指學生對某教材在技術上不易掌握的部分。教材的難點具有主觀性,它不僅與教材有關,更與教學對象的學習能力、身體素質等有關。
105、練習:一般性練習指為了全面發展學生的身體或充分全面調動學生的機體,使之進入良好工作狀態而進行的活動。一般性練習多用于一般性準備活動和課課練的教學活動。
106、專門性練習:專門性練習指為了學習某項基本教材而選用的身體練習。它包括誘導性練習、輔助性練習。專門性練習多用于專門性準備活動。誘導性練習是指為了幫助學生掌握較難動作而采取的技術結構與所學身體練習相似,技術又較簡單的練習。這種練習多是通過調整身體練習的要素,降低所學身體練習的難度,從而有利于學生較快、較順利地學習運動技術。輔助性練習是指為了幫助學生掌握動作而采取的相關身體素質練習。學生進行這種練習多是因為他們專門的身體素質儲備不足,從而影響順利學習某項技術。輔助性練習應該在學習某項技術以前一段時間進行,不一定在臨學習某項技術之前進行練習,因為人在某方面的身體素質的儲備需要一定的時間。
107、體育人口:指在一定時期,一定地域,經常從事體育鍛煉、健身娛樂,接受體育教育、參加運動訓練和競賽,以及其他與體育事業密切相關的、具有統計意義的一種社會群體。它是以體育為重要特征并具備人口規模、人口結構、人口空間分布三要素的一種特定類型的亞人口。
108、社會體育團體: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體育自身的規律,按照不同人群,不同的志趣愛好需求,
自愿組織起來,以開展體育、健身和娛樂為宗旨的民間體育團體。它是國家發展體育事業的一支重要力量
和不可替代的有力助手,是團結、聯系廣大體育愛好者的橋梁和紐帶。
109、具體目標:對課程總目標在五個方面和四個水平進行的細化和分解,以體現不同學段學生在各個方面相應水平應達到的學習結果。《標準》根據學習內容性質的不同劃分五個方面的學習范疇,分別是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這五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標準》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學習內容的特點,在義務教育階段設立了四級學習水平。水平一相當于1~2年級、水平二相當于3~4年級、水平三相當于5~6年級、水平四相當于7~9年級。
110、新興運動類項目:《標準》中的新興運動類項目是指國際上比較流行但在我國開展不久的或國內新創的、深受青少年喜愛并適合在學校開展的運動項目。
111、體育基本技能:指人們在掌握體育基礎知識、基本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反復練習所獲得的科學鍛煉身體的能力。
112、預令、動令:口令分預令和動令,口令的前部分,使聽口令者注意并準備做動作叫預令。口令的后部分,使聽口令者立即做動作叫動令。預令與動令之間一般有一定的時間間隔。
113、陽光體育與奧運同行冬季長跑活動
為了認真貫徹與落實“全國億萬學生 陽光體育運動”的有關精神,讓廣大青少年學生走向操場、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掀起青少年體育鍛煉的良好風氣,進一步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真正讓“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生活一輩子”成為實際行動,讓每一個學生的健康受益,走出教室跑向操場。
114、運動處方:是指符合個人狀況所制定的運動程序
115、有氧運動:也叫做有氧代謝運動,是指人體在氧氣充分供應的情況下進行的體育鍛煉。有氧運動的好處是:可以提升氧氣的攝取量,能更好地消耗體內多余的熱量。也就是說,在運動過程中,人體吸入的氧氣與需求相等,達到生理上的平衡狀態。因此,它的特點是強度低、有節奏、持續時間較長。要求每次鍛煉的時間不少于1小時,每周堅持3到5次。通過這種鍛煉,氧氣能充分酵解體內的糖分,還可消耗體內脂肪,增強和改善心肺功能,預防骨質疏松,調節心理和精神狀態,是健身的主要運動方式。
常見的有氧運動項目有:步行、慢跑、滑冰、游泳、騎自行車、打太極拳、跳健身舞、做韻律操等。
而無氧運動是指肌肉在“缺氧”的狀態下高速劇烈的運動。無氧運動大部分是負荷強度高、瞬間性強的運動,所以很難持續長時間,而且疲勞消除的時間也慢。無氧運動的最大特征是:運動時氧氣的攝取量非常低。由于速度過快及爆發力過猛,人體內的糖分來不及經過氧氣分解,而不得不依靠“無氧供能”。這種運動會在體內產生過多的乳酸,導致肌肉疲勞不能持久,運動后感到肌肉酸痛,呼吸急促。要是想讓自己的身體更強壯一些,可以到健身房去參加無氧運動。不過,在鍛煉的時候,最好聽從教練的指導,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訓練計劃。
近期的研究表明:如果您先進行力量訓練,第二天再進行心肺功能訓練, 每周保證三天的運動量,那么,您體內的脂肪就會被有效地轉化為能量供肌肉進行鍛煉, 同時又能增加新陳代謝和增強肌肉耐力。這種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相結合的方式將會讓您真正擁有既健康又健美的體型。
交替運動運動專家指出,經常進行交替運動,能使人體各系統生理機能交替進行鍛煉,是自我保健的一種好方法。
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交替。無論是哪一個年齡段的人,都應將無氧運動(一般指舉重、百米短跑等劇烈運動)與有氧運動(一般指散步、太極拳、慢跑、騎車等緩慢柔和的運動)相結合。
116、體育與健康教學評價:依據體育與健康教學目標,對體育與健康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進行的價值判斷。在體育與健康教學評價中,一方面要對整個教學過程的展開進行評價,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對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效程度進行評價,即對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及學習前后發生的變化進行評價。
117、形成性評價:是根據反饋原理,反映教學內容分解成若干個單元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多次檢查和評價學生達到單元目標的程度。根據評價得到的結果,為后繼教學提供改進的依據,使教師能有效地控制教學的發展,使整個教學向著預期的目標順利進行,所以形成性評價也叫過程評價。
118、相對評價:是判斷被評價者在某一群體成績的優劣,也就是在評價對象的集合中選取一個或若干個作為基準進行比較,或者是用某種方法排成先后順序。
119、過程取向的評價:過程取向評價試圖使學校體育評價走出預定目標的藩籬,強調把教師與學生在課程開發,實施以及教學運行過程中的全部情況都納入評價的范圍,強調評價者與具體評價情境的交互作用,主張凡是具有教育價值的結果,不論是否與預定目標相符合,都應當受到評價的支持與肯定。
120、體育教材:體育教材是體育教學中師生據以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媒體。在載體形態上包括文字教材和視聽教材。在內容上分為理論教材和實踐教材。從含義上包括教科書或課本、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抽象的教學內容三個方面。
121、課堂教學質量觀:是人們對課堂教學質量的基本看法或基本觀點,它是影響課堂教學運行和進行課堂教學評價的基礎
122、診斷性評價:是在教學進行教學之前,了解學生身體、技術和運動能力的現狀和初始水平。通過診斷評價,做到心中有數,以便有針對性的安排教學、方法和手段,所以診斷性評價也叫預先評價。
123、目標取向的評價:目標取向的評價是把評價視為將學校體育課程計劃或教學結果和預定課程目標相對照的過程。
124、個體內差異評價:是比較個人或群體在不同時間的成績有無進行,評價中參照的標準是同一個個體或群體以前的狀態,以此來判斷某一個體或群體教學前后進行幅度的變化,也稱個體評價,或稱之為進行幅度的評價。
125、體育與健康課程建設評價:是依據學校教育的總目標和體育與健康課程的任務,對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進行的周期性評價。其目的是對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執行情況進行分析評估,發現課程和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及時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和教學管理,促進課程的不斷完善。
126、絕對評價:是把測試的原始成績與客觀的應有標準進行比較,評價個體或群體是否達到了這一標準。是為了判斷個體或群體是否能達到預期的目標,而不是對群體中的個體水平進行評價,也就是在被評價對象的集合之外確定一個標準,這種標準被稱為客觀標準,在評價時要把評價對象與客觀標準進行比較。
127、教學評價: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價值判斷的一種活動,包括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是對教和學的統一過程進行的評價。
128、異質分組(中學):異質分組是指分組后同一小組內的學生在體能和運動技能方面均存在差異,各組之間在整體實力上差距不大。它是人為地將不同體能和運動技能水平的學生分成一組,或根據某種特別的需要對“異質”進行分組,從而縮小各小組之間的差距。
129、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時基本的行為和認知的取向。
130、體育教學模式
體育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體育教學活動結構和活動程序。
131、快樂三要素 簡單的,沒有附加條件的,發自內心的。
132、生物年齡 指個體在解剖結構、生理機能等生物方面達到的實際年齡,它反映了每個人生長發育的快慢程度。
133、運動訓練 凡是培養運動員的一切準備過程都可稱之為運動訓練。
134、運動指數 課內的平均每分鐘脈搏數除安靜時的每分鐘脈搏數。
135、誘導性練習 體育活動中正確掌握運動技術所采用的過渡性練習。
136、體育與健康: 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中小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它是對原有體育課程進行深化改革,突出健身目標的一門課程。它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中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
137、幫助:幫助是指給練習者以助力,使其體會到用力的時機、方向、幅度等,協助其完成動作。
138、籃球三分區:即以球籃的中點垂直線與地面的交點為圓心,以此為6.25米為半徑,畫一個半圓的弧,弧線以外的區域叫籃球比賽3分區
139、拳:四指卷攏,拇指屈壓于食指中節,拳面要平,任何四指不準凸出拳面
140、需氧量:人體為了維持某種生理活動,提供足夠的能量,體內要氧化某些能源物質,所必不可少的氧量。
141、體育方法:是指體育教學、訓練、鍛煉的途徑和辦法。
142、速度:是人體快速運動的一種能力。
143、力量:是指肌肉緊張或收縮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能力。
144、耐力:是指人體在盡可能長的時間內進行肌肉活動的能力。
145、靈敏:是指運動員的運動技能和各種素質在運動過程中的綜合表現。
146、運動量:是指人體在身體練習中所能完成的生理負荷量。
簡答題
1. 簡述成功體育的教學思想,你在體育教學實踐中如何加以運用:體育要為成功地培養21世紀所需要的人才服務,我們培養的人才應當是身體強健,心靈美好,具有競爭意識和協同態度,能適應現代社會勞動和生活需要的新一代。如何運用:
2. 競賽規程包括哪些內容 :運動會的目的(宗旨);比賽時間和地點;參加單位及組別;競賽項目;參加辦法;報名手續及報名截止日期;競賽辦法;錄取名次;記分、獎勵、處罰辦法;其他未盡事宜由組委會與承辦單位書面通知為準。
3. 秩序冊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1)有特色而又精美的封面;(2)目錄;(3)大會競賽規程;(4)大會開幕式、閉幕式程序;(5)大公組委會及工作人員名單;(6)仲裁委員會和技術代表名單;(7)裁判員名單;(8)各單位參加人數統計表;(9)各項參加人數統計表;(10)兼項人數統計表;(11)大會作息時間表;(12)各代表隊名單;(13)競賽日程表;(14)競賽分組表;(15)男女最高紀錄表;(16)場地平面示意圖。以上內容可依運動會規模自行選定。
4. 什么是快樂體育,簡述它的基本內涵?
快樂體育指的是深層的心理快感或成功感,是讓學生在體育運動中體驗到參與、理解、掌握以及創新運動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參加運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立足尊重學生的體育運動中的主體地位的同時,重視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樂趣,并認為體育教學過程本身就是快樂,有吸引力的。 其基本內涵有下面五個方面: (1)注重學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2)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3)追求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 (4)體育教學活動本身應是快樂的有吸引力的 (5)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提高運動技能
5. 影響運動技能形成及發展的主要因素:(1)充分利用各感覺機能之間的相互聯系 運動員在初練技術動作時,往往通過對著鏡子練習而建立正確的肌肉感覺,這是通過視覺機能與本體感覺機能之間所建立的聯系,從而達到建立正確的本體感覺。 (2)充分利用兩個信號系統的相互作用 應該充分利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有利于運動員較快地掌握和建立正確的運動技能。(3)促進分化抑制的發展 在運動員建立運動技能時,教師對出現的錯誤動作及時采用“錯”等口令指出,讓運動員體會到錯誤的肌肉感覺。這樣,通過練習,近似的錯誤動作就會被分化抑制的發生而消除,動作就會越來越精確。 (4)消除防御反射 在所要完成的動作中夾雜著防御發射的動作,初學動作時,應該降低動作難度或機械高度,并且做好保護,避免發生恐懼心理。這樣可以防止防御反射的發生。 (5)充分利用運動技能間的相互影響 在運動技能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做好周密、巧妙的安排或編排,以有利于運動技能之間發揮良好的影響效果,使新學的運動技能可能有利于鞏固原有的運動技能。
6. 學校體育教學的特點 :體育教學和其他學科教學相比共同點是:要貫徹全面發展教育方針;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啟發,引導學生自覺積極地學習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發展學生的認識能力,培養學生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和道德品質的教育過程。在這過程中,教師屬于主導地位,學生則是學習的主體。兩者是互相制約辨證統一的。不同點是: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啟發、指導下,主要是從事各種身體練習,并在反復練習過程中,通過思維活動與體力活動的緊密結合,來掌握體育的知識、技術和技能。由于學生在活動中,身體要承受一定的運動負荷,因而能收到發展身體、增強體質的實效。因此,體育教學過程,不僅可以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且能發展學生的體力。
7. 體育課堂教學的特點:(1)體育教學中,學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負荷(2)體育教學組織的多變與復雜(3)體育教學中的人際交往平凡(4)體育教學有利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想品德教育(5)體力活動與智力活動相結合
8. 體育教學的理論依據是什么(或應遵循的規律)?在教學過程中,遵循認識事物的規律、動作技能形成的規律、人體機能適應性規律、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能力變化的規律,是體育教學的理論依。
9. 學校體育應從哪些方面為終身體育打好基礎:(1)打好身體基礎(2)掌握體育的知識、技能,學會自主學習、鍛煉、評價;(3)培養體育興趣、愛好,養成鍛煉習慣;(4)培養自我體育意識。
10. 怎樣組織小型體育比賽: 組織一次較完整的小型體育比賽,要經過賽前準備、賽中組織、賽后總結等一系列具體而細致的運作過程,下面簡要介紹組織過程。(1)賽前工作:爭取支持和配合,做好組織宣傳,培訓裁判和場地器材等工作。 制訂比賽規程。編排競賽秩序。(2)賽中工作:準備場地器材、組織觀眾、現場宣傳、醫務防護措施、計分與累計成績。(3)賽后工作:公布比賽結果、獎勵優勝、總結匯報。
11. 當前我國學校體育的總目標:開發學生的身心潛能,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學生健康,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培養學生從事體育運動的態度、興趣、習慣和能力,為終身體育奠定良好基礎。促進學生體社會化,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使其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合格人才。
12. 在體育課的改革中,體育教師的知識和能力結構主要包括幾方面:(1)教育教學能力(教學計劃的制定、課堂教學、課外指導)(2)組織競賽能力(競賽的組織、運動隊訓練、裁判能力)(3)教學科研能力(教育教學方法研究、教材研究)(4)課程開發能力(教學內容方法的改革和創新)
13. 新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1)根據課程目標構件內容體系(2)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征劃分學習水平(3)根據可操作和可觀性兩者確定學習目標(4)加大課程內容的選擇性(5)根據課程發展性要求建立評估體系。
14. 根據大綱要求,你認為體育教師應該做好哪些各種:貫徹各項教育和體育工作方針、政策和法規,制定各種教育教學文件;優先做好體育教學各種;組織指導課外體育鍛煉;開展課余體育訓練與競賽;從事學校體育科研;配合開展學生體制檢測和健康教育工作;體育宣傳與 器材設施維護;參與社會體育工作
15. 在未來的體育教學中,如何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1)改變兵操式的教學形式,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2)調整教學語言,使用關切、體諒的語氣。(3)擺正位置,調整關系: 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形成相互促進關系、師生平等關系。
16. 健康分組的依據是什么? (1)健康狀況 (2)身體發育狀況 (3)生理功能 (4)運動史和身體素質狀況
17. 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課程目標 (1)增強體能,掌握和應用基本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和運動技能;(2)培養運動的興趣和愛好,形成堅持鍛煉的習慣;(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表現出人際交往的能力與合作精神;(4)提高對個人健康和群體健康的責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發揚體育精神,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18. 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領域目標 :(1)運動參與目標 :具有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態度和行為;用科學的方法參與體育活動。 (2)運動技能目標: 獲得運動基礎知識;學習和應用運動技能;安全地進行體育活動;獲得野外活動的基本技能 (3)身體健康目標:形成正確的身體姿勢;發展體能;具有關注身體和健康的意識;懂得營養、環境和不良行為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4)心理健康目標:了解體育活動對心理健康的作用,認識身心發展的關系;正確理解體育活動與自尊、自信的關系;學會通過體育活動等方法調控情緒;形成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品質。 (5)社會適應目標: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體育道德; 學會獲取現代社會中體育與健康知識的方法。
19. 學生在運動中發生暈厥,臨場的處理辦法和原因:體育鍛煉前后必須 做好準備和整理活動,整理和準備活動是恢復和防止遇運動鍛煉中、后暈厥,甚至是預防死亡事故發生的重要措施。運動性暈厥是暫時性腦缺血或腦缺氧所引起的一種表現,暈倒者出現短暫的意志喪失,各種條件依然存在。采取的措施:(1)立即將病人平臥,最好讓病人頭低腳高,以改善腦部的供血供氧(2)解開病人衣領、領帶,將頭側向一邊(3)如病人出現嘔吐,則幫助清除口腔內的積物,以保持呼吸道暢通(4)給病人喝熱開水或熱糖水,可用手指壓人中或合谷穴(5)大多數病人經上述處理后情況可得到改善,如不見好轉應送醫院急診。
20. 為防止負面效應,游戲教學時的做法:游戲規則的制定必須有針對性,且合理、明確,裁判要選擇公正無私,威望高的學生擔任。最好由民主產生,盡量杜絕因為違反游戲規則而產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或情緒。游戲分組時要盡量做好學生能力的合理搭配。加強游戲的組織紀律性和思想教育。激勵學生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評價學生的方式以激勵為主,不涉及學生的能力方面,更涉及到學生的思想行為態度,如合作、尊重、幫助同學、知難而上等。體育課堂教學的一部分,是為教學服務的,不能讓它左右我們的教學。
21. 排球的基本技術:準備姿勢和移動(并步、滑步、交叉步、跨步和跑步)、傳球(正面、背面和側面傳球)、墊球(正面、體側和背向雙手墊球,跨步墊球,讓墊,單手、低姿、側倒、前撲、滾翻、魚躍墊球,擋球和其它部位墊球)、發球(正面上手、下手發球,側面下手發球,正面上手發飄球,勾手發飄球,跳發球)、扣球(正面扣球、單足起跳扣球和后排扣球)和攔網
22. 正面傳球的動作要領:(1)準備姿勢 采用稍蹲準備姿勢,抬頭目視來球,雙肘彎曲自然抬起,雙手置于臉前。 (2)手型 手觸球時,兩手應自然張開成半球形,使手指與球吻合,手腕稍后仰,拇指相對,小指在前;傳球時用拇指內側、食指全部、中指的二、三指節觸球,無名指和小指在球的兩側輔助控制出球方向,兩肘適當分開,自然下垂。 (3)迎球 當球接近額前時開始蹬地、伸膝、伸臂,兩手微張,從臉前向前上方主動迎擊來球。 (4)擊球 擊球點應保持在額前上方約一球遠,擊球部位一般在球的后下方。 (5)用力 傳球主要靠伸臂力量,與下肢蹬地力量的協調配合,通過球壓在手上使手指手腕產生的反彈力將球傳出。 (6)擊球后身體重心隨擊球動作前移,全身放松呈準備姿勢狀態,準備下一個擊球動作。 二、教學重難點 正面雙手上手傳球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傳球時手型、擊球點和傳球時的全身協調用力上。教學難點在于傳球時全身協調用力。 易犯錯誤與糾正方法 (1)易犯錯誤 ①傳球手型不好,影響傳球效果。 ②擊球點過高或過低。擊球點過高是因為傳球時兩臂近似伸直;擊球點過低主要是肘關節過于外展所致。 ③上下肢傳球時用力不協調。 (2)糾正方法 ①反復做徒手練習,建立正確動作概念,體會正確動作。 ②反復做原地拋接球練習,逐漸體會正確手型和正確擊球點,練習熟練以后,將球拋離身體,通過快速移動,人至球下將球接住。 ③多做簡單拋傳動作,體會傳球正確動作和全身協調用力。 ④傳球時固定擊球點后,肘關節應自然下垂。 ⑤多觀察別人動作,改進自己動作。
23. (一)正面下手發球 發球動作較簡單,輕易把握,失誤少,準確性高。但球的速度較慢,力量小,攻擊性較差,一般適用于初學者。 1.預備姿勢:發球學生面對球網站立,兩腳前后開立,左腳在前,右腳在后,兩膝稍彎屈,上體前傾,左手持球于腹前下方。2.拋球擺臂:左手將球平穩拋起在腹前右側,離手高度約30cm左右。在拋球同時,右臂伸直往后下方擺動。、3.揮臂擊球:以右腳蹬地,右臂伸直,以肩為軸,由體后下方向腹前揮臂擺動,身體重心隨之前移,在體前右側以全掌或掌根擊球的后下方。擊球后,迅速進場比賽。(二)側面下手發球1.拋球擺臂:左手將球平穩拋至腹前離身體約一臂之距,離手高度約30Cm左右。在拋球同時,右臂伸直向身體右側后下方擺動。3.揮臂擊球:以右腳蹬地,身體向左轉體帶動右臂向體前上方揮動,在腹前以全掌或掌根擊球的后下方。擊球后,迅速進場比賽。(三)正面上手發球 這種發球由于面對球網站位,因此便于觀察對方,易于控制落點,準確性較大,能充分地利用收腹力量帶動手臂迅速揮動去擊球,使發出的球力量大、速度快、弧線平。由于手腕和手掌的明顯向前推壓,使發出的球呈上旋,不易出界,同時也能增加發球的攻擊性。 1.預備姿勢:發球學生面對球網,兩腳前后自然開立,左腳在前,右腳在后,右手持球在腹前。 2.拋球擺臂:左手將球平穩拋至右肩前上方,高度適中。在拋球的同時,右臂屈時抬起并后引,肘關節與肩部齊平,手掌自然張開,呈勺形,上體稍向右側轉動,抬頭,挺胸,展腹,身體重心移至左腳。 3.揮臂擊球:擊球時,兩腳蹬地,上體迅速向左轉動,迅速收腹,帶動手臂向右肩上方加速揮動,以全手掌擊球的后中下部。擊球時,手臂要充分伸直,手掌和手腕要迅速明顯做推壓動作,使球向前呈上旋飛行。擊球后,迅速進場比賽。
24. 正面雙手墊球動作技術方法
(1)準備姿勢:兩腳開立稍比肩寬。 (2)擊球的手型:墊球手型主要有抱拳互握式、疊掌式、互靠式等。 (3)墊球部位:看準來球,兩臂夾緊前伸,插到球下,用前臂腕關節以上10厘米左右的地方兩臂橈骨內側形成的平面擊球的下部。 (4)擊球動作:向前上方蹬地抬臂,迎擊來球,使插、夾、抬、蹬連貫完成,靈活控制傳球方向和力量。 (5)手臂角度:墊球手臂與地面所形成的夾角,對控制球的方向、弧度、落點影響很大。一般來說,來球弧度高,手臂與地面的角度應該小些;來球弧度平,手臂與地面的角度應該大些。墊球易犯錯誤動作與糾正方法: (1)距墻4-5米處對墻自墊。 (2)兩手并攏用手絹綁住,臂與胸之間夾一個球,然后墊擊固定球、墊拋球或墊扣球。 (3)墊球不抬臂,身體向上拱。 糾正方法:原地向上自墊球;墊扣球后立即向前跟進保護接吊球。
25. 籃球單手肩上投籃動作方法:由持球基本姿勢開始,投籃時,由于下肢蹬地發力,身體隨之向前上方伸展,同時抬肘向投籃方向伸展,用手腕前屈和手指撥球動作,使球柔和地從手指,中指指端投出,球出手時,手臂要隨球自然跟送,腳跟提起。動作要點:翻腕持球于肩上,抬肘要領切莫忘,蹬,伸,屈,撥要柔和,中指、食指控制方向。
26. 造成運動損傷的原因有哪些?怎樣預防?造成運動損傷的原因有:體育鍛煉中,有時會發生皮膚擦傷、撞傷、關節 扭傷、肌腱拉傷、關節脫位和骨折等意外的損傷事故。 預防:(1)思想上要重視。 (2)做好準備活動。(3)掌握動作要領。 (4)加強保護和幫助。(5)注意場地器械和衣著的安全與衛生。
27. 中暑的應急處理?(1)在通風蔭涼處休息 (2)降溫,解開衣服,頭部冷敷或酒精擦身。(3)吃消署藥 (4)嚴重者送醫務所 。癥狀:發生先兆中暑時,患者會出現頭痛、頭暈、口渴、多汗、四肢無力發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癥狀,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發生輕癥中暑時,患者體溫往往在38攝氏度以上,除頭暈、口渴外,還常伴有面色潮紅、大量出汗、皮膚灼熱等表現,或出現四肢濕冷、面色蒼白、血壓下降、脈搏增快等癥狀。重癥中暑可分為熱痙攣(肌肉陣發性疼痛)、熱衰竭(血壓下降和暈厥)、日射病(劇烈頭痛和惡心嘔吐,繼而發生昏迷抽搐)和熱射病(躁動不安和血壓下降,繼而發生昏迷抽搐)四種類型,如不及時救治將會危及生命。
28. 重力性休克原因:突然停止運動,下肢毛細血管和靜脈失去肌肉收縮時的節律性擠壓作用,加上血液本身的重力,使血液大量積聚在下肢血管中而導致暫時性腦缺血。防治辦法:疾跑后繼續慢跑,逐步終止運動。當出現休克時,取平躺體位,使腦缺血緩解。
29. 腦震蕩的基本癥狀和處理方法:頭部受到外力打擊或碰到堅硬物體上時,使腦神經細胞和神經纖維受到過度震蕩時,稱為腦震蕩。輕度腦震蕩受傷后只有短時間的頭暈、眼花、眼前發花發黑,沒有其它不舒服。中度腦震蕩,受傷后有些病人數日不能清醒頭痛、頭昏、惡心等現象,癥狀數日不消失。對輕度者,要立即停止鍛煉,臥床安靜休息,1-2天后如無其它異常癥狀,可在一星期后參加鍛煉。對中、重度者,對中、重度者,要病人仰臥在平坦地方,頭部冷敷,注意保暖,及時送往醫院。
30. 踝關節扭傷的處理:如外側韌帶損傷較輕、踝關節穩定性正常時,早期可抬高患肢,冷敷,以緩解疼痛和減少出血、腫脹。2~3天后可用理療、封閉、外敷消腫止痛化瘀藥物,適當休息,并注意保護踝部(如穿高統靴等)。如損傷較重,可用5~7條寬約2.5厘米的膠布從小腿內側下1/3經過內、外踝粘貼于小腿外側中部,膠布外用繃帶包扎。使足保持外翻位置,使韌帶松弛,以利愈合,固定約3周。如為內側韌帶損傷,包扎固定位置相反。若癥狀嚴重,或韌帶完全斷裂或有撕脫骨折者需用短腿石膏靴固定患足,使其保持“矯枉過正”的位置,約4~6周。可在石膏靴底部加橡皮墊或其他耐磨物以便行走。若踝部骨折塊較大,且復位不良,則應切開復位和內固定。
31. 溺水癥狀:輕者,落水時間短,口唇四肢末端易青紫,面腫,四肢發硬,呼吸淺表。吸入水量2ml/kg時出現輕度缺氧現象。重者。如吸水量在10ml/kg以上者,1分鐘內即出現低血氧癥。落水時間長,面色青紫,口鼻腔充滿血性泡沫或泥沙,四肢冰冷,昏睡不醒,瞳孔散大,呼吸停止。急救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暢。立即清除口、鼻內的泥沙,嘔吐物等。松解衣領、鈕扣、乳罩、內衣,腰帶,背帶等,但注意保暖,必要時將舌頭用手巾、紗布包裹拉出,保持呼吸道通暢。 2.控水(倒水)。①急救者一腿跪在地,另一腿屈膝,將溺水者腹部橫放在其大腿上,使其頭下垂,接著按壓其背部,使胃內積水倒出。②急救者從后、抱起溺者的腰部,使其背向上,頭向下,也能使水倒出來。 3.人工呼吸與胸外心臟擠壓和吸氧。在運輸中也不能停頓,堅持數小時至更長,判定好轉或死亡,才能停止。 4.用手導引人中、涌泉等穴。 5.有條件時,肌肉注射0.1%腎上腺素1ml,可拉明0.25g必要時可反復使用。 6.溺水者蘇醒后要禁食,用抗生素防感染。
三、判斷題(每小題1分,共計10分)
1、徑賽的距離應從起點線的后沿量至終點線的后沿。 ( √ )
2、排球比賽中后排隊員不得參與進攻。(×)
3、以時間計算成績的項目叫田賽,以高遠度計算成績的項目叫徑賽。 (×)
4、健身鍛煉與適度的控制飲食相結合,是公認的安全可靠,科學的減肥方法。( √ )
5、耐久跑是提高學生無氧代謝能力的有效手段.(×)
6、我國是1979年恢復國際奧委會成員國資格的。( √ )
7、一場足球比賽受到紅牌或累計二張黃牌時,受罰者應罰出場外,但仍可參加下一場比賽。(×)
8、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中小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必修課程,是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 √ )
9、籃球運球變向時手應拍擊球的上部。 ( × )
10、足球個人進攻戰術包括:停球、跑位、運球過人、射門。 (×)
四、選 擇 題(每小題1分,共計20分)
1、走和跑的區別在于(D) d、跑時身體有騰空,走時身體沒有騰空
2、在雙杠的支撐擺動動作中,應以(肩)為軸擺動
3、有一位體育教師品行不良,在自己情緒不好時常侮辱學生,影響惡劣,一次課中將學生踢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4、排球比賽場上6名隊員分前后排站立,獲得發球權的隊,6名隊員必須按(順時針)方向輪轉一個位置。
5、馬拉松跑全程為(B、42.195千米),屬超長距離跑項目。
6、重復訓練法的主要特征是(C反復做同一練習)
7、《全民健身計劃剛要》頒發布的時間是( 1995年)
8、奧林匹克精神是 (互相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
9、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又稱“三步上籃”,是在行進間接球或運球后做近距離投籃時所采用的一種方法。“三步”的動作特點是(一大、二小、三高)
10、在有13個足球隊參加的比賽中。若采用淘汰共需( C、12 )場就可決出冠軍。
11、最早提出體育教學法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
12、最合理的跳高過桿技術是(背越式)
13、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是采用(直線加弧線)方式助跑
14、背越式跳高的8步丈量法,為了便于記憶,可叫做(B、5、6、7 )
15、人體運動時肌肉工作的直接能源是ATP,其最終的供能形式是:( B 磷酸源供能和乳酸能供能)
16、現代奧運會的創始人是: ( B 顧拜旦)
17、籃球比賽時,5號隊員一腳踩在端線上擲界外球,裁判員判其:( B 違例)
18、單杠支撐后回環的動作難點是:( A 倒肩壓臂腹貼杠)
19、運動員運動時,踝關節扭傷后應:(C、立即冷敷,24小時后熱敷)
20、《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評價指標是:(B、形態 、機能、素質)
四、簡答題(30)
1、請編排5個隊參加籃球單循環比賽各輪次競賽程序表?(10分)
0——5 0——4 0——3 0——2 0——1
1——4 5——3 4——2 3——1 2——5
2——3 1——2 5——1 4——5 3——4
2、列出六種發展速度素質的練習方法和手段?(10)
答:高抬腿跑、后蹬跑、車輪跑、30米行進間跑、順風跑、讓距跑、加速跑。
3、骨骼肌的收縮形式有那幾種?(10分)
答:向心收縮 等長收縮 離心收縮 等動收縮
五、論述題(20分)
快肌和慢肌的異同點?
快 慢
肌纖維的直徑 粗 細
肌漿網 發達 不發達
毛細血管網 相對少 非富
結粒體 少、小 多、大
傳導速度 快 慢
肌纖維數量 多 少
運動神經元 較大 較小
有氧代謝 弱 強
課程目標——領域目標——水平目標
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性質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中小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
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才不可缺少的
重要途徑。它是對原有的體育課程進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標的一門課程。
3、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價值
(1)增進身體健康(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3)增強社會適應能力(4)獲得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
4、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基本理念
(1)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2)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
(3)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4)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
5、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課程目標
(1)增強體能,掌握和應用基本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和運動技能;(2)培養運動的興趣和愛好,形成堅持鍛煉的習慣;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表現出人際交往的能力與合作精神;
(4)提高對個人健康和群體健康的責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發揚體育精神,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