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教師招聘網
首頁 浙江教師 福建教師 江蘇教師 廣東教師 江西教師 安徽教師 北京教師 上海教師 天津教師 湖南教師 湖北教師 河南教師
河北教師 海南教師 重慶教師 貴州教師 遼寧教師 吉林教師 山西教師 廣西教師 云南教師 陜西教師 甘肅教師 青海教師 四川教師
山東教師 內蒙古教師 黑龍江教師 寧夏教師 新疆教師 西藏教師 教師面試 說課稿 考試大綱 教師招聘試題 特崗教師 教師資格考試 教師資格大綱
杭州教師  廣州教師  長沙教師  南京教師  福州教師  南昌教師  教師考試大綱  教師資格大綱  政治資料  地理資料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師招聘試題 >> 體育教師招聘試題 >> 內容

體育教師招聘基本復習參考資料(109個名詞解析+40簡答題)

時間:2011-10-8 13:30:48 點擊:

體育教師招聘基本復習參考資料
第一部分    
名詞解釋
1、體育:一是指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結合日光、空氣、水等自然因素和衛生措施,達到增強體能、增進健康、豐富社會文化娛樂生活為目的的一種社會活動。體育對于促進身體的正常發育和發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指在學校教育環境中,指導學生學習和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與技能,使他們形成體育鍛煉意識,提高體育活動能力,增進健康的教育活動。體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內容。
 
2、競技體育:指為培養優秀運動人才、創造優異成績而進行系統的、科學的訓練和競賽。
 
3、社會體育:指公民自愿參加的以增進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的群眾性體育活動。
 
4、社區體育:主要是在街道辦事處的轄區內,以自然環境和體育設施為物質基礎,以全體社區成員為主要對象,以滿足社區成員的體育需求,增進社區成員的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開展的區域性群眾體育。
 
5、終身體育:是人們在一生中為了多種需要,不間斷地進行的體育的總和。
 
6、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中小學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它是對原有的體育課程進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標的一門課程。它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
 
7、健康:指不僅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并且在身體、心理和社會各方面都完美的狀態。一個人只有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保持良好的狀態,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體育是促進健康的重要手段。
 
8、身體健康:指人的體能良好、機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狀態。作為學習領域的身體健康,要求學生了解與運動有關的營養、環境、衛生保健等知識,發展體能,提高身體健康水平。
 
9、心理健康:包括兩層含義:一種是指心理健康狀態,個體處于這種狀態時,不僅自我感覺良好,而且與社會處于契合和諧的狀態;另一種是指維持心理健康、減少行為問題和精神疾病的原則和措施。體育活動對于促進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為學習領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學生學會通過體育活動調節情緒狀態,增強自尊和自信,形成堅強的意志品質。
 
10、社會適應:指個體為了適應社會生活環境而調整自己的行為習慣或態度的過程。在社會生活中,每一個體都有自己獨特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際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名譽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這些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個體的社會適應,同時,它們又能促進個體的社會適應。個體社會適應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適應性行為,通常表現為順應、自制、同化、遵從、服從等具體的順應方式。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其社會適應能力會提高。作為學習領域的社會適應,要求學生培養良好的合作和競爭精神,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學會獲取現代社會中體育與健康知識的方法。   
 
11、運動參與:指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活動的態度與行為表現。經常參與體育活動的學生,可以培養和發展對運動的興趣和愛好,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使體育活動成為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學習領域的運動參與,要求學生具有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態度和行為,掌握科學健身的知識與方法,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  
 
12、運動技能:指在體育運動中有效完成專門動作的能力,包括神經系統調節下不同肌肉群間的協調工作的能力。作為學習領域的運動技能,要求學生學習、掌握和運用基本的運動知識和技能,形成一定的運動特長,為終身體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13、體能:指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在身體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體能包括與健康有關的體能和與運動技能有關的體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韌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體成份等,后者包括從事運動所需要的速度、力量、靈敏性、協調性、平衡、反應等。其中一些體能成份既是與健康相關的體能,又是提高運動技能所需要的體能。
 
14、學習領域:指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中,按學習內容性質的不同劃分的學習范疇。
 
15、領域目標:指期望學生在特定學習領域達到的學習結果。課程目標通過各個領域目標的達成而實現。
 
 16、水平目標:指不同階段學生在各個學習領域中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
 
 17、地域性運動項目:指流行于某些區域的、帶有地方特色的或形成傳統的運動項目。它包括由于地理、氣候條件和文化等原因在某些特定地區或民族中流行的運動項目。
 
18、體育教學:指在教師指導和學生參加下,按照教學計劃和體育教學大綱,由教師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技術、技能,發展身體,增強體質和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過程。
 
19、體育課程:指教師在學校課程表規定的時間內,根據大綱規定內容,對一個班級的學生進行系統教學的形式。
 
20、體育教學要素:也稱“體育教學因素”,是指構成體育教學活動的幾個相關的部分。通常分為教師、學生、體育教學內容和體育教學手段(物質條件和組織方法)。
 
21、體育教學方法:指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途徑和手段,是教學技巧與藝術的表現。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語言法(動作講解)、直觀法(動作示范)、練習法(完整法、分解法、重復練習法、變換練習法、循環練習法)、游戲法、比賽法、綜合法、電化教學法、自學自練法、預防與糾錯法、“嘗試錯誤”教學法。
 
22、體育教學原則:指體育教學必須遵循的準則,它反映體育教學的客觀規律。基本原則有:自覺積極性原則、直觀性原則、從實際出發原則、循序漸進原則、身體全面發展原則、合理運用運動負荷原則、鞏固和提高原則。
 
23、體育教學風格:指不同于一般文化課教學的一些特點:  ⑴需要有學生進行的身體活動。  ⑵身體活動和腦力活動緊密結合。  ⑶能掌握鍛煉身體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簡單的體育活動形式,提高身體素質。  ⑷一定的運動量,達到一定的強度。  ⑸室外活動組織。  ⑹師生之間交融關系。
 
24、體育教學組織:指體育教師根據體育教學特點、任務和實際情況,對學生、場地器材等進行合理安排的各種措施。
 
25、課堂常規:指體育教師為了保證體育教學的正常進行,對師生雙方提出和一系列基本要求,屬教學管理的一項具體規定。
 
26、分組教學:指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將全班同學,按一定條件分成若干小組,在教師領導下,分別進行練習和一種組織形式。
 
27、教學分組:指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為了方便教學,按學生的年齡、性別、身體發育、健康狀況和體育基礎等條件,進行綜合考慮,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
 
28、分組不輪換:指體育教學中,把學生分成若干組,在教師統一領導下,按內容安排的順序,依次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
 
29、分組輪換:指體育教學中,把學生分成若干組,在教師的指導和小組長的協助下,各組學生分別練習不同性質的內容,按預定時間互相輪換練習內容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
 
30、體育教學內容:指為實現體育教學任務而選用的體育基本知識和各種身體練習總稱。
 
31、教材排列:指將教學內容按一定方式處理后,排出一種程序式系列。以教材內容順序由易到難、由簡到繁,按年級依次出現的,稱為直線式排列;同教材在各個年級反復出現的,稱為螺旋式排列;用直線式和螺旋式混合交錯的,稱為混合式排列。 
 
   32、學年教學計劃:指以年級為單位,按照體育教學大綱和學校實際情況,將該年級的基本教材和選用教材、時數、考核項目,按一定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課中去的一種表格式的排列。 
 
   33、學期教學計劃:又稱教學進度表,它是把年度教學計劃中所規定的兩個學期的各項教材、時數、考核項目,按一定要求合理地分配到每次課中去的一種表格式文件,是教師編制教案的依據。 
 
   34、單元教學計劃:又稱單項教學進度,它是把某年級的某項材,按課次順序訂出每次課的教學任務、要求和組織教和教學進度,保證各項主教材有重點、有步驟、有系統地進行教學。  
 
  35、課時計劃:又稱教案,它是教師根據學期和單元教學計劃,結合班級具體實際,編寫出的每堂課的具體執行方案。  
 
  36、教學目的:是用普通語言表達出來的關于教育意圖的一種廣泛的陳述。  
 
  37、教學目標:指學習者在教學終結時應做到什么或獲得什么特定能力和一種明確的陳述。 
 
 38、體育基本技術:指合理完成體育動作的基本方法。  
 
  39、體育基本技能:指人們在掌握體育基礎知識、基本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反復練習所獲得的科學鍛煉身體的能力。 
 
   40、體育課的結構:指組成一堂課的幾個部分,以及各個部分教材內容和組織工作的安排順序與時間分配等。按認識規律和生理機能活動能力變化規律,一般由準備、基本和結束三個部分組成。    
 
41、隊列練習:指全體學生按一定的隊形,在教師口令的統一指揮下,進行協調一致的動作,其內容包括整隊、原地轉法、行進間轉法、各種走步、跑步、立定、集合、解散以及隊列練習中的隊形變化。    
 
42、隊形練習:隊列練習基礎上所做的各種隊形、圖形的變化。    
 
43、準備活動:指進行較劇烈運動前所進行的一系列身體練習。目的是在于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加強各系統、器官機能的能力,克服生理惰性,預防運動創傷。
 
44、一般性準備活動:是指采用一般發展的身體練習。    
 
45、專門性準備活動:指主要是與完成基本部分主教材有關的肌肉、關節、韌帶和器官、系統做好準備的身體練習。   
 
 46、誘導練習:是指為了正確掌握動作技術所采用的過渡性練習。特點是在動作的結構、肌肉用力的順序和機體所承受的內外刺激等方面,與所學動作大體相同但較簡易。
 
47、輔助練習:是指為了發展某一動作所需的身體素質,或為了達到積極性休息而采用的身體練習。  
 
  48、穩定狀態:指人體活動時的一種機能狀態。人體進入工作后,各種生理機能惰性的逐步克服,各系統、器官活動功能和工作效率提高并超穩定稱為穩定狀態。    
 
49、整理運動:指體育活動后,為了使精神和身體都得到放松而采取的練習。 
 
   50、恢復過程:指體育活動結束后,人體各種機能活動仍處于高的水平,必須經過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到活動前的狀態,這段期間內的機能變化,稱為恢復過程。    
 
51、超量恢復:指體育活動的后,在恢復階段,人體內被運動時所消耗的能源物質,不僅能恢復到原來水平,且在一定時間內還能超出原來水平,這一超出原來的恢復,稱為超量恢復。    
 
52、積極性休息:也稱活動性休息,即在體育活動時,通過轉換運動練習或插些放松動作作為積極休息手段,以謀求更有效地消除疲勞,使體力盡快得到恢復。    
 
53、運動:指從事體育活動的基本內容和方法。包括旨在促進身體正常發育和充分發展身體運動能力的各種鍛煉方法和活動項目總稱。    
 
54、體質:人體的質量。是在遺傳性和獲得性的基礎上,人體所表現出來的機能和形態上相對穩定的特征。  目前,國內外對青少年學生體質的測定,大致包括:身體形態(身高、體重、胸圍);身體機能(肺活量、血壓、脈搏);身體素質(靈敏、速度、耐力、力量、柔韌)。    
 
55、體格:人體外表的形態結構。包括人體生長發育的水平,身體的整體指數與比例,以及身體的姿態。    
 
56、身體素質:指人體在體育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機能能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彈跳、柔韌等。   
 
 57、力量素質:是指身體或身體某部肌肉工作時克服阻力的能力。它是完成一切動作的基礎。    
 
58、耐力素質:指人體在長時間活動中,克服疲勞的能力。是人體健康和體質脆弱的標志。分一般耐力素質和專項耐力素質。   
 
 59、速度素質:指人體進行快速運動的能力。它包括反應速度、動作速度、起動速度、加速度、最高速度、高速耐力等。    
 
60、靈敏素質:指在各種復雜條件下,快速、協調、準確、靈活地完成動作的能力。它取決于掌握動作技術、技能的多寡,熟練程度,以及大腦皮層反應的靈活性。    
 
61、柔韌素質:指人體各個關節的活動幅度,肌肉與韌帶的彈性和伸展性。    
 
62、體育手段:是指各種體育運動項目和鍛煉方法的總稱。    
 
63、身體練習:是指各種體育手段的具體動作。專指為了實現體育目的和任務的條件反射活動。由身體姿勢,練習的軌跡、時間、速率、速度、力量、節奏等基本要素綜合構成。   
 
 64、身體姿勢:指身體及身體的各部分在練習的各個階段所處的狀態。一個完整練習的技術過程,包含開始姿勢,練習過程中的姿勢和結束姿勢三個部分。   
 
 65、開始姿勢:指用來為做后面練習的主要部分創造有利條件的身體姿勢。分靜力性和動力性兩類。    66、練習過程姿勢:指身體在完成練習主要部分時的活動狀態。    
 
67、結束姿勢:指練習結束時身體及各部分處的狀態。    
 
68、練習軌跡:指在體育活動中,身體及身體某些部分的移動路線。分軌跡形式,軌跡方向和軌跡幅度三個方面。  
 
  69、練習時間:也稱練習的“延續時間”,指完成某一練習所需要的全部時間。時間的長短與練習效果和機體的負荷有直接關系,分練習的總時間與練習的各部分時間兩種。   
 
 70、課的密度:指教師在一節課中合理運用的時間和這一課總時間的比例。它又可分為一般密度和專項密度。    
 
71、專項密度:也稱運動密度,是指學生做練習的密度。計算方法是:一節課中,某項練習運用的時間與實際上課總時間的比例。
72、運動負荷:指學生在體育課中做練習時所承受的生理負荷。由速度、數量、密度、時間和項目特點等因素構成。    
 
73、心理負荷: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由于課的內容、形式、方法、組織、練習等對學生心理機制產生各種不同程度的影響,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這種心理壓力,就是體育課的心理負荷。   
 
 74、人格:指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是個人綜合素質的外在行為表現形式,包括智慧、道德、意志三要素。    
 
75、逆反心理:它是一種對外界環境的刺激產生與一般人對立或相反情緒體驗的較穩定的行為傾向。
 
76、氧債:在劇烈運動中,機體的需氧量超過最大攝氧量,能量供應靠無氧分解代謝所造成的氧虧。氧虧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在運動開始時,由于氧運輸系統具有一定的惰性,使攝氧量不能滿足需氧量的要求;二是在從事劇烈運動的過程中,攝氧量始終不能滿足需氧量的要求。這兩部分氧虧需要在恢復期來償還。人體負氧債的能力與無氧耐力有密切關系,所以氧債是評定一個人無氧耐力的重要指標。一般人從事劇烈運動時,其負氧債的量約為10升左右,受過良好訓練的運動員可高達15——20升。
 

作者:不詳 來源:網絡
  • 文武教師招聘網(www.guoyanxin667788.com) © 2012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長聯系QQ:799752985 浙ICP備11036874號-1
  • Powered by 文武教師招聘網
  • 特级婬片国产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免费看,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一品精,最新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系列一区A久久 | 最新国产美女菊爆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色 | 色男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亚洲人成网站免费播放 | 在线观看亚洲一区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