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看待中國古代以農立國的思想及重農抑商政策
農業是古代決定性的生產部門,由于農業生產的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民之生計和國家的興衰存亡,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把發展農業當作大事來抓,努力督促和組織農業生產。
重農抑商政策是歷代封建王朝一直奉行的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和政策。它產生于戰國時代,最早由李悝在魏國的改革內容中有所體現,隨后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中將重農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確提出,并以此作為大力推行農戰方針的基本內容付諸實施。成為歷代統治者治國的典范。重農抑商政策實質上是維護封建的經濟基礎。在封建社會初期,對當時農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的活躍,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而在這時,統治階級依然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把商農發展對立起來,并在重農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導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資本主義發展的措施,從而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違反了經濟發展規律,失去了初期的進步性。
注意教材上提到的“抑商”措施:西漢時漢武帝開始鹽鐵管營,征收工商業者的營業稅、財產稅,對私營工商業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唐朝政府設置官員管理物價、稅收,并對市的買賣規模和時間都有限定;北宋政府在廣州等地設置“市舶司”,負責管理對外貿易和征收商稅;明中后期,政府設立眾多關卡,對商業收重稅;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貿易。
2.封建統治者為什么不能解決土地兼并問題。(略)
土地兼并是中國古代非常普遍的現象。它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在封建社會,由于土地占有關系不固定,加之土地買賣盛行,必然導致土地兼并現象的出現。
土地兼并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政治上:土地兼并直接導致國家財政財政收入的減少,加劇了社會的貧富懸殊,階級矛盾尖銳,農民起義爆發,使一些王朝走向滅亡。
經濟上:對農民來講,造成農民的貧困無力購買手工業品;對地主來講,封建地租較重,買田置地,影響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當時的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對土地兼并采取了不同的態度。由于國家占有小農的多少,直接決定著國力的強弱,而土地兼并與封建政府的矛盾恰恰在于同國家爭奪財源。因此歷代王朝為了鞏固自己的長久統治都曾實行過一系列抑制兼并的政策。例如北魏隋唐實行均田制,王安石變法實行方田均稅法等。這些措施對于抑制土地兼并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起過一定的作用,均田制是建立在國家掌握大量荒田的基礎上的,王安石的方田均稅法損害了大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最后也走向失敗。
土地兼并之所以貫穿于封建社會的始終,國家的任何抵抗政策都不可使之逆轉,其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買賣制度的存在。在這種制度下,人們可以自由購買土地,而人們所以熱衷于購買土地,又是由于在封建時代只有土地才是“不憂水火,不憂盜賊”的財富之本,只有土地才是各種形式財富的最后歸宿。而封建國家往往是在不觸動地主土地所有權的條件下,去爭取延緩土地兼并的形勢,因此它只能緩和這種形勢,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的。
被統治階級農民在起義過程中提出過“均田免糧”,觸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近代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是農民階級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綱領,但是由于農民階級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這種階級的局限性,使他們也不能解決土地兼并問題,完成廢除封建制度的任務,實現勞動人民的解放。
3.注意結合不同歷史階段的特點,對商鞅主張“重農抑商”與黃宗羲主張“工商皆本”兩種不同經濟思想的評價。(略)
4.古代東北地區農業的發展
①唐:八世紀前期,東北地區正式劃入唐朝版圖。農業采用中原先進技術,水稻產量高,質量好。
②遼:統治者賜貧民耕牛,墾荒免賦,大力發展農業,使遼海地區成為人煙稠密的沃野。
③金:統治者將具有先進農業文明的漢人遷置到東北各地,充實戶口,開墾荒地,促進了這一地區農業的發展。
④元:元世祖對農業十分重視,中央設大司農司負責農業和水利,向全國頒發《農桑輯要》,指導農業生產。
⑤清:鼓勵墾荒,不斷推廣高產農作物新品種玉米和甘薯;康熙實行更名田;雍正實行攤丁入畝和地丁銀制度。
七、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的發展與東西方資本主義萌芽的比較。
(一)專題提示
本專題是近幾年高考復習的重點和熱點之一,也是和政治學科滲透綜合點之一。從宏觀上看,商品經濟是資本主義萌芽的前提條件,資本主義萌芽是商品經濟的必然結果。二者緊密聯系、相互促進。從微觀上看,國內外商貿城市的發展,貨幣演變和資本主義萌芽是本專題復習的主要內容。
首先要了解中國古代的商品經濟的概念,主要是指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下的小商品經濟(也叫一般的商品經濟),它既不等于資本主義經濟,又與自然經濟在本質上相互對立,在自然經濟下,商品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受到封建專制統治的限制,另一方面導致資本主義萌芽,并不斷地瓦解自然經濟,促使封建制度逐漸解體。資本主義萌芽是封建社會內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最初形態,是從封建經濟向資本主義方式過渡的生產關系。它的實質是資本主義性質的雇擁關系的形成。
(二)主體線索梳理
1.國內貿易的發展
①商朝:商民善于經商,以物易物。
②戰國:北方的馬匹,南方的象牙,東方的魚鹽,西方的皮革匯集中原市場;臨淄、邯鄲、郢等發展成為新興的封建城市。
③魏晉南北朝:商業一度萎縮,商品經濟發展緩慢。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經濟有所恢復,南方商品經濟相對比較活躍。
④隋唐:這一時期商業各位繁榮,商人足跡遍及全國。隋煬帝在北方修筑了兩條大道,交通要道上還有接待商客的私家店肆;以運河、長江為主的水運也很方便,商船往來不絕,商業盛極一時。都城長安和洛陽都是世界上文明的大都市,城市里有固定的交易場所“市”,市中有邸店和柜坊。唐后期出現了夜市和草市。
⑤兩宋:北宋東京是當時商業最繁榮的城市,城內店鋪林立,已突出了“市”、“坊”界限;并且出現了娛樂場所“瓦子”;城市中封建行會組織進一步發展,保護和壟斷商業利益;南宋臨安最為繁榮,市內建誘惑戰,專門用來寄存貨物;遼、西夏、金的商業也有一定發展,南京、涼州、中都是各自的商業中心,金還設立稅收管理機構;邊境設置榷場進行互市貿易。★
⑥元朝:以大都、杭州、泉州最為著名。大都是國際性的商業大都會。從海道、運河和陸路都有大量商品進入大都;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業和手工業中心。(注意天津當時的直沽是漕運和海運的交會初)。★
⑦明清:商業繼續繁榮。北京、南京是全國性商貿城市,全國還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商貿城市。國內市場擴大,大量的農產品和手工業品投入市場,商品經濟向農村延伸,江浙地區以工商業著稱的市鎮蓬勃興起。明政府還與韃靼恢復封貢互市,韃靼首領俺答汗修呼和浩特城,很快發展成蒙古與內地貿易的商業城市。但封建政府設立眾多關卡,對商業征收重稅,清政府閉關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貿易,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2.對外貿易的發展
①漢代:絲綢之路開通后,(注意路線圖:經過和西走廊,出玉門關或陽關,后分為南北兩道,至疏勒會合。自疏勒越蔥嶺往西南先后可達大月氏、安息、大秦,往貝可達大宛、康居。)大量的絲帛錦繡沿著通道不斷西運。漢武帝以后還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加強了中國和東南亞、南亞各國的聯系。
②唐朝:由于唐朝政府鼓勵外商來中國,允許外商在境內自由貿易,以及交通運輸的發達,海路、陸路“絲綢之路”并行,交流廣泛。(注意路線圖:陸路從長安出發,向東可達朝鮮;向西可通往印度“天竺”、伊朗“波斯”、阿拉伯“大食”,以至歐洲“東羅馬”和非洲“索馬里”等許多國家。海路從登州、揚州出發最遠可達波斯灣。)長安、洛陽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
③兩宋:以海外貿易為主,北宋政府在廣州設“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和商稅;南宋政府采取鼓勵外商的政策,在一些大的港口設有供外商居住蕃坊,泉州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貿易港。★
④元朝:對外貿易的繁榮超過前代。在各港口設“市舶司”,和各國通商互市。★
⑤明朝:鄭和下西洋(1405-1433)與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直接貿易,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
⑥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政策,只開放廣州一地對外貿易,還多次頒布海禁令。在正當的中外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出現貿易順差,但對外貿易在整個經濟重的份額極小,難以促進工商業發展。
3.古代貨幣的演變
①商朝:以貝作為貨幣。
②戰國:各諸侯國都有自己的鑄幣,這是各諸侯國商業興盛的表現,但貨幣不統一妨礙了各諸侯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③秦朝:秦政府規定把黃金(上幣)和圓形方孔銅錢(下幣“半兩錢”),作為統一的貨幣,通行全國。這對促進各民族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后來歷朝的銅錢都依照秦朝的樣式。
④西漢:漢承秦制,以黃金和銅錢為主幣,漢武帝改革幣制,鑄五銖錢,作為通行全國的法定貨幣,使用長達700多年。
⑤唐朝:唐高祖下令“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開辟新紀元,不再用年號,不是唐玄宗的年號),以后歷代的貨幣都以它為范式。唐朝還出現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的“柜坊”,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這比歐洲地中海的金融機構要早六七百年。
⑥兩宋:北宋時在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南宋有一種紙幣“會子”)。紙幣的推廣,反映了商業的高度發展。金代后期,銀幣已成為流通的貨幣。
4.古代城市的發展(略)
在我國古代,“城”與“市”是彼此分開、相互獨立的兩個不同概念。城就是城,是統治階級居住的地主;市則是人們交易的場所,開始并不在城內。
從發展趨勢上看,中國古代城市主要沿著兩種不同,甚至是對立的方向發展。一種方向是作為軍事堡壘、統治階級政治中心而發展起來的“城”,另一種方向是作為商品交換中心而發展起來的“市”。其中前一種方向是城市發展的主導面,城市因而具有濃厚的自然經濟色彩。從模式上看,中國傳統的城市往往以王宮或官衙為中心,兩翼輔以東西兩市,文武雙廟。城市的居民以達官貴人以及為之服務的衙役、奴仆、兵弁等為主體。城市的商業主要供王室或官府消費。
從條件上看,隨農業生產發展而引起的社會分工是城市發展的根本動力。因此,世界上首批城市一般都誕生在那些具有較為有利的灌溉條件,農業生產發達,農產品豐富交通便利的地區,如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尼羅河流域中下游的古埃及,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以及黃河流域的中國等地區。
從時間上看,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城市蓬勃興起的階段。這一時期諸侯國崛起,各國紛紛建立自己的政治中心——都城。如戰國時期的臨淄、邯鄲、大梁、郢等。這些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經濟和文化中心。這些都城一般都是商業興盛交換的商品大多數都是貴族地主用的奢侈品(如北方的馬匹、南方象牙、東方的魚鹽、西方的皮革等),與人民的日常生活不是很密切。而且各個諸侯國中流通的貨幣品種不一,反映了封建社會初期的經濟特征。
隋唐時期,我國的軍事政治中心仍在關中,而經濟中心已移到江淮流域,出現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分離的情況。隋統一后,大力修通大運河,主要目的在于解決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的聯系問題。大運河的開鑿促進了國內商業的流通,成為封建帝國的經濟命脈。這一時期,南方城市發展較快,長江中下游地區、四川盆地和東南沿海地區,成為當時矚目的主要城市發展區。這與海外貿易的興起和發展以及大運河的開鑿有密切關系。如當時號稱四大都市的淮安、揚州、蘇州、杭州都在運河沿線隋朝東部洛陽因位于大運河的中心,商業盛極一時。這一時期最為突出的是都城的建設。如唐代長安城,既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又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中心,是一座國際性大都市。長安城建筑規模宏大,布局合理,既反映了唐朝的國力的科技水平,也體現了唐朝前期封建統治井然有序,中央集權得到加強的政治面貌。特別是長安城的經濟布局突出了“坊”“市”之分,“市”內店鋪林立,非常繁華。
宋代城市發展有兩大突出特點:一是城市商業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北宋時的東京,商業繁榮,店鋪林立,突破了唐朝“市”的限制,出現了娛樂場所“瓦子”,反映了北宋封建經濟在唐朝的基礎上繼續增長。二是市鎮的興建和發展。鎮的設置始于北魏,主要出于軍事目的。北宋以后,因為重文輕武,曾一度廢除了很多這樣的軍事據點,從而使經濟基礎較好的地方市鎮完全蛻變為商業城市。這些新興鎮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水陸交通要道、沿海口岸、商旅舟車集中的地方,如:江西景德鎮(2004年建鎮1000周年)等。
明代城市有較大發展,工商業發達的城市前期有30多處,中葉以后達50多處。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江南、東南沿海、江北運河區等地區。明朝中后期的城市已不僅僅是封建統治中心,商業貿易的內容已經日益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商品經濟開始侵蝕自然經濟,農民與市場的聯系開始逐漸密切起來。這時候已經出現了一定專業分工的工商業城市,并在蘇州等地絲織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活躍,封建經濟漸趨衰落的時代特征。
注意天津城市的興起和發展,天津從金入主中原后,開始在河東區大直沽興建直沽寨,元朝在三岔河口擴建成直沽鎮,成為“漕運”和“海運”的交匯處,明朝1404年擴建天津衛,成為南糧北調、拱衛北京的重要大都市,天津歷史上的重要大事,應放在中國近現代史中作專題復習。
5.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與發展
①明朝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前提條件:在農業(表現4點)、手工業(表現5點)新發展的基礎上,商品經濟空前活躍(表現4點)。
時間地點:明朝中后期(15世紀末)、江南一些地區。
產生部門: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
出現過程:明朝中后期,農業、手工業的新發展,為資本主義萌芽創造了條件;商品經濟空前活躍,刺激了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使生產規模更大,分工更細,全國出現30多座較大的工商業城市,產品有了更多的銷售市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手工業者不斷分化,少數善于經營者富裕起來,多數手工業者貧困破產,喪失生產資料,不得不去當雇傭工人,于是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雇擁與被雇傭的關系。富有的機戶依靠雇傭工人進行生產,這就是早期的資本家,靠出賣勞動力為生、計日領取工資的生產者就是工人。
主要特征:⑴微弱、稀疏;⑵出現在個別地區、個別部門;⑶發展水平低;⑷最初多表現為分散的手工工場形式。
②清朝前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發展表現:⑴范圍廣大;⑵部門增多;⑶手工工場規模廣大。廣東的冶鐵業、云南的采煤業、臺灣的熬糖業、陜西的伐木業、北京的采煤業等都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緩慢原因:⑴封建剝削沉重,農民極端貧困,無力購買手工業品;⑵地主、商人剝削所得錢財,多購置田產,影響手工業擴大再生產;⑶政府在國內設立許多關卡,對商品征收重稅;⑷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幾次下令禁止海外貿易;⑸封建行會嚴格控制手工業生產的規模。總之,最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三)重點問題延展
1.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的作用和評價。(略)
在封建社會的不同時期,商品經濟對封建制度和封建統治起著不同的作用,具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①封建社會初期,商品經濟發展促進封建地主階級的形成和封建統治的加強。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中很大一部分人就來自于擁有雄厚資產的商人。一些商業繁榮的城市,成為封建政權的中心,如:戰國時期的臨淄、邯鄲、郢等。
②封建社會中期,商品經濟發展,有利封建政權的鞏固,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如:隋、唐、北宋的都城長安、洛陽、開封都是當時的商業中心。商業稅收在國家財政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③封建社會后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如:明朝,大量農產品和手工業品投入市場成為商品;出現了一批專業性的工商業城市;對外貿易發達。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工場手工業。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緩慢發展,經濟上瓦解著封建制度,政治上動搖著封建統治秩序,思想上沖擊著封建統治思想基礎。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導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產生。
2.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特點
①前期以陸路為主,唐朝時海陸貿易并重,后期以海路為主。漢代以陸路交通為主、海路為輔;唐朝不但有東西陸路交通,而且已開通向西、向東的海路交通;宋元明清時,陸路貿易下降海路貿易地位日漸上升。
為什么從兩宋時陸路貿易地位開始下降,而海路貿易地位卻上升了呢?這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⑴是西北少數民族政權的相隔,如西夏控制河套地區。⑵陸上絲路本身存在難以克服的缺點。陸上絲路位于我國西北,地處內陸,只能向西運輸商品,而我國傳統的外銷商品如絲綢、瓷器、茶葉等的產地都在東南沿海。陸路西運,遠離商品產區,既不經濟,又不方便。何況對于環太平洋各國,陸上絲路無法到達。陸上絲路的自然條件十分惡劣,要越過蔥嶺和戈壁沙漠,風沙彌漫,行程艱巨,又只能靠駱駝運輸、運輸量有限,而且時間久,運費高。⑶與當時主要貿易商品有關,漢代對外貿易中絲織品占很大比例,而兩宋時期陶器制品比重很大,其易碎,不適合于陸上長途運輸。⑷經濟中心南移,南方經濟地位提高,尤以海運為主。⑸宋代航海業和船業發展,航海經驗的積累。如南宋時,指南針應用于航海,促進了航海業的發展。
②官方貿易不以營利為目的,而著力加強友好往來。不管是路還是海路,帶去的都是我國最精美的工藝品、絲綢和瓷器,雖然暢銷,但有不少是相贈的,返航時不僅帶回貨物,而且常常有外國使臣搭船來中國訪問。
③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西亞不少商人帶來了西方宗教,中國科技也相繼西傳。
④外貿促進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在我國定居,長期與中國人相處,互通婚姻,逐漸融合,在元朝時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3.我國城市發展的主要特征
①傳統的政治性城市逐漸向商業化城市發展,表明商品經濟日趨活躍。
②農村人口不斷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規模擴大。
③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經濟繁榮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④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逐漸發生變化。
4.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①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在農村根深蒂固,成為商品生產難以突破的障礙。
②土地買賣制度和高額地租吸引著已經聚集起來的商業資本、高利貸資本投向土地,加強了封建經濟。
③ “重農抑商”政策壓抑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④在自然經濟形態下,生產手段落后、分散保守,不利于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積累,使舊的生產方式得以牢固、持久地保持。
⑤手工作坊和包買商與封建統治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⑥封建地租很重,農民極端貧困,無力從市場上購買手工業品。這影響了手工業品的擴大再生產。
5.明清時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有利和不利條件
①有利條件:⑴發達的農業。明朝中后期,農作物產量提高,經濟作物普遍種植,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⑵發達的手工業生產。明中期紡織、制瓷、礦冶等行業規模大、水平高,培養了一批熟練工人。⑶發達的商業。30多座大中城市的興建,農產品、手工業產品廣泛投入市場,對外貿易的繁榮都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空前活躍。⑷充足的貨幣條件。大量貨幣流通,到明朝中后期,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⑸科技優勢。四大發明的傳播,科技巨著的問世。
②不利條件:⑴自然經濟的頑固性、封閉性。造成國內市場狹窄。⑵缺乏資本積累,手工業難以擴大再生產。⑶封建制度的束縛。重重關卡,征收重稅,抑制工商業的發展。⑷對外轉向閉關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場。⑸傳統觀念習俗的影響,自然科學和技術沒有轉化為生產力。
八、中國古代科技的突出成就、世界地位及對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反思。
(一)專題提示
明代以前,中國的發明和發現,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長期領先于世界。我國的四大發明以及在天文、數學、化學、醫藥等方面的科技成果,向東傳播到朝鮮、日本;向南傳播到印度;更重要的是通過陸路絲綢之路和海路向西傳播到波斯、阿拉伯、并且擴散到歐洲,對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但更值得我們反思的是:盡管中國古代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為什么沒有出現近代科學?中國古代從事科學發明的人為什么沒有地位?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哪些缺陷?明清以后造成東西方科學技術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這些都是教師要幫助學生理解分析的問題。
(二)主體線索梳理
可以先按傳統復習的方法,讓學生按分期、分類列表總結。(略)再找出中國早于歐洲(領先于世界)的古代科技成就:
1.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及其西傳
①造紙術:西漢先后出現絮紙和麻纖維紙;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世界上所知道的最早的紙;東漢蔡倫于105年改進造紙術,制造植物纖維紙;4世紀東傳,8世紀西傳,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②印刷術:隋唐時期已有雕版印刷術,現存世界上最早的雕板印刷品是我國868年的《金剛經》;11世紀中葉北宋畢生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多年。兩宋時期向東傳,同時向西傳播到埃及和歐洲。
③指南針:在宋代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13世紀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④火藥:唐末火藥開始用于軍事,北宋政府設立專門機構制造火藥和火器;南宋時發明了“突火槍”,13世紀傳入阿拉伯,后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2.天文歷法:
①商朝干支紀日法是世界上延續最長的紀日方法。
②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國最早的日月食的紀錄。
③《春秋》記載世界公認的關于哈雷彗星的最早紀錄,比歐洲早600多年。
④春秋時期基本上確立了十九年七閏的原則,比西方早160年。
⑤戰國時期《甘石星經》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⑥西漢關于太陽黑子的紀錄是世界最早的太陽黑子的紀錄。
⑦東漢張衡發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比歐洲制作的地動儀早1700多年。
⑧唐朝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測驗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
⑨元朝郭守敬主持編定的《授時歷》,年周期與現行公歷基本相同,但問世比現行公歷早300年。
3.數學成就:
①東漢《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
②南朝祖沖之精確算出圓周率,這一成果比歐洲早1000年。
4.醫學成就:
①東漢華佗發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年。
②唐朝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布的藥典。
5.地理學成就:
明代《徐霞客游記》中,對石灰巖溶蝕地貌的觀察和記述,早于歐洲約200年。
6.農業和手工業技術:
①春秋戰國時期,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比歐洲早2000年以上。
②漢朝:在耕犁上安裝翻土碎土的犁壁,比歐洲早1000多年。
另外要注意農業手工業專著:
①《夏小正》:夏朝歷法中最早紀錄農事等內容;
②《考工記》:戰國時期手工工藝專著,在當時世界上獨一無二;
③《范勝之書》:西漢范勝之撰寫,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農書;
④《四民月令》:東漢后期關于農事活動安排的專書;
⑤《齊民要術》:北魏賈思勰著,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⑥《夢溪筆談》:北宋沈括著,是我國科學發展史上的珍貴遺產;
⑦《農桑輯要》:元朝向全國頒發指導農業的書籍;
⑧《農政全書》:明末徐光啟著,綜合介紹了我國傳統農學成就,建立了比較完整的農學體系,并介紹了歐洲先進的水利技術和工具;
⑨《天工開物》:明末宋應星著,總結了明代農業、手工業的生產技術,還收錄了一些國外傳來的技術,國外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三)重點問題延展
1.明清時期中西科技發展速度的比較。
我國古代科學技術能過達到較高水平,除了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人民聰明勤奮,長期實踐經驗的積累外,還有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制度功不可末。但到明清時期封建統治日趨腐朽,中國傳統科技也進入了自身發展的黃昏時期,雖有創新卻無本質進步,沒有產生近代科學。而西方大約從15世紀后半期開始,近代科學在西歐興起,以哥白尼“日心說”為標志的近代科學已經誕生,并迅速趕上和超過中國。
中西方科學技術成果在內容和方法上存在本質上的差異:中國主要成就大多屬于應用科學,仍是采用傳統的典籍整理和總結經驗的方法,滿足于實際應用沒有形成理論上探討和深思的風氣。西方科學的發展主要是理論科學,大多數科學家的研究方法是觀察、實驗以及邏輯推導,努力的重點,不在于實際的應用,而在于對事物及其規律的探索。
2.造成中西方科技差異的主要原因:
①政治方面:西方的專制王權打擊封建教會勢力,普遍實行重商主義和海外貿易,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了近代科技文化的發展;中國明清時期極力強化封建皇權,繼續推行重農抑商,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限制和阻撓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也阻礙了和工商業有關的科技的發展。②經濟方面:西方在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下,在資本主義產生并發展;中國落后分散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仍占主導地位,整個生產未能進入工場手工業階段,使近代科學失去了產生和應用的土壤。③思想方面:西方經歷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明清時期統治者實行八股取士、文字獄等文化專制主義,使近代科學失去了產生和發展的政治文化基礎。④文化教育方面:西歐產生了一些綜合性大學,培養了大批科技人才。而中國的封建教育以儒學為主要內容,以培養封建官吏為主要目的,很少涉及生產和科學知識。總之,日趨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礙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出現和發展的最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