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作用與評價(略)
①利與弊:利在于: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有益于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改變了封建社會前期豪門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廣大庶族地主通過科舉入仕做官,給封建政權注入了生機與活力;選拔官吏從此有了文化知識水平的客觀依據,有利于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讀書一考試—做官三者聯系,把權、位與學識結合起來,營造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和刻苦勤奮讀書的氛圍;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如唐以詩賦取士,促進了唐詩繁榮。弊在于: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學術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清末科舉制度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是導致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舉制度不利于知識創新,更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
總之要用繼承和發展的觀點認識我國古代*考試制度的變革和發展。
②經驗教訓:①人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②完善考試制度,有利于人才選拔;③要用德才兼備敢言直諫者;④任人唯親、姑息養奸則危害嚴重。⑤我們要樹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正確觀念。
③聯系現實:我國當前推行的考試改革體現了組織和發展教育事業的國家職能。我國的考試改革要始終堅持有助于高等學校選拔人才,有助于中學實施素質教育,有助于高等學校擴大辦學自主權的原則。這是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必然要求。注意對比,古代的考試制度和現在的考試改革有著本質的不同。還要認識“十五”期間進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對各級各類人才的選拔與任用、考核評價、流動配置、激勵監督的制度,形成有利于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機制。
2.注意各朝代對各級官吏監察機構的設置:
秦朝——御史大夫(兼管);西漢——刺史(專管);東漢——州牧(權力擴大);北宋——通判;元朝——御史臺;明朝——廠衛制度。注意刺史與通判、節度使與轉運史的聯系與區別。
四、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興修的重大工程及其社會價值。
(一)專題提示
中華民族是勤勞智慧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古代勞動人民巧奪天工,創造了許多人間奇跡,如大運河、都江堰、萬里長城、北京故宮等重大水利工程和建筑工程,至今仍倍受世界人民的推崇。尤其是萬里長城更成為今天中華民族的象征;大運河把人類社會發展的脈搏及時地傳給了與它息息相關的人民,從古代的“南糧北調”到新中國誕生后的“北煤南運”再到21世紀的“南水北調工程”,大運河將重新煥發出青春。
(二)主體線索梳理
1.歷代興修的水利工程(注意新教材增加和刪掉的水利工程)
①春秋戰國:楚相孫叔敖在淮水修的芍陂、秦國蜀守李冰在岷江修的都江堰、水工鄭國在涇渭水系修的鄭國渠、還要注意教材15頁圖上漳水上的西門豹渠和吳王夫差開鑿的人工運河——邗溝。
②秦朝:在今廣西興安開通了溝通湘水和離水的靈渠。是世界現存的古老人工運河之一。
③兩漢:農田水利地區特色明顯。A黃河流域以營建灌溉渠系為主,著名工程有漕渠、六輔渠、白渠、龍首渠等。(加上鄭國渠關中地區水利工程可簡單記憶為“三橫兩縱”)B江淮、江漢之間以修治天然破池為主,著名工程有六門陂。C東南以排水筑堤,變濕淤之地為良田為主,著名工程有鑒湖等。D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一坎兒井。(教材帶★,簡單知道四個地區特色即可。)
④隋唐:開通大運河有利于農田灌溉。唐朝引漕渠開新潭——廣通渠,設專官管理水利事業,各地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江南興建和修復的水利工程,大大超過了六朝的總和。
⑤元朝:開鑿會通河(山東東平到臨清)、通惠河(通州到大都)。(從方位上可簡單記憶為“上通下會”)設大司、農司負責農田水利。
2.古代開挖的運河
①邗溝——開挖于春秋時期的吳國,溝通長江與淮河水系。
②靈渠——開挖于秦朝,秦始皇伐南越時,由史祿負責興修,溝通了湘水和離水。這條運河連接了向北流的湘江和向南流的漓江,使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之間溝通,以后歷代又曾多次修繕利用,是世界現存古老人工運河之一。
③隋朝大運河——開挖于605年,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以東都洛陽為中心,東北通到涿郡,東南到余杭。由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組成,全長四五千里。貫穿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流經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六省。成為當時南北交通運輸的大動脈。
④元朝大運河——開鑿了從山東東平到臨清的會通河。后來又開鑿了從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這就使原有的運河連接起來,北到大都,南抵杭州,全長三千多里。
3.歷代王朝重視農業基礎建設興修水利工程的實例。
①西漢:漢武帝、漢明帝親王黃河工地視察;
②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處,都要通渠灌溉;
③隋朝:隋煬帝興修大運河;
④北宋:王安石提出實行“農田水利法”,鼓勵興修水利。
4.古代著名的建筑工程
①趙州橋——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建造,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注意趙州橋的特點,與地理的學科聯系。)
②萬里長城——從戰國到明朝,歷代都修建長城。最重要的是秦長城,西起臨挑到遼東;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
③隋唐長安城和洛陽城——注意唐長安城的布局和特點:布局整齊,街道寬闊。城內有坊、有市,市坊分開。
④明清北京城——1417年明政府開始營建北京,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布局有三重,從里到外依次是宮城、皇城和京城。特點:突出皇權。(2008奧運關注北京)
(三)重點問題延展
1.大運河帶給我們的啟示
①在中國歷史上,許多運河都是分裂時期的歷史產物。地區性運河的出現,對不同時期分裂政權的作用和影響是巨大的。
②把分裂時期鑿成的這些運河改造為發揮全國效益的大運河的一部分,沒有統一的國家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對秦始皇、隋煬帝、元世祖不僅應該肯定他們對中國的統一所做的貢獻,而且應該承認他們在中國運河三個發展階段上所做出的功績。大運河效益發揮的程度直接影響著唐、宋、明、清統一王朝政權的興衰。
③運河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大運河的開鑿是中華民族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是在對自然地理環境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千百萬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它集中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在水利水運、建筑、測量等工程領域的科學成就、智慧和創造。
④運河與地理環境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我國東部平原氣候干燥、雨量不均勻,各自然河流的沖積扇鑲嵌交疊,地面起伏,給運河保持載船的水量帶來困難。沒有閘門和牽引,許多河段無是無法通行的,限制了船行速度和運河的承載量,歷代統治者必須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時疏浚,漕運給社會財富帶來極大浪費。運河與農田水利灌溉相互爭水。京杭大運河的堤岸阻礙運河以西地區的排水,使運西地區常遭受洪澇之災,土壤逐漸鹽漬化。我們應該全面地考察和估價我國運河的作用和影響。
⑤古為今用。古代服從于帝王的巡游征戰或南糧北調的運河,歷史上的運河傳遞的絕不僅僅是物質的文明,也不單單是文化的交融,更重要的是運河把人類社會發展的脈搏及時傳給了與它息息相關的人民,而這一點對當今的現代化社會也是有所啟迪的。新世紀的 “南水北調工程”,大運河也許會重新煥發出青春。
⑥注意運河上的揚州和直沽。隋唐時期,揚州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城市,手工業特產是銅鏡(82頁圖),商業是江南物產的集散地,有繁華的夜市,經濟地位超過了長安和洛陽,有“天下之盛,揚為首”的說法。 元朝在金直沽寨的基礎上建立直沽鎮,它是漕運和海運的交匯處,明朝1404建天津衛,天津歷史上的重要大事應放在近代史中重點復習。
2.如何評價長城這份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略)
注意:長城除了“用險制塞”的古代功效之外,還是古代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分界線;農業區與游牧區的分界線;自然地理干旱半干旱區與濕潤半濕潤區、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
3.古代對黃河的治理。(略)
注意:隋唐以前稱“河水”,隋唐以后改稱黃河。歷史上黃河人海多次改道。秦時經河北入渤海,漢代經山東入渤海,北宋經天津入渤海,南宋以后經江蘇人東海,直到清末經山東入渤海。還要運用歷史、地理知識分析黃河改道現象為什么在長江沒有出現的原因?
參考答案:①我國封建社會以農立國,而農業的發展又只能依賴于增加生產資料,即擴大耕地面積。這樣作為封建統治的中心區域,黃河流域地表資源遭到過度開發水土流失嚴重,河水泥沙含量過高,下游地勢平坦,形成淤泥,阻塞河床后,必然出現改道。黃河直到東晉十六國時期仍稱河水,就是佐證。②黃河流域多次出現分裂戰爭,尤其是民族間的戰爭,造成河堤失修,也是出現改道的重要原因。③長江流域大規模的開發較晚,江南地區的開發是東晉南朝以后的事,所以地表植被的自然生態保存較好。再加上沿線的湖泊和眾多的支流,都可以調節干流流量和流速。這就是長江沒有出現過改道的重要歷史原因。
本題是一道史、地綜合題,考生必須綜合運用有關歷史、地理知識才能正確解答。
五、中國古代的人口遷移與我國現實的基本國情。
(一)專題提示
人口對自然經濟條件下的古代中國來說,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人力是當時生產力的主體,是小農經濟的支撐。人口問題是當代人類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也是高考命題的熱點。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占有資源相對不足,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人力資源豐富,這固然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條件,但人口增長過快,又是我們一個沉重的負擔,它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進程,影響著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素質的提高。中國古代人口的遷移,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中華民族的形成,有助于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提高了各民族的素質;促使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也促使人口分布趨向合理;也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經濟文化的發展。作為當代的中國學生必須了解我國人口的歷史和現狀。2003年高考文綜就涉及了美國、中國人流遷移和城市化問題。
(二)主體線索梳理
1.中國古代的人口(古代史教材涉及到的主要有四點)
①秦朝時全國人口約2000多萬。
②兩漢期間發展到約6000萬左右。
③元朝發展到8000多萬。
④從康熙初年到鴉片戰爭爆發前的178年中,我國人口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人口總數連闖四關。1684年達到意義,1762年突破2億,1790年朝月3億,1834年超過4億。
2.中國古代人口的流向
①向中原遷: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黃河流域遷移。如:“五胡”內遷、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②向江南遷:由人口眾多的黃河流域遷向人口稀少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如西晉“永嘉之亂”后、唐朝“安史之亂”后、北宋“靖康之變”后,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③向邊疆遷:大多由政府組織軍民遷移,從事戍守、開發、屯田等。
④華人外流:我國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謀生、居住,形成華人外流。如唐朝有人隨海上絲綢之路下南洋,明朝鄭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⑤外族內流:在長期的中外經濟文化交往過程中,不少外國人來華經商定居,形成外族內流。如唐朝時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國居住經商,元朝時形成的新的民族“回族”。
3.古代的經濟重心南移(略)
中國古代人口的遷移,促使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從戰國到兩漢,這里一直比南方發達,經濟重心在北方。
①經濟重心轉移的過程:古代對南方的開發比較早,但直到三國時期,都處于初步開發階段,從魏晉開始,北方處于戰亂狀態,南方相對安定,北方移民的涌入,統治者的重視,相對優越的地理環境,大大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南北朝時期,南方經濟發展迅速,南北經濟趨向平衡。隋朝統一后,隨著北方經濟的恢復,北方又一次成為全國經濟的重心,但北方的某些方面也依賴于南方的補充,大運河的開鑿就是這一形勢的體現。唐中期安史之亂后,北方經濟受到嚴重破壞,經濟重心開始南移。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相對安定,全國的經濟重心繼續南移。北宋滅亡之后,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南宋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江浙地區長期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南方經濟領先北方的格局最終形成。當時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正是經濟重心南移的印證。
②經濟重心南移的三個明顯特征:北方人民南遷,帶去先進的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封建割據或封建戰亂時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響。
③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完成的標準:人口數、農產品的產量超過北方;南方持久、穩定地占據優勢;新的經濟重心取代舊的經濟重心,成為新的財稅支柱來源。
(三)重點問題延展
1.人口遷移的原因:少數民族生產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區先進的經濟文化吸引少數民族內遷;北方戰亂不斷,南方相對安定導致大量北人南遷;統治階級出于政治、經濟、軍事目的組織軍民遷移;統治階級專制統治、土地兼并等,也使農民流離失所,導致人口被迫遷移。
2.清代前期我國人口急劇增長的原因
①國家統一、疆域擴大、社會安定,為人口的快速增長提供了較大的生存空間。②耕地面積迅速擴大、糧食產量的提高,為人口的快速增長提供了較強的物質基礎。③政府獎勵墾荒,宣布“更名田”,實行“攤丁入畝”,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勞動者的負擔,進一步刺激了人口的增長。④城鎮居民人頭稅的廢除,推動了手工業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和城市的繁榮,增加了人口的容量。
3.經濟重心轉移的原因:(略)
歷史原因:北方長期戰亂,破壞了北方經濟的發展,南方則相對和平穩定;北方農民大批南遷,給南方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南方統治者從維護自身統治出發,重視發展生產。
此外,經濟重心轉移的原因還可以從地理角度來認識:①氣候影響:宋代以前糧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麥、粟為主,這類作物適宜生長的環境是北方的溫帶大陸氣候。宋時占城稻傳入后成為主要農作物,明朝時產量提高、面積擴大,水稻不適宜在溫帶大陸性氣候下種植,而適宜在江南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種植,這里光熱條件好,雨熱同期,水資源豐富,水利工程開發好。②自然環境: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區為主,土層深厚,易于開墾和操作。茶樹、甘蔗、柑橘這些經濟作物更是適宜在江南種植。北方水土流失嚴重,自然資源遭到破壞,環境惡化,影響了農業生產。③交通運輸及對外貿易也促進了江南的發展。
4.政治經濟重心轉移帶來的相關現象:(略)
唐末五代之前,我國的政治、經濟中心是統一的,都位于北方黃河流域,這種局面大約持續了2000多年,隨著后來政治經濟重心的分離,出現了一系列與之有關的現象。
例如大運河的開鑿與經濟、政治中心轉移的關系。隋朝開鑿大運河,一方面是出于政治上控制全國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也滿足了統治者從南方獲取財富的需求。兩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經濟發展迅速,南北經濟差距縮小,隋朝時從南方獲取財富不僅可能,而且必要。同時,大運河的開鑿也有利于南北兩大經濟區域之間的交流往來,由于政治中心位于黃河中游一帶,運河南北兩段被開鑿成向西北、西南傾斜的走勢。到了元、明、清三代,形成了政治中心在北,經濟中心在南的格局。統治者需要連接另外兩大地理單元,即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同時更需要得到長江流域的經濟文化支持。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條件下,大運河不僅是連接南北兩個經濟區域的重要交通線,而且是連接經濟中心與政治中心的國家生命線。因此,隋朝大運河繞道洛陽,河道迂回曲折,運轉不迅捷的狀況就急需改變。元朝于是動員大量的人力、物力將隋朝大運河裁彎取直,以縮短航程。在運河鑿成后的1000多年歷史中,沿線的經濟隨著運河的發展而發展,成為特殊的經濟發展地帶,一些城市的興衰也與運河的變遷密切相關,如開封、揚州等。
注意:政治經濟重心轉移是整個社會生產力之間辯證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我國當前的西部開發的過程中,開發與保護生態平衡是辯證統一的道理,應走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途徑。還要注意當前的西部大開發,不是經濟重心西移,而是縮小東西部地區的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舉措,體現了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
5.聯系當前民工流動,認識充分利用外來勞動力對促進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
了解我國建國以來人口遷移的主要遷出區、主要遷移方向以及近年來民工遷出區和流動方向。一是國家有組織地從東部地區的城市調出各種人員支援西部和邊疆地區的建設;二是東部農村人口移向地廣人稀的東北、西北等地,農村人口省區間遷移主流是自發移動。三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流動。要辯證地分析認識當前民工流動問題:各地組織有序的民工流動,有效地調整了我國各地區勞動力的余缺,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但是民工盲目無序地流動,也帶來一些社會問題,如加重城市和交通負荷,影響社會治安的穩定,因此需要做好有序的組織引導工作。
六、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與重農抑商政策。
(一)專題提示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中華民族自古有重視農業的傳統。教材中對農業發展史介紹的最為詳細,如重農抑商政策、農具的改進、生產技術的進步、水利灌溉的工程、荒地的開墾、農作物品種的增多、糧食產量的提高、經濟中心的轉移等等。都可以作為小專題進行歸納整理。農業史是中國古代史復習的重點,“三農”問題始終是高考的熱點。
但要注意兩漢和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時期的社會經濟都帶★,重點讓學生掌握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隋唐和明清時期的經濟發展概況和特點。
(二)主體線索梳理
1.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力的進步
①奴隸社會:商周時期使用的農具,絕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僅有極少量青銅農具。西周晚期開始使用鐵器。春秋時期鐵農具已廣泛使用。
②封建社會:A戰國時期鐵農具的使用更為普遍,鐵器時代到來。春秋戰國時期,牛耕的運用,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B秦朝:中原鐵器傳到。C西漢:鐵農具向邊疆傳播,西域、珠江流域開始使用鐵器;普遍使用牛耕、馬耕;出現犁壁和犁耕法,趙過發明耬車。C三國:魏國馬鈞發明翻車。D唐朝:發明曲轅犁和筒車。
2.農作物的培植、推廣、引進
①商周:后來習稱的“五谷”都已經種植。
②兩漢:稻麥種植推廣,北主方要農作物是冬小麥,也開始種稻;南方普遍種稻,東漢已有雙季稻,漢水流域出現稻麥輪作種植方法,一年兩熟。★
③北宋:在全國范圍調劑農作物品種,粟麥菽豆在江南大量種植,江北廣種水稻。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也傳播到北方。茶樹栽培進一步擴大。棉花種植由福建、廣東推廣到江淮、川蜀。★
④元朝:農作物增多,棉花種植遍及南方。★
⑤明清:棉花種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國外引進高產農作物新品種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斷推廣種植。清代前期,棉花、蠶桑、茶葉、油料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還形成了專業生產區,促進農業生產商品化。
3.歷代中央政府出臺的促進農業發展的措施
①奴隸社會:夏商周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卜辭問農事。
②戰國:秦國商鞅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③西漢:劉邦實行休養生息,重農抑商政策:士兵復員,免除若干年徭役;戰爭期間逃亡的人回家,恢復原有的田宅;把因饑餓賣*身為奴的人釋放為平民;減輕田租,十五稅一。文景帝減輕田租,三十稅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鼓勵農耕。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
④東漢:多次下達釋奴和禁止殘害奴婢的命令,減輕賦稅,把田租從十稅一恢復到西漢時期的三十稅一。鼓勵流民返鄉,復員軍隊。★
⑤北朝北魏:孝文帝頒布均田令保證農民得到一定的土地。北周武帝釋放奴婢,強制僧尼還俗。★
⑥唐初: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保證農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產時間。唐太宗輕徭薄賦,戒奢從簡;武則天重視農業,唐玄宗大力發展生產。
⑦北宋中期:王安石變法推行農田水利法,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政府積極推廣占城稻,促進南北作物交流。★
⑧明初:統治者采取鼓勵墾荒,減免賦役;實行屯田,推廣植棉,引進高產農作物新品種玉米和甘薯等措施。
⑨清初:不斷推廣高產農作物新品種玉米和甘薯;鼓勵墾荒,康熙實行更名田;雍正實行攤丁入畝和地丁銀制度。
4.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條件
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例如漢唐時期都再現一些太平盛世景象,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這些都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②統治階級注意調整統治政策,鼓勵發展生產。如漢初高祖在位時期實行一些寬舒政策;士兵復員,釋奴為民,減輕田租等,文帝景帝在位時期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減輕田租,十五稅一,提倡節儉,廢除肉刑等。這些措施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漢初經濟發展起來,并出現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像東漢、唐、明、清各朝經濟的恢復與發展都與統治階級實行的一系列好的經濟政策有關。
③重視水利的興修,改革生產工具和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例如西漢武帝時調集幾萬民工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派王景治理黃河,這些都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再如漢唐兩朝都十分重視生產工具的改革,漢朝普遍使用耦犁和犁耕法,發明了耬車,唐代制成曲轅犁,發明了筒車等。
④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正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才使中國古代的經濟得到發展。例如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遼宋夏金元時期,江南經濟得到發展主要是由于北方勞動人民南遷,帶去了先進的工具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并與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結果。
⑤注意分裂時期還要考慮民族融合和民族間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