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心智技能的原型定向階段的教學要求是什么?
11.心智技能的原型操作階段的教學要求有哪些?
12.心智技能的原型內化階段的教學要求有哪些?
13.簡述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
四、論述題。
1.聯系教學實際,談談如何對中學生進行操作技能訓練。
2.論述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的關系。
3.試述操作技能與心智技能的形成階段。
4.論述有關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論。
5.根據我國教育心理學家提出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階段論,談談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哪些事項。
6.聯系教學實際,談談如何對中、小學生進行心智技能的培養。
7.李老師認為,學習就是理解加練習,所以平時她很重視學生的作業量。但是,她發現班上一位學生在作文中老是有很多錯別字,每次把錯字都用紅筆圈出來,并要求學生更正,但是效果不明顯。李老師又要求該學生把錯字罰抄10遍,誰知在這周的作文里,這些已被重罰了的錯別字又出現了。你怎么理解這種現象?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A 2.C 3.B 4.D 5.D 6.C 7.A 8.B 9.A 10.C 11.C12.C 13.C 14.A 15.C 16.C 17.D 18.D 19.13 20.B 21.C22.B 23.D 24.D 25.D 26.D 27.A 28.A 29.B 30.C 31.A32.A 33。D 34.D 35.C 36.C 37.D 38.B 39.B
二、填空題
1.斷續性操作技能 2.調節 3.內部反饋 4.內部言語動作階段 5.心智動作按階段形成 6.同時性 7.原型定向 8.自我調節機制 9.結果反饋 10.操作技能 11.粗放型操作技能 12.前提條件 13.有關操作動作本身 14.自動化 15.認知 16.練習 17.程序性知識 18.分散練習 19.操作整合 20.圖式 21.內化 22.程序性 23.操作 24.聯結階段 25.原型操作 26.模糊性 27.外部反饋 28.物質與物質化階段 29.展開性30.穩定 31.智力 32.原型定向 33.動作技能 34.開放型 35.操作定向 36.動作方式 37.實際動作 38.概括化 39.動力定型 40.動作概念
三、簡答題
1.(1)技能是通過練習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2)技能不是一般的隨意動作或無規則的動作,他能夠對活動進行調節與控制;(3)技能還是獲得經驗、解決問題、變革現實的前提條件,所以說技能學習是學生的一項重要任務。
2.(1)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符合法則的、順利完成某種任務的一系列動作或心智活動方式。知識是客觀事物的特征與聯系在人腦中的能動的反映,是客觀事物的主觀表征。
(2)知識學習所要解決的是事物是什么及怎么樣(陳述性知識)、做什么及怎么做(程序性知識)等問題,即知與不知的問題;技能學習所要解決的是完成活動要求的動作會不會及熟練不熟練的問題,即會不會做及做得怎么樣的問題。
(3)知識和技能聯系緊密,廣義的知識將心智技能和認知策略也包含其中,泛指人們所獲得的經驗,技能的獲得要以知識獲得為基礎。
3.操作技能形成的階段:(1)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動的結構與要求,在頭腦中建立起操作活動的定向映象的過程;(2)操作的模仿。即實際再現出特定的動作方式或行為模式;(3)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階段習得的動作固定下來,并使各動作成分相互結合,成為定型的、一體化的動作;(4)操作的熟練,是指所形成的動作方式對各種變化的條件具有高度的適應性,動作的執行達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動化。
4.操作模仿階段的動作特點:(1)動作品質。動作的穩定性、準確性、靈活性較差;(2)動作結構。各個動作要素之間的協調性較差,互相干擾,常有多余的動作產生;(3)動作控制。主要靠視覺控制,動覺控制水平較低,不能主動發現錯誤與糾正錯誤;(4)動作效能。完成一個動作往往比標準速度要慢,個體經常感到疲勞、緊張。
5.操作整合階段的動作特點: (1)動作品質。動作表現出一定的穩定性、精確性和靈活性,但當外界條件發生變化時,動作的這些特點都有所降低;(2)動作結構。各個成分趨于分化、精確,整體動作趨于協調、連貫,各動作成分間的相互干擾減少,多余動作也有所減少;(3)動作控制。視覺控制不起主導作用,逐漸讓位于動覺控制。肌肉運動感覺變得較清晰、準確,并成為動作執行的主要調節器;(4)動作效能。疲勞感、緊張感降低,心理能量的不必要的消耗減少,但沒有完全消除。
6.操作熟練階段的動作特點:(1)動作品質。具有高度的靈活性、穩定性和準確性,在各種變化的條件下都能順利完成動作;(2)動作結構。各個動作之間的干擾消失,銜接連貫、流暢,高度協調,多余動作消失;(3)動作控制。動作控制增強,不需要視覺的專門控制和有意識的活動,視覺注意范圍擴大,能準確地覺察到外界環境的變化并調整動作方式;(4)動作效能。心理消耗和體力消耗降至最低,表現在緊張感、疲勞感減少,動作具有輕快感。
7.培養操作技能要做到:(1)準確的示范與講解;(2)必要而適當的練習;(3)充分而有效的反饋;(4)建立穩定清晰的動覺。
8.練習曲線的共同趨勢:(1)技能水平隨練習而提高;(2)練習到一定時期,有時會出現進步暫時停頓現象,稱之為高原現象;(3)練習成績的起伏現象,即練習成績時而上升、時而下降的現象;(4)存在個別差異。
9.有效的操作技能的模仿和練習應當遵循的條件:(1)模仿和練習要有明確的目的;(2)練習方式上,做到各種方法綜合使用;(3)練習的次數和時間分配應當合理;(4)練習中要及時反饋;(5)注意克服練習中的“高原現象”。
10.在原型定向階段,教師必須要做到:(1)要使學生了解活動的結構。(2)要使學生了解圍繞著各個動作的結構而形成的各種規定的必要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3)采取有效措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獨立性。(4)教師的示范要正確,講解要確切,動作指令要明確。(5)教師可以用復述動作要領的方法來檢查原型定向的學習成效。
11.在原型操作階段,教師必須要做到:(1)要使心智活動的所有動作以展開的方式呈現。即學生要依據心智活動的原型,把構成這一活動的所有動作系列,以一定順序做出;(2)要注意變更活動的對象,使心智活動在直覺水平上得以概括,從而形成關于活動的表象;(3)要注意活動的掌握程度,并適時向下一階段轉化;(4)為了使活動方式順利內化,動作的執行應注意與言語相結合,一邊進行實際操作,一邊用言語來標志和組織動作的執行。
12.在原型內化階段教師應注意:(1)動作的執行應從外部言語開始,再逐步轉向內部言語;(2)開始時,操作活動應在言語水平上完全展開,再依據活動的掌握程度簡縮;(3)要注意變換動作對象,對活動的方式進行概括;(4)要注意適時地實現轉化。
13.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1)從心智活動的方式看,心智活動的各個環節聯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2)從心智活動的調節看,心智活動已經不需要意識的過多控制就能自動進行;(3)從心智活動的品質看,思維的廣度和深度、獨立性和批判性、靈活性等都大為增強。
四、論述題
1.(1)準確的示范與講解。有利于學習者不斷地調整頭腦中的動作表象,形成準確的形象映像;(2)必要而適當的練習。通過應用不同形式的練習,可以使個體掌握某種技能;(3)充分而有效的反饋。準確的結果反饋可以指導學生矯正錯誤動作,強化正確動作,并鼓勵學生努力改善其操作;(4)建立穩定清晰的動覺。進行專門的動覺訓練,以提高其穩定性和清晰性,充分發揮動覺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2.操作技能與心智技能是構成技能系統的兩個子系統,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其區別在于:(1)操作技能是外顯的操作活動,心智技能是在頭腦中進行的內隱活動;(2)操作技能的操作對象是具體的客觀事物,心智技能的操作對象是頭腦中的觀念和映像;(3)操作技能始終是連貫的,各環節缺一不可,而心智技能一旦形成,一環一環的推理過程則被高度壓縮和簡化的直接提取所取代,即心智技能具有簡縮性。
兩者的聯系表現在:(1)操作技能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據;(2)心智技能要通過操作技能表現出來,在有些活動中,很難將兩者嚴格區分開來;(3)這兩種技能的形成都與個眭特征有關,鎮定、靈活、勤奮、認真、責任感等都有助于技能的形成。
3.操作技能的形成階段:(1)操作定向階段。是指學習者對所學技能有了初步認識,了解系列動作的方式,在頭腦中形成動作映像;(2)操作模仿階段。學習者實際再現特定的動作方式或行為模式并以外顯的實際動作表現出來;(3)操作整合階段。把模仿階段習得的動作固定下來,使各動作成分相互結合;(4)操作熟練階段:是指所形成的動作方式對各種變化的條件具有了高度的適應性,動作的執行達到協調、完善、自動化的水平。
心智技能的形成階段:(1)原型定向:即了解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從而使主體知道該做哪些動作和怎樣去完成,明確活動的方向;(2)原型操作:是依據心智技能的實踐模式,把主體在頭腦中建立起來的活動程序計劃。以外顯的操作方式付諸實施;(3)原型內化:即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向頭腦內部轉化,由物質的、外顯的、展開的形式變成觀念的、內潛的、簡縮的形式的過程。
4.(1)加里培林的心智動作按階段形成理論。他將心智動作的形成分為五個階段:一是動作的定向階段,二是物質與物質化階段,三是出聲的外部言語動作階段,四是不出聲的外部言語動作階段,五是內部言語動作階段;(2)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階段論:他認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經過三個階段,即認知階段、聯結階段、自動化階段;(3)我國教育心理學家對智力技能提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內化三個階段。
5.我國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加里培林學派所劃分的階段,有的可以合并,并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內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階段論。
原型定向:即了解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從而使主體知道該做哪些動作和怎樣去完成,明確活動的方向。教師應注意:(1)讓學生了解活動的結構,使學生對活動有一個完整的映像;(2)讓學生了解圍繞著各個動作的結構而形成的
各種規定的必要性;(3)采取有效的措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
原型操作:是依據心智技能的實踐模式,把主體在頭腦中建立起來的活動程序計劃,以外顯的操作方式付諸實施。教師應注意:(1)讓心智活動的所有動作以展開的方式呈現;(2)注意變更活動的對象,采用變式加以概括;(3)注意活動的掌握程度,適時地向下一階段轉化; (4)動作的執行注意與言語相結合。
原型內化:即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向頭腦內部轉化,由物質的、外顯的、展開的形式變成觀念的、內潛的、簡縮的形式的過程。教師應注意:(1)動作的執行應從外部言語開始,再逐步轉向內部言語;(2)開始時,操作活動應在言語水平上完全展開,再依據活動的掌握程度簡縮;(3)要注意變換動作對象,對活動方式進行概括;(4)要注意適時地實現轉化。
6.對小學生進行心智技能的培養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有效地進行分階段練習。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階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訓方面必須分階段進行練習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成效;(2)注意原型的完備性、獨立性與概括性。在原型建立階段,一切教學都要考慮到怎樣有利于建立完備、獨立、概括的定向映像;(3)熟練掌握心智活動規則和課題解答程序;(4)創設條件,提供心智技能應用的機會。
7.(1)學生的罰抄行為在技能形成過程中不是練習行為;(2)練習指以掌握某種技能活動方式為目的的學習活動,是動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條件;(3)練習是指有意練習,即練習者抱有改進其作業水平的目的,而且這種練習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4)學生在罰抄過程中,僅僅是機械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缺乏積極主動的態度,也就沒有有意識地糾正,不屬于有意練習,所以沒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