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長于淮北則為橘,長為淮南則為枳”這句話反映了__________因素對人發展的影響。
5.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的是__________。
6.__________決定著教育目的的性質,進而決定著教育內容的選擇,特別是思想品德教育內容的選擇。
7.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__________的作用。
8.培養目標是結合教育目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點制定各級各類教育或專業的__________。
9.__________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途徑。
10.教師應該具備處理靈活處理教育教學突發事件的能力素養,即__________。
11.教材以及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學生發展的各種資源是課程建設的基礎,統稱為__________。
12.“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體現了教學的__________原則。
13.德育過程是由教育者、__________、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四個要素構成的。
14.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其代表作__________中對班組織進行論證。
15.教育科學研究過程包括研究構思與設計、__________、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表述三個環節。
三、判斷說明題(先判斷正誤,再改錯;判斷錯誤不得分;每題5分,共25分)
1.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
2.學校文化是在學校的發展中逐漸積累而自然形成的文化。
3.國外有人統計調查了某家族的八代l36名成員,發現其中50名男子都是音樂家,這說明遺傳素質決定人的發展。
4.教師的根本任務是傳授人類文化。
5.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四、簡答題(共4題,每題5分,共20分)
1.怎樣理解教師、學生和教學過程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
2.試分析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3.我國中學德育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4.一項優秀的教育敘事研究應堅持的原則有哪些?
五、論述題(共2題,每題15分,共30分)
1.如何正確理解素質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應避免哪些誤區?
2.教師應具備哪些專業能力素養?
2012年中學教師考試教育學仿真試卷七答案解析
一、不定項選擇題
1.ABD
【解析】世界上最早的學校產生于中國、埃及、印度等東方文明古國。
2.BCD
【解析】西歐中世紀主要學校類型是教會學校,分為僧院學校、大主教學校和教區學校,前者教育內容有神學和七藝(文法、修辭、辯證法、算術、幾何、天文、音樂)。
3.C
【解析】楊賢江是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家,其代表作《新教育大綱》是中國第一部用馬克思主義的原理闡述教育理論的書籍。
4.AD
【解析】學校教育出現的條件之一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一部分人可以脫離勞動,從事教育活動;之二是文字的出現,使生活經驗可以積累成為可能,有了足夠數量的積累后就需要教育去傳遞。
5.C
【解析】舒爾茨根據人力資本理論,通過教育資本儲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出教育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是33%。
6.ABCE
【解析】現代教學媒體的發展有自動化、智能化、微型化、網絡化的趨勢。
7.BCE
【解析】學校文化由觀念文化、規范文化和物質文化構成。
8.B
【解析】人具有主觀能動陛,不完全被動的接受外在的影響。環境對于人來說是外部因素,外部因素要通過內部因素才能起作用。主觀能動性是外部影響轉化為內部發展要素的根據。
9.C
【解析】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較高的發展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
10.ABC
【解析】素質教育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的,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的教育。由此可
以判斷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比具有整體性、綜合性和基礎性。教育性不是素質教育的特點,應試教育也有教育性,但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11.A
【解析】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素質教育區別于應試教育的根本所在。
12.ABCD
【解析】教師的組織管理能力包括:(1)計劃能力;(2)組織實施能力;(3)協調能力;(4)常規管理能力;(5)思想工作能力。
13.BCE
【解析】(1)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2)精深的學科知識;(3)寬厚的教育科學、心理科學和管理科學知識。
14.ABD
【解析】中小學鼓勵教師在職進修,組織教師進修時要以短期為主、業余為主和自學為主。15.ABDE
【解析】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經驗、密切的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特點。
16.ABE
【解析】義務教育階段綜合實踐活動包括兩部分內容:指定性與非指定性內容。指定性內容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實踐、勞動技術教育、信息技術四大領域。
17.B
【解析】按制定者課程可以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長期以來我國課程采取國定制形式,當前課程改革就是要改變這一格局。
18.B
【解析】效度是指考試是否測出了所要測量的東西及其程度。
19.A
【解析】循序漸進與促進發展相結合原則要求教學要按照學生身心發展及學科知識邏輯順序進行,又要盡可能地促進學生發展,正確處理學生現有發展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
20.D
【解析】學生的認識活動是教學中最主要的活動,教學過程是一種認識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