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學評價是課程評價的重要內容。運用恰當的評價理論和方法對教師的體育教學活動和結果進行評價,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1.評價的目的
教師教學評價的目的,是通過客觀、公正、及時、可靠地評定體育教師教學工作的質量和效果,發現教學活動中的優點和不足,提供具體、準確的反饋信息以幫助教師改進教學工作,促進教師自身的發展和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
2.評價的內容
教師教學評價包括對教師完成各方面工作的數量、質量和價值的評定。本《標準》所要求的教師教學評價,是指對教師專業素質和課堂教學兩方面的綜合評價。
(1)教師專業素質評價
體育教師的專業素質評價,應包括對教師職業道德、教學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三方面的考核評價。職業道德主要是指教師的敬業樂業精神以及對學生的熱愛和尊重。
教學能力主要包括對《標準》、教學內容的領會和掌握程度;對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的掌握及運用程度;從事體育教學必需的基本技能;激發和保持學生運動興趣、促進學生形成體育鍛煉習慣的能力;運用計算機和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及開發和運用體育資源的能力等。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
(2)課堂教學評價
評價的目的是通過注重發展性的評價促進教學工作的不斷改進。
評價的內容包括教學目標、教學的組織和課的結構、教學內容的質與量、師生間的交流和關系、教學技巧和授課能力以及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等。
教師教學評價既可用于對某一堂課的即時性評價,也可用于進行階段性課程或整個課程的評價。
評價時應關注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即教學活動對達成教學目標的有效程度。同時,教學評價不但應注意教師教學行為的評價,還應該特別注意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反應和學習前后變化的評價。
3.評價的形式
教師教學評價主要采用教師自我評價和學生評價的形式進行,同時也可采用同行評價、專家評價和學生成績分析等多種評價形式。評價時可根據《標準》的要求和實際情況,針對專業素質和課堂教學兩方面的內容制定適當的量表,做到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
4.評價的組織實施
教師專業素質的綜合評價,主要由領導和教師本人進行,同時采用同行評價的形式。一般可每學年進行一次。
教師的即時性自我評價,可以采用每堂課后在教學日志或教案上作簡要評述的方式進行;由學生、同行或專家進行的即時性評價,可采用隨機方式在每學期進行若干次;階段性或課程教學實施的總體評價應在即時性評價的基礎上,由學校組織至少每學期進行一次,并將評價結論和整改建議及時反饋給被評教師本人。
(三)課程建設評價
1.評價的目的
課程建設評價是依據學校教育的總目標和體育與健康課程的任務,對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進行的周期性評價。評價的目的是對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執行情況進行分析評估,發現課程和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及時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和教學管理,促進課程的不斷完善。
2.評價的內容
課程建設評價主要對以下方面的情況進行分析評估:
(1)是否制定了課程規范性文件(包括課程實施計劃、課程實施方案、班級教學計劃)以及這些規范性文件的完善程度;
(2)是否建立了課程及教材的審查管理制度和課程評價制度,以及這些制度的實行情況;
(3)課程體系、課程結構的完善程度和課程內容的先進性;
(4)教材建設評價,包括教材建設的完善程度,教材在使用中表現出的優點和不足,教師、學生和學科專家對教材設計和編寫的反應等;
(5)課程實施保障狀況,包括合格師資配備、師資培訓、場地器材和經費方面的保障狀況等;
(6)課程目標的達成程度。
3.評價方法與組織
《標準》是評價的基本依據。國家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課程建設評價,由教育部組織進行。地、市、縣級行政區的課程建設評價,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組織進行。學校的課程建設評價由市、縣及縣級行政區教育行政部門組織進行。
在進行地方和學校課程建設評價時,首先由被評地區和單位組織自評,然后由上一級教育行政部門進行檢查驗收。被評地區、單位應寫出自評結論和整改意見,評價部門應提出評價結論和整改建議,并及時反饋給被評地區和單位,以促進課程建設的發展。
在評價過程中,應充分重視學生的反應,包括學習結果和學生的評價意見,重視社會有關方面特別是家長的評價意見。
三、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積極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是順利實施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開發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可以發揮課程資源應有的教育優勢,體現課程的彈性和地方特色。
《標準》在課程內容上具有很大的選擇性,為學校、教師創造性地實施《標準》提供了可能。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 人力資源的開發
學校教育活動的直接參與者是教師和學生,在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過程中,除了體育教師以外,還應注意開發和利用班主任、有體育特長的教師和校醫等人力資源,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此外,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揮有體育特長學生的骨干作用,例如請他們作示范、當輔導員等。
在校外還可發揮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作用,請他們輔導學生進行體育活動。在家庭,應充分發揮家長對學生的體育活動進行督促、幫助的作用。
(二) 體育設施資源的開發
體育場地、器材是加強素質教育,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增進學生健康的物質保證。國家已制訂了各級學校體育器材設施配備目錄,各地學校應爭取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配齊,并在原有的基礎上逐步改善。對現有體育設施應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同時要努力開發它的潛在功能。
1.發揮體育器材的多種功能
體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種功能,例如:欄架可以用來跨欄,也可以用作投射門,還可以用作鉆越的障礙等;利用跳繩可以做繩操、斗智拉繩等。只要轉換視角和思維方式,就可以開發出常用器材的許多新功能。
2.制作簡易器材
各地學校可以結合本校實際,制作簡易器材,改善教學條件。例如:用廢舊的鐵锨桿、鋤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廢舊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欄架,用廢舊足球、棉紗和沙子等制作實心球,用廢舊的棕墊、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塊制作起跑器,用樹樁制作"山羊",用磚頭水泥或石塊砌成乒乓球臺,用磚頭、木板、竹竿代替球網等。
3.改造場地器材,提高場地利用價值
可以把學校成人化的場地器材改造成適合中小學學生活動的場地器材,例如:降低籃球架高度,降低排球網高度,縮小足球門,縮小足球、排球、籃球的場地等。
4.合理布局學校場地器材
學校場地器材的布局,應當既要滿足教學的需要,還要滿足課外體育活動和校內比賽的需要;既要方便組織,又要方便教學活動;既要確保安全,又要保證學生有地方活動;要形成相互依托、互為補充的多功能活動區。
5.合理使用場地器材
應當根據本校和周邊環境,合理規劃、充分利用空地,使學生能進行安全、適宜的體育活動。學校要加強場地器材和周邊環境的協調、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場地器材使用率,同時要加強場地器材的保養工作,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財力、物力,使每一件設施都能起到盡可能大的作用。例如:在課余時間對學生開放體育場地,安裝多向籃球架,因地制宜設計自然地形跑道等。
(三)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
1.現有運動項目的改造
現有運動項目資源十分豐富,要大力開發,以適應和滿足中小學學生的實際需要。各地學校和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身心發展情況加強對運動項目的改造工作,這是課程設計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重要方面。這里所說的運動項目的改造,主要是指簡化規則、簡化技戰術、降低難度要求、改造器材等。
2.新興運動項目的引用
根據本地、本校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適當選用健美、攀巖、現代舞等新興運動項目。
3.民族、民間傳統體育資源的開發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體育文化源遠流長,體育與健康課程應當大力開發和利用寶貴的民族、民間傳統體育資源,如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歌舞、維吾爾族的舞蹈、朝鮮族的蕩秋千、錫伯族的射箭、彝族的射弩、白族的跳山羊以及踢毽子、滾鐵環、抽陀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