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的實踐證明,課堂教學成敗最關鍵的因素是教師,是教師本人的綜合素質。執教者的教學理念、學科專業水平、教學設計、駕馭課堂的能力以及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等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
教學基本功是教師綜合素質的一種體現。
課堂教學基本功包括:教學設計、教學態度、教學方法、組織與應變、教態、教學語言(設疑提問,啟發)、演示實驗、教學媒體運用、導入與結尾、板書與板畫等技能。
4.好課的標準
根據以上物理課堂評價標準不妨作這樣一個簡要的表述:“好課”應該既有科學、合理、全面的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三維目標,又有體現現代教學策略理論的課堂教學設計,能真正凸顯從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的轉變,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獲得全面發展,這樣的課才是好課。
“好課”應該具有的特點:應該是“實惠課”;應該是“科學課”;應該是“特色課”;應該是“創新課”
下面提供一個課堂教學評價表(表7-1),僅作為參考。但具體的評價還應該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調整和改進。
表7-1 中學物理課堂教學評價量表
區(縣) 學校 年級 班級 執教教師
課題:
上課日期: 年 月 日(星期 )上(下)午第 節
評價 指標 評價 標準 分值 評價等第 得分
好 較好 一般
教學 目標 符合課程標準與教材要求 切合學生實際 重點難點處理適當 注意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 10 10~9 8~7 6~4
教學 過程 面向全體、發展個性 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 思路清晰、結構合理 20 20~17 16~14 13~8
教學 方法 靈活多樣,切合實際 信息反饋及時有效 現代教學手段運用合理 20 20~17 16~14 13~8
學生 表現 課堂氣氛融洽,師生地位平等,學生主動參與,在民主的環境和充裕的時空內學生積極開展有效的學習活動 20 20~17 16~14 13~8
教師 素養 教態親切大方、語言嚴謹生動、 板書工整簡練、應變調控有效 實驗操作規范、演示效果良好 20 20~17 16~14 13~8
教學 效果 教學目標達成 學生普遍歡迎 10 10~9 8~7 6~4
教學 特色 有風格、有創意,效果顯著 (加)5
綜合評價 評委(簽名): 總 分
等第(好100-85、較好84-70、一般69-40)
交流與討論:
為實施新課程,你認為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應做哪些改變?
二、科學探究學習的評價
科學探究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因此,如何評價科學探究學習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問題。
科學探究學習關注的是學生的體驗,學習評價關注的是學生發展。因此科學探究的學習評價必須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理念,充分發揮導向、激勵、反饋等功能,在新的評價技術方法引領下,使評價過程本身成為促進學生學習、體驗和發展的過程。
1. 科學探究學習評價的理念
現代教育論認為:“教育的真正意義在于發現人的價值,發揮人的潛力,發展人的個性!笨茖W探究學習中,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主動的、積極的知識探究者,他們要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的學習活動。評價要依據多元智力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即要重視人的主體能動性?茖W探究學習評價要體現以下理念:
(1)目的--著眼于發展
學習過程的評價不是為了甄別學生在群體中所處的位置,而是為了讓學生在現有的基礎上謀求實實在在的發展,并形成學生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學習評價目標必須從單一體現選拔、篩選等,轉變為創造更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以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中的主動性、自控性、學習效果,了解學生學習中的需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發現與發展學生的科學學習的潛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促進每個主體在原有基礎上有新的進步與發展。
(2)主體--更突出自我
評價的本質是一種價值判斷。傳統教學中,學生只是被評價者,只能被動、消極地接受別人的評判;谛畔⒓夹g的科學探究學習中,學生既是評價的對象又是評價的主體,讓學生參與評價,進行自評與互評可以使學生客觀地面對自己和其他同學的活動經歷,使評價過程本身成為學生學習、體驗和發展的過程,成為教師、學生、家長、媒體共同積極參與的立體式交互活動。探究學習的評價最終要靠學生的自我評價,以強化評價的內在激勵作用。通過自我評價,學生可以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長,占有一定的優勢,哪些方面比較薄弱,需要加強努力;通過自我評價,可以使學生了解自己學習過程中的發展軌跡,以及時得到修正的反饋和建議,促使其內心世界里成功經驗與失敗經歷取得相互協調。
(3)標準--體現出全面
探究式學習本身的多重價值意味著既要考察學生對科學概念與事實的理解,更要評析學生運用信息技術探索、自主學習能力、科學探究的方法與能力、網上相互交流和信息共享的協作學習能力、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能力等。
(4)方式--倡導多樣化
探究學習的重心不再只是放在學會知識上,而是應該轉移到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培養能力上。顯然,書面測驗和考試難以適應科學探究學習的評價。探究學習的評價重視學生自評與師生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對小組每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總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相結合,檔案評價、書面材料評價、學生口頭報告、操作評價、展示和答辨會評價相結合,從而全面反映學生探究活動的進步歷程。
可見,對十分重視“過程”的科學探究學習,評價必須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理念,不以“甄別”和分等為評價的目的,主要通過學生的自我反思,使評價這一開放的持續行為從裁判的角色轉變為一位沿途陪伴、激勵學生發展的朋友,從而促進學生學習科學的方式和策略發生積極的改變。
2.科學探究學習評價的內容
科學探究學習評價關注的不是研究的成果、學習水平的高低,而是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樣性,注重學生的探究過程和親身體驗,在探究過程中學會收集、分析、歸納、整理資料,學會處理和反饋信息,經歷與科學工作者進行科學探究時的相似過程中學習知識和科學家的科學探究方法,在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中領悟科學的思想和精神,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踐和與其它學科融合的探究過程,從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于創新的探索精神。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①參與探究學習的態度;②在探究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和情感;③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技能;④信息處理能力;⑤合作學習和交往能力;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狀況⑦探究成果:包括知識獲取與能力提高。
第四節 物理測驗的評價
一、測驗的分類
測驗俗稱考試,它是教育測量的一種工具。在教育測量中用的最多的是學業成就測驗(學習成績測驗),該測驗的實質是根據測量目的,選擇有代表性的試題,組成試卷,對學生施測,根據被試者解答的過程和結果而獲得成績評定的一種方法。根據測驗目的、功能和參照標準不同,測驗有不同的類型。
(1)按測驗的目的分類可分為:測定性測驗、診斷性測驗、形成性測驗、終結性測驗。
(2)按解釋標準的不同可分為:常模參照測驗 、目標參照測驗。
二、物理測驗的評價
1.試卷分析的數理統計內容:次數分布、平均分、標準差
(1) 次數分布
為了知道測驗成績的平均水平和差異情況以及分布的特點,試卷分析時要將測驗得到的成績分類、排列成序,繪制分數分布表。
例如,一次物理測驗某班48名學生成績為:
35 78 95 67 88 45 87 90 67 75 79 78 74 72 73 76 44 77 79 67 80 56 68 78 98 49 80 78 87 72 67 58 40 65 80 57 29 70 84 85 73 57 37 79 68 75 87 68 由這些數據繪制次數分布表
表7-2次數分布表
分數 區間 0-9 10-19 20-29 30-39 40-49 50-59 60-69 70-79 80-89 90-100
組中值 (中點值) 4.5 14.5 24.5 34.5 44.5 55.5 65.5 75.5 85.5 95.5
人 數 0 0 1 2 4 4 8 17 9 3
占總數的比率 0 0 2.1% 4.2% 8.3% 8.3% 16.6% 35.4% 18.8% 6.2%
圖7-1
在數據統計時,除編制次數分布表外,一般還附有次數分布圖(如圖7-1)。其作圖方法為在直角坐標系上,以橫坐標代表分數,以縱軸代表次數,以次數分表中每組的組中值和次數在坐標中描點,用一條平滑的曲線連接各點,這條曲線稱為次數分布曲線。
分布曲線的形狀是多種多樣的,常見的有正態分布曲線,和偏態分布曲線。正態分布曲線是中間高、兩邊低、左右對稱的曲線,曲線的最高峰即次數的最多處是曲線的中間位置。偏態又可分為正偏態曲線(峰值偏向左側)和負偏態曲線(峰值偏向右側),一般來說,對學業水平的測驗要求次數分布曲線呈負偏態曲線。
(2) 平均數
平均數是用來描述被測團體水平的集中程度的數值。設被測人數為n,每人的成績分別為 ,則平均分數 為
如果被測人數較多,利用上式求平均分數較繁,又易出錯,這時,可用次數分布表求出平均數(注意:只有人數較多時,這種計算方法才較準確)。若總次數為n,分組的個數為k,各組的組中值分別為 ,各組的次數分別為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