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教材
1、課標分析
課標中提出: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存在的環境問題,諸如森林、濕地等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了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并且提出了活動建議:描述在不同地區所能觀察的主要地理景觀和地理現象,開展一次模擬活動,扮演角色,交流看法。由此可見,地理新課標著重引導學生關注生態環境和區域發展的關系,逐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并倡導在活動中將地理知識應用于實踐中,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2、教材分析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選取了“亞馬孫熱帶雨林的開發利用”為案例來學習生態環境與區域發展的關系。
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又是一種不可替代的環境資源。亞馬孫雨林對于調節氣候,維護全球生態平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本節學習,旨在讓學生理解雨林對全球環境的重要意義和雨林的脆弱性,理解應以全球的,長遠的眼光審視雨林目前的嚴峻形勢,樹立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的意識,逐步樹立正確的環境觀和發展觀。
因此,本節內容是在上一節“荒漠化的防治”基礎上的進一步拓展,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生態保護與建設在地域上的廣泛性,認識生態保護不僅在諸如我國西北這樣干旱的地區,即使在亞馬孫雨林這種終年高溫多雨,植被豐茂的地區也十分重要。同時,通過本節的學習,也使學生對后面的“問題研究”——“為什么停止開發北大荒”有了參考依據。
3、教學目標確定及依據
(1)知識與技能
a、了解森林是重要的環境資源。
該部分內容是后面學習雨林生態效應的基礎,有必要讓學生進一步加強認識。但同時森林作為一種重要的生態資源、環境資源在初中教材以及“必修1”中都已涉及,所以現在只要求學生作進一步了解。
b、分析雨林的環境效應,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本目標是根據課標的要求:“分析諸如森林等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而確定的。因為只有認識到雨林重要的環境效應,同時又是極其容易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學生才跟容易理解雨林保護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且通過學習,能進一步培養學生根據材料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a、通過活動分析森林環境效應問題,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森林的環境效應學生已經有所了解,因此在本節課中,可利用課本中的“活動”內容,讓學生根據練習學會分析、歸納問題的方法,提升讀圖、繪圖能力。
b、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形成合作學習的意識。
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是新課標的目標之一,也是現在社會對合格勞動者的要求之一,因此通過安排學生自學“雨林的環境效應”這部分內容,同時通過討論,合作完成教材中的思考題。進行角色扮演,分別從資源開發者與保護者的角度闡述各自觀點,從而使問題逐漸明朗,更容易尋找解決問題的措施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的意識,逐步確立正確的環境觀與發展觀。
樹立正確的環境觀,強化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是地理新課標的明確要求,也是時代賦予高中地理的使命。因此在教學中應時刻不忘對學生加強這方面的培養,而本節內容更是進行這方面教育的很好案例。
4、教學重難點
(1)重點: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及生態的脆弱性。
按常規來說,一個區域生物種群的豐富、復雜程度可以衡量該區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對雨林這種生物種群極其豐富的區域,生態卻是極其脆弱的,學生理解難度應該是比較大的。
二、說教學方法與手段
(1)教學方法:活動練習法,合作導學法,讀圖分析法。
本節課主要是分析雨林的環境效應,理解雨林的脆弱性。重點是加強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因此通過教材中的“活動”、“思考題”來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以增強分析能力。并安排學生讀圖2.17,完成圖后“思考”,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
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導合作學習。本節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圍繞“雨林的生態效應”相互交流信息,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培養合作的態度。這種方式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2)教學手段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作用。多媒體課件容量大,利用多媒體展示圖象、文字等,以增加廣度與深度,同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并通過科學有序的展示,培養學生分析地理圖象,進行地理思維的能力。
(3)學法指導
a、讓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b、通過比較、分析、歸納、討論等途徑,讓學生學會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說教學程序
教學流程 |
教學內容
|
設計意圖及理論依據
|
新課導入 |
提問:1、我們知道森林中的木材有哪些用處嗎?
2、由此可見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有誰還知道森林還有什么功能嗎? |
提問設疑,凝聚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思考。由森林的自然資源功能過渡到生態功能。 |
展示“世界森林分布示意圖”并設問思考。 |
安排學生讀圖并思考:1、世界森林主要分布在哪里?為何種森林種類?這些地區自然與社會經濟具有什么特點?
2、是不是只有這些地區才具有森林生長必需的條件?
3、那為什么其他地區森林卻很少呢? |
培養學生讀圖能力。
三個問題設置按照由表入里的思維習慣,加強思維邏輯性培養。
|
復習思考
例舉幾種生態問題,并讓學生合作討論對比森林的生態意義。 |
全球變暖原因分析,過渡到森林的生態意義。
荒漠化——防風固沙
全球變暖——調節碳氧平衡
水土流失——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城市環境問題——凈化空氣、美化環境、減弱噪音 |
把教材中這部分內容與上部分內容進行調整,使這部分內容與下節內容具有連貫性。 |
“活動”探究 |
安排學生進行教材中的活動 |
通過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森林的生態意義 |
多媒體展示問題,學生思考完成。 |
填寫下面森林破壞后對應出現的問題:
調節氣候-----------------
穩定大氣成分-----------
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繁衍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
凈化空氣,吸煙滯塵-------------
防風固沙---------------------
|
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
學生讀圖,完成思考題。 |
雨林的分布特點。分析這種分布特點與氣候的關系。
指出教材中提出的“大陸向風地帶”在圖中位置,并分析此處雨林形成的原因。 |
培養學生讀圖能力。
復習回顧“必修1”中有關氣候形成的因子,形成知識的系統性。 |
學生自學,合作討論。 |
多媒體展示三個詞語:
地球之肺、儲水海綿、生物基因庫
安排學生自學這部分內容,根據上面的三個詞語及教材中的思考題具體說出雨林的生態意義。 |
這部分內容在前面已經有所涉及,難度不是太大,安排自學,學生較易完成,形成成就感。 |
設問 |
亞馬孫地區的氣候特征 |
亞馬孫氣候的炎熱多雨是生物循環旺盛的基礎。 |
展示“雨林生態系統的養分循環示意圖”。 |
指導學生讀圖,并討論該圖表達的意思。提醒學生要先注意圖例的意思。
動畫展示“生物循環圖”,加強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認識。 |
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及合作探究意識。
用多媒體展示生物循環過程便于學生理解。 |
課文總結 |
師生共同總結本課主要內容。
多媒體展示“美麗的玻璃魚缸”和“破碎的玻璃魚缸”。 |
使學生從形象上加深雨林重要的生態意義和其脆弱性的認識。 |
布置課后探究 |
課后探究內容為教材P32“思考”,歐洲國家與巴西關于保護森林責任的爭吵。 |
這個思考題教材安排在課中,因為這種爭論問題很復雜,在課堂里安排討論很難完成,現調整為課后探究,既節約課堂教學時間,讓學生對此內容有較充足的探究時間。而且這種爭論也是亞馬孫雨林面臨的主要矛盾之一,也是下一節課主要學習內容,可為下節課學習做好鋪墊。 |
四、板書設計
一、森林的分布與生態意義
1、世界森林分布的現狀
2、森林的生態意義——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3、森林破壞后形成的生態問題
二、雨林的生態效應
1、雨林的分布
2、雨林的生態意義——地球之肺、儲水海綿、生物基因庫
三、雨林生態的脆弱性
終年高溫多雨——→生物循環旺盛——→雨林生態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