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對環境的影響
影響人們的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
396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自然環境因素、社會經濟因素(主要因素)
397
人口遷移對環境的影響
遷出地(緩解人口壓力,加強與外界的聯系),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力)
398
歷史上我國的人口遷移
“安史之亂”引發的人口大遷移,使南方人口首次超過北方人口。
399
八十年代中期前人口凈遷出地區
遼寧、山東、上海、四川
400
我國人口遷移的現狀和原因
從農村到城市,從內地到沿海和工礦區。務工和經商為主。
2012年中學地理教師招聘考試備考資料(38)
401
城市在區域中的作用
管理中心、服務中心、經濟增長中心
402
城市的地域形態
集中式(成都)、組團式(重慶)、條帶式或放射狀
(蘭州)
403
城市地域功能分區
住宅區(最基本職能)、商業區、工業區、
404
中心商務區(CBD)的特征
經濟繁忙、晝夜人口差別大、建筑物高大稠密、有明顯分區。
405
城市功能分區的結構
同心圓狀(成都)、扇狀或方塊狀(沈陽)
406
城市功能分區的成因
歷史因素、經濟因素(地租高低)、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407
城市的合理規劃
有便利的交通、合理安排工業用地、設置防護帶、留有發展余地。
408
文化的定義
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409
文化的分類
物質文化(生產工具、生產技術、生活用具)和精
神文化(文藝)
410
文化景觀的構成
人類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記(固定在地表上的人類創造物)。
411
文化景觀的主要特性
功能性、空間性、時代性
412
文化景觀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文化景觀是自然環境的指示物(有一定的局限性)。
413
文化景觀與人文社會環境的關系
了解當地物質文化環境(公交汽車站牌)和精神文化環境(地名)
414
文化源地
文化事物、文化現象(常點狀)和文化系統(常面狀)最初產生
415
文化區的空間特點
范圍有大有小、邊界有實有虛、不一定與自然區重合
416
有關文化概念的關系
文化事物-文化綜合體(漢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系統(中華文化區)
417
中國傳統文化的三級劃分
地區(東部農業、西南農業、西部游牧)--亞區--副區
418
文化擴散類型
擴展擴散(傳染擴散、等級擴散、刺激擴散)、遷移擴散
419
旅游活動的三要素
旅游者(主體)、旅游資源(客體)和旅游業(媒介)
420
現代旅游活動的特點
主體的大眾化、空間的擴大化、方式和內容的多樣化、目的的娛樂性
421
旅游活動的作用
滿足人類需求,促進經濟發展,擴大交流
422
旅游資源及其特性
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多樣性、非凡性、可創造性、長存性。
423
旅游資源的價值
美學價值、科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經濟價值
424
旅游景觀欣賞的基本要求
選擇觀賞位置、把握觀賞時機、抓住景觀特點。以情觀景。全面了解
425
園林常用的構景手法
主配、層次、框景、借景。
426
旅游活動中的環境問題
環境污染;破壞生物資源、背景環境、文物古跡;沖擊社會秩序。
427
旅游資源開發條件評價
游覽價值、市場距離、交通通達性、地區接待能力、容人量
428
世界政治地圖演變的主要原因
國家間的政治和經濟沖突以及國際競爭。
429
世界政治多極化趨勢
美國、西歐、日本、俄羅斯、中國、印度等多個政治經濟力量中心。
430
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科技進步(交通和信息)、跨國公司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