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A【解析】獨立自主性原則就是在學前教育中充分尊重兒童的主體性、獨立性,讓兒童憑借自己的經驗和能力主動進行各種活動,讓兒童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正是這一原則的體現。
21.D【解析】活動性原則要求學前教育以活動為主導,以活動貫穿整個教育過程,以活動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可見,兒童活動即在活動中促進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
22.D【解析】運用討論法教學要為孩子們提供充分自由的氛圍,設法讓孩子感覺到輕松愉快,讓孩子想到什么就說什么,當發現孩子說得不正確時切忌立刻制止。
23.C【解析】環境體驗法是首先對兒童提出一定的教育要求,并為他們創設一定的環境和條件,然后讓兒童通過自身的活動和感受去獲得體驗,加深他們對堅持性行為的體會和理解,激發起相應的情感體驗和認識經驗,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4.B【解析】兒童在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中產生挫折、壓抑或是失敗等心理能量時,應該幫助兒童發泄出來,否則可能會導致兒童的失常行為,哭泣可以將內心的恐懼或委屈發泄出來。
25.C【解析】在廣義的教育中,受教育的對象非常廣泛,不分年齡、性別、身份、職業背景,凡是進入學習過程的人都成為受教育者。
26.C【解析】兒童的發展指的是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規律地進行量變與質變的過程,生理發展與心理發展密不可分并且相互作用。
27.A【解析】個體發展的規律性表現在三個方面:從簡單到復雜、從一般到特殊、從中間到四周。
28.D【解析】隨著大腦的成熟及與他人交往的不斷擴展,兒童的語言發展十分迅速,到3歲左右時就已經基本會說本民族的語言了。
29.B【解析】盧梭教育理論體系的一個最大特點和最基本的思想,就是把兒童看做兒童,把兒童看做教育的主體和教育中最積極的因素。
30.A【解析】作為世界上第一所幼兒園的創立者,福祿貝爾是近代幼兒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奠基人,被稱為“幼兒教育之父”。
二、簡答題
1.(1)視覺和聽覺迅速發展;(2)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加;(3)手眼協調動作開始發生;(4)開始認生。
2.遺忘的進程是先快后慢,因此,在指導兒童學習時,對他們學過的東西,要及時地安排復習,早復習效果比晚復習效果好。同時應根據記憶的內容和兒童遺忘的程度合理地分配時間,一般認為,經常性分散復習比集中復習的效果要好。另外,復習的形式應該多樣化,多感官結合的復習方法也對兒童的學習有利。
3.學前兒童判斷發展的趨勢:(1)判斷形式間接化;(2)判斷內容深入化;(3)判斷根據客觀化;
(4)判斷論據明確化。
4.現代教育是從資本主義大工業和商品經濟發展起來到共產主義社會完全實現這一歷史時期的致力于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全面發展個人的教育。現代教育是迄今為止教育發展的最高階段,也是人類教育發展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主要體現在:(1)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2)教育民主化向縱深發展;(3)教育手段越來越先進;(4)教育日益顯示出整體性、開放性;(5)教育功能增強和擴展;(6)理論自覺性越來越提高。
5.(1)精神環境又稱非物質環境或社會環境,它的內涵是指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以及社會信息。學前兒童由于經驗的不足,認識又具有表淺性、片面性和情緒性,容易受精神環境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幼兒園的精神環境是由人的因素構成的。精神環境是幼兒園環境質量的關鍵。
(2)精神環境有健康的精神信息也有不健康的精神信息。健康的精神環境對兒童起著積極的影響。反之,不健康的精神環境則會對兒童產生消極的影響。在幼兒園教育中,園長的觀念和管理水平,教師的觀念、專業素質、人格品質等都是影響幼兒成長的潛移默化的因素,同時也是最具影響力的因素。在某種程度上健康的精神環境可以彌補幼兒園物質條件的不足,使幼兒在各方面都得到很好的發展。
因此,家庭、學前教育機構以及社會都應該去創造有利于兒童精神健康的環境,排除精神污染對兒童的消極影響。
三、論述題
1.注意的穩定性是指同一個對象和同一個活動的注意所能持續的時間。幼兒的注意穩定性較差,在小班時能集中3-5分鐘,到大班時可以集中15分鐘,有的幼兒能達到20分鐘。因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以下幾點:(1)注意對象具體形象、生動鮮明;(2)學習活動游戲化,避免枯燥單調;(3)活動與實際操作結合,鼓勵幼兒參與;(4)保持幼兒良好的身心狀態;(5)注意對象、任務不應過于復雜或過于簡單;(6)防止和控制無關刺激。
2.要想使游戲成為幼兒園的主要活動,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重視幼兒的自發性游戲。自發性游戲是指幼兒自己想出來的、自己發起的游戲,這種游戲完全符合游戲的特點,最貼近游戲的本質,也是幼兒最愿意玩的游戲。自發性游戲除具有上面所講的功能外,還特別有利于培養幼兒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只有幼兒有了一定的自主性,才可能成為自己活動的真正主體,才可能使以自主性為顯著特征的游戲成為幼兒的基本活動。教師要充分認識自發性游戲對幼兒的重要作用,應準許、支持并鼓勵幼兒進行自發性游戲。同時,教師應為幼兒的自發性游戲創造各種條件,如提供時間、場地和材料等,并給予適當的幫助。
(2)充分利用游戲組織幼兒園各類教育活動。為了達到幼兒園的保教目標,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教師除讓幼兒進行各種游戲活動以外,還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組織幼兒進行各種教育活動,如勞動、參觀、上課等。為了既保證教育的計劃性,又保證游戲成為幼兒的基本活動,教師必須充分利用游戲,組織各類教育教學活動。
(3)滿足幼兒對多種游戲的需要。幼兒對游戲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他們想玩各種各樣的游戲,加上幼兒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個體差異,有的幼兒想玩角色游戲,有的幼兒想玩結構游戲,即使是同一種游戲,幼兒關注的重點、感興趣的側面也有差異。各種游戲之間并無好壞、高低之分,任何一種游戲都具有其自身獨特的作用。所以,教師應為幼兒提供各種各樣的游戲,注意到幼兒的個體差異,滿足幼兒的需要。
四、材料分析題
1.學習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的經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關于學習遷移產生的原因有以下幾種理論解釋:
(1)形式訓練說。該理論認為學習的內容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學知識的難度和訓練價值。認為通過練習增強能力,可由一種科目或一種題材上受了訓練而整體發展起來。
(2)共同要素說。該理論認為只有當學習情境和遷移測驗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時,一種學習才能影響到另一種學習,即產生遷移。
(3)概括說。該理論認為產生遷移的關鍵是學習者的兩種活動中概括出它們之間的共同原理。
(4)關系轉換理論。該理論認為學習遷移的產生是學習者對兩個學習經驗之間存在關系的頓悟的結果。
(5)認知結構遷移理論。該理論認為,一切有意的學習必然包括遷移。遷移是以認知結構為中介進行的。
綜合上述理論,可知影響遷移的條件有:(1)相似性;(2)已有認知結構的特性;(3)學習的定勢;(4)教育與教學指導等。因此,我們在實踐中要改革教材內容、合理編排教學內容、改進教材呈現方式、教授學習策略,提高遷移意識性。
2.(1)當前幼兒園教育中,教師大都注意到對兒童進行獨立自主性教育,但因為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所以很多教育內容都是由教師根據自己的生活與教育經驗來組織安排的,因而問題也就很多。為此,我們認為應首先弄清楚獨立自主性原則的內在含義。
①培養兒童學會依靠自己的經驗和能力進行活動。教師應該在幼兒園對兒童進行自我服務、獨立做事、獨立思考等方面的訓練,使其擺脫傳統行為方式的束縛和局限,擺脫對權威(如家長或老師)的迷信,不人云亦云,不事事依賴他人,不屈從他人的壓力,不受外界偶然因素的影響。
②讓兒童了解和認識獨立自主性,教師要做到身體力行。教師在幼兒園中對兒童進行獨立自主性培養時,往往要求兒童這樣做、那樣做,但對自身的要求卻十分放松。教師要讓兒童真正認識到獨立自主性的重要性。也就是說,教師在進行各種活動中,一定要時時抓住機會,讓兒童了解獨立自主性的重要,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活動來進行這方面的教育。
③給兒童提供多種機會,讓他們把在幼兒園學來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在進行這項活動的時候,教師與家長的配合至關重要,只有家長積極配合,兒童才有更多的機會在生活中體會到獨立自主的重要性。我們應該給他們提供各種各樣的機會,讓他們進行自我教育。首先教師為他們設計活動,讓他們在活動的對與錯中,通過自己以往的經驗找出答案。
(2)該教師做到了:
①帶孩子外出尋找春天,讓孩子親身感受“春天的顏色”,讓幼兒在活動中積累經驗。
②讓孩子自己創編作品,充分利用了幼兒觀察得來的經驗,培養了幼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體現了幼兒在活動中主動學習的原則。
五、活動設計題
1.活動內容:我愛我家。
活動目標:看看講講自己喜歡的家具,激發幼兒愛家的情感,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讓幼兒熟悉自己家里的家具,并請幼兒自帶家具照片。
活動過程:
(1)讓幼兒展示從家中帶來的家具照片,并輪流向老師和小朋友們介紹自己家里的家具。
(2)請幼兒說說自己喜歡的家具以及喜歡的理由。
(3)將幼兒所說的編成兒歌,教幼兒自己演唱。如:“我愛我的家呀,我愛我的大沙發,放學回家坐上它,真呀真舒服,臉上笑開花!
(4)讓幼兒聽聽老師介紹自己喜歡的家具。
活動延伸:如果條件允許,帶領幼兒參觀老師的家或者其他小朋友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