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剛上一年級的小剛,在超市拿起話梅就吃,被同學告訴老師。
老師找到小剛,問他為什么吃話梅。小剛說:“在家就是拿起來就吃。”
老師說:“你的話梅是哪兒的?”
小剛說:“媽媽買的。”
老師說:“媽媽怎么買的?”
小剛說:“用錢買的。”
老師說:“錢是怎么來的?”
小剛說:“媽媽用勞動換來的。”
老師說:“所以是媽媽用勞動換來錢,然后才能買話梅來給你吃。你沒有給人家錢,是不能吃別人的話梅的!”
小剛說:“我知道了,老師。那人家說我是小偷,老師,我是嗎?”
老師說:“小剛不是,小剛是還沒分清在家和在外面有什么區別!
問題:師生的對話直接改變了什么?對小剛的品德形成有什么意義?
2.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初二的時候,我(臺灣作家三毛)數學總是考不好。有一次,我發現數學老師每次出的考試題都是來自課本里面的習題。當我發現這個秘密后,就每天把課本里面數學題目背下來。由于我記憶力很好,那陣子我一連考了六個100分。數學老師開始懷疑我了,這個數學成績一向差勁的小孩功課怎么會突然好了起來呢?一天,她把我叫到辦公室,丟了一張試卷繕我,并且說:“陳平,這十分鐘里,你把這些習題演算出來!蔽乙豢瓷厦嫒浅跞目碱},整個人都呆了。我坐了十分鐘后,對老師說不會做。下一節課開始時,她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說:“我們班上有一個同學最喜歡吃鴨蛋,今天老師想請她吃兩個!比缓螅形疑现v臺,拿起筆蘸進墨汁,在我眼睛周圍畫了兩個大黑圈。她邊畫邊笑著對我說:“不要怕,一點也不痛不瘁,只是晾晾而已!碑嬐旰螅謪柭晫ξ艺f:“轉過身去讓全班同學看一看!”當時,我還是一個不知道怎樣保護自己的小女孩,就乖乖地轉過身去,全班同學哄堂大笑起來。第二天早上,我悲傷地上學去,兩只腳像灌了鉛似的邁不動,走到教室門口,我昏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覺。從此,我離開了學校,把自己封閉在家里。
問題:請運用德育教育的原則對該教師的行為進行批判。如果你是三毛的老師,你會怎樣幫助三毛?
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教學原則反映了教學過程規律,體現了一定的教育目的。
2.C【解析】兒童多動綜合征的高峰發病年齡為8~10歲。
3.A【解析】教師要勝任某學科的教學工作,必須具有廣泛的文化基礎知識和熟練的教育教學技能,但這些都必須建立在學科知識素養的基礎上。
4.C【解析】題干是對練習法的解釋。
5.A【解析】不同性質的社會對學生進行不同內容的德育,因此,學校德育具有社會性。
6.B【解析】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問題預防。
7.A【解析】題干是對人際排斥的解釋。
8.C【解析】操作技能形成的具體途徑是練習。
9.D【解析】題干是對操作技能的解釋。
10.B【解析】班級授課制產生之前,沒有班級這一概念,也就沒有專門負責班級學生的思想、學習、健康與生活等工作的班主任。
11.B【解析】這是記憶術的一種方式,屬于精細加工策略。
12.C【解析】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里對班級授課制做了充分的理論論證,使班級授課制作為一種教學制度確定了下來。
13.C【解析】通過教育學對習題訓練的重要性論述可知,難題提供了試題的平均通過率信息。
14.A【解析】題干是對信度的解釋。
15.D【解析】創造性是指個體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發散思維是沿著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種答案的思維形式。對同一個問題只有從多個角度、不同方向去探索,才可能發現新奇獨特的內容,因此,發散思維是創造性的核心。
16.A【解析】1904年,清政府在《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中規定初等小學教育為義務教育。
17.D【解析】題干過分夸大了遺傳的影響,是典型的遺傳決定論。
18.D【解析】課程表是學校成員活動的時間表,因此它是使教學有條不紊地進行的重要條件。
19.C【解析】廖世承是我國最早編寫《教育心理學》教科書的學者,他于1924年出版了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
20.C【解析】專家型教師往往將注意力集中于教學領域更高水平的推理和問題解決上,而不太注重課堂的細節。
21.D【解析】題干是對同感的解釋。
22.A【解析】夸美紐斯使教育學體系形成。
23.D【解析】前三種是漢朝及南北朝時的選士制度,隋代實行科舉制一直延用到清末。
24.C【解析】問題解決是通過內在的心理加工進行的,而用繩子打結不需進行心理加工,因此不是問題解決。
25.B【解析】教學中應盡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圖像放在面前讓學生去感知,所以題干體現了直觀性原則。
26.B【解析】題干是對變式概念的解釋。
27.D【解析】學校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是在教師的組織下進行的,而且也是在教師的管理下進行的。
28.B【解析】生理自我在3歲左右基本成熟。
29.B【解析】教師熱愛不熱愛教育事業,從他對學生的態度上就能體現出來。
30.C【解析】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促成學生不再依賴教師,學會自主學習,即“教是為了不教”。
二、簡答題
1.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包括:(1)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知識能力的統一。(2)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堅持腦力與體力兩方面的和諧發展。①人的發展是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發展,教育要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必須通過德、智、體、美諸方面教育的全面發展才能實現;②任何一種教育教學活動都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圍內完成德、智、體、美諸方面教育的任務,任何一方面的發展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相互聯系、共同促進的。(3)適應時代要求,強調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是我國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
2.在班集體建設中最關鍵的因素是目標和規范。(1)集體目標的形成。集體目標制約著群體的心理,它的確立對于集體的形成和鞏固起著關鍵的作用。形成集體目標主要有兩個方法:①直接以完成學習任務為目標的方法;②間接過渡的方法。(2)規范和輿論。①規范:群體規范是群體中每個成員必須遵守的已經確立的思想、行為和評價標準。它有三個重要的心理功能:群體支柱的功能、評價標準的功能、行為導向的功能。②遵從:個人遵從有三種方式:服從、認同和內化。③建立積極規范的方法:組織全班學生討論,班干部以身作則,要避免形成消極的非正式規范。群體規范強大的動力功能主要通過輿論發揮出來。小學生中的輿論主要受教師的導向。(3)內聚力。群體內聚力的大小主要取決于群體成員對群體的信奉程度,此外還有以下幾方面:①成員對群體目標的認同度;②群體的領導方式;③群體內部的目標結構和獎勵方式;④外部影響。(4)心理氣氛和士氣。氣氛指群體中占優勢的態度和情感的綜合表現。士氣指在完成任務時的工作精神。影響士氣的因素有:①對群體目標的贊同;②對活動的滿意度;③群體領導方式;④和諧的人際關系。
3.按照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所要求實現的不同認識任務,可以將教學過程劃分為不同階段:(1)引起學習動機;(2)領會知識;(3)鞏固知識;(4)運用知識;(5)檢查知識。
4.(1)就學生方面來說,一是學生的個性特點,如要面子、心理素質不穩定、自控能力差等;二是自我維權意識強;三是有些學生行為習慣差,缺乏責任感、羞恥心,當他們違紀違規受到教師批評時,隨意頂撞。(2)就教師方面來說,一是處理的方法、手段不得體。如對學生采取居高臨下的姿態,以訓斥為主,或者批評的場合不當,讓犯錯的學生感到沒面子,或者有打罵學生的行為;二是處理問題不當或失誤時,顧及面子,不能及時矯正;三是不能控制情緒,易將個人工作、生活中的煩惱和不滿遷移或發泄到學生身上;四是平時與學生交流少,不了解學生的特點,缺乏情感交流;五是處理問題不公平,厚此薄彼。
5.共同要素說由美國桑代克和伍德沃斯共同提出,是對形式訓練說的一種挑戰。(1)基本觀點:只有當學習情境和遷移測驗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時,一種學習才能影響另一種學習,才會產生學習的遷移。共同要素即共同的刺激和反應的聯結。也就是說,遷移是非常具體的,并且是有條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2)理論價值和缺陷:①價值:桑代克揭露了形式訓練說的謬誤,推進了學習遷移的實驗研究。他提出的共同要素說揭示了產生學習遷移的一個方面的原因,對解釋具有相同活動內容或相同知識內容的學習之間的遷移有一定的說服力,并有一定的實際參考價值。②缺陷:他認為頭腦就其功能方面而言,是對特殊情境作特殊反應的一架機器。根據這種觀點,人們在特殊情景中所需要的每一種知識、技能、概念或觀念,一定要作為一種特殊的刺激反應的聯結來學習,這樣遷移的范圍就大為縮小了。另外,共同要素說認為在兩種沒有共同要素或共同成分的過程之間,兩個完全不相似的刺激反應聯結之間,不可能產生遷移,這會使人們對遷移產生悲觀態度。
三、材料分析題
1.(1)師生的對話直接改變了小剛的品德認知能力,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者構成。培養學生品德的過程,就是培養四種品德心理因素并使之協調發展的過程。(2)知即道德認知,是人們對道德規范及其意義的理解和掌握,是對是非、美丑、善惡的認識、判斷和評價,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道德識別能力,也是人們確定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態度和行為準則的內在依據。它是產生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指導道德行為的基礎,沒有正確的道德認知,不可能產生正確的情感、意志和行為。道德認知包括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兩個方面,道德認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礎。(3)案例中,教師通過對話引導小剛知道在超市拿起話梅就吃的行為是不對的,對是非進行判斷,使小剛產生正確的道德認知,為品德形成奠定基礎。
2.(1)有效地進行德育,不僅要掌握德育工作的特點,客觀上也需要依據一定的原則來解決和處理好各種各樣的關系和矛盾;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則,是卓有成效進行德育所必需的。三毛的數學老師發現了三毛的錯誤,沒有進行個別教育,直接在全班同學的面前用極端的手段打擊學生,沒有正面教育,疏通引導,使學生喪失了信心,從此害怕上學,造成嚴重的負面效果。
(2)如果我是三毛的老師,我會對學生曉之以理,導之以行,以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嚴格要求與尊重信任相結合,讓德育發揮到最大效果。